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纹枯病分子标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病性,矮化,L-类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分子标记
纹枯病分子标记论文文献综述
Saidou,Mamoudou[1](2018)在《小麦凝集素激酶TaLecRK-Ⅳ.1基因的作用和由纹枯病诱导的小麦基因发展的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纹枯病主要由土传真菌Rhizoctonia cerealis侵染小麦茎基部引起。它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小麦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在中国更为严重。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已经成为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培育和种植抗性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纹枯病最环保、高效的方法。小麦纹枯病抗性遗传机制研究有助于解析小麦抗性相关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本研究中,我们从抗纹枯病的小麦材料CI12633中鉴定了一个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基因,命名为TaLecRK-Ⅳ.1。与感纹枯病小麦温麦6号相比,在CI12633中该基因的表达受纹枯病侵染诱导。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含有676个氨基酸残基的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沉默CI12633的TaLecRK-Ⅳ.1后,小麦植株表现矮化的表型,表明该基因可能是小麦矮化的负调控因子。进一步在含有矮化基因Rht-D1b(formerly Rht2)的小麦中分析了该基因的转录,结果表面TaLecRK-Ⅳ.1在矮化小麦中的表达量很低。另外,参与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激素---赤霉素和生长素诱导TaLecRK-Ⅳ.1的转录,而脱落酸和水杨酸对该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以上研究结果暗示TaLecRK-Ⅳ.1参与了小麦发育过程。另外,沉默TaLecRK-Ⅳ.1的小麦植株对纹枯病侵染的抗性反应没有变化,暗示该基因在小麦抗纹枯病反应中并没有主要作用。一个包括114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及其亲本山红麦(抗纹枯病亲本)和温麦6号(感病亲本)在大田进行纹枯病抗性评价。抗性表型分析发现,株系的病情指数是持续变化的,表明山红麦对纹枯病的抗性反应是数量遗传的。在microarray中鉴定的纹枯病抗性相关基因基础上,基于这些基因的序列,开发得到8个分子标记,并在RIL群体中鉴定了每个单株的分子标记基因型。其中,叁个分子标记(RGA-left,RGA-right and F3F-TC371509R)与纹枯病抗性位点连锁。然而,在该群体中,所有的QTL的LOD值都没有达到显着,没有检测到任何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以上结果主要是由于山红麦/温麦6的RIL_S纹枯病病级鉴定不准确,另外,山红麦/温麦6的抗性是由微效QTL所控制。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分子标记所基于的基因不是山红麦抗病反应的重要基因。在以后的研究中,提高纹枯病鉴定准确性,利用更大的RIL群体,或者更多的分子标记,有助于小麦纹枯病抗性遗传机制的解析,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率,加快抗病改良育种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叶英豪[2](2017)在《粳稻抗纹枯病和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纹枯病(Sheathblight)和稻瘟病(Riceblast)是我国水稻生产上发生面积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两个真菌病害。抗病育种实践表明,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流行、减轻损失的最经济有效策略,通过分子标记可以对抗病基因进行直接选择,大大提高抗病品种的选育效率。本研究组前期在华粳籼74(HJX74)和YSBR1中分别发现一个效应较大的抗纹枯病QTL qSB-11HHX74 和q,SB-12YSBR1,但其能否用于多数粳稻的纹枯病抗性改良还不得而知。