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12号W_5桉树枝叶凋落物产量相关因素研究

刚果12号W_5桉树枝叶凋落物产量相关因素研究

一、刚果12号W_5桉枝、叶凋落物产生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吉玉[1](2021)在《桉树人工林植物营养内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连栽桉树人工林植物营养内循环,及其与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等协同效应,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试验选取马山、良凤江、小林三个地点作为研究区域,采集桉树人工林中幼嫩叶、成熟叶、衰老叶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营养元素含量、水溶性营养元素含量,分析桉树人工林植物营养内循环规律,水溶性植物营养内循环规律及其与植物营养内循环之间的关系;另外,采集根区土壤和行间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并且采用Illumina Mi Seq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桉树人工林植物营养内循环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如下:1.N、P、K、Mg含量转移方向为由衰老叶向幼嫩叶和成熟叶转换,Ca、Fe、Al、Mn、Si、B含量随着叶片不断成熟其含量也随之增加,Zn含量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呈下降趋势,但从成熟叶到衰老叶又有一部分积累,Mo含量在三个样地中随着叶片生长发育呈现不一样变化趋势。幼嫩叶中N、P、K、Mg元素的重吸收率高于成熟叶,Zn元素而言,仅幼嫩叶中存在重吸收现象;P元素的重吸收率受到土壤性质的影响较大,幼嫩叶和成熟叶的重吸收率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表现不一致。2.N、P、K、Mg、Zn水溶性部分含量随着叶片生长发育逐渐减少,Ca、Al、Mn、B、Si水溶性含量随着叶片生长发育逐渐增多,Fe和Mo的水溶性部分含量并非随着叶片生长发育而发生线性变化。N、P、K、Mg、Ca、Al、Mn、Si、B营养元素与水溶性含量变化趋势一致,Fe元素与水溶性含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幼嫩叶、成熟叶和衰老叶的水溶性营养元素含量占全量的比例存在差异性,其比例与营养元素的转移并无相关性。3.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分属于33门102纲192目313科558属,三个样地优势细菌门一致,良凤江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指示菌为Candidatus_Xiphinematobacter、Verrucomicrobia、Salinispora;马山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指示菌为Betaproteobacteria、Burkholderiales、Burkholderiaceae、Firmicutes,小林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指示菌为Actinobacteria、Actinomycetales、Gammaproteobacteria、Mycobacteriaceae、Mycobacterium。4.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分属于14门35纲84目178科299属,三个样地的优势真菌门一致,良凤江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指示菌为Sclerodermataceae,Scleroderma,Boletales等;马山桉树人工林真菌人工林真菌群落指示菌为Agaricales,Glomerellales,Plectosphaerellaceae等;小林桉树人工林真菌群落指示菌为Trechispora,Trechisporales,Hydnodontaceae等。

袁方[2](2018)在《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组成、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同时它作为连接植物群落与土壤间的纽带,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是维持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当前,在不同尺度下探索凋落物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一方面在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中布设凋落物收集器监测其凋落物的动态变化,研究其群落水平的产量、组成、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收集1970-2017年公开发表的文献,整理筛选出373组天然林凋落物数据,建立了我国天然林凋落物量数据库,探讨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全国天然林中的凋落情况,进而初步探索全国和区域尺度下天然林凋落物量与气候因素(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和地理因素(纬度和海拔)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产量主要受优势树种的影响,2014-2017年的年均凋落量为6.13±0.57 t/hm2,其产量在亚热带区域尺度和全国尺度天然林凋落物量中处于中等水平。(2)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组成依次为叶(70.27±7.63%)>枝条(12.62±1.73%)>繁殖体(12.46±9.12%)>其他(4.64±1.79%),局域、区域和全国尺度的天然林凋落物组成模式一致,以凋落叶为主。(3)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季节动态模式主要受群落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共同影响,呈近双峰型,在春季5月和秋季1011月出现凋落高峰,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全国天然林凋落物节律相似。(4)在全国尺度上,气候因素(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与天然林凋落物量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地理因素(纬度和海拔)是通过对水热条件的再分配来影响凋落物量的间接因子。

苏贻攀[3](2016)在《桉树连栽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改良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循环,促进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在广泛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桉树不同连栽代次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的影响,并进行连栽桉树人工林与其它林对土壤养分影响的对比。结果表明,桉树连栽会导致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特别是表层有机质,且会造成土壤氮、磷、钾含量下降,土壤表层钾含量和中下层全氮含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保持自肥+科学施肥+施用菌肥,改变耕作制度,发展复合经营,优化林分结构,降低养分移出强度,这些措施都能有效提高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改良土壤养分循环。

