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王承锐,李娜,李恩杰,段立清,张永安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王承锐,李娜,李恩杰,段立清,张永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病毒检测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王承锐,李娜,李恩杰,段立清,张永安[1](2019)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deopolyhedroviurs)是一种对美国白蛾高效、对环境无污染、对天敌及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生物杀虫剂。建立高效、快速的定量检测方法对该病毒持续控制美国白蛾具有重要意义。将polh基因构建到pGEM-T-easy载体上,制备标准品质粒,构建标准曲线,对未知样品DNA进行定量PCR检测,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含量。提取感染病毒不同时间段的美国白蛾幼虫基因组DNA,根据已建立的方法检测并计算每克样本病毒的基因拷贝数。利用TaqMan探针法成功建立了该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取食3.0×10~(6 ) OBs/mL浓度病毒的美国白蛾幼虫基因组DNA为模版,进行荧光定量PCR,病毒在幼虫体内的含量在第5天开始出现大幅增长趋势,第6天时达到最高。TaqMan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能简便、高效、快速的检测出大量未知样本基因组DNA中病毒基因的拷贝数,为研究该病毒的传播和流行规律提供了可行的监测方法。(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谢春春,宋敏,程相称,刘遥,许斐斐[2](2018)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致病性测定、田间试验和飞防示范等系列研究,结果表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对美国白蛾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与环虫酰肼、除虫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混合使用有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在美国白蛾大面积飞防中应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悬浮剂是由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具有致病力强,毒力高,杀虫(本文来源于《生态文化》期刊2018年06期)

李娜,李恩杰,王青华,王玉珠,张永安[3](2018)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RF72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Ikdea对Hycu NPV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筛选出功能还未被研究的、保守性高的ORF72基因。[方法]将ORF72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 GEX-4T-1上,对其进行诱导表达,优化表达的条件,并通过GST亲和层析色谱柱纯化融合蛋白。[结果]重组质粒p GEX-4T-1-ORF72的酶切检测以及测序结果均正确,证明重组质粒载体构建成功。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显示,ORF72蛋白能够与p GEX-4T-1载体上的GST标签蛋白进行融合表达,诱导表达后的融合蛋白大小约为38. 2 k Da。优化后的表达条件为: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浓度为1. 0 mmol·L-1,最佳诱导温度为25℃,最佳诱导时间为4 h,并且该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和Rosetta表达菌株中均能很好的表达,但在Rosetta菌株中表达量更高。[结论]成功构建了p GEX-4T-1-ORF72原核表达载体,确定出ORF72融合蛋白最佳诱导表达条件,诱导表达并纯化出ORF72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功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王金梅,范克胜,王俊洲,李震[4](2018)在《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美国白蛾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2~4龄美国白蛾幼虫的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后4 d大量幼虫开始死亡,14 d后达到高峰,病毒防治率达到90.6%以上。幼虫对病毒的敏感性随着虫龄的增大而减弱,并且对其子代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8年06期)

