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病原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猪病毒性腹泻,病原,流行病学,防治
病原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何海健,蒋春燕,吴瑗,兰新财,童安明[1](2019)在《浙江省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治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更好地防控浙江省猪病毒性腹泻。方法从查明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情况入手,对2014—2016年度从浙江省部分猪场采集的小肠组织和粪便样本进行检测,根据PEDV(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高度保守的N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荧光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引物,并建立了一种可快速、灵敏、特异性检测PEDV的荧光定量PCR方法。PEDV检测用课题组建立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TGEV、RV检测用课题组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结果猪小肠病变组织中的PEDV的流行率66%,TGEV的流行率28%,RV的流行率7.3%;PEDV+TGEV混合感染的流行率23.3%;PEDV+TGEV+RV混合感染的流行率5.3%;在粪便样本中,PEDV的流行率26.7%,TGEV的流行率15%,RV的流行率4%,PEDV+TGEV混合感染的流行率10%,PEDV+TGEV+RV混合感染的流行率2%。结论目前引起猪场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为PEDV,不管是小肠组织还是粪便样本中都是PEDV流行比例最高,PEDV和TGEV混合感染比例较高,尽管PEDV+TGEV+RV共感染的比例较低,但是还是存在混合感染。因此,必须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完善生物安全措施,实施疫苗免疫、中药喂服,对于疫情较严重猪场试行母猪病料返饲、控制继发感染及对症治疗等综合防治方案,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胡俊英[2](2019)在《基于单抗捕获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ELISA方法的建立及病原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牛的一种临床上以高热、流涎、腹泻、粘膜充血、溃疡、生产性能下降、孕牛流产、犊牛呈现免疫耐受和持续性感染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严重影响养牛业的健康发展。BVDV除感染牛外,也可感染羊、鹿、猪及其他野生型动物。依据病毒能否引起细胞病变,BVDV可以分为致细胞病变(cytopathic,CP)和非致细胞病变(non-cytopathic,NCP)两种生物型。根据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BVDV又可分为I和II两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基因亚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国内目前流行的BVDV毒株主要以BVDV-Ib和Im两种基因亚型为主。近年来,BVDV感染一直是阻碍我国养牛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因此,对BVDV的早期诊断与监控显得尤为重要。为建立一种特异、敏感、快速、简便且易于在基层推广应用的检测BVDV抗原的诊断方法,本研究基于BVDV CC13B毒株E2结构蛋白基因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及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E2重组蛋白,并以此制备出了抗E2结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基于单抗捕获BVDV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方阵滴定法试验确定出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所用的单克隆抗体的最佳包被量为200 ng/孔,酶标多克隆抗体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 000倍稀释。对100份BVDV阴性的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测,以统计学方法确定出夹心ELISA检测BVDV抗原的判定标准,即待检样品OD490值≥x+3s=0.1567时,检测结果判定为阳性。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检测BVDV抗原的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及重复性好等特点。以建立的夹心ELISA方法对山东、河南、吉林和宁夏四省部分地区不同牛场牛群BVDV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牛场牛群BVDV感染率在0~28.30%之间,说明不同地区牛场牛群存在不同程度的BVDV感染。其中,对吉林省某牛场ELISA检测结果为BVDV阳性的粪便样品进行了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获得3株BVDV毒株,分别命名为BVDV-JY1、BVDV-JY7以及BVDV-JY33。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到的BVDV毒株的部分5’UTR基因序列与BVDV-Id亚型代表毒株的部分5’UTR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CC13B毒株E2结构蛋白基因序列,制备出了抗E2结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建立了一种特异、敏感、快速、易于在基层应用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为今后BVDV感染的早期诊断与监控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技术手段。