纪文婧[4](2016)在《山西太岳山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15a、26a、35a和40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标准木解析和元素分析的方法,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各层次的生物量和4种营养元素(C、N、P及K)的养分含量、养分积累量、空间的分布规律和养分的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山西太岳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养分循环研究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层的总生物量按照林龄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为:43.47t·hm-2、128.63 t·hm-2、179.82 t·hm-2和117.40 t·hm-2。各层生物量分配规律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C含量在树皮中最高,树根最低;N、P、K含量中树叶最高,树干最低。随着林龄逐渐增加,植被层中养分积累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35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总积累量最高。灌木层养分积累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加,草本层养分积累量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减小,草本层养分积累量高于灌木层。(2)凋落物地表层贮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其中未分解层贮量最低,未分解层中的营养元素含量高于半分解层和全分解层,地表层凋落物养分积累量按林龄由小到大分别为:6.00×103 kg·hm-2、11.81×103 kg·hm-2,28.04×103 kg·hm-2和12.90×103kg·hm-2,35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养分积累量最高,4种元素的积累量随着林龄增长遵循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年凋落物中叶的凋落量占凋落物总量的一半以上,凋落叶中养分含量高于枝和其他杂物,年凋落物中养分含量随着林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年凋落物中养分含量与植被层相应器官中养分含量有显着差异,营养元素浓度低于植被层,在叶、枝等其他杂物在凋落前可能发生了营养元素的回流。15a、26a、35a和40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凋落物层养分年归还量分别为:940.65 kg·hm-2、 1520.38 kg·hm-2、2193.83 kg·hm-2和925.03 kg·hm-2,由此可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层养分年归还量随着年凋落物量的增加而增大。(3)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随着土层加深而逐渐增加,土壤含水率相反,土壤有机质、TN(全氮)、TP(全磷)和TK(全钾)含量随着土层加深总体上呈逐渐减少的趋势,35a林分土壤各营养元素含量高于另外三种林龄,土壤层是巨大的养分贮库,随着土层加深,C、N积累量逐渐减少,P、K积累量逐渐增加。(4)随着林龄的增加,养分年存留量先增加后减小,养分年归还量先减小后增加,15a和40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草本生物量较高,使得养分归还量升高,从而使得15a和40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系数要高于26a和35a生,养分周转时间要显着低于后两种林龄的林分。

刘国粹,杜阿朋,陈少雄[5](2013)在《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成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介绍了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意义与研究现状。从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养分含量、养分积累和分布、凋落物、养分循环特征)两方面阐述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内容,分析说明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并提出几点建议。