在抗稻瘟病育种中,目前已报道的具有较宽抗谱的抗病基因Pi40和Pigm还未见在粳稻尤其是江苏粳稻中的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以上两个抗纹枯病QTL和抗稻瘟病基因分别导入不同的粳稻品种中,评价其在粳稻品种中的抗性效应,为进一步开展粳稻抗纹枯病和抗稻瘟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中间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将qSB-11HJX74导入不同粳稻品种中,对低世代回交材料进行了苗期纹枯病菌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在连粳6号、盐丰47、吉粳88、辽粳这4个回交组合的BC1F2群体中,携带qSB-11HJX74纯合基因型植株的平均病级均显着低于该位点为杂合型和轮回亲本型个体的平均病级,且后两类植株群体间的病级差异不显着,说明q,SB-11HJX74为隐性抗病基因;在南粳44、连粳6号和辽粳叁个回交组合中,携带纯合基因型qSB-11HJJX74的BC1F3株系的纹枯病病级总体较对照亲本降低1.0级左右(0-9级评级系统);结果表明qSB-11HJX74可用于这几个粳稻的纹枯病抗性改良。进一步对南粳5055和南粳9108两个回交组合的高世代株系进行农艺性状考察,发现导入qSB-11HJX74对所调查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没有不利影响。2、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将qSB-12YSBR1导入不同粳稻品种中,对低世代回交材料进行了苗期纹枯病菌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在南粳5055、南粳9108、连粳6号、南粳44和W030这五个回交组合的BC1F2群体中,携带qSB-12YSBR1纯合基因型植株与杂合基因型植株间的平均病级没有显着差异,但均显着的低于轮回亲本基因型纯合个体的平均病级,说明qSB-12YSBR1为显性抗性基因;在南粳9108、南粳44和W030这叁个回交组合中,携带纯合基因型qSB-12YSBR1的BC1F3株系纹枯病平均病级总体较对照亲本低1.1级。结果表明qSB-12YSB1可用于这几个粳稻品种的纹枯病抗性改良。3、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将抗性基因Pi40和Pigm分别导入粳稻品种泰粳1152和扬育粳116中,获得泰粳-Pi40、泰粳-Pigm、扬育粳-Pi40、扬育粳-Pigm四种带有纯合抗病基因型的BC2F3株系。利用28个来源于江苏不同区域的稻瘟菌株对回交株系的混系材料进行苗期人工接种,结果显示,无论携带Pigm还是Pi40的混系,对测试的28个菌株的抗谱均明显高于各自轮回亲本。在湖南大围山稻瘟病自然鉴定圃中,发现不同背景中携带Pigm基因的混系苗期抗性水平总体高于携带Pi40的混系,但是在穗颈瘟抗性上,携带Pi40和Pigm的混系均表现抗穗颈瘟。进一步采用2017年江苏水稻新品种审定试验中的稻瘟菌混合菌液对各材料进行穗颈瘟接种,结果显示,携带Pigm的混系穗颈瘟抗性水平总体高于携带Pi40的混系。结果表明,在江苏粳稻抗稻瘟病育种中,两个抗稻瘟病基因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Pigm的抗性效果可能总体优于Pi40。(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12-01)
黄明波,谭君,李庐江,杨克诚,杨俊品[3](2010)在《抗玉米纹枯病早代材料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已定位的两个SSR标记phi116和umc1044对CML270×掖478的145个F2:4家系进行玉米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表明,单个标记和两个标记选择对抗病家系和感病家系中选率差异不大。利用phi116和umc1044分别选择与抗病亲本CML270相同带型的家系,抗病家系中选率分别为27.3%和20.0%,选择与感病亲本掖478相同带型的家系,感病家系中选率分别为95.8%和93.3%;同时使用phi116和umc1044时,抗病家系中选率为29.5%,感病家系中选率为93.8%。利用标记phi116和umc1044对玉米纹枯病抗病材料进行早代选择是有效的,可淘汰大量感病家系,大大减轻工作量。(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0年05期)
黄明波[4](2008)在《玉米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表型选择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纹枯病是世界上玉米产区广泛发生、严重危害玉米产量的病害之一。现已成为影响西南地区玉米生产最严重的病害。多年来玉米抗纹枯病育种主要靠表型鉴定选择,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停留在标记鉴定、定位、作图等基础环节上,在育种中的应用还很不够。因此,本研究针对玉米纹枯病危害日益严重、纹枯病抗源又极为匮乏以及选育方法极待完善的现状,利用抗玉米纹枯病低代育种群体,采用常规遗传育种研究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抗性表型变异、农艺性状相关性、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研究,以期为玉米纹枯病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接种鉴定结果表明,CML270的病情指数为13.59%,按抗感程度划分标准,属于高抗玉米纹枯病自交系;478的病情指数为83.62%,按抗感程度划分标准,属于高感纹枯病自交系;F1的病情指数为48.96%,介于P1、P2之间,表现为中抗-中感。由此可以看出,两亲本间在抗感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验证了CML270为高抗玉米纹枯病自交系。2.