李娜[5](2018)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及ORF72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HycuNPV)作为一种强效、无危害、专化性强和环境友好型的生防致病因子,在美国白蛾种群的持续防控中占据重要地位。本论文通过高效、快速的HycuNPV定量检测方法和ORF72基因的研究,为该病毒的持续控制提供了可行的监测方法,同时弥补了其在ORF72基因功能研究上的空白。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TaqMan探针法成功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对HycuNPV含量进行检测的方法。首先,将polh基因构建到pGEM-T-easy载体上,制备标准品质粒。然后,将标准品质粒10倍梯度稀释为1.0×10~8、1.0×10~7、1.0×10~6、1.0×10~5、1.0×10~4和1.0×10~3copies/μL 6个梯度浓度,以此为模版进行荧光定量PCR,建立标准品的扩增曲线和标准曲线。最后,通过得到的标准曲线计算出幼虫在接毒后的不同时间点其体内所含的病毒拷贝数。验证方法:以取食3.0×10~6PIB/mL浓度病毒的美国白蛾幼虫基因组DNA为模版,进行荧光定量PCR后发现,病毒在幼虫体内的含量在第5d开始呈大幅增长趋势,第6d时达到最高。2.ORF72基因的研究。将克隆的ORF72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上,对其进行诱导表达,优化表达的条件,并通过GST亲和层析色谱柱纯化融合蛋白。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显示,ORF72蛋白能够与pGEX-4T-1载体上的GST标签蛋白进行融合表达,诱导表达后的融合蛋白大小约为38.2kDa。优化后的表达条件为: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的最佳诱导浓度为1.0mmol/L,最佳诱导温度为25℃,最佳诱导时间为4h,并且该蛋白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和Rosetta表达菌株中均能得到很好的表达,但在Rosetta菌株中诱导的蛋白表达量更高。诱导表达并纯化出ORF72融合蛋白,为后续生物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芳芳,刘笛,孟向东,乔鲁芹[6](2015)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的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在桑蚕区使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的安全性,选择2~4龄家蚕幼虫,在起蚕后添食浓度为1.06×107~1.06×108 PIBs/mL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观察其生长发育及蚕茧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取食了病毒的家蚕幼虫在眠蚕体重、上茧率、全茧量、茧层量、蛹羽化率和受精雌成虫单雌产卵量等指标上,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表明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殷灿,刘笛,任骥,卢希平,乔鲁芹[7](2015)在《温度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处理时间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Hc NPV)水剂和干粉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和持续时间增长,Hc NPV活性降低,LT50变长;病毒干粉比病毒水剂对温度的耐受性强,但其LT50会显着延长。55℃水浴处理Hc NPV水剂60 min,其活性仍有67%。在水浴100℃条件下处理15 min,其致病率仅有17.41%,病毒干粉在烘箱120℃条件下处理15 min,致病率为47.91%。(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殷灿[8](2014)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温度、紫外辐射、pH值、日光照射和保存时间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稳定性的影响,HcNPV的稳定性主要由感染美国白蛾幼虫的死亡率及致死中时间的变化来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水浴55℃处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灭活时间—死亡率的回归方程为:y=83.44-0.31x(p<0.01),相应的,处理的HcNPV感染美国白蛾的LT50也由12.18d到15.81d逐渐增长。处理90min,HcNPV活性仍有50%以上。HcNPV干粉比HcNPV水剂对温度的耐受性更强,处理时间同为15min,水浴处理的病毒水剂的温度—死亡率回归方程为:=104.16—0.93x(p<0.01),100℃处理后,病毒水剂的致病率仅为17.41%;烘箱处理的病毒干粉的温度—死亡率回归方程为:y=101.31—0.46x(p<0.01),120℃处理后,干粉病毒的致病率仍有53.91%。水浴55℃处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150min和水浴80℃处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15min,HcNPV活性仍然保有30%左右,因此,说明HcNPV水剂对一定时间的亚高温(40℃~60℃)和短时的高温(80℃以上)有一定的耐受性。2、30W(波长为200nm~300m,最强处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灯在强度为213μw/cm2处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紫外线辐射,辐射时间—死亡率的回归方程为:y=102.46-0.41x(p<0.01);在不同强度下,辐射30min,辐射强度-死亡率的回归方程为:y=110.70-0.06x(p<0.01).强度为213μw/cm2的紫外线辐射120min和强度为765μW/cm2的紫外线辐射30min,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美国白蛾幼虫的死亡率仍然在55%以上,说明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以耐受较长时间的低强度紫外线和短时的高强度紫外线辐射。无论是紫外辐射时间不同还是紫外强度不同,紫外辐射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宿主整个过程的前期(3-6d)没有显着影响,对感染后期(7-12d)的影响较为显着,尤其是感染9d后的影响尤为显着。3、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pH7的环境中,活性最强。升高或降低pH值,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的美国白蛾幼虫的死亡率都会下降,但在pH6和pH8-12的条件下,其感病幼虫的死亡率没有显着性差异。随着pH的升高,HcNPV感染美国白蛾幼虫的LT50逐渐缩短。由于pHH10和pHH12的溶液体系非缓冲体系,溶液体系最终的pH都降低到7-8之间,而其他各溶液体系的pH变化不大。