官国栋[6](2013)在《滨海沙地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和固碳能力》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东南沿海沙地的防护林树种以木麻黄为主,近年来木麻黄出现了树种单一,生长衰退和更新困难等问题,本文对滨海沙地后沿树种卷荚相思和尾巨桉的养分循环能力和固碳能力做了研究,以期能够找到两者作为沿海沙地防护林树种的依据和实践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滨海沙地8年生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两者的平均胸径(8.5cm<11.31cm)、树高(7.5m<13.9m)、单株材积(0.0226m3<0.0634m3)和保存率(82.6%<94.13%)都明显不同。卷荚相思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是38.67t·hm-2,各器官中树根的平均生物量最大(12.69t·hm-2),占总生物量的32.81%,平均生物量最小的是树叶,生物量为2.45t·hm-2,各器官生物量顺序为树根>树干>树枝>树皮>树叶。尾巨桉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是79.75t·hm-2,各器官中树干的平均生物量最大(39.12t·hm-2),占总生物量的46.18%,树叶生物量最小,仅占总生物量的4.2%,各个器官的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2、卷荚相思人工林凋落物的年产量约为3565.2kg·hm-2,凋落物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树叶,年凋落量是2418.33kg·hm-2,约占整个卷荚相思人工林年凋落量的84.75%,其次是杂,占总凋落量的22.74%,年凋落量为810.87kg·hm-2,凋落量最少的是花果和树皮,两者的年凋落量分别为11.33kg·hm-2和25.33kg·hm-2;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的年产量是6745.93kg·hm-2,约为卷荚相思凋落物年产量的2倍,凋落叶年凋落量为4151kg·hm-2,占总凋落量的61.53%,在各个组分中最大,凋落枝和凋落皮的年凋落量相当,年凋落量分别为850.13kg·hm-2和853.27kg·hm-2,分别占尾巨桉年凋落总量的12.60%和12.65%。3、卷荚相思人工林一年中凋落物的月动态变化呈单峰模式,在7月份达到最大,凋落量为824.33kg·hm-2,一月份凋落量最低,仅为30.67kg·hm-2;尾巨桉人工林的凋落物月动态变化呈双峰模式,分别在5月份和7月份达到最高峰和次高峰,凋落量分别为1587.2kg·hm-2和1499.2kg·hm-2。卷荚相思全年凋落量的季节动态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的凋落量最大,占全年凋落量的57.52%,凋落量为2050.5kg·hm-2,冬季的凋落量最小,仅占全年凋落量的7.31%;尾巨桉凋落量的季节变化动态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与卷荚相思一样,尾巨桉凋落量在夏季最大,凋落量为4315.2kg·hm-2,占全年凋落量的63.97%。4、卷荚相思人工林凋落叶的分解系数(g·g-1a-1)小于尾巨桉,两者分别为0.4105和0.7069,卷荚相思的半衰期是1.69a,周转期是7.3a,而尾巨桉半衰期和周转期分别为0.98a和4.2a。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氮的年归还量分别为51.54kg·hm-2和58.44kg·hm-2,磷的年归还量是0.929kg·hm-2,远小于尾巨桉人工林的3.141kg·hm-2,钾的年归还量分别为6.851kg·hm-2和22.386kg·hm-2,钙的年归还量分别为17.113kg·hm-2和48.032kg·hm-2,镁的年归还量分别为13.427kg·hm-2和19.581kg·hm-2,钠的年归还量分别为0.016kg·hm-2和0.042kg·hm-2,铁的年归还量分别为0.746kg·hm-2和2.042kg·hm-2,锰的年归还量分别为0.541kg·hm-2和5.69kg·hm-2,锌的年归还量分别是0.124kg·hm-2和0.253kg·hm-2,铜年归还总量分别为0.026kg·hm-2和0.042kg·hm-2。5、卷荚相思人工林林下凋落物层生物量与尾巨桉相比甚少,两者分别为2.31t·hm-2和14.54t·hm-2。两者凋落枝生物量占总凋落物层生物量的比重分别为21.41%和39.03%。卷荚相思人工林林下凋落物层氮的蓄积量最大,钠的蓄积量最小,具体蓄积量大小排列为:氮>钙>镁>钾>铁>锰>磷>锌>铜>钠,尾巨桉人工林林下凋落物层中氮的蓄积量也是最大的,最小的同样是钠,具体蓄积量大小排序为:氮>钙>钾>镁>锰>铁>磷>锌>铜>钠。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6.36t·hm-2和38.75t·hm-2;卷荚相思人工林凋落物最大拦蓄率和最大拦蓄量分别为262.67%和6.02t·hm-2,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最大拦蓄率和最大拦蓄量分别为251.68%和36.21t·hm-2。卷荚相思人工林凋落物层的有效拦蓄率平均为223.27%,高于尾巨桉的213.93%,结合两者凋落物层的蓄积量得出有效拦蓄量分别为5.11t·hm-2和30.78t·hm-2。6、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碳贮量分别为24.82t·hm-2和49.58t·hm-2。两者乔木层的碳贮量最大,分别占总碳贮量的68.57%和74.59%,碳贮量分别为17.02t·hm-2和36.98t·hm-2;土壤层碳贮量分别占总碳贮量的28.73%和12.93%,碳贮量分别为7.13t·hm-2和6.41t·hm-2。

向仰州[7](2012)在《海南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时空格局》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不断增加,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桉树(Eucalypt)是我国华南地点主要人工林树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桉树种植面积第三大国家。因此,开展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可以了解我国桉树人工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已有的关于我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地理区域,缺乏跨区域的联合和对比研究。从生态系统水平对海南桉树人工林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以海南北部湿润区、中部山地区、东南部高湿润区、西部半湿润半干旱区桉树人工林为试验对象,采用“年代序列”的方法,从生态系统层面对连续年龄序列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为开展人工林生物量、碳储量核算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促进森林固碳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胸径、树高作为独立自变量,模型拟合精度及显着度因组分而不同。胸径与树高联合作为自变量出现了过度拟合现象。但从测量精确性及难易程度来看,多数情况下,胸径测量精度相对较高,而树高受郁闭度、地形的影响较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精度。因此选用以胸径为自变量的异速生长模型来估算桉树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2)四个地点桉树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大。琼中1~6年生桉树生物量分别为2.32~114.18t·hm-2,临高为3.12~93.73t·hm-2,儋州为1.40~86.98t·hm-2,万琼为5.00~87.44t·hm-2。琼中、临高、儋州和万琼各林龄桉树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7.68、51.81、37.71t·hm-2和49.21t·hm-2。桉树林地上部生物量大于地下部,树干生物量占地上部生物量的比例最大。(3)林下植被生物量随林龄增大而上升。琼中1~6年生桉树林下植被生物量为1.57~7.48t·hm-2,临高为0.27~7.28t·hm-2,儋州为1.01~6.50t·hm-2,万琼为0.45~4.23t·hm-2。四个地点1~6年生桉树林下草本层生物量大于灌木层,随林龄增大,草本层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灌木层逐渐上升。(4)四个地点1~6年生桉树凋落物现存量随林龄增大呈先升高后下降变化,1年生最小,峰值出现在4或5年生。琼中1~6年生桉树凋落物现存量范围为0.97~8.47t·hm-2,临高为1.13~6.73t·hm-2,儋州为1.31~17.08t·hm-2,万琼0.64~16.47t·hm-2。随林龄增大,未分解凋落物现存量呈降低趋势,半全分解凋落物现存量呈增加趋势。(5)四个地点0~100cm土层土壤碳储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琼中1~6年生桉树林0-100cm土层碳储量范围为67.55~233.51t·hm-2,临高为63.58~148.41t·hm-2,儋州为39.75~76.39t·hm-2,万琼为36.91~62.45t·hm-2。土壤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琼中从0-20土层的63.50t·hm-2降到80-100cm土壤的8.96t·hm-2,临高的由34.98t·hm-2减小到9.38t·hm-2,儋州的由17.48t·hm-2减少到7.73t·hm-2,万琼的由13.94t·hm-2下降到6.66t·hm-2。(6)四个地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范围为40.77~294.18t·hm-2。琼中1~6年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69.84~294.18t·hm-2,临高为65.77~200.77t·hm-2,儋州为41.48~128.16t·hm-2,万琼为40.77~113.28t·hm-2。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集中在土壤层和乔木层。随林龄增加,土壤层碳储量所占的比例下降,植被层的比例上升。(7)随林龄增大,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积累速率逐渐减小。四个地点乔木层年净固碳量大小依次是琼中,临高,万琼和儋州。四个地点桉树人工林碳素年净固定量相当,介于10.34~11.80t·hm-2·yr-1之间。琼中、临高、儋州、万琼等4个地点桉树人工林年吸收CO2分别为38.28、38.68、37.96和43.27t·hm-2。