同时,本研究应用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部分地区BVDV病原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为今后该病的防控提供了流行病学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颖,王承玉,段宝宁,赵志强,刘月[3](2018)在《唐山地区猪主要病毒病病原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多种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对规模养殖场的影响较大,容易引起各种其他继发疾病,且混合感染的临床病症表现更为复杂,加大了临床诊断和疾病控制难度~[1]。本试验在河北唐山地区采集病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和猪细小病毒(PPV)进行检测。材料方法:所检病料为唐山地区规模化猪场所采集的病死猪的腹股沟淋巴结,共80份。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7)
严美君[4](2018)在《猪细小病毒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分离株NS1、VP2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被认为是导致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其感染的临床症状表现为SMEDI(stillbirth,mummification,embryonic death and infertility,SMEDI),即死胎,木乃伊,胚胎死亡和不育,为全球养猪业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陆续在猪身上鉴定了几种新型细小病毒,即PPV2至PPV7。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猪细小病毒,除PPV外,均无其他猪细小病毒成功分离的报道。国内外对新型PPV主要是对其分子流行病学、基因序列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新型PPV的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知之甚少。本研究对上述七种猪细小病毒在我省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猪细小病毒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以便进一步了解PPV在我省的流行情况及致病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PPV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分离本研究运用PCR方法对来自五个猪场的197份肛门拭子、五个猪场的197份鼻腔拭子、九个猪场的389份血清以及2014年-2017年采集的屠宰场育肥猪310份肺脏进行PPV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肛门拭子中PPV检出率为2.5%(5/197),鼻腔拭子中PPV检出率为2.0%(4/197),血清中PPV检出率为1.0%(4/389),屠宰场育肥猪肺脏中PPV检出率为22.9%(71/310),说明PPV在粪便、鼻腔分泌物、血清及肺脏组织中均能检测到,且肺脏中的检出率极高。对PPV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仅在肺脏中分离到5株PPV。2.PPV分离株NS1、VP2序列分析从肺脏中分离到的5株PPV分离株序列大小均为4435bp,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8%~100%,氨基酸核苷酸同源性在99.8%~100%。PPV NS1基因全长为1989bp,编码662个氨基酸,PPV VP2基因全长为1740bp,编码579个氨基酸。5株分离株NS1、VP2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氨基酸同源性均在为97%以上,证明肺脏中分离得到的分离株非常保守。对比NS1、VP2基因进化树发现,5株分离株与德国分离株亲缘性最近。3.新型PPV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分离本研究运用PCR方法对两个猪场共154份血清进行新型PPV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PPV2的检出率为29.9%(46/154),PPV3的检出率为14.3%(22/154),PPV4的检出率为1.9%(3/154),PPV5的检出率为8.4%(13/154),PPV6的检出率为44.2%(68/154),PPV7的检出率为9.1%(14/154)。在血清样品中,PPV6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PPV2。大部分新型PPV最早可以在4周龄中检测到,且新型PPV在育肥猪阶段检出率最高。对新型PPV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未分离到新型PPV。(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解慧梅[5](2018)在《江苏省鸡传染性贫血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圆环病毒科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的,鸡是 CIAV 的唯一自然宿主,各年龄鸡均易感,在鸡群中广泛存在,随着日龄的增加,其易感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1979年Yuasa等首次分离到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目前已在全球分布,该病的发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当前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CIAV阳性率,系统调查了江苏省鸡传染性贫血病的流行病学,并对泰州株病原进行了分离与鉴定。1.江苏省各地区鸡传染性贫血病调查2012.9-2014.8采用多级随机抽样法对江苏省13个地区中50个不同市县的191个规模鸡场采集血液样品,共采集5152份样本,同时详细记录采样鸡的年龄、品种及养殖场情况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CAV阳性率,结果表明,所测样品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阳性1643份,占总调查血清样品的31.89%。