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演进模式论文-陈阳

时空演进模式论文-陈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时空演进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口迁移,经济增长,耦合

时空演进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陈阳[1](2018)在《我国人口迁移模式的时空演进——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系统梳理人口迁移规模、人口迁移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变动规律。采用耦合模型测算1992—2012年我国大陆31省相关变量的耦合度,实证检验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耦合机制,考察人口迁移模式的演进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推动了区域发展格局的转变,人口跨区域流动从过去大规模向东部地区迁移转为向多个增长极迁移;同时,受到人口承载压力的影响,东部地区偏向迁至省内的趋势有所逆转,人口向省外迁移的迹象加强,但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对东部迁出人口的吸引力仍相对不足。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回流"与东部人口偏好区域内迁移的现象并存,表面上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分割,实质则体现了在各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及区域间产业转移背景下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和有序迁移。(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晶晶,巢耀明[2](2017)在《苏南大城市新城空间演进模式与时空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苏南地区各大城市新城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急速变动。研究苏南地区大城市新城的空间演进模式与时空演进特征,有利于正确把握新城空间演进的客观规律,从而为苏南地区大城市的良性发展和规划引导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苏南地区大城市新城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苏南地区大城市新城的发展特征、发展类型进行了分类总结;其次,结合城市空间扩展理论,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角度,将苏南地区大城市新城的空间演进模式归纳为:连片扩展式、分散组团式、轴向延伸式和飞地跨越式四大类型,并分别对每类新城的时空演进特征进行了客观剖析;最后,从产业发展、房地产开发、交通建设、相关政策、区域整合五方面对其空间演进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期刊2017-11-18)

王峰,周智生[3](2015)在《藏彝走廊多民族经济共生时空演进模式及其优化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民族共存共生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层面的互动交流,它是基于一定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而共生思想应用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则意义重大。藏彝走廊作为我国民族地区的一个时空缩影,是研究多民族经济共生的典型范例。文章在对该地区不同时间多民族经济共生空间形态及特征阐述的基础上,得出该区多民族经济共生的时空演进模式,并通过经济共生制约因素的浅析,提出了有利于多民族经济共生的持续稳定优化路径,以期达到对多民族地区经济共生特征的一般性规律研究,为我国多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力求新常态下的多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5年08期)

薛华菊,马耀峰,黄毅,方成江,吴成永[4](2014)在《基于ESDA-GIS中国入境旅游流质时空演进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Theil指数、ESDA-GIS、规模-质量耦合矩阵和相关分析,从时空态势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流质(ITFQ)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中国区域ITFQ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环渤海、长叁角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不同,地带间差异是我国ITFQ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ITFQ的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异,LL区主要在西部地区,HH区主要在东部的环渤海和长叁角地区,HL和LH区数目较少;3规模-质量耦合模式上,东部地区主要为高耦合发展模式,中部、西部大部分处于低耦合发展态势,非耦合型呈现出高质低量型向高耦合型、低质高量型向低耦合型发展的态势;4交通通达度、地方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旅游目的、重游率、客源结构是影响ITFQ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郑文哲,郑小碧[5](2013)在《中心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空演进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点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传统城市化道路越来越受到内外发展环境的制约而困难重重,改革与发展中心镇日益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路径。在充分阐述中心镇作为城乡一体化战略节点的内涵及其战略意义的基础上,文章理论和实证地研究了中心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和空间模式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心镇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经历了初始阶段、成长阶段及成熟阶段叁个发展时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心镇自身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以及政府政策重点与导向等各不相同,中心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从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态来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中心镇空间模式主要包括了产业平台集散驱动型和城镇功能优化带动型两种。最后,提出了分阶段分层次的中心镇改革发展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3年06期)

王春杨,张超[6](2013)在《地理集聚与空间依赖——中国区域创新的时空演进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以31个省域作为空间观测单元,对我国1997-2009年期间区域创新的空间差异和演进特征进行广泛测度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区位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时空演进呈现显着的地理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在考察期内呈现出稳定的递增趋势;我国区域创新的区域间差异在考察期内不断减小,整体区域创新差异的不断加大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差异,且东部地区对整体差异水平的贡献率最高。全局的Moran's I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创新存在着显着的空间依赖性(空间自相关),基于局部Moran's I和Moran散点图的LISA分析进一步刻画了区域创新的局部空间模式及时空演进态势。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溢出及其空间局限性对于区域创新时空演进模式的贡献和推动作用,分析结论为制定合理的区域科技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李创新,马耀峰,张颖,魏颖[7](2012)在《1993~2008年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时空动态演进模式——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优势度的概念,基于改进的熵值法,定量测评1993~2008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通过叁个时间段的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聚类分异对比,得到以下结论: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的时空地域格局突出——广东、上海、北京3省(直辖市)优势度极其显着,是中国入境旅游的叁大核心;云南、广西、四川、陕西四省(自治区)优势度很显着,是中国西部入境旅游的核心;内蒙古、黑龙江、湖北叁省(自治区)优势度较显着,是中国中部入境旅游的热点区域。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的时空动态演进受到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双重影响,还受到梯度推移理论的客观作用;引起优势度空间动态演进的地理因素可归结为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两大类;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梯级网络结构正处于优化调整和良性重组的转型关键期。本文旨在为探索区域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地域结构演变特征与潜在机理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张玮[8](2011)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地方实践的时空演进模式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中,地方政府逐步取代中央政府成为改革的积极推行者,因地制宜实施不同内容的户口政策成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趋势。因此,对户籍改革地方实践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中借助于搜集到的大量地方户籍制度改革法规规章文件,选取暂住证制度、蓝印户口政策、小城镇户口改革、人才居住证制度这四项户口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时空发展关系及改革内容的演进进行了分析,试图从政策扩散的视角分析其演化和扩散规律,最后得出了几点启示。(本文来源于《人口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时空演进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苏南地区各大城市新城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急速变动。研究苏南地区大城市新城的空间演进模式与时空演进特征,有利于正确把握新城空间演进的客观规律,从而为苏南地区大城市的良性发展和规划引导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苏南地区大城市新城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苏南地区大城市新城的发展特征、发展类型进行了分类总结;其次,结合城市空间扩展理论,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角度,将苏南地区大城市新城的空间演进模式归纳为:连片扩展式、分散组团式、轴向延伸式和飞地跨越式四大类型,并分别对每类新城的时空演进特征进行了客观剖析;最后,从产业发展、房地产开发、交通建设、相关政策、区域整合五方面对其空间演进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空演进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陈阳.我国人口迁移模式的时空演进——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耦合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刘晶晶,巢耀明.苏南大城市新城空间演进模式与时空特征初探[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市总体规划).2017

[3].王峰,周智生.藏彝走廊多民族经济共生时空演进模式及其优化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

[4].薛华菊,马耀峰,黄毅,方成江,吴成永.基于ESDA-GIS中国入境旅游流质时空演进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科学.2014

[5].郑文哲,郑小碧.中心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空演进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地理.2013

[6].王春杨,张超.地理集聚与空间依赖——中国区域创新的时空演进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3

[7].李创新,马耀峰,张颖,魏颖.1993~2008年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时空动态演进模式——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2

[8].张玮.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地方实践的时空演进模式及其启示[J].人口研究.2011

标签:;  ;  ;  

时空演进模式论文-陈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