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形约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遥感解译,土地利用,地形因子,GIS
地形约束论文文献综述
魏颖,郑勇,张强,卿玉玲,刘宗学[1](2019)在《复杂地形约束下西昌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昌市为研究区,基于DEM及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在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空间技术对提取的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地形位)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迭加处理,得到了4种地形因子影响下不同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西昌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0.51%,草地、耕地、水田、建设用地面积接近,水体和其他用地类型所占比例较小;(2)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高程、坡度、地形位分级上呈现出阶梯变化规律;阳坡、半阳坡土地利用程度高于阴坡、半阴坡,水体不受坡向影响;(3)西昌市土地利用类型受地形因素较严格限制,当前没有出现因强烈的人为扰动及地质灾害等导致的极端大规模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刘振东,李成名,武鹏达,刘坡[2](2018)在《去LoD层级约束的海量叁维地形裂缝实时消除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量叁维地形的实时渲染技术是叁维可视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难点之一。针对传统地形裂缝消除方法中存在的瓦片层次约束强、渲染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去Lo D层级约束的海量叁维地形裂缝实时消除算法。在分析地形四叉树组织方式及地形可视化Lo D控制规则的基础上,首先建立包含地形瓦片角点及边邻居关系的四叉树地形多分辨率表示结构;然后根据视点相关的Lo D控制规则,动态地改变地形四叉树节点的分裂或合并状态,更新四叉树;最后根据线性插值算法修正四叉树中互为邻居关系的瓦片高程以消除地形裂缝。通过海量山区地形数据的试验,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行性与高效性。(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8年07期)
曾诗晴,谢潇,张越,曾浩炜,朱庆[3](2018)在《多维地形环境与风机参数约束的风电场道路优化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风机设备安全运输的道路智能化设计需求,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风电场多维复杂地形环境的道路中心线规划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实现了顾及风电工程建设成本的道路中心线自动规划算法;同时分析计算了风电专题中风机设备的形态结构等参数特征对道路横断面宽度的影响,以实现多要素联合约束的风电场道路优化设计。突破了传统道路设计主要依托CAD辅助制图技术在多维空间整体表达上的局限性,实现了风电场道路的叁维实景信息的完备表达。以两种不同地貌类型的风电场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地理信息世界》期刊2018年03期)
曾诗晴[4](2018)在《多维地形环境与风机参数约束的风电场道路优化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风电场道路设计主要通过实地勘探并依托后台多视图的CAD辅助制图技术进行综合评估,视图拆分投影的抽象性和多维空间整体表达能力的欠缺,使其难以应对风电场复杂宏观运输环境的道路需求。本文综合考虑风电场多维复杂地形环境及风机参数的影响,同时顾及风电工程施工成本,提出全新的风电场道路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二维抽象到叁维实景的风电场实用道路设计模式的转变。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首先介绍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总结国内外风电场道路设计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同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2.为了满足多要素和远距离运输线路场景在高动态地理环境中的时效性需求,对风电场多维地形环境和风机参数语义进行分类和描述,建立了统一的语义约束模型;3.针对风机设备安全运输的道路智能化设计需求,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风电场多维复杂地形环境的道路规划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实现了顾及风电工程建设成本的运输线路自动规划算法;4.分析计算了风电专题中风机设备的形态结构等参数特征对运输道路横断面宽度的影响,从而设计了道路横断面,以实现多要素联合约束的风电场道路优化设计方法。为验证本文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本文基于叁维地理信息平台研发了风电场道路优化设计原型系统,并选用四川省攀枝花和江西省东乡县两种不同地貌类型的风电场进行了试验。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风电场道路优化设计方法支持快速高效的风机运输道路自动规划,降低了风电行业道路设计的人力物力成本和时间消耗,使风电行业道路规划设计更加灵活化、智能化、合理化和能效最大化。(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李胜辉,史瑞芝,朱明[5](2018)在《一种顾及多重约束的叁维地形简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模型在许多领域内均有着越来越深入的应用,为保证叁维模型在不同存储空间、不同图形绘制能力、不同显示分辨率的终端电子设备上显示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叁维模型进行适度的简化。对于叁维地形而言,纹理颜色、地形区域边界和重要顶点是其非常重要的视觉特征,本文将这叁项特征作为约束因子引入到叁维地形的简化过程中,并根据这叁项特征对现有的二次误差测度算法和边折迭代价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在叁维地形简化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退化。本文还将改进后的算法与原来算法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简化算法不仅能够在不同精度上保持叁维地形视觉上的一致性,而且产生的几何误差也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吉俊,胡友良[6](2016)在《复杂地形条件约束下柳树冲煤矿地面生产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柳树冲井田位于攸县兰村向斜南翼中深部,区内地形复杂,山多谷深,对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布置提出了较大挑战。经过多次实地踏勘、多番方案论证,柳树冲煤矿地面生产系统的最终设计能够满足工业场地建设需要,同时和外部建设条件有机衔接,达到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期刊2016年S1期)
