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形式婚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形式婚姻,女同性恋,角色认知
形式婚姻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明[1](2019)在《女同性恋者在形式婚姻中的角色认知与关联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形式婚姻,表示婚姻中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其表面上是由一男一女组成的正常家庭,实际上,"夫妻"双方在生理和人格上互相保持独立。本文主要围绕形式婚姻下的女同性恋者对自我的角色认知开展研究。通过口述史和多案例研究的方式,记录受访者提供的信息,并加以提炼和分析,从家庭环境、对象条件、经济能力3个维度剖析角色认知的具体含义及其形成的背后原因。希望通过展示这一群体的真实状况,使社会更加了解她们的实际情况,减少外界对她们自身的"污名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性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许加明[2](2019)在《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形式婚姻",即一个男同性恋者和一个女同性恋者通过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或(和)举行婚礼而缔结婚姻关系,成为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搜集到的1200份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主要集中在生理条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性特征、人品、地域等几个方面。通过将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与异性恋婚姻择偶标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同中有异,原因在于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的形成受到了文化的型塑、父母的期待、他者的审美、现实的需求等四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社会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接受度比较低、同性婚姻在法律上尚未合法化的当下中国,"形式婚姻"未尝不是一条在法律、习俗与个人真实性向之间求得折中的可行路径。(本文来源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Juan,Miguel,Ortega,Quesada[3](2018)在《中国同性恋者的形式婚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文里,“形式婚姻”一词的重点在“形”,其强调这种婚姻关系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它指彼此合作的男女同性恋者在形式上结为夫妻,婚姻关系只是名义上的,与大众想像和认知的异性恋婚姻的意义不同。它是一种契约,一种形式。本研究试图解读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模式——“形式婚姻”(简称“形婚”),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考察导致中国的同性恋者步入这种婚姻的认知因素和动机。本文揭示了形式婚姻的合作性质,即形婚双方承诺在婚姻中共同遵守特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同时保留各自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指出:形婚是一种与传统婚姻实质及内容完全不同的婚姻形式,是同性恋个体为适应社会期待而建立婚姻关系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婚姻模式。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收集并理解形婚当事人对形式婚姻的看法,并分析他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及其对婚姻行为的影响,揭示了形式婚姻的仪式性和真实性,揭示了形式婚姻作为仪式的衍生意义,以及中国的同性恋者将形式婚姻作为一种权宜手段,以此适应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以确定他们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形婚作为一种缓解个体与社会矛盾的手段,意味着既承认社会的差异性存在又表达个人真实的愿望。因此,形婚是把婚姻仪式作为一种策略,以此承载同性恋个人生活方式的婚姻模式与关系。它并非儿戏!(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刘佳欣[4](2016)在《同性恋群体形式婚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在“非罪化”和“非病理化”之后,又面临婚姻和传宗接代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巨压下,如今不少同性恋者走入了形式婚姻,即一个男同性恋者和一个女同性恋者“结婚”,在法律上他们是合法的“夫妻”,在生活却过着“非夫妻”般的生活。笔者以主体建构视角为基础,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以滚雪球的方式选取了22名个案案主,探究同性恋群体的形式婚姻。探究的结论如下:选择形婚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关于子女婚姻和繁衍后代的迫切要求。择偶期往往是“病急乱投医”的状态,几乎是跳过相识相知阶段直接到谈婚论嫁阶段。婚前期,主要以协商婚前协议的签署内容为主,主要内容集中在财产问题、生育问题、人身独立自由等。婚礼及婚后初期对同性恋者的心理冲击比较大,特别是有同性伴侣的同性恋者。在进入真正的婚姻生活后,常常有四种不同的运行模——完全掩饰型、朋友知晓型、父母知晓型、以离婚为目的型。就笔者调研到的这四种运行模式来看,父母知晓型堪称是最“完美”的形婚模式,双方都会生活得非常轻松自如。形婚中也会出现诸多的问题,经济问题第一大问题,生育、居住、尽孝等问题也随之会出现,关于如何向子女“家庭出柜”的问题涉及到关于下一代的性教育问题。同性恋者的朋友大多不太赞成形婚,或者说他们认为形婚中会出现很多无解的问题。目前关于同性恋群体形式婚姻的研究比较少,并且形婚对于同性恋者来说属于及其敏感和隐私的话题,较难以找到案主。笔者通过不断地解释和沟通找到了22名案主,从婚前到婚后完整地梳理出形式婚姻整个流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其中的问题并加以概括,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5](2015)在《形式婚姻》一文中研究指出Brittany和她丈夫不是传统的婚姻关系,而是形式婚姻。这种婚姻需要隐瞒很多事实的真相,Brittany对此感到厌倦,但又不想伤害丈夫。于是Justin为她支招。贾斯廷:嘿,布里特。一切还好吗?布里特妮:呃,会好起来的……贾斯廷:出什么事了?是天堂里的烦恼吗?还是爱情触礁了?布里特妮:是的,或者不是,或者……我不知道。我这是努力帮(本文来源于《疯狂英语(口语版)》期刊2015年06期)
