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动服务协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信任协商
自动服务协商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哲[1](2014)在《LAM数字化融合服务中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国内外目前图书馆、档案(LAM)馆和博物馆在数字资源整合、数字化服务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及实践进展,总结当前LAM数字化融合服务中用户与服务/资源之间缺乏有效可信交互管理机制的现状。引入信任协商与信任管理机制,构建针对LAM数字化融合服务的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模型。深入探讨信任协商流程、访问控制策略内部结构的设计、访问控制策略树的构造以及访问控制策略树的标记和遍历过程,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出新型的信任本体概念模型。本研究为LAM数字化融合服务过程中数字信息资源安全、可信交互及可信网络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情报资料工作》期刊2014年05期)
韩莉[2](2013)在《自动信任协商机制在WEB服务访问控制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信任协商Web服务访问控制方法需要双方首先交换包含多个加密属性的信任证书,然后通过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多次交换密钥逐步向对方显示出自己的属性.这种信任协商方法,双方可以控制自己的信任书中属性值的出示,计算量比较小,实现了充分保护信任证书不受攻击、协商不被破坏,可有效防止敏感信息的泄露.(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许丽媛[3](2013)在《云制造中基于同步提议的自动服务协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全球化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寻求新的发展,必须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将自己擅长的方面发挥到极致;同时,企业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可能需要借助于其他企业的制造服务和能力,因此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更加频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在制造行业中的应用,网络化制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交易的自动化,突破了空间地域对企业经营范围和方式的约束,降低了企业成本。但当前的网络化制造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模式固定、没有实现制造资源动态智能的分配和共享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探索新的制造模式带来契机,一种新型的网络化制造模式——云制造应运而生。云制造模式中,各种分散的制造资源和能力均被封装为服务,用户以“按需使用”的方式使用各种服务,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云制造模式基于市场机制实现服务过程,需要解决服务交易的问题。传统的电子交易方式如定价、拍卖交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交易操作的电子化。但是,云制造是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环境,制造服务往往有多个属性特征,用户对服务不同属性有着各自的偏好需求,以上交易方式尚不能适应云制造中服务交易的需求。服务协商是一种灵活的交易方式,交易各方通过一个类似讨价还价的过程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偏好。随着人工智能、Agent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协商成为目前制造资源和能力交易中普遍采用的方式。本文以制造企业之间的服务交易为背景,研究了基于Agent的自动服务协商,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本文提出一个面向云制造的服务交易框架,该框架支持基于Agent的多元化交易。交易中市场充分发挥撮合作用,首先表现在根据服务提供者和服务使用者注册的供需信息对交易进行初次撮合,对于协商交易,市场的撮合作用还体现在协商过程中,在本文提出的协商模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本文以云制造平台为中间Agent,提出一种基于同步提议的服务协商模型,服务提供者和服务使用者将各自的提议同步提交给中间Agent,由中间Agent经过判断对双方的交易进行撮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快协商进程,并使交易双方不必担心暴露自己的交易偏好。协商过程中,使用遗传算法进化提议,提议基于时间和对方行为进行让步,体现了多Agent交互时相互适应和学习的特点。最后,本文以云制造服务平台为基础,结合基于同步提议的服务协商方法,实现了自动协商的相关模块,并对基于同步提议的双边自动协商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和分析。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描述分类服务、调整协商策略以保证双赢解等方面展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4-05)
肖拥斌[4](2012)在《IT服务管理框架及SLA自动协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TIL是IT服务领域的最佳实践框架,它的主要作用是更加便利地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能力。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企业和组织都开始采纳并实施基于ITIL理论框架的IT服务管理系统,以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其IT服务管理能力,提高其IT部门的信息化程度。本文首先分析了ITIL整体架构和它的主要特点,重点研究了该框架中服务管理模块的两个重要功能子模块:服务支持模块和服务交付模块。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两个模块的基本概念,重点设计了服务支持模块的各个子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它们需要完成的目标功能。然后,本文提出了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并重点对系统的核心流程进行了设计与建模,详细分析和设计了系统核心功能模块的功能特性。在传统的服务管理系统中,事件的发现是手动的,本文研究了事件的自动发现机制,它是一种更高效的事件发现方式,当有事件发生的时候,系统能够主动地发现并确定事件的位置,从而提高解决事件的效率。同时为了实时、动态地发现企业中IT资产的配置信息,本文对IT资产自动发现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本文对IT服务管理系统中的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level agreement)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强学习算法的SLA自动协商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协商过程中的协商历史记录自动学习对手的协商信息,从而为下一次协商过程的出价提供事实依据,进而可以加快协商的速度,提高协商成功的比率。(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06-30)
