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中西于一治论文-汪智强

合中西于一治论文-汪智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合中西于一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艺术创作,影响力

合中西于一治论文文献综述

汪智强[1](2014)在《浅谈潘玉良的艺术观——“合中西于一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潘玉良这位旅居法国40多年的中国现代女性画家,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作为我国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以及开拓者,在其艺术的理论以及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34期)

王露霞,张康夫[2](2010)在《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是在西方艺术思想的影响下,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潘玉良具有东方情韵的印象派画风,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对潘玉良艺术观的传承和嬗变以及在作品中的体现的研究,系统论证了潘玉良艺术观的内涵及影响;指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不仅有利于中国当时艺术的良性发展,对当代我国绘画的发展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王露霞[3](2009)在《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潘玉良(1895-1977)民国初年留学巴黎、罗马,是扬名国际的画家、雕塑家。作为我国现代绘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无论是在艺术理论创新还是在艺术实践方面,在中国现、当代绘画史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在中西融合方面,潘玉良提出的“合中西于一治”的经典理论及其融合中西艺术的宝贵实践经验,为后代艺术家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这篇文章采用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等多维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学研究、图像学研究、比较学研究等方法对潘玉良的艺术观作了系统的研究,并从文本研究和作品对应分析两方面梳理和论证潘玉良艺术观的形成过程及理论价值。文章首先分析阐述了潘玉良艺术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化变革,中国绘画在中西艺术融合中的演进和发展等。其次,通过对潘玉良不同时期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以及与同代大师在艺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的系统研究,深入剖析了潘玉良艺术观形成的原因及其蕴藏的文化意义。然后,从潘玉良于不同时代创作的艺术作品入手,结合这些绘画作品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诸如扎实的学院派写实风格、具有东方情韵的印象派绘画风格、象征手法在画作中的运用,以及作品中东方绘画元素的融入等,分析了其前、后期艺术观的传承、嬗变和完善。文章最后通过广泛索证论述了潘玉良艺术观对我国现代绘画及女性艺术的影响,并指出“合中西于一治”艺术观的确立不仅对潘玉良本人的绘画创作起到了牵引作用,而且对我国现代绘画的创作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彰显了潘玉良艺术观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09-12-01)

合中西于一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是在西方艺术思想的影响下,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潘玉良具有东方情韵的印象派画风,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对潘玉良艺术观的传承和嬗变以及在作品中的体现的研究,系统论证了潘玉良艺术观的内涵及影响;指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不仅有利于中国当时艺术的良性发展,对当代我国绘画的发展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中西于一治论文参考文献

[1].汪智强.浅谈潘玉良的艺术观——“合中西于一治”[J].兰台世界.2014

[2].王露霞,张康夫.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

[3].王露霞.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D].浙江理工大学.2009

标签:;  ;  ;  ;  

合中西于一治论文-汪智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