其中南京浦口、江宁、六合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30%、18.48%、23.91%;无锡滨湖、宜兴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57%、20.65%,徐州新沂、邳州、丰县、沛县、睢宁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70%、31_52%、29.35%、32.61%、29.35%;常州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65%、19.57%、20.65%;苏州姑苏区、张家港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57%、16.30%;南通启东、海门、海安、如东、如皋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74%、10.87%、30.43%、22.83%、23.91%;连云港赣榆、灌云、东海、灌南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35%、18.48%、27.17%、17.39%;淮安淮安区、涟水、盱眙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91%、21.74%、20.65%;盐城建湖、滨海、大丰、射阳、阜宁、东台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65%、32.61%、27.17%、53.26%、35.87%、22.83%;扬州江都区、仪征、宝应、高邮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65%、19.57%、23.91%、19.57%;镇江丹徒、丹阳、扬中、句容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65%、19.57%、21.74%、22.83%;泰州海陵、高港、姜堰、泰兴、靖江、兴化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8.26%、66.85%、69.02%、54.89%、43.48%、53.80%;宿迁沭阳、泗阳、泗洪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74%、20.65%、29.35%。表明江苏13个地区普遍存在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调查结果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2.鸡传染性贫血病阳性率与日龄的关系通过对血清样品的分析,30日龄以下血清样品536份,阳性76份(阳性率14.18%);31-140日龄血清样品1372份,阳性293份(阳性率21.36%);141-240日龄血清样品1772份,阳性642份(阳性率36.23%);241日龄以上血清样品1472份,阳性633份(阳性率为43%)。表明江苏省鸡CIAV抗体阳性与年龄有密切关系,鸡群日龄不同血清抗体阳性率有显着差异,随着日龄增加感染率明显升高。说明CIAV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感染鸡群。3.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ELISA阳性率与品种的关系本研究采集9个品种鸡的血清样品,通过对所测CIAV阳性率与品种关系的分析,狼山鸡、海兰鸡、京红1号、农大3号、乌骨鸡、叁黄鸡、AA鸡、艾维茵肉鸡、黄羽肉鸡、阳性率分别为 17.73%(159/897)、29.89%(200/669)、31.67%(165/521)、28.57%(172/602)、19.61%(20/102)、38.72%(290/749)、38.36%(206/537)、43.03%(213/495)、37.59%(218/580)。其中,蛋用种鸡血清样品982份,阳性数241份(阳性率24.54%);商品蛋鸡血清样品1707份,阳性数455份,(阳性率为26.65%);肉用种鸡血清样品1022份,阳性数398份(阳性率38.94%);商品肉鸡血清样品1441份,阳性数549份(阳性率38.10%)。表明江苏不同品种鸡均有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肉鸡品种阳性率普遍高于蛋鸡。4.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分离与鉴定选取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抗体阳性率为90%-95.24%的5个鸡群,随机采集10-50日龄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消瘦、贫血、疫苗抗体效价低的不同品种的鸡24羽,应用PCR、SPF鸡病毒分离、MDCC-MSB1细胞病毒分离、免疫荧光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疑似鸡组织乳液接种1日龄SPF雏鸡,血清样品阳性率为95.83%,血液检查HCT<27%,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具有典型的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病理变化特征。SPF鸡组织通过PCR检测均能扩增到目的片段。SPF鸡组织液接种MSB1细胞传至第五代出现细胞死亡,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到感染细胞试验组和阳性对照中出现不规则的荧光颗粒,接毒细胞经过PCR检测能扩增到目的片段。接毒细胞液接种SPF鸡进行动物回归试验,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具有典型的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分离到的病毒株命名为CAVMY1305-30(泰州株),基因测序得该株与其他32株CAV病毒编码区的核苷酸基因同源性为96.5%-99.8%;单一比对VP1、VP2、VP3的生物开放阅读框架(ORF),CAVMY1305-30与其他32株CAV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达95.7%、99.1%、98.7%,VP1和VP2所对比的32个毒株,分为两大分支,各分支中均有亚洲、欧美的毒株存在,并无明显的地域区分性。