何岩,郑春瑛[5](2010)在《基于Petri网的服务网格自动信任协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信任协商为需要应对各种快速多变需求的服务网格提供了一种新的访问控制方法。给出一种基于Petri网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详述了模型的结构和相关概念,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提出一种完全的、高效的、避免披露不相关信任证的自动信任协商策略。(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20期)
程昱[6](2008)在《面向自治计算的自动服务协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治计算环境中,自治元素有自主管理的特性,没有“超级”元素对它们的行为统一调度和指挥。因此协商成为了自治元素在合作时解决利益冲突与任务分配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应用人工智能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的方法,从协商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推理两方面入手,研究了自动服务协商的理论,架构和决策模型等内容,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一个多方参与的自动服务协商基础架构。根据自治计算的特性,本文提出的协商基础架构满足了以下叁个方面的要求:①灵活性:任何Agent都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与协商、和谁进行协商,并可以同时与多个对手进行协商。②分布性:所有协商实例的协商过程不需要第叁方的直接参与,单个实例的建立和结束不会破坏整个协商环境。③动态性:任何的参与者都能“随时”地参与或退出协商,协商实例可以动态地建立和结束。2)为了解决协商Agent“可信”与“自治”的矛盾,提出了一个分层的协商决策模型。模型分为两个层次:宏观指示层与微观行为层。用户通过宏观指示层为协商Agent提供“粗粒度”的指导,这样使得协商过程变得可控,从而达到可信。而微观行为层则会根据宏观指示层的指令,和环境与对手的信息,灵活地决定具体协商动作,这样保留了协商Agent“自治”性的特点。3)基于对手协商态度的微观行为层模型。针对自治计算环境中协商信息私密性特点,提出了一个基于对手协商态度的微观行为层模型。在该模型中,首先通过支持向量机学习标注了对手态度的协商历史数据,得到协商态度计算函数。用此函数计算出对手在协商过程中的态度。最后微观行为层模型权衡对手态度和己方权重计算出具体的反建议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减少协商的时间,增加协商双方的联合效用。4)基于对手效用函数估计的协商决策模型。模型通过学习协商历史数据获得对手的近似效用函数,然后综合考虑自身和对手的效用做出最优的协商动作。该模型克服了传统的协商决策模型需要预先获取对手私有信息或应用领域相关先验知识的制约。实验表明在信息保密和没有先验知识的条件下,此模型仍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和效用。5)挖掘协商中的近似时态关联规则。针对协商中时态关联近似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的近似时态关联规则挖掘方法。此方法通过对特定关联模式的实例进行聚类,以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时态关联规则,并给出规则中各属性取值和关联间隔约束的有效范围。实验表明近似时态关联规则较一般的关联规则而言,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且更适合描述协商中的时态关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4-01)
姚永雷[7](2007)在《Web服务自动协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Internet的发展,Web服务(Web Services)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和一种开放的业务提供方式,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怎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可定制的服务,满足用户不同等级、不同质量的服务请求,是Web服务的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一点只能通过Web服务的自动协商实现。但是,到目前为止,对Web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服务发现和服务组合,对服务协商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服务协商是Web服务交互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服务发现的过程完成以后,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请求者通过服务协商,对服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服务的非功能方面,达成一致的意见并形成一个正式的服务合约,用这个合约来规范服务交付的过程。服务协商对服务提供者和请求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服务协商,服务请求者能够详细地表达自己的约束和偏好,严格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定制服务;服务提供者能够剪裁自己提供的服务,合理地使用资源,在满足各种层次和等级的服务请求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多个服务提供者可以有效地协调与合作,去满足一个单靠自身无法满足的复杂的服务请求。服务协商是实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可定制的服务的关键技术。