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牵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牵引装置,结构优化,传力路径,位移量
后牵引论文文献综述
佟丽娜,苏秋芬,魏玉功,乔军平[1](2019)在《某车型后牵引装置安装结构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家标准GB32087-2015《轻型汽车牵引装置》的要求,以某车型后牵引装置为研究对象,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针对该车型后牵引装置设计开发过程中位移量大的问题,优化后牵引装置连接点车身侧结构,优化载荷传递路径,最终实现了后牵引装置在法定工况下位移量目标值的达成。(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期刊2019-10-22)
曹谦,曹慎,杨韵琴[2](2019)在《旋后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移位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13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旋后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移位的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旋后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130例移位的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患者,治疗后定期复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时间与前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3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5周。治疗期间发生骨折端再移位62例。治疗6周后随访恢复情况:优121例,良9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僵硬等并发症,9例患者出现前臂旋前功能部分障碍。治疗后6~12个月再次随访恢复满意,移位骨折均有不同程度塑形,所有患者的旋转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旋后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移位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守康,叶晓明,罗云菊[3](2018)在《后牵引式加筋挡土墙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陡边坡的支护,提出一种后牵引式加筋挡土墙,通过有限差分法软件FLAC3D建立其数值分析模型,着重分析了后牵引式加筋挡土墙在自重和上部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填土的沉降、格栅的应力、外部稳定性,并与常规加筋挡土墙做比较。结果表明:后牵引式加筋挡土墙在抗滑桩的"牵引"作用下能够大幅度地减小挡墙的水平位移以及填土的沉降量;而常规加筋挡土墙易于在自重和荷载作用下发生外部稳定性破坏;后牵引式加筋挡土墙通过"牵引"作用可以避免发生破坏,从而提高填土的整体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熊本胜,刘志民[4](2018)在《某车型后牵引钩总成轻量化研究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车型后牵引钩总成的重量较重、成本较高以及不满足可见高度要求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后牵引钩总成常见的结构形式及优缺点,研究了2种轻量化方案,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利用有限元对新方案进行了5种工况的强度分析,确定将焊接在后地板备胎坑处的方案作为最佳轻量化方案;最后,通过2台车的后牵引钩实验验证了该轻量化方案满足实验要求。优化方案实现单车减重1.18kg,降本10.68元,且满足可见高度要求。(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龚侃,冯立军,汪沛伟,张铁,宋瀚[5](2017)在《基于轻量化设计方法的某车型后牵引装置结构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身牵引装置是一种安全保护装置,方便车体进入危险环境损坏后,借助外力走出困境。本文先介绍轻量化设计基本方法,然后以某车型开发为例,在满足车身刚度和模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以车身后牵引装置重量减轻为目标,优化其结构。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强度和后部碰撞的模拟计算和对比分析,以验证优化设计结果的可行性,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汽车科技》期刊2017年06期)
李海明,柳晓军,董超,王小强[6](2016)在《外展向后牵引复位儿童锁骨骨折的临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儿童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儿童闭合性锁骨骨折201例,均行手法复位锁骨带支具固定治疗,其中女64例,男137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14岁,平均7岁。右侧129例,左侧72例。Craig分型,Ⅱ型122例,Ⅲ型59例,Ⅳ型9例,Ⅴ型11例。受伤机制均为摔倒伤,伤后行手法复位和支具固定。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有19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优182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占99.47%。