单点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病斑高、株高和穗位高等性状在基因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说明玉米纹枯病受基因型影响。两地联合方差分析表明,地点间差异表现为极显着,说明环境对玉米纹枯病的影响极为明显;家系间、家系×地点差异表现为显着,说明家系间和家系×地点对病情指数影响明显。而地点内区组间差异不显着,说明同一试验地点内不同区组对纹枯病病情指数无明显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玉米纹枯病病情指数受环境影响要比基因型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影响大得多。3.F_(2:4)群体的病情指数与部分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与穗位高呈极显着负相关,说明玉米穗位较高相应病情指数较低;穗位较低病情指数相应较高。因此,在抗玉米纹枯病育种中,通过对穗位高的适度选择,可能有助于提高玉米对纹枯病的抗性。4.穗高/株高与田间抗性鉴定比较表明,郫县点田间抗性鉴定中共筛选出37个中抗以上的家系,这些中选家系的穗位高/株高大多都在0.32~0.53之间,且多数(26个)家系穗位高/株高在0.40以上。雅安点筛选出38个中抗以上的家系,穗位高/株高在0.29~0.44之间,多数(31个)家系穗位高/株高在0.35以上。两点比较结果均与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充分说明,利用穗位高/株高进行表型选择对提高抗玉米纹枯病特性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至于选择指标是否以穗位高/株高0.35-0.40为宜,尚值得进一步研究。5.单标记、双标记对两点标记选择结果比较表明,phi116标记在两个试验点共检测到54个带型为A的家系,其中郫县点经接种鉴定表现为抗性家系25个(占46.30%);雅安点抗性家系18个(占32.48%)。umc1044标记在两个试验点共检测到59个带型为A的家系,其中郫县点抗性家系21个(占35.60%);雅安点抗性家系16个(占26.42%)。两个标记联合进行选择,郫县点经接种鉴定表现为抗性家系17个(占31.13%);雅安点经接种鉴定表现为抗性家系16个(占29.34%)。由上可以看出,利用双标记选择明显比单标记选择准确性高,且试验环境不同,鉴定结果有较大的差别,说明用多个标记、多种环境比用单个标记、单一环境的选择压力更大,选择效果可能更好。6.对部分抗性家系的分析表明,在抗性家系中多数单株的病级为0-3级,而5-9级的单株较少。如家系1114-1共调查15株,其中有6个单株的病级为0级,有2个单株的病级为1级,2个单株的病级为2级,抗病指数为33.33%;家系1124-1有7个单株的病级为0级,有2个单株的病级为1级,有3个单株的病级为5级,抗病指数为29.62%;家系1160-1有6个单株的病级为0级,1个单株的病级为1级,有1个单株的病级为3级,抗病指数为36.30%,进一步证明利用本课题组现有连锁标记辅助选择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赵茂俊,张志明,李晚忱,潘光堂[5](2006)在《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纹枯病已成为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严重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系统地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机理、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以及玉米纹枯病抗性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抗玉米纹枯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06年01期)
杨华,杨俊品,荣廷昭,谭君,邱正高[6](2005)在《玉米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h116、umc1044对478×CML270的BCF_6系进行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标记抗性与田间抗性极显着相关,获得高抗玉米纹枯病选系478C4-2-2、478C4-2-3、478C4-2-4,配合力分析表明,478C4-2-2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所配组合渝试24已进入重庆市玉米区试第二年。标记鉴定和表型鉴定相结合,选择玉米纹枯病抗病自交系是完全有效的。(本文来源于《2005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5-10-01)