表明分离的病毒株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该分离株变异不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天芝,于新友,肖跃强[6](2018)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山东省鲁北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状况,从而全方位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2017年全年在鲁北地区的9个县采集295份病料样品,对病料中的PRRSV进行扩增检测,试验结果显示,总平均阳性率为48.4%,PRRSV以单一感染数为主,占阳性样品总数的79.7%),且于CSFV、PCV2和PRV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然后对PRRSV阳性病料进行分型检测,结果显示,HP-PRRSV阳性率为48.3%,类NADC30阳性率为39.9%,经典毒株阳性率为7.7%,HP-PRRSV毒株和类NADC30毒株混感的比率为4.2%。从而为鲁北地区更好的开展PRRS的防控工作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猪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王庆云,王会英,赵琳,郭希萍[7](2018)在《河南安阳地区鸭疫里默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摸清安阳地区鸭疫里默菌病的危害情况和发生规律,确定当地流行株的血清型、抗药性等特性,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文峰、北关等8个县市54个养鸭场117羽鸭疫里默菌病死鸭/同种病鸭收集并剖检,分离得到53株鸭疫里默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natipestifer)菌株,血清型均为1型,整体耐药严重,对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和四环素敏感。RA菌株致病力强,病死率高,与大肠杆菌混合致病常见,致病力和死亡率更高。本调查表明,鸭疫里默菌病是河南省安阳地区鸭禽的重要流行病,积极防治尤为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王凯[8](2018)在《长岛地区深水网箱养殖许氏平鲉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病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长岛县大钦岛周边海域是我国北方大型深水网箱养殖的主要集中地,养殖的主要品种就是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该海区深水网箱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成为影响养殖成活率的关键因素。特别是近几年来,该海区养殖的许氏平鲉疾病呈现了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突出特点,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养殖生产。本研究以长岛地区网箱养殖许氏平鲉为研究对象,从流行病学、病原学、病理学及感染微生态学等角度进行相关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2016年~2017年,本研究围绕长岛地区深水网箱养殖的许氏平鲉进行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以大钦岛网箱养殖区为固定调查点,对养殖区的主要海水水质指标,包括温度、盐度、p H、溶氧和细菌弧菌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对饵料、网衣附着物中细菌弧菌含量进行同步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长岛地区许氏平鲉的大规模死亡主要集中在在6月份到11月份间,主要疾病为淋巴囊肿病、皮肤溃疡病和鼓眼病。淋巴囊肿属病毒性疾病,且随水温升高病鱼囊肿症状会逐步减轻,不会对本地许氏平鲉造成大量死亡,而皮肤溃疡症成为患病许氏平鲉的主要症状。大钦岛周围海域水质基本理化指标如温度、盐度、溶氧及p H较为稳定,符合海水二类水质标准,适合用于水产养殖。但水体、网衣附着物及发病期饵料中可培养细菌、弧菌含量在夏季高温期均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水体细菌、弧菌含量对数值最高分别为6.75和5.60,网衣附着物上细菌、弧菌含量对数值最高可达5.94和4.79,饵料细菌、弧菌含量最高值可达6.66和5.57。2.许氏平鲉主要疾病的病原学及药物防控研究对患皮肤溃疡病的许氏平鲉进行病原菌分离,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试验和gyr B及16S r RNA基因测序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证明,该地区的皮肤溃疡症主要是由两种不同的细菌引起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和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且两株菌导致的病症全然不同。美人鱼发光杆菌感染的许氏平鲉鳍基部出血发红,吻部略有溃烂,皮肤表面及尾柄溃疡面呈灰白色或灰黑色。轮虫弧菌感染的许氏平鲉身体表面出现明显的创伤性溃疡。对两株病原菌进行药物防控试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对菌必治、新霉素、氟苯尼考和萘啶酸等10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拉定、头孢唑啉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而对青霉素、吡哌酸等在内的13种药物耐药;轮虫弧菌对四环素类、喹诺酮类、香豆素类、肽酰转移酶类高度敏感,而对大环内酯类、多肽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中度敏感或不敏感。以黄连素为备选治疗药物,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美人鱼发光杆菌和轮虫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证明黄连素对两株菌的MIC均为128mg/L,对美人鱼发光杆菌的MBC为512 mg/L,对轮虫弧菌的MBC为256mg/L。黄连素稳定性试验证实,浓度为512 mg/L的黄连素溶液分别在20℃、40℃、60℃、80℃、100℃和121℃处理下作用30 min,对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的杀菌率均在99%以上,将20℃、60℃、100℃处理的黄连素溶液于室温下避光存储35 d,对指示菌的杀菌率也仍大于99%,显示其良好的药物稳定性。