葛翔,沈传波,梅廉夫[7](2016)在《低温热年代对黄陵隆起中新生代古地形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热年代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造山带的剥露作用和古地形演化的研究。本文对黄陵隆起进行了裂变径迹和(U-Th)/He热年代学研究,分析计算其隆升剥露速率和厚度,恢复黄陵隆起中新生代古地形。依据岩石样品冷却历史计算出的剥露速率以及剥露厚度结果,综合黄陵隆起现今地形起伏,均衡回弹作用以及古海平面变化情况,获得了黄陵隆起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晚始新世以及现今5个时期的古地形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陵隆起地形表现为持续降低的趋势,并存在两期剧烈的隆升剥露阶段。分析认为,白垩纪(140~80 Ma±),黄陵隆起的快速隆升剥露作用与秦岭大别造山带大规模的挤压作用密切相关,晚始新世以来(40~0 Ma)黄陵隆起的快速抬升剥露作用则是对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响应。(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6年04期)
E.M.Thompson,D.J.Wald,C.B.Worden,杨国栋,高曙德[8](2016)在《带有地质和地形约束的加利福尼亚州V_(S30)图》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地震工程应用工作中,场地响应由直到30m深度的时间平均剪切波速(V_(S30))的经验关系式估计。因此这些工作要么依赖于特定场地的V_(S30)测量数据,要么依赖于全球、区域或局部尺度的V_(S30)图。由于V_(S30)测量数据稀少,所以我们通常需要代用值来估计未采样区域的V_(S30)值。我们给出了一幅计及像地质、地形与特定场地V_(S30)测量数据多源不同空间尺度观测约束的新加利福尼亚州V_(S30)图。我们使用回归克里格(RK)地学统计方法结合这些约束预测V_(S30)。对V_(S30)趋势,我们以基于地质的V_(S30)值开始,识别了两种清晰的介于地形梯度和地质V_(S30)模型残差的趋势。一种趋势适用于深、细砂第四纪冲积层,而第二种趋势略强,适用于更新世沉积单元。回归克里格框架确保形成的加利福尼亚州图在局部上精细地反映了整个加利福尼亚州快速扩展的V_(S30)数据库。我们比较了这种新制图方法与以前绘制的加利福尼亚州V_(S30)图的精度。通过比较使用我们的新图和现有图V_(S30)值的真实场景地震动区划图,我们也说明了地震动对新V_(S30)图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16年02期)
孙劲光,周勃[9](2015)在《曲线约束Delaunay叁角剖分及在地形构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采用约束Delaunay叁角剖分算法构建地形时如何确保地形数据中的曲线约束条件在剖分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取能够反映地形自身几何特征的特征点的方法对约束曲线进行直线段逼近,并对允许逼近误差的取值给予分析和验证。实现了使用较少的点对约束曲线进行最大程度逼近;在解决约束直线段不在Delaunay叁角剖分中的问题时,提出在原约束曲线上进行加特征点细分的方法;针对地形数据量大构网时间长的问题,改进Delaunay叁角网格生成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够确保约束曲线在网格中存在,提高了对原曲线的逼近程度且提高了运算效率。算法可以实现对复杂区域的正确处理。(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5年12期)
周玲,程向红[10](2015)在《基于约束粒子群优化的海底地形辅助惯性导航定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下自主航行器长时间航行后惯性导航系统位置误差积累的问题,提出一种关于约束粒子群优化的海底地形辅助惯性导航定位方法。通过在等值域内进行粒子群初始化,改善粒子"早熟"问题。采用惯性导航和水深测量序列计算相邻测量点水平距离、航迹水平转向角和水深变化量叁个匹配参数,同时利用待匹配航迹上的粒子群计算以上叁个参数,将航迹水平转向角和水深变化量转换为各自等效的水平相对距离,最后采用对应于相同匹配参数的等效水平相对距离的平均绝对差之和构建适应度函数,采用约束粒子群优化进行地形匹配,辅助惯导系统准确定位。通过某海图内海底地形匹配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当航行器初始位置误差较大时:在地形变化明显区,ICCP的定位精度为200 m,约束粒子群优化的定位精度提高到20 m以内;在地形变化平坦区,ICCP无法有效定位的情况下,约束粒子群优化的定位精度约为250 m。(本文来源于《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地形约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量叁维地形的实时渲染技术是叁维可视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难点之一。针对传统地形裂缝消除方法中存在的瓦片层次约束强、渲染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去Lo D层级约束的海量叁维地形裂缝实时消除算法。在分析地形四叉树组织方式及地形可视化Lo D控制规则的基础上,首先建立包含地形瓦片角点及边邻居关系的四叉树地形多分辨率表示结构;然后根据视点相关的Lo D控制规则,动态地改变地形四叉树节点的分裂或合并状态,更新四叉树;最后根据线性插值算法修正四叉树中互为邻居关系的瓦片高程以消除地形裂缝。通过海量山区地形数据的试验,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形约束论文参考文献
[1].魏颖,郑勇,张强,卿玉玲,刘宗学.复杂地形约束下西昌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J].四川林业科技.2019
[2].刘振东,李成名,武鹏达,刘坡.去LoD层级约束的海量叁维地形裂缝实时消除算法[J].测绘通报.2018
[3].曾诗晴,谢潇,张越,曾浩炜,朱庆.多维地形环境与风机参数约束的风电场道路优化设计方法[J].地理信息世界.2018
[4].曾诗晴.多维地形环境与风机参数约束的风电场道路优化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8
[5].李胜辉,史瑞芝,朱明.一种顾及多重约束的叁维地形简化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8
[6].吉俊,胡友良.复杂地形条件约束下柳树冲煤矿地面生产系统的设计[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6
[7].葛翔,沈传波,梅廉夫.低温热年代对黄陵隆起中新生代古地形的约束[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6
[8].E.M.Thompson,D.J.Wald,C.B.Worden,杨国栋,高曙德.带有地质和地形约束的加利福尼亚州V_(S30)图[J].世界地震译丛.2016
[9].孙劲光,周勃.曲线约束Delaunay叁角剖分及在地形构建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5
[10].周玲,程向红.基于约束粒子群优化的海底地形辅助惯性导航定位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