张小村,李斯深,赵新华,范玉顶,李瑞军[7](2005)在《小麦纹枯病抗性的QTL分析和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RIL8群体纹枯病抗性进行QTL检测,检测到一个加性QTL,位于1A染色体上,贡献率为21.57%;检测到4对QTL间互作位点,涉及7条染色体,互作贡献率分别为11.63%、6.54%、14.04%、20.01%,互作总贡献率为52.23%。通过对RILSES群体118个系检测,发现1个SSR标记Xgwm526,位于2B染色体上,与纹枯病抗病基因距离为27.9cM;一个ISSR标记IS840,与纹枯病抗病基因距离为16.9cM。(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杨华,杨俊品,荣廷昭,谭君,邱正高[8](2005)在《玉米抗纹枯病QTL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抗玉米纹枯病自交系CML270和感病自交系478的(CML270×478)×CML270BC1∶2群体共322个株系为作图和定位群体,构建了125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939.0cM,平均图距15.5cM.采用复合区间定位分析,检测到玉米纹枯病抗病指数主效QTL位点3个,2个位于第1染色体,1个位于第7染色体上,它们分别能解释表型变异的18%~20%;控制株高的QTL位点7个,分别位于第3~6染色体上,控制“穗位高”的QTL位点5个,分别位于第3,4,6染色体上.自交系CML270玉米纹枯病抗性主效QTL真实存在,抗性与植株高度遗传上不存在连锁关系,为玉米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抗性基因分离与克隆提供了技术和材料支撑.(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5年08期)
张小村[9](2004)在《小麦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RIL群体为材料,进行了小麦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分析。构建了RIL-8群体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并对纹枯病进行了QTL分子标记定位。对RIL-SES群体的抗纹枯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1)利用15个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对抗纹枯病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所分析的群体全部是由主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在2对主基因存在时,都有主基因间的互作效应,其值一般小于加性效应;主基因对变异的贡献大于微效基因,主基因的作用更为重要。(2)利用RIL-8群体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共拟合42个SSR标记多态性位点。综合李斯深等绘制的该群体图谱,共拟合94个SSR标记位点,31个ISSR位点,3个HMW-GS位点,涉及20条染色体(不含3A)。(3)对RIL-8群体纹枯病抗性进行了QTL检测,检测到一个加性QTL,位于1A染色体上,贡献率为21.57%; 检测到4对QTL间互作位点,涉及7条染色体,互作贡献率分别为11.63%、6.54%、14.04%、20.01%,互作总贡献率为52.23%。(4)通过对RIL-SES群体118个系(从196个系中随机选择)检测,发现一个SSR标记Xgwm526,位于2B染色体上,与纹枯病抗病基因距离为27.9cM;一个ISSR标记IS840,与纹枯病抗病基因距离为16.9cM。(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4-06-18)
陈志谊,许志刚,T.W.Mew[10](1999)在《用RAPD-PCR分子标记水稻纹枯病生防菌拮抗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84个格兰氏阳性菌G~+菌株中,用BOX-PCR指纹图谱比较分析相似性大于75%的方法鉴定出41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它们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拮抗性能。选出4个菌株(其中2个非拮抗菌株(433~-、434~-和2个拮抗菌株396~+、292~+)用于筛选RAPD-PCR的有效引物。共测试了124个随机引物(AA、AB、AC、AD、AE、AM、AL),其中有8个随机引物(AM04、AM18、AL01、AL09、AC02、AD16、AE04、AE06)能够产生明显与拮抗基因相关的DNA谱带。再用21个B.amyloliquefaciens菌株来进一步证实8个引物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引物AM18扩增建立的特异性DNA指纹图谱与被测菌株的拮抗性能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用引物AM18扩增建立了41个B.(本文来源于《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1999-11-01)
纹枯病分子标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纹枯病(Sheathblight)和稻瘟病(Riceblast)是我国水稻生产上发生面积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两个真菌病害。抗病育种实践表明,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流行、减轻损失的最经济有效策略,通过分子标记可以对抗病基因进行直接选择,大大提高抗病品种的选育效率。本研究组前期在华粳籼74(HJX74)和YSBR1中分别发现一个效应较大的抗纹枯病QTL qSB-11HHX74 和q,SB-12YSBR1,但其能否用于多数粳稻的纹枯病抗性改良还不得而知。