在Internet环境中,面对信息不完全性和潜在的多个交互对象,如何进行Web服务的自动协商,是本文的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围绕这一中心问题,本论文分3个部分分别分析与探讨了服务协商协议,服务的双边协商模型和服务选择场景中的一对多协商模型,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基于会话策略(Conversation Policy)的Web服务协商协议表示和描述方法。为了适应Internet这个开放、动态的环境,必须抛弃传统的“硬编码”方法,采用描述性的语言来描述和发布Web服务协商协议。基于言语动作(speech act)表示Web服务协商协议的个体消息,使用会话策略来描述消息的交换流程和对协商过程的约束,进而表示和描述一个服务协商协议。通过这种描述性的方法,协商参与者的通信模块与协商协议被解耦合,可以支持任何协商协议,极大的提高了灵活性和适应性。2.Web服务双边协商模型。通过双边协商,一个服务提供者和一个服务请求者逐步地就服务提供的细节尤其是服务的非功能属性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一个服务合约。在这个模型中,利用模糊命题表示协商参与者对服务的约束,这些约束是非数值化的;使用效用函数表示对数值化的服务非功能属性的偏好,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建模对服务非功能属性的偏好选择。这个偏好结构也成为协商参与者的建议评价(Proposal Evaluation)机制的基础。考虑到Internet的动态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协商参与者的建议产生(Proposal Generation)机制采用了启发式算法:在每个协商回合,算法首先检查几个环境因素,包括时间,资源,以及协商对手的反应,然后给出相应的让步幅度。实验证明,这些自适应的建议产生机制能够在保证较高协商成功率的同时,提高协商参与者的效用和利益。3.Web服务协商的一对多模型。对一个服务请求者来说,可能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都能提供所需的功能,但是它们的服务质量又是不一样的。反过来,对一个服务提供者来说,可能收到多个用户的服务请求,因为资源的有限性,它不能同时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必须有选择地提供服务。因此,对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来说,都存在一个“面对多个潜在的合作伙伴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一对多协商的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地,这个模型包括一个协调器(coordinator)和多个子协商参与者(sub-negotiator),每个sub-negotiator都代表协商参与者发起一个双边协商,称之为一个协商线程:Coordinator则利用模糊规则和模糊推理机制动态地协调各协商线程。实验表明,这种基于模糊推理的协调机制能够较好地适应动态多变的环境,在缩短协商时间的同时,大幅度地提高协商参与者获得的效用,具有较高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07-05-08)
翁鸣[8](2005)在《网格环境中面向服务的自动协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格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它是一个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其中吸纳了各种各样的计算资源,并将它们转化为可靠、标准且经济的计算能力。网格技术支持在动态、分布的虚拟组织中对多种资源的共享及协调使用。网格中各个在地理和组织上分散的部分被充分整合,从而提供所要求的服务质量。 由于网格基础设施的建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工作成为可能。参与协作的各方形成一个虚拟组织。在合作过程中,虚拟组织的成员往往是既为别的成员提供服务,同时也消费别的成员所提供的服务。因此,在虚拟组织当中,各个成员应该承担怎样的义务,享受怎样的权利,必须在开始协作之前就确定下来。这就要求进行由组成虚拟组织的各方(以agent作为代表)参加,对所有相关议题进行讨论的协商,通过协商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研究了网格环境的特点及当前在多agent系统中的各种自动协商理论和模型,在网格环境这一应用背景下,完成了以下工作: 1、提出了一个新的同时出价多边多议题自动协商模型,给出了协商结局的表示方法,通过定义协商协议规范agent的交互行为; 2、基于遗传算法为agent设计了初始提议生成算法和讨价还价算法; 3、基于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技术设计了保障协商顺利进行的安全机制,从而解决了网格虚拟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协调、协作问题。 本文提出的自动协商模型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普遍适用于各种多边多议题的协商场合,由于在设计中采用了遗传算法,对于时间约束较强的情况更能体现出其优越性。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算法是有效且切实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5-06-01)
自动服务协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信任协商Web服务访问控制方法需要双方首先交换包含多个加密属性的信任证书,然后通过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多次交换密钥逐步向对方显示出自己的属性.这种信任协商方法,双方可以控制自己的信任书中属性值的出示,计算量比较小,实现了充分保护信任证书不受攻击、协商不被破坏,可有效防止敏感信息的泄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动服务协商论文参考文献
[1].徐文哲.LAM数字化融合服务中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模型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4
[2].韩莉.自动信任协商机制在WEB服务访问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3
[3].许丽媛.云制造中基于同步提议的自动服务协商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肖拥斌.IT服务管理框架及SLA自动协商研究[D].中南大学.2012
[5].何岩,郑春瑛.基于Petri网的服务网格自动信任协商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
[6].程昱.面向自治计算的自动服务协商研究[D].浙江大学.2008
[7].姚永雷.Web服务自动协商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
[8].翁鸣.网格环境中面向服务的自动协商研究[D].广西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