金属离子的影响实验也证实,水环境中的Na+、Mg2+、Ca2+、K+等离子对黄连素的杀菌效果无明显影响。3.许氏平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研究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病理学研究发现,受美人鱼发光杆菌和轮虫弧菌侵染的许氏平鲉肠道、肝脏、肾脏和鳃等组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美人鱼发光杆菌感染鱼体后,肠绒毛上皮细胞溃烂,基膜层坏死相融,肌肉层结构松散;肝脏内血细胞浸润,肝血窦扩张,细胞空泡化严重;肾小球萎缩消失,肾小管结构破碎不完整;感染细胞空泡样变性,出现大量肉芽肿病灶,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及脱落。与之相比,轮虫弧菌感染后症状相似,但程度较轻。4.许氏平鲉肠道菌群与环境菌群的相关性分析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许氏平鲉肠道菌群、水样、饵料及网衣附着物样品进行菌群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肠道样品和饵料样品中细菌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两者相对丰度之和可达95%以上;水样和网衣附着物样品菌群以变形菌门为主,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次之,浮霉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蓝藻菌门相对丰度较肠道样品和饵料样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属水平上,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所有样品中均占有较高优势度。此外,肠道样品和饵料样品中的发光杆菌属在2016年7月份和11月份样品相对丰度升高,弧菌属在2016年8月、9月及2017年8月份样品中所占比例显着上升。这可能与7月份到11月份本地区许氏平鲉疾病爆发有较大关系。同时,PCo A图表明,肠道样品与饵料样品菌群相关性较大,而与水样和网衣附着物菌群相关性较小。(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4-01)
王贵升[9](2018)在《水貂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主要病原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貂腹泻病是严重危害我国水貂养殖业的重大疫病,死亡率高、经济损失大,病因复杂、缺乏有效的防控技术,本研究旨在明确水调腹泻的主要传染性病原,提升水貂养殖场的腹泻病防控能力。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揭示水貂腹泻病的存在现状和腹泻病在水貂养殖场的叁间分布情况,结合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腹泻样品的肠道黏膜进行了病毒核酸和细菌16SDNA序列测定,明确水貂腹泻的主要病原,对存在的主要病原犬瘟热病毒(Caninedistempervirus,CDV)、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circovirus2,PCV2)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主要病原的诊断检测方法,研制防制制品,为建立水貂腹泻主要病原的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体系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山东省水貂腹泻病发病区域主要集中在威海、青岛、潍坊、临沂等地市,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份,以夏秋季多发,占全年发病总数的90%以上,即发病期集中在水貂断奶期至育成前期,冬毛成熟期貂和围产期种貂发病率较低。2.对主要病原进行了检出率统计,CDV为15.78%、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为 7.97%、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为 9.33%、PCV2 为3.85%和PRV为6.87%,大肠杆菌45.34%,链球菌属34.67%,葡萄球菌属24.19%,肺炎克雷伯氏菌20.19%,绿脓杆菌4.99%,其他细菌占8.39%。同时存在CDV与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其中CDV与MEV的混合感染率2.9%,与PCV2混合感染率为1.79%、与AST的混合感染率为1.82%,与PRV的混合感染率为1.1%。且病毒的检出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水貂存在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感染。3.宏基因组检测发病水貂和健康水貂发现水貂常见的CDV和阿留申病毒,患病水貂还带有水貂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疱疹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发病水貂和健康水貂共有菌属198种,其中有12种菌属是常见的致病菌属,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链球菌(Streptococcus)、志贺氏菌(Shigella)、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埃希氏菌(E.coli)、坂崎肠杆菌(Bntorobater sakazakii)、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气球菌属(Aerococcus)、变形杆菌属(Proteus)。4.在喂食伪狂犬病死猪的水貂场水貂发病率为87%,病死率100%。分离获得两株PRV W-MPRV1和W-MPRV2,W-MPRV1在gD基因的3末端具有282bp的缺失。感染水貂的PRV分离毒株是PRV的一个毒株。且与对Bartha-K61疫苗有抗性的猪的PRV毒株在系统发育上密切相关,提示疫苗抗性PRV早已在中国广泛传播。5.在腹泻水貂死亡病例中分离到两株PCV2,分别是MiSD-1和MiSD-2,MiSD-1 属于 PCV2b-1 B 组,MiSD-2 属于 PCV2b-1C 组。6.