姚健[8](2011)在《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山地4种人工林恢复模式(杜仲林、桤木林、滇柏林、冰脆李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凋落物特性及其对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为该退耕还林工程区域人工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测定分析了4种人工林凋落物凋落动态和分解速率季节变化,凋落物及表层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了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碳含量的影响作用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人工林凋落物蓄积量和年凋落量的大小顺序均为:桤木林>杜仲林>冰脆李林>滇柏林。测定时期内,4种人工林凋落量具有明显的凋落高峰期,9-11月出现明显的峰值。2、采用凋落物袋法研究了4种人工林凋落物的分解动态。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大小顺序为:杜仲林>冰脆李林>桤木林>滇柏林。4种林分凋落物的分解动态符合Olson模型,根据模型推算出这4种人工林95%凋落物分解所需时间在5-10a之间。不同林地C和N浓度变化均呈淋溶—累积—释放的趋势。3、对凋落物及表层土壤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凋落物持水量的大小顺序为:桤木林>杜仲林>冰脆李林>滇柏林。4种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之间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拟合,持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关系可用幂函数拟合。4、本文研究了凋落物对土壤理化特性、土壤酶及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对林地土壤理化特性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线性递减趋势。0-15cm土层内,土壤可溶性碳含量与凋落量存在显着线性相关关系(R2=0.8485*),而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不显着(R2=0.3441)。

宇万太,周桦,徐永刚,马强,陈进宁,陈桂金,黄世芳,李松海[9](2010)在《追施氮肥当年与翌年对桉树生长及各部位氮贮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追施氮肥当年与翌年对桉树各部位生物量和氮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追施氮肥翌年桉树生物量增加幅度显着高于当年,说明氮肥对于提高桉树生物量具有一定累积作用,追肥的增产效果明显;追施氮肥也使全树氮贮量在2007年与2008年分别提高30.2%和73.5%;与2007年相比,2008年对照处理桉树生物量增加35.9%,追施氮肥处理生物量提高1倍以上,而对照处理树木体内氮贮量降低13.1%,追氮处理提高15.7%;这主要是由于3龄桉树树叶生物量的明显降低,对照与追施氮肥处理树叶中氮贮量分别降低46.5%和36.9%,其也是桉树中氮贮量降低最显着的部位。

