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粘性黄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隧道,原状非饱和黄土,强度试验,固结试验
粘性黄土论文文献综述
苟新茗,张俊儒[1](2018)在《原状非饱和粘性黄土强度及固结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银(川)西(安)铁路4标黄土隧道为工程研究背景,采取现场调查、土工试验等方法,对区域内不同里程叁座隧道掌子面Q_2粘性原状黄土进行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在不同含水量条件下原状黄土的强度及固结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段内非饱和黄土的抗剪强度随着含水量的不同而变化,即含水量越大,抗剪强度越小;非饱和黄土的内摩擦角受含水量的影响不大,粘聚力受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含水率越大,粘聚力越小;区域内原状黄土固结特性表现为:压力达到400 kPa前,黄土固结压缩变化幅度较大,达到该值之后,其压缩变化幅度较小,由西安往银川方向,黄土的压缩性逐渐减小;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制定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基准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8年S2期)
张慎强[2](2009)在《粘性黄土水坠坝筑坝泥浆配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坠法筑坝与碾压法筑坝相比,可大幅度提高筑坝土料的装运、卸载、铺压等功效。特别当用轻、中粉质壤土,用水力冲填法筑坝时,比碾压法筑坝要提高功效3~6倍。尽管如此,水坠法筑坝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是目前的水坠法筑坝主要适用于轻壤土、轻粉质壤土,而对于重粉质壤土(粘性土),由于其特别的属性,使得在筑坝时很少考虑,从而这方面的资料和经验很有限,也缺乏进一步的试验研究,使得推广地域受到一定的制约。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黄土高原南部陕西白水县尧禾镇西武村大沟流域的土壤(粘性黄土)为研究对象,运用水土保持学、土力学、水力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坠坝技术规范、土工试验技术规范等相关理论与技术,采用室内试验测定和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粘性黄土以不同土水比、不同填筑速度下泥浆的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填筑浆体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水坠坝技术理论,对水坠坝技术的推广和水土保持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对项目区所采土样土工试验分析,证实试验区土壤类型为重粉质壤土,习惯叫硬黄土,是水坠坝坝体填筑的适宜材料。最大干密度ρ_d为1.77g.cm~(-3),最优含水率ω为15.77%。土料在加压初期,孔隙比e减小的速率较快,中期和后期孔隙比e的减小速率相对较慢,且基本呈线性递减。当所加压力接近110 kPa时,曲线均出现拐点,拐点之前,料场土料的压缩系数依次减小,压缩模量依次增大,且二者的递减和递增速率很大,即压缩性急剧减小。在拐点前压缩系数α_v等于或大于0.1MPa~(-1),具有高压缩性,在拐点后压缩系数α_v小于0.1MPa~(-1),具有低压缩性。直剪试验结果表明整个料场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分别为50.20 kPa、25.96°,而叁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C、φ值分别为62.6kPa、23.54°(2)土水比、填筑速度和均匀沉陷变形之间的规律为,无论表面沉陷,还是不同高度沉陷,随浆体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均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均为二次曲线。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表面沉陷和不同高度沉陷均随填筑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表面沉陷和不同高度沉陷均随土水比的增加而减小。土水比、填筑速度和抗剪强度之间的规律为,抗剪强度随浆体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均成指数递减。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抗剪强度均随填筑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抗剪强度均随土水比的增加而增加。土水比、填筑速度和湿密度之间的规律为,湿密度均随浆体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湿密度随填筑速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其湿密度随土水比的变化规律也不明显。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以3种速度填筑同样的高度,浆体同一高度处的下渗量随填筑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以3种土水比填筑同样高度,浆体同一高度处的下渗量随土水比的增加而减小。土水比、填筑速度和表面排水之间的规律为,当土水比为2和3时,以不同速度填筑,表面排水均随浆体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土水比为2和3时,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表面排水随填筑速度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则减少;当土水比为2和3时,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浆体表面排水随土水比增加而减少;当以土水为4时,浆体的表面几乎不排水。土水比、填筑速度和渗透系数之间的规律为,渗透系数随浆体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均成指数递增。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渗透系数随填筑速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渗透系数随土水比的变化规律也不明显。(3)通过主效应和多重比较分析,得出优化土水比和填筑速度分别为3和15cm/d。