在抗稻瘟病育种中,目前已报道的具有较宽抗谱的抗病基因Pi40和Pigm还未见在粳稻尤其是江苏粳稻中的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以上两个抗纹枯病QTL和抗稻瘟病基因分别导入不同的粳稻品种中,评价其在粳稻品种中的抗性效应,为进一步开展粳稻抗纹枯病和抗稻瘟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中间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将qSB-11HJX74导入不同粳稻品种中,对低世代回交材料进行了苗期纹枯病菌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在连粳6号、盐丰47、吉粳88、辽粳这4个回交组合的BC1F2群体中,携带qSB-11HJX74纯合基因型植株的平均病级均显着低于该位点为杂合型和轮回亲本型个体的平均病级,且后两类植株群体间的病级差异不显着,说明q,SB-11HJX74为隐性抗病基因;在南粳44、连粳6号和辽粳叁个回交组合中,携带纯合基因型qSB-11HJJX74的BC1F3株系的纹枯病病级总体较对照亲本降低1.0级左右(0-9级评级系统);结果表明qSB-11HJX74可用于这几个粳稻的纹枯病抗性改良。进一步对南粳5055和南粳9108两个回交组合的高世代株系进行农艺性状考察,发现导入qSB-11HJX74对所调查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没有不利影响。2、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将qSB-12YSBR1导入不同粳稻品种中,对低世代回交材料进行了苗期纹枯病菌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在南粳5055、南粳9108、连粳6号、南粳44和W030这五个回交组合的BC1F2群体中,携带qSB-12YSBR1纯合基因型植株与杂合基因型植株间的平均病级没有显着差异,但均显着的低于轮回亲本基因型纯合个体的平均病级,说明qSB-12YSBR1为显性抗性基因;在南粳9108、南粳44和W030这叁个回交组合中,携带纯合基因型qSB-12YSBR1的BC1F3株系纹枯病平均病级总体较对照亲本低1.1级。结果表明qSB-12YSB1可用于这几个粳稻品种的纹枯病抗性改良。3、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将抗性基因Pi40和Pigm分别导入粳稻品种泰粳1152和扬育粳116中,获得泰粳-Pi40、泰粳-Pigm、扬育粳-Pi40、扬育粳-Pigm四种带有纯合抗病基因型的BC2F3株系。利用28个来源于江苏不同区域的稻瘟菌株对回交株系的混系材料进行苗期人工接种,结果显示,无论携带Pigm还是Pi40的混系,对测试的28个菌株的抗谱均明显高于各自轮回亲本。在湖南大围山稻瘟病自然鉴定圃中,发现不同背景中携带Pigm基因的混系苗期抗性水平总体高于携带Pi40的混系,但是在穗颈瘟抗性上,携带Pi40和Pigm的混系均表现抗穗颈瘟。进一步采用2017年江苏水稻新品种审定试验中的稻瘟菌混合菌液对各材料进行穗颈瘟接种,结果显示,携带Pigm的混系穗颈瘟抗性水平总体高于携带Pi40的混系。结果表明,在江苏粳稻抗稻瘟病育种中,两个抗稻瘟病基因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Pigm的抗性效果可能总体优于Pi4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纹枯病分子标记论文参考文献
[1].Saidou,Mamoudou.小麦凝集素激酶TaLecRK-Ⅳ.1基因的作用和由纹枯病诱导的小麦基因发展的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2].叶英豪.粳稻抗纹枯病和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D].扬州大学.2017
[3].黄明波,谭君,李庐江,杨克诚,杨俊品.抗玉米纹枯病早代材料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初步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0
[4].黄明波.玉米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表型选择的比较[D].四川农业大学.2008
[5].赵茂俊,张志明,李晚忱,潘光堂.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J].玉米科学.2006
[6].杨华,杨俊品,荣廷昭,谭君,邱正高.玉米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初步研究[C].2005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7].张小村,李斯深,赵新华,范玉顶,李瑞军.小麦纹枯病抗性的QTL分析和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
[8].杨华,杨俊品,荣廷昭,谭君,邱正高.玉米抗纹枯病QTL分子标记定位[J].科学通报.2005
[9].张小村.小麦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4
[10].陈志谊,许志刚,T.W.Mew.用RAPD-PCR分子标记水稻纹枯病生防菌拮抗基因[C].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
标签:抗病性; 矮化; L-类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 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