郭岩辉[10](2010)在《撑绿竹纸浆林的凋落物分解与平衡施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撑绿竹已成为重要的纸浆用材竹种,得到大面积的栽植。通过对四川宜宾长宁县世纪竹园撑绿竹凋落物物质循环的研究,以及四川宜宾的兴文县、南溪县长山坡、合尚坡,泸州纳溪区打古镇和合面镇,乐山白马镇,广安邻水城南镇,贵州赤水元宝镇8个样地撑绿竹施肥研究,对撑绿竹纸浆林产量的提高和可持续经营有重要的意义。试验自2008年5月起,分别对撑绿竹纸浆林进行了凋落物的物质循环研究和施肥效应研究。撑绿竹纸浆林凋落物养分循环研究表明:撑绿竹纸浆林的年凋落量为5004.69kg/hm2。撑绿竹纸浆林全年有两个明显的凋落物高峰期,3月、6月是全年凋落物的高峰期,12月凋落物达到最低,撑绿竹纸浆林全年通过凋落物归还输入土壤的有机碳、N、P、K的元素总量分别为1070.99 kg/hm2、38.26kg/hm2、2.6kg/hm2、5.16kg/hm2,归还量的大小依次为有机碳>N>K>P,落叶是撑绿竹凋落物养分归还的主体,春夏两季叶养分归还量最大。凋落物各组分的分解系数大小顺序为:叶>箨>根>枝>篼,叶的分解速度最快,周转期最短为3.89a,竹篼分解最慢,周转期最长为12.53a。地上部分经1年分解凋落物养分释放量为:有机碳618.11kg/hm2,N11.46kg/hm2,P0.07kg/hm2,K3.39kg/hm2。N、P总体表现为富集,K为直接释放。撑绿竹施肥采用“3414”三因素二次回归最优试验设计,建立了撑绿竹分别在高肥区与低肥区新竹产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之间的肥效模型。经统计分析表明:施用氮肥是影响撑绿竹新竹产量的主导因子,氮、钾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交互作用。在设定的N、P、K肥料03水平范围内符合肥料效应函数法原理前提下,通过频率分析可得推荐施肥用量:高肥区纯N14.97kg/667㎡,P2O5 2.648kg/667㎡,K2O9.414kg/667㎡。低肥区纯N15.6kg/667㎡,P2O5 2.425kg/667㎡,K2O9.3kg/667㎡。

二、刚果12号W_5桉枝、叶凋落物产生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刚果12号W_5桉枝、叶凋落物产生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桉树人工林植物营养内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桉树人工林概况
        1.2.2 养分循环
        1.2.3 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
        1.2.4 叶片养分重吸收
        1.2.5 水溶性养分研究现状
        1.2.6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植物与土壤的样品采集和营养元素测定
        2.2.1 植物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2.2.2 植物水溶性植物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2.3 桉树根区与行间的土壤微生物的采集与处理
        2.3.1 微生物环境因子测定
        2.3.2 高通量测序
    2.4 数据计算方法
        2.4.1 叶片重吸收率
        2.4.2 叶片水溶性含量比重
        2.4.3 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计算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桉树不同成熟度叶片营养元素内循环特征
    3.1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2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
        3.3.2 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叶片营养元素特征
        3.3.3 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叶片营养元素相关性分析
        3.3.4 桉树人工林营养元素重吸收特征及其与土壤状况的相关性
    3.4 讨论
        3.4.1 桉树幼嫩叶与成熟叶的营养元素差异
        3.4.2 桉树幼嫩叶-成熟叶-衰老叶营养元素转移规律特征
        3.4.3 幼嫩叶-成熟叶-衰老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4.4 幼嫩叶与成熟叶叶片重吸收率差异
    3.5 小结
第四章 桉树不同成熟度叶片水溶性营养元素内循环特征
    4.1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叶片水溶性营养元素
        4.3.2 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叶片水溶性营养元素相关性
        4.3.3 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叶片水溶性营养元素与营养元素
    4.4 讨论
        4.4.1 桉树叶片水溶性营养元素特征与全量营养元素
        4.4.2 水溶性营养元素特征
        4.4.3 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叶片水溶性营养元素的占比
    4.5 小结
第五章 桉树根区土壤与行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5.1 样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5.1.1 研究区域概况
        5.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5.1.3 研究方法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基本状况
        5.3.2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OTU分析
        5.3.3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物种分析
        5.3.4 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指示细菌群落筛选
        5.3.5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
        5.3.6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Beta多样性分析
        5.3.7 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联性
    5.4 讨论
        5.4.1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其多样性
        5.4.2 细菌群落对桉树叶片营养的影响
        5.4.3 细菌群落与土壤化学成分的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桉树根区土壤与行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6.1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6.1.1 研究区域概况
        6.1.2 样品采集
        6.1.3 研究方法
    6.2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OTU分析
        6.3.2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物种分析
        6.3.3 不同土壤性质指示真菌群落筛选
        6.3.4 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6.3.5 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种群落Beta多样性分析
        6.3.6 土壤化学成分对桉树人工林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4 讨论
        6.4.1 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丰度及其多样性
        6.4.2 优势真菌属对桉树叶片养分的影响
        6.4.3 真菌群落与土壤化学成分的关系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所用缩写和符号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2)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组成、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森林凋落物的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森林凋落物量及动态研究
        1.2.3 森林凋落物量影响因素
        1.2.4 森林凋落量的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概况
        2.1.4 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缙云山凋落物收集
        2.2.2 全国天然林凋落物文献收集
3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的特征
    3.1 引言
    3.2 结果
        3.2.1 凋落物的产量特征
        3.2.2 凋落物的组成特征
        3.2.3 主要树种的凋落量特征
        3.2.4 凋落物的季节动态特征
        3.2.5 主要树种的季节动态特征
    3.3 分析与讨论
        3.3.1 凋落物的产量
        3.3.2 凋落物的组成
        3.3.3 凋落物的季节动态
    3.4 小结
4 影响天然林凋落物量的因素
    4.1 引言
    4.2 结果
        4.2.1 凋落物量与温度的关系
        4.2.2 凋落物量与降水的关系
        4.2.3 凋落物量与纬度的关系
        4.2.4 凋落物量与海拔的关系
    4.3 分析与讨论
        4.3.1 影响我国森林凋落物的气候因子
        4.3.2 影响我国森林凋落物的地理因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附表