(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廖红建,俞茂宏,外崎明,赵均海[3](1998)在《黄土状土和火山灰粘性土的动剪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地震危害表明,不仅饱和的细砂、粉砂地基会产生液化,而且饱和的粉土、粉质土地基也会产生液化.文中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特殊土———黄土状土和日本的特殊土———火山灰粘性土(广泛分布于日本关东地区,且大量用于道路填土工程)进行了一系列动力叁轴试验,研究了它们在动荷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以及动、静强度的比较,测定并分析了不同的固结比对破坏时土的动剪强度和动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得出了黄土状土的动剪强度随相对密度变化的关系及火山灰粘性土的动剪强度随固结比变化的关系式.(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10期)
粘性黄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坠法筑坝与碾压法筑坝相比,可大幅度提高筑坝土料的装运、卸载、铺压等功效。特别当用轻、中粉质壤土,用水力冲填法筑坝时,比碾压法筑坝要提高功效3~6倍。尽管如此,水坠法筑坝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是目前的水坠法筑坝主要适用于轻壤土、轻粉质壤土,而对于重粉质壤土(粘性土),由于其特别的属性,使得在筑坝时很少考虑,从而这方面的资料和经验很有限,也缺乏进一步的试验研究,使得推广地域受到一定的制约。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黄土高原南部陕西白水县尧禾镇西武村大沟流域的土壤(粘性黄土)为研究对象,运用水土保持学、土力学、水力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坠坝技术规范、土工试验技术规范等相关理论与技术,采用室内试验测定和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粘性黄土以不同土水比、不同填筑速度下泥浆的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填筑浆体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水坠坝技术理论,对水坠坝技术的推广和水土保持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对项目区所采土样土工试验分析,证实试验区土壤类型为重粉质壤土,习惯叫硬黄土,是水坠坝坝体填筑的适宜材料。最大干密度ρ_d为1.77g.cm~(-3),最优含水率ω为15.77%。土料在加压初期,孔隙比e减小的速率较快,中期和后期孔隙比e的减小速率相对较慢,且基本呈线性递减。当所加压力接近110 kPa时,曲线均出现拐点,拐点之前,料场土料的压缩系数依次减小,压缩模量依次增大,且二者的递减和递增速率很大,即压缩性急剧减小。在拐点前压缩系数α_v等于或大于0.1MPa~(-1),具有高压缩性,在拐点后压缩系数α_v小于0.1MPa~(-1),具有低压缩性。直剪试验结果表明整个料场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分别为50.20 kPa、25.96°,而叁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C、φ值分别为62.6kPa、23.54°(2)土水比、填筑速度和均匀沉陷变形之间的规律为,无论表面沉陷,还是不同高度沉陷,随浆体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均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均为二次曲线。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表面沉陷和不同高度沉陷均随填筑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表面沉陷和不同高度沉陷均随土水比的增加而减小。土水比、填筑速度和抗剪强度之间的规律为,抗剪强度随浆体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均成指数递减。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抗剪强度均随填筑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抗剪强度均随土水比的增加而增加。土水比、填筑速度和湿密度之间的规律为,湿密度均随浆体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湿密度随填筑速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其湿密度随土水比的变化规律也不明显。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以3种速度填筑同样的高度,浆体同一高度处的下渗量随填筑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以3种土水比填筑同样高度,浆体同一高度处的下渗量随土水比的增加而减小。土水比、填筑速度和表面排水之间的规律为,当土水比为2和3时,以不同速度填筑,表面排水均随浆体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土水比为2和3时,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表面排水随填筑速度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则减少;当土水比为2和3时,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浆体表面排水随土水比增加而减少;当以土水为4时,浆体的表面几乎不排水。土水比、填筑速度和渗透系数之间的规律为,渗透系数随浆体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均成指数递增。对同一种土水比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渗透系数随填筑速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对同一填筑速度而言,浆体同一高度处的渗透系数随土水比的变化规律也不明显。(3)通过主效应和多重比较分析,得出优化土水比和填筑速度分别为3和15cm/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性黄土论文参考文献
[1].苟新茗,张俊儒.原状非饱和粘性黄土强度及固结力学特性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8
[2].张慎强.粘性黄土水坠坝筑坝泥浆配比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廖红建,俞茂宏,外崎明,赵均海.黄土状土和火山灰粘性土的动剪强度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