建立并标准化了荧光PCR方法检测10病毒和7种细菌,包括水貂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阿留申病毒、杯状病毒、博卡病毒、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氏菌、嗜水气单胞菌、沙门氏菌、柠檬酸杆菌、不动杆菌;建立了特异和敏感的双重RT-PCR方法检测犬瘟热病毒与犬副流感病毒,其灵敏度(分别为1.2110-3ng/μL和1.5110-3ng/μL)远远高于目前的检测方法(约为1ng/μL);研制了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不动杆菌的叁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其灵敏度、重复性及特异性均较好,可用于同时快速检测叁种病原菌。7.研发了防治水貂消化道疾病的中药制剂,分别是“一种治疗水貂消化道疾病的药物”、“一种治疗水貂大肠杆菌型消化道疾病的药物”和“一种治疗奇异变形杆菌型消化道疾病的药物”。结论1.水貂腹泻病主要发生在断奶期至育成前期水貂,即每年的6-9月份,发病区域与养殖数量相关,养殖数量集中的地区发病率高。生物安全意识淡薄,饲养管理水平相对滞后,是诱发各种疫病主要原因。2.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宏基因组的测定和相关主要病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分析发现水貂腹泻的主要病原是犬瘟热病毒,在犬瘟热病毒存在的情况下,水貂会继发或混合感染其他病毒和细菌,如细小病毒性肠炎,大肠杆菌等。同时,存在其他病原如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和SFTSV等的感染,甚至导致疫情的暴发流行。3.建立了水貂主要病原的诊断检测方方法,并标准化,研制了防制制品,初步建立了水貂腹泻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取得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3-09)
王伟[10](2017)在《贵州省仔猪细菌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相关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仔猪腹泻而导致仔猪死亡率剧增,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仔猪腹泻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传染性病原感染以及非传染性因素等,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包括细菌、病毒以及其他病原的感染等,前期研究调查表明,由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在仔猪感染性腹泻中占有较大比重,且近几年,贵州省部分地区规模化养猪场仔猪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升高。因此,本研究主要开展了贵州省仔猪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建立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主要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主要致病菌血清型与毒力基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等研究与分析,以期为贵州省仔猪细菌性腹泻的科学诊断和综合防控提供重要依据。1.贵州省仔猪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常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从病原种类、感染类型、发病季节及地域分布等方面对2011~2015年贵州省9个地(州、市)41个规模化养猪场271例仔猪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流行情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2011~2015年间引起贵州省仔猪腹泻的感染性因素中细菌性感染占48.3%(131/271),病毒性感染占31.0%(84/271),混合感染占20.7%(56/271);②仔猪感染性腹泻主要病原中,分离鉴定的主要细菌性病原菌有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等,占85.2%(231/271);检测到的主要病毒性病原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瘟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占57.9%(157/271);③仔猪感染性腹泻主要疫病中,细菌性腹泻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占30.6%(83/271),病毒性腹泻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占34.7%(94/271),且我省仔猪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疫病的地域分布贵阳地区高于其他地区,占19.0%(48/271)。2.仔猪腹泻主要病原菌叁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本研究根据Genbank提供的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通用鉴定基因参考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以3种细菌阳性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建立了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叁重PCR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叁重PCR反应体系最佳退火温度均为58℃,最适引物浓度分别为0.16μM、0.16μM和0.16μM;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最低DNA模板检出量分别为0.3pg/μL、0.22pg/μL、1.24pg/μL,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敏感性良好。3.