结论手法复位锁骨带支具固定治疗儿童闭合性锁骨骨折临床疗效优良,并发症及后遗症少,可作为儿童锁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辛宇,卢丽娟[7](2016)在《推土机后牵引装置结构改进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牵引装置是推土机的重要工作装置之一,传统后牵引装置的牵引架采用开放式板焊加立筋结构,结构简单,强度较低,悬伸长度有限,影响整机的工作性能。选择ZD220型履带式推土机的后牵引装置为研究对象,结合海外客户特殊需求,设计了一种长悬臂箱形高强度后牵引装置,并以传统解析法为理论依据,利用Pro/E建立其叁维模型,结合ANSYS Workbench仿真分析,在履带趋于完全打滑状态的工况下,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以优化前后的相关数据对比为依据,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优化改进后的后牵引装置结构在性能参数提升的同时实现了高强度、轻量化的优化目标。对牵引架连接用螺栓进行强度校核,验证后牵引装置的使用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工程机械》期刊2016年02期)
沈绍莹,张晓蓉,尹康,刘亚丽[8](2015)在《种植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颌面形态变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种植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颌面形态的变化。方法选用生长发育期雄性恒河猴3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只,实验组2只。于双侧颧骨植入钛板,通过镍钛拉簧牵拉上颌骨种植体,向后牵引上颌骨。牵引力值每侧2.94 N,时间3个月。对比研究治疗前后面像、牙模型和X线头影测量数值。结果实验期间,种植体稳定;实验组前牙覆盖及上牙弓长度均显着减小,上牙弓宽度增加;实验组SNA、ANB减小,A点均后移2 m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颌平面角都增加,上颌骨轻度顺时针旋转。结论口内种植支抗后牵引上颌骨能抑制上颌向前生长,为治疗生长发育期上颌前突错畸形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5年12期)
谢涛[9](2015)在《种植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颧颞缝、颧颌缝生物力学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已构建含颧颞缝的种植支抗后牵引猴颅面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立包含颧颞缝、颧颌缝的种植支抗后牵引猴颅面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探讨颧颞缝、颧颌缝在不同弹性模量和后牵引力作用下的力学特征,为种植支抗后牵引上颌骨矫形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材料和方法]将生长早期猴颅面CT图像导入MIMICS进行重建,在图像不同截面获取颧颌缝标记点坐标,利用坐标在ANSYS中建立颧颌缝叁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在6组骨缝弹性模量(分别为2.24MPa、38.6MPa、50MPa、70.3MPa、0.4GPa、1.37GPa)、4组后牵引力值(在与功能牙合平面平行的方向上,分别赋予150g/侧、300g/侧、450g/侧、600g/侧后牵引力)以及3组后牵引方向(牵引力值为恒定500g/侧,分别与功能牙合平面平行、与功能牙合平面成15。角、与功能牙合平面成30。角)条件下,观察颅面选取标记点应力变化、位移以及颧颞缝、颧颌缝应力分布特征。[结果]1.建立包含两侧颧颞缝、颧颌缝及微种植体、钛板等装置的种植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颅面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2.在恒定后牵引力作用下,颅面骨缝弹性模量在70.3MPa时,骨缝区域生物力学变化明显。3.骨缝弹性模量为70.3MPa时,各标记点应力、位移与后牵引力值成正相关线性关系,力量越大其应力和位移变化越大。随着牵引力方向与功能牙合平面所成角度增大,颧颞缝应力分布区域几乎不变,而颧颌缝所受拉、压应力区域都有所增加,主要以压应力增加为主。[结论]1.成功建立了包含颧颞缝、颧颌缝的种植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颅面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不需要人工设定骨缝宽度和位置,具有较好的模拟性;构建了一个包含颧颞缝、颧颌缝的交互力学体系,有利于骨缝力学特征的比较性研究。颧颞缝、颧颌缝这一对交互力学体系表现为相反的两种应力:颧颞缝主要表现为拉应力,而颧颌缝主要表现为压应力。3.在后牵引方向恒定的情况下,其矫形力值与骨缝区应力大小呈正线性相关,力值越大应力越大。在恒定后牵引力值条件下,随着牵引角度的增加,颧颞缝应力分布几乎不变,受到牵引角度改变影响较小;而颧颌缝其应力分布区域改变明显,拉应力和压应力分布区域增加,但压应力区域增加幅度大于拉应力。(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汪丽[10](2014)在《种植体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相关骨缝RANKL和OPG 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以前期已建立的种植体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的动物模型为实验模型,在分子生物水平,探索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后牵引上颌骨,抑制上颌骨以及上牙弓生长发育的矫形作用的机理。[方法l本实验利用之前已建立的动物模型为实验模型,以相关骨缝(颧颌缝、额颌缝、横腭缝、翼腭缝、腭中缝、颧颞缝、颧额缝、蝶颧缝)为实验研究对象。1.组织学研究:采用常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以及特殊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的方法,观察种植体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引起的上颌骨骨缝和支抗颧骨后部骨缝的组织学变化。