(3)桉树连栽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桉树连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1 桉树连栽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1.1 桉树不同连栽代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1.1.2 连栽桉树林土壤有机质的垂直分布规律
        1.1.3 连栽桉树林分与其它林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
    1.2 桉树连栽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1.2.1 桉树不同连栽代数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1.2.2 连栽桉树林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
        1.2.3 连栽桉树林与其它林分土壤氮、磷、钾含量的比较
2 结论与讨论
3 应对措施
    3.1 保持自肥+科学施肥+施用菌肥
        3.1.1 保护桉树林地地被层,增强其自肥功能
        3.1.2 种地养地,科学施肥
        3.1.3 根据土壤实际情况,施用菌肥
    3.2 改变耕作制度
    3.3 发展复合经营,优化林分结构
    3.4 降低养分移出强度

(4)山西太岳山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特征的研究
        1.2.1.1 养分含量
        1.2.1.2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
        1.2.1.3 养分的积累和分配
        1.2.1.4 森林凋落物
        1.2.1.5 养分的生物循环
        1.2.2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的选择与设置
        2.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3 样品分析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层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特征
    3.1 各器官生物量经验模型构建
    3.2 植被层生物量分配特征
    3.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3.3.1 乔木层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3.3.2 灌木层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3.3.3 草本层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3.4 林分营养元素积累特征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4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和积累特征
    4.1 凋落物层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量
        4.1.1 林地凋落物贮量
        4.1.2 凋落物层营养元素含量
        4.1.3 凋落物层营养元素积累量
    4.2 年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
        4.2.1 年凋落物量及组成
        4.2.2 年凋落物中营养元素含量
        4.2.3 凋落物养分年归还量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特征
    5.1 土壤物理性质
        5.1.1 不同林龄土壤容重特征
        5.1.2 不同林龄土壤含水率特征
    5.2 土壤化学性质
        5.2.1 不同林龄土壤pH值
        5.2.2 不同林龄土壤有机质含量
        5.2.3 不同林龄土壤全N含量
        5.2.4 不同林龄土壤全P含量
        5.2.5 不同林龄土壤全K含量
    5.3 土壤养分积累量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6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
    6.1 不同林龄养分积累与分配
    6.2 不同林龄养分年存留量及年归还量
        6.2.1 养分年存留量
        6.2.2 养分年归还量
        6.2.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
    6.3 讨论与小结
        6.3.1 讨论
        6.3.2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成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地球化学循环
    2.2 生物小循环
        2.2.1 养分含量
        2.2.2 养分元素的积累与分布
        2.2.3 凋落物
        2.2.4 养分循环特征
3 结论和讨论