仔猪腹泻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采集贵州省5个地(州、市)13个规模化养猪场共128份腹泻发病仔猪肠道内容物,通过传统病原学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等方法进行了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①从腹泻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共分离鉴定到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78株,分离率60.9%(78/128),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相比,大肠埃希氏菌鉴定符合率为85.2%(109/128);②从腹泻仔猪肠道内容物中共分离鉴定到致病沙门氏菌21株,分离率16.4%%(21/128),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相比,沙门氏菌鉴定符合率72.4%(21/29);③分离鉴定到葡萄球菌32株,分离率25.0%(32/128),链球菌19株,分离率14.8%(14/128),志贺氏菌4株,分离率3.1%(4/128)、以及其他病原菌如沙雷氏菌、克雷伯氏菌、弯曲杆菌、枸橼酸杆菌、芽抱杆菌、耶尔森菌共31株,分离率 33.6%(53/128)。4.仔猪腹泻主要致病菌血清型与毒力基因型研究:采用血清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鉴定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与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型的鉴定与析,结果表明:①分离鉴定的78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除27株未定型,共测定了 51株致病大肠埃希氏菌血清型,定型株共覆盖8个血清型,以0138、087为主,共31株,占定型菌株的60.8%(31/51);共62株检出毒力基因,检出率79.5%(62/78),其中毒力基因 eaeA、escV、elt 检出率最高,分别为 38.4%(30/78)、21.8%(17/78)、28.2%(22/78)可分为9种毒力基因类型,以elt、eaeA、eaeA+escV3种为主要毒力基因类型,根据毒力基因类型可将致病大肠埃希氏菌分为3种类型肠致病型大肠埃希氏菌(EPEC)、产肠毒素型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集聚型大肠埃希氏菌(EAEC);②分离鉴定的21株致病性沙门氏菌,除4株未定型外,共测定了 17株沙门氏菌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居多,分离率为42.9%(9/21);共18株沙门氏菌检出毒力基因,检出率为85.7%(18/21),其中毒力基因 hilA、siiE、sopB 检出率居高,分别为 42.9%(9/21)、76.2%(16/21)、76.2%(16/21),可分为7种毒力基因型,其中以同时携带siiE/sopB、siiE/sopB/hilA为主要毒力基因型。5.仔猪细菌性腹泻主要致病菌耐药性研究:采用药敏纸片法对分离鉴定的78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和21株沙门氏菌进行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测定,并利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各菌株14种耐药相关基因,分析细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相关性。结果显示:①分离鉴定的78株致病大肠埃希氏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达到94.9%(74/78))、92.3%(72/73)、89.7%(70/78),且分离株均多重耐药;14种耐药基因共检出12种,耐药基因aaC2、aphA、TEM和SHV检出率最,分别为82.1%(64/78)、71.8%(56/78)、44.9%(35/78)、47.1%(37/78);致病大肠埃希氏菌对β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符合率分别为66.2%(49/74)、82.9%(58/70)、72.9%(35/48)和 75.9%(41/54);②分离鉴定的 21 株沙门氏菌对丁胺卡那、卡那霉素和磺胺甲恶唑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61.9%(12/21)、57.1%(10/21)和47.6%(9/21),且分离株均多重耐药;14种耐药基因共检出10种,耐药基因 aaC2、aaC4、sul1 和 SHV 检出率最高,分别为 66.7%(14/21)、66.7%(14/21)、52.4%(11/21)和42.9%(9/21);沙门氏菌对β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符合率分别为100%(9/9)、62.8%(5/8)、81.8%(9/11)和73.3%(11/15)。结论:1.明确了引起我省仔猪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类型为细菌性感染,与其他感染类型相比所占比例较高;仔猪细菌性腹泻多发生春季和夏季;我省仔猪感染性腹泻主要疫病地域分布存在着显着差异。2.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叁重PCR检测方法,且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能用于临床诊断。3.明确了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与沙门氏菌为引起我省仔猪细菌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和传统方法可准确鉴定两种主要致病菌,鉴定符合率较高。4.研究表明贵州省仔猪细菌性腹泻主要致病菌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型种类多样,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中EPEC、ETEC是导致我省仔猪腹泻的最重要的大肠埃希氏菌病原,且血清型以0138、087居多;引起我省仔猪腹泻沙门氏菌中毒力基因以siiE、sopB检出最多,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为主要血清型。5.贵州省仔猪腹泻主要致病菌存在广泛耐药,多重耐药种类达8种以上;检出的耐药基因种类众多,且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符合率高度统一。