2.分子生物学研究: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种植体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作用下,相关骨缝的骨保护因子(OPG)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 mRNA的表达情况,探索种植体支抗后牵引上颌骨矫形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结果11.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在上颌骨受到后牵引的外力作用后,上颌骨及支抗颧骨周围骨缝发生非生理性改建,但未见病理性骨破坏。颧颌缝、额颌缝、翼腭缝为上颌骨周围骨缝受到压缩力,与对照组比较,可观察到活跃的破骨反应,出现骨表面的波浪形骨吸收线、小沟和骨吸收陷窝,小沟和骨吸收陷窝内有单核或多核的破骨细胞,纤维束排列紊乱、卷曲;但TRAP染色未观察到阳性破骨细胞。横腭缝骨缝一侧成骨细胞成行排列,发生成骨反应;另一侧可见波浪形骨吸收线,这可能是由于后牵引力使上颌骨发生旋转,有待进一步研究。腭中缝虽为上颌骨周围骨缝却发生了不同于其他骨缝的反应,骨缝边缘可见类骨质沉积,与陈骨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骨缘增厚,以成骨反应为主。颧颞缝、颧额缝、蝶颧缝为支抗骨颧骨周围骨缝,与上颌骨周围骨缝相反,在骨缝边缘可观察到密集的成骨细胞排列于骨表面,形成未成熟骨组织沉积于骨表面,骨缝内纤维束,排列整齐有序,表现为牵张状态。2.骨保护因子(OPG)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 mRNA的表达情况,显示出与组织学观察结果吻合。颧颌缝、额颌缝、翼腭缝为上颌骨周围骨缝RANKL mRNA强阳性表达,而OPG mRNA的表达相对弱于RANKL mRNA,表明破骨活动强于成骨活动。横腭缝、腭中缝OPG mRNA表达强于RANKL mRNA。颧颞缝、颧额缝、蝶颧缝3条支抗骨颧骨周围骨缝,OPGmRNA的表达比对照组显着增强,且强于RANKL mRNA的表达。[结论]在种植体支抗后牵引上颌骨矫形力作用下,上颌骨及颧骨周围8条骨缝发生非生理性骨改建,未见病理性骨破坏。上颌骨周围3条骨缝(颧颌缝、额颌缝、翼腭缝)破骨反应活跃,骨改建以吸收为主,表明上颌骨向前生长受抑制。横腭缝骨缝一侧破骨吸收为主,另一侧新骨形成为主,这可能是由于后牵引引起上颌骨旋转,有待进一步研究。腭中缝以成骨反应为主,表明上颌骨的横向生长未受抑制。颧骨周围3条骨缝(颧颞缝、颧额缝、蝶颧缝)成骨反应增强,与传统头帽口外弓有区别,需进一步研究。RANKL和OPG mRNA的表达,显示出与组织学观察结果吻合。研究结果为探索口内种植体支抗用于抑制上颌骨生长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后牵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旋后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移位的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旋后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130例移位的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患者,治疗后定期复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时间与前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3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5周。治疗期间发生骨折端再移位62例。治疗6周后随访恢复情况:优121例,良9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僵硬等并发症,9例患者出现前臂旋前功能部分障碍。治疗后6~12个月再次随访恢复满意,移位骨折均有不同程度塑形,所有患者的旋转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旋后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移位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疗效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牵引论文参考文献
[1].佟丽娜,苏秋芬,魏玉功,乔军平.某车型后牵引装置安装结构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2019
[2].曹谦,曹慎,杨韵琴.旋后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移位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130例[J].中医药导报.2019
[3].王守康,叶晓明,罗云菊.后牵引式加筋挡土墙性能分析[J].路基工程.2018
[4].熊本胜,刘志民.某车型后牵引钩总成轻量化研究与优化[J].汽车实用技术.2018
[5].龚侃,冯立军,汪沛伟,张铁,宋瀚.基于轻量化设计方法的某车型后牵引装置结构的优化设计[J].汽车科技.2017
[6].李海明,柳晓军,董超,王小强.外展向后牵引复位儿童锁骨骨折的临床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2016
[7].辛宇,卢丽娟.推土机后牵引装置结构改进及优化设计[J].工程机械.2016
[8].沈绍莹,张晓蓉,尹康,刘亚丽.种植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颌面形态变化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2015
[9].谢涛.种植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颧颞缝、颧颌缝生物力学叁维有限元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
[10].汪丽.种植体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相关骨缝RANKL和OPG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