彭天笑[6](2014)在《浅析中国同性恋者选择形式婚姻的原因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现在中国社会对同性恋存在很深的偏见和误解,很多同性恋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勇敢地出柜(出柜指告知他人自己的性倾向)做真正的自己,同时他们又不愿意骗婚去伤害一个无辜的男人/女人,所以他们选择形式婚姻(以下简称形婚),即一个男同性恋者和一个女同性恋者领取结婚证,组成家庭来"让父母安心"和隐瞒自己的性倾向。形婚是同性恋者对异性恋主义的屈服和妥协。形婚看似简单,但这会导致很多的问题:养老问题、婆媳翁婿关系问题、经济纠纷问题……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走入形式婚姻的同性恋,使他们难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本文来源于《中国性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贾琛[7](2014)在《“同性相恋—形式婚姻—异性回归”——小说《封叁娘》的潜叙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封叁娘》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以人物关系的演进为表现特征,形成了从"同性相恋"到"形式婚姻"再到"异性回归"的潜层叙事结构。与之对应,文本可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细致描摹了范十一娘与封叁娘同性相恋的知己情人关系;第二部分主要表现了在封叁娘的策划下范十一娘与孟安仁结成的形式婚姻关系模式;而在第叁部分中,封叁娘的离去使得范十一娘与孟安仁回归到了正常的夫妻关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4年18期)
老藕[8](2012)在《同志群体里的形式婚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由于经济变革引起思想的变革,引起的家庭内部关系的变革。部分适婚年龄孩子的家长与孩子本身对待婚姻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冲突。很多孩子为了回避与家长的正面冲突,所以产生了"形式婚姻"这种现象。也就是说,形式婚姻一词,并非同性恋人群专属。本文主要想阐述的是同志人群里的形式婚。(本文来源于《性别多元:理论与实务研究(下)》期刊2012-05-01)
杨柳青[9](2009)在《中国式的“完美”》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浮现于公众眼前的同性恋群体形式婚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婚姻形式。这种形式婚姻由两位同性恋者结合而成,是同性恋群体无奈于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及文化规范施与的压力而做出的折中选择。虽然缺乏对形式婚姻具体数量的有效估计,且其绝对量也非常有限,但这一社会问题折射出同性恋群体与主流文化群体、非同性恋群体在婚姻家庭观念、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这种冲突足以引发社会学界的思考。本文从婚姻家庭理论和冲突理论的视角,采取质的研究方法对同性恋群体形式婚姻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笔者以滚雪球式抽样和目的性随机抽样方法获取了15位样本,主要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样本进行研究。经过长达一年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同性恋者大多数是不愿意结婚的,选择形式婚姻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孝文化的影响、迫于社会文化规范的压力以及对真实性取向的遮掩;第二,同性恋群体的形式婚姻并非想象中轻松,在婚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繁琐且现实的问题,比如经济问题、配偶问题、生育问题和父母照料问题等;第叁,同性恋群体渴望平等的社会制度环境和合理的权益保护,这些愿望的实现必须由全社会共同承担。在本文的最后,笔者针对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给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帮助于无奈中进行选择的同性恋者获得更“完美”的幸福。(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本报,沈彦彦[10](2008)在《形式婚姻,危险的游戏》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租赁女友”、“拼凑情侣”一类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网上诚征志同道合者“形式结婚”的青年多了起来。“形式婚姻”顾名思义,就是婚姻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表面上看来,这是个由一男一女组成的正常家庭,而实际上,“夫妻”双方在生理和人格上都保持独立。(本文来源于《厦门日报》期刊2008-11-03)
形式婚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同性恋"形式婚姻",即一个男同性恋者和一个女同性恋者通过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或(和)举行婚礼而缔结婚姻关系,成为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搜集到的1200份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主要集中在生理条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性特征、人品、地域等几个方面。通过将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与异性恋婚姻择偶标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同中有异,原因在于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的形成受到了文化的型塑、父母的期待、他者的审美、现实的需求等四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社会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接受度比较低、同性婚姻在法律上尚未合法化的当下中国,"形式婚姻"未尝不是一条在法律、习俗与个人真实性向之间求得折中的可行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式婚姻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晨明.女同性恋者在形式婚姻中的角色认知与关联因素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9
[2].许加明.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
[3].Juan,Miguel,Ortega,Quesada.中国同性恋者的形式婚姻[D].厦门大学.2018
[4].刘佳欣.同性恋群体形式婚姻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形式婚姻[J].疯狂英语(口语版).2015
[6].彭天笑.浅析中国同性恋者选择形式婚姻的原因及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4
[7].贾琛.“同性相恋—形式婚姻—异性回归”——小说《封叁娘》的潜叙事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4
[8].老藕.同志群体里的形式婚姻[C].性别多元:理论与实务研究(下).2012
[9].杨柳青.中国式的“完美”[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0].本报,沈彦彦.形式婚姻,危险的游戏[N].厦门日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