(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病原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牛的一种临床上以高热、流涎、腹泻、粘膜充血、溃疡、生产性能下降、孕牛流产、犊牛呈现免疫耐受和持续性感染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严重影响养牛业的健康发展。BVDV除感染牛外,也可感染羊、鹿、猪及其他野生型动物。依据病毒能否引起细胞病变,BVDV可以分为致细胞病变(cytopathic,CP)和非致细胞病变(non-cytopathic,NCP)两种生物型。根据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BVDV又可分为I和II两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基因亚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国内目前流行的BVDV毒株主要以BVDV-Ib和Im两种基因亚型为主。近年来,BVDV感染一直是阻碍我国养牛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因此,对BVDV的早期诊断与监控显得尤为重要。为建立一种特异、敏感、快速、简便且易于在基层推广应用的检测BVDV抗原的诊断方法,本研究基于BVDV CC13B毒株E2结构蛋白基因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及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E2重组蛋白,并以此制备出了抗E2结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基于单抗捕获BVDV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方阵滴定法试验确定出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所用的单克隆抗体的最佳包被量为200 ng/孔,酶标多克隆抗体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 000倍稀释。对100份BVDV阴性的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测,以统计学方法确定出夹心ELISA检测BVDV抗原的判定标准,即待检样品OD490值≥x+3s=0.1567时,检测结果判定为阳性。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检测BVDV抗原的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及重复性好等特点。以建立的夹心ELISA方法对山东、河南、吉林和宁夏四省部分地区不同牛场牛群BVDV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牛场牛群BVDV感染率在0~28.30%之间,说明不同地区牛场牛群存在不同程度的BVDV感染。其中,对吉林省某牛场ELISA检测结果为BVDV阳性的粪便样品进行了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获得3株BVDV毒株,分别命名为BVDV-JY1、BVDV-JY7以及BVDV-JY33。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到的BVDV毒株的部分5’UTR基因序列与BVDV-Id亚型代表毒株的部分5’UTR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CC13B毒株E2结构蛋白基因序列,制备出了抗E2结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建立了一种特异、敏感、快速、易于在基层应用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为今后BVDV感染的早期诊断与监控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技术手段。同时,本研究应用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部分地区BVDV病原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为今后该病的防控提供了流行病学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原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1].何海健,蒋春燕,吴瑗,兰新财,童安明.浙江省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治方案[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胡俊英.基于单抗捕获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ELISA方法的建立及病原流行病学调查[D].吉林大学.2019
[3].张颖,王承玉,段宝宁,赵志强,刘月.唐山地区猪主要病毒病病原流行病学调查[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4].严美君.猪细小病毒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分离株NS1、VP2序列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8
[5].解慧梅.江苏省鸡传染性贫血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D].扬州大学.2018
[6].李天芝,于新友,肖跃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J].猪业科学.2018
[7].王庆云,王会英,赵琳,郭希萍.河南安阳地区鸭疫里默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18
[8].王凯.长岛地区深水网箱养殖许氏平鲉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病理学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9].王贵升.水貂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主要病原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D].山东大学.2018
[10].王伟.贵州省仔猪细菌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相关基因研究[D].贵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