(6)滨海沙地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和固碳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项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森林凋落物研究概况
        2.1.1 森林凋落物概念
        2.1.2 森林凋落物量研究
        2.1.3 森林凋落物动态研究
        2.1.3.1 影响凋落物动态变化的因子
        2.1.3.2 凋落物的动态变化
        2.1.4 森林凋落物养分转移研究
        2.1.5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
        2.1.6 森林凋落物与土壤性质研究
        2.1.7 相思树和桉树人工林凋落物研究现状
    2.2 森林固碳研究概况
        2.2.1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进展
        2.2.2 人工林碳贮量研究现状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地概况
    3.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3.1 试验地建设
        3.3.2 生长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3.3.3 生物量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3.3.4 凋落物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3.3.4.1 林下凋落物特征
        3.3.4.2 林下枯落物特征
        3.3.4.3 凋落物分解速度
        3.3.5 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特征
        3.3.6 碳贮量特征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人工林生长特征、生物量及养分分布特征
        4.1.1 卷荚相思和尾巨桉生长特性分析
        4.1.2 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生物量分配
        4.1.3 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养分分配特征
    4.2 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动态变化
        4.2.1 凋落物年产量及组成特征
        4.2.2 凋落物动态变化
    4.3 凋落物养分归还量
        4.3.1 凋落物养分含量
        4.3.2 林下凋落物层生物量及养分含量
        4.3.3 凋落叶分解年动态
    4.4 凋落物持水能力研究
    4.5 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林分土壤养分特征
        4.5.1 林分土壤物理性质
        4.5.2 林分土壤养分状况
    4.6 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固碳能力研究
        4.6.1 乔木层碳贮量
        4.6.2 凋落物层碳贮量
        4.6.3 土壤层碳贮量
        4.6.4 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生物量特征
        5.1.2 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养分分布特征
        5.1.3 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特征和养分归还特征
        5.1.4 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特征和持水能力
        5.1.5 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碳贮量特征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海南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时空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研究概述
        1.2.2 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2.3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储量估算方法
        1.2.4 我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地点概况
    2.2 样地设置及环境特征调查
    2.3 研究方法
        2.3.1 桉树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研究方法
        2.3.2 桉树单株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方法
        2.3.3 桉树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方法
        2.3.4 桉树人工林年龄序列林下植被生物量动态研究方法
        2.3.5 桉树人工林年龄序列凋落物现存量动态研究方法
        2.3.6 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时空格局研究方法
        2.3.7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格局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桉树异速生长模型
        3.1.1 林龄异速生长模型分析
        3.1.2 地点异速生长模型分析
        3.1.3 通用异速生长模型分析
        3.1.4 三种异速生长模型比较分析
        3.1.5 筛选最佳模型
    3.2 桉树单株生物量分异特征
    3.3 桉树人工林林分水平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3.3.1 林分水平桉树生物量动态变化特征
        3.3.2 林分水平桉树生物量空间格局
    3.4 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3.4.1 不同年龄桉树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特征
        3.4.2 不同年龄桉树林下草本层生物量特征
        3.4.3 不同年龄桉树林下灌木层生物量特征
        3.4.4 不同地点桉树林下植被总生物量比较
        3.4.5 不同地点桉树林下草本层生物量比较
        3.4.6 不同地点桉树林下灌木层生物量比较
        3.4.7 桉树林下植被生物量结构
    3.5 桉树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动态格局
        3.5.1 凋落物现存量随年龄的变化特征
        3.5.2 未分解凋落物现存量随年龄的变化特征
        3.5.3 半全分解凋落物现存量随年龄的变化特征
        3.5.4 凋落物现存量的空间异质性
        3.5.5 未分解凋落物现存量的空间异质性
        3.5.6 半全分解凋落物现存量的空间异质性
        3.5.7 凋落物随林龄变化的结构特征
    3.6 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时空格局
        3.6.1 不同地点土壤碳含率及垂直分布特征
        3.6.2 不同地点土壤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3.7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格局
        3.7.1 四个地点桉树各器官含碳率
        3.7.2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3.7.3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
        3.7.4 桉树人工林系统碳储量年固定动态
        3.7.5 桉树人工林碳素年净固定量的初步估算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与讨论
        4.1.1 方程自变量评价
        4.1.2 方程回归系数评价
        4.1.3 单株生物量分配特征评价
        4.1.4 林分水平生物量及动态变化评价
        4.1.5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时空格局
        4.1.6 凋落物现存量及其时空异质性评价
        4.1.7 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格局评价
        4.1.8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格局评价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摘要