4、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野外环境条件中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自然暴露10d,其活性仍然有63.35%。晴朗高温的天气状况不利于HcNPV维持其稳定性。整体上,晴朗高温天气时的相对灭活率高于阴雨天气的,但在第一天的晴朗高温天气状况下暴露,HcNPV的相对灭活率最低。5、不同方法储存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其稳定性不同。保存7年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冷冻储存的比冷藏的活性高;冷冻保存7年的、冷冻保存3年的和冷藏保存1年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活性与当年新复制提存的没有显着差异,因此,对于长期保存,冷冻保存相对于冷藏保存是能保持HcNPV活性的储存方法。保存5年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其他各保存年限的HcNPV相比,LT50显着增长,对宿主的致病率显着降低,是由于保存过程中,曾提纯过部分该病毒,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反复冻融,因此,反复冻融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活性的保持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吴立华,靳亮,王金昌,王洪秀[9](2014)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从1979年入侵以来,对我国林业和园林绿化造成重大危害。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cleopolyhedrovirus,HcNPV)生物杀虫剂能有效控制寄主美国白蛾种群的数量,在生物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环保价值,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从侵染特点、致病性、流行病毒学、基因组特点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综述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刘海明,周洪旭,李长友[10](2013)在《荧光增白剂与增效蛋白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的增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围食膜是昆虫中肠细胞与肠腔之间的一种防御性屏障,破坏围食膜即能促进病原微生物对昆虫的侵染。分别研究了荧光增白剂FB28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颗粒体病毒增效蛋白(En-Ha)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cleopolyhedrovirus,HcNPV)的增效作用,分析了活体条件下FB28与En-Ha对美国白蛾幼虫围食膜的破坏作用,解释了其增效作用机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FB28和En-Ha均能够影响围食膜蛋白的表达谱,提高HcNPV的感染率,使其毒力显着提高:单独饲喂HcNPV时的LC50值为1.11×105PIBs/mL,添加FB28和En-Ha后,其LC50值分别降低为1.91×103和7.70×103PIBs/mL,增效比值(SR)分别为58.12和14.42。SDS-PAGE电泳结果发现:用FB28饲喂处理幼虫后,分子质量为60 ku的蛋白条带消失,37 ku的新蛋白条带逐渐出现;幼虫摄取含有En-Ha的饲料后,分子质量为75 ku的蛋白条带消失,44.3 ku的新蛋白条带逐渐出现。经过10~24 h后,FB28和En-Ha处理的幼虫围食膜都能够恢复正常,表明其破坏作用是短暂的。(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室内致病性测定、田间试验和飞防示范等系列研究,结果表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对美国白蛾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与环虫酰肼、除虫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混合使用有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在美国白蛾大面积飞防中应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悬浮剂是由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具有致病力强,毒力高,杀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王承锐,李娜,李恩杰,段立清,张永安.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方法的建立[J].环境昆虫学报.2019

[2].谢春春,宋敏,程相称,刘遥,许斐斐.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研究初报[J].生态文化.2018

[3].李娜,李恩杰,王青华,王玉珠,张永安.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RF72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纯化[J].林业科学研究.2018

[4].王金梅,范克胜,王俊洲,李震.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美国白蛾的试验[J].中国园艺文摘.2018

[5].李娜.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及ORF72基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6].刘芳芳,刘笛,孟向东,乔鲁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的安全性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5

[7].殷灿,刘笛,任骥,卢希平,乔鲁芹.温度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活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殷灿.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稳定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9].吴立华,靳亮,王金昌,王洪秀.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14

[10].刘海明,周洪旭,李长友.荧光增白剂与增效蛋白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的增效作用[J].农药学学报.2013

标签:;  ;  ;  ;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王承锐,李娜,李恩杰,段立清,张永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