(8)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森林凋落物及其研究进展
    1.1 森林凋落物研究综述
        1.1.1 基本概念
        1.1.2 研究内容
    1.2 凋落物分解研究展望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点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样地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主要研究内容
        2.3.1 主要研究内容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类型人工林凋落物凋落动态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凋落物层蓄积量和年凋落量
        3.2.2 凋落量月动态变化
        3.2.3 凋落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类型人工林凋落叶分解动态与养分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凋落叶分解速率测定
        4.1.2 养分含量测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凋落叶分解速率
        4.2.2 凋落叶养分变化
        4.2.3 凋落叶养分元素归还率
        4.2.4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值及C/P值变化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凋落叶分解速率
        4.3.2 凋落叶养分释放
第五章 凋落物及表层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
    5.1 研究方法
        5.1.1 凋落物含水量
        5.1.2 凋落物最大持水率
        5.1.3 凋落物持水速率
        5.1.4 凋落物相对自由水面蒸发率
        5.1.5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持水量与持水率
        5.2.2 吸水速率
        5.2.3 相对自由水面蒸发率
        5.2.4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持水量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体积密度和孔隙组成
        6.2.2 土壤水分特性
        6.2.3 对土壤pH值
        6.2.4 土壤氮元素含量
        6.2.5 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效磷含量
        6.2.6 土壤速效K含量
    6.3 结论与讨论
        6.3.1 凋落物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6.3.2 凋落物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第七章 凋落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7.1 研究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蔗糖酶
        7.2.2 脲酶
        7.2.3 多酚氧化酶
        7.2.4 过氧化氢酶
        7.2.5 酸性磷酸酶
        7.2.6 碱性磷酸酶
    7.3 不同人工林土壤肥力评价
    7.4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凋落物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8.1 研究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不同人工林地表凋落物累积量及其C/N值的影响
        8.2.2 不同人工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可溶性碳含量变化
        8.2.3 凋落物积累量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碳含量的相关分析
    8.3 结论
第九章 不同类型人工林生态恢复效应评价
    9.1 研究方法
        9.1.1 植物多样性及数量特征调查
        9.1.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不同类型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效应的差异
        9.2.2 生态系统恢复变量和主导效应变量分析
        9.2.3 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程度
    9.3 结论
        9.3.1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效应
        9.3.2 生态恢复变量的关系
        9.3.3 生态系统恢复程度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10)撑绿竹纸浆林的凋落物分解与平衡施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竹林施肥及凋落物养分循环研究现状
        1.2.1 竹子施肥现状
        1.2.1.1 竹林施肥的理论基础
        1.2.1.2 竹林施肥方法
        1.2.1.3 竹林施肥种类及配比
        1.2.1.4 施肥时间与次数、施肥量
        1.2.1.5 施肥试验研究方法
        1.2.1.6 施肥的经济效益
        1.2.2 凋落物研究现状
        1.2.2.1 森林凋落物的概念
        1.2.2.2 凋落物量的研究方法
        1.2.2.3 凋落物量的影响因子
        1.2.2.4 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
        1.2.2.5 凋落物分解动态变化
        1.2.3 撑绿竹的相关研究
        1.2.3.1 撑绿竹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1.2.3.2 引种
        1.2.3.3 繁殖育苗
        1.2.3.4 造林技术
        1.2.3.5 病虫害防治
第二章 撑绿竹凋落物分解动态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林分概况
    2.2 样品采集和分析
        2.2.1 凋落物量试验样品采集
        2.2.2 凋落物分解试验样品采集
        2.2.3 样品分析方法
        2.2.3.1 植物样品分析
        2.2.3.2 土壤样品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撑绿竹纸浆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月动态变化
        2.3.1.1 撑绿竹纸浆林凋落物数量、组成
        2.3.1.2 凋落物量的月动态变化
        2.3.2 撑绿竹纸浆林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及组成特征
        2.3.2.1 凋落物养分年归还量
        2.3.2.2 凋落物养分归还量的组成特征
        2.3.3 撑绿竹纸浆林凋落物分解的动态变化
        2.3.3.1 凋落物失重率的动态变化
        2.3.3.2 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周转期
        2.3.3.3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含量变化
        2.3.3.4 凋落物养分残留量和释放率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撑绿竹平衡施肥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供试土壤情况
        3.1.4 试验方法
        3.1.5 试验测定方法
    3.2 撑绿竹配方施肥结果与分析
        3.2.1 试验区土壤肥力评价
        3.2.2 肥料效应模型的建立与极值判别
        3.2.3 单因素肥效分析
        3.2.3.1 氮肥的单因素肥效分析
        3.2.3.2 磷肥的单因素肥效分析
        3.2.3.3 钾肥的单因素肥效分析
        3.2.4 双因素的交互效应分析
        3.2.4.1 高肥区交互效应
        3.2.4.2 低肥区交互效应
        3.2.5 最佳产量的模拟寻优
        3.2.5.1 高肥区的模拟寻优
        3.2.5.2 低肥区的模拟寻优
        3.2.6 经济效益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1.1 撑绿竹纸浆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
        4.1.2 撑绿竹不同肥力条件下施肥对新竹产量的影响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四、刚果12号W_5桉枝、叶凋落物产生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桉树人工林植物营养内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吉玉. 广西大学, 2021(12)
  • [2]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组成、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袁方. 重庆大学, 2018(04)
  • [3]桉树连栽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苏贻攀. 福建林业科技, 2016(02)
  • [4]山西太岳山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特征研究[D]. 纪文婧.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5]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成果分析[J]. 刘国粹,杜阿朋,陈少雄. 桉树科技, 2013(03)
  • [6]滨海沙地卷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和固碳能力[D]. 官国栋.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 [7]海南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时空格局[D]. 向仰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8]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D]. 姚健.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9]追施氮肥当年与翌年对桉树生长及各部位氮贮量的影响[J]. 宇万太,周桦,徐永刚,马强,陈进宁,陈桂金,黄世芳,李松海. 生态学杂志, 2010(09)
  • [10]撑绿竹纸浆林的凋落物分解与平衡施肥技术研究[D]. 郭岩辉.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刚果12号W_5桉树枝叶凋落物产量相关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