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官,走上“打赢”前沿(论文文献综述)
张西成[1](2021)在《让看得见敌人的人指挥战争》文中研究表明军事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机械化战场是将帅的战争,21世纪的信息化战场则是以士官为主的班长的战争。班长作为指挥链上最末端的一个节点,有可能成为决定战略全局的要点。一些有过从军经历的企业家,敏锐地意识到“班长的战争”这一历史趋势的到来,?
袁伟[2](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士兵就业支持研究 ——以陕西省A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治平[3](2021)在《近代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研究(1678-1815年)》文中指出对于英国崛起的过程中,苏格兰灰龙骑兵团是一支很难被军史研究者忽视的英国骑兵部队。回溯其组建之初的17世纪后期,英国政府内有苏格兰局势不稳、宗教矛盾尖锐的危机,外有欧陆强敌环绕。由于受到日益增加的国内外压力,共主邦联有分崩离析的危险。此时,英国陆军借鉴外国军事经验,组建一支新式龙骑兵团,以维持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因此在其早期战史中,苏格兰灰龙骑兵团长期执行清剿叛军的军事任务,成为英王“以苏格兰人治苏格兰人”的“刽子手”。18世纪后,苏格兰灰龙骑兵团开始参与对外征战,以辉煌战绩成为国家的荣耀。从大同盟战争开始,英国历次对外战争都能找到这支龙骑兵团的参战记录。此外在和平时期,苏格兰灰龙骑兵团还为英国培训大量合格的骑兵军官,经历了英国近代屡次军事改革和部队编制调整,是英国军事发展的“活化石。进入19世纪,各国陆军广泛装备后膛枪炮等新式武器,落后时代的苏格兰灰龙骑兵团迎来自己的黄昏。分析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历史影响,这支苏格兰地区唯一的“皇家龙骑兵团”不仅在军事领域为英国的稳定和崛起做出较大贡献,又在政治社会领域,成为苏格兰人融入不列颠的“催化剂”。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研究17世纪后期至拿破仑战争的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选题来源和选题意义,论述国内外学界对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组建的历史背景,着重分析此时苏格兰面临的政治、宗教以及外交等方面的国内外压力,突出苏格兰灰龙骑兵团是应运而生。第三部分为苏格兰灰骑兵团的近代军事建设研究,侧重分析该团的武器装备、军事编制、战场定位及其战术战法。第四部分为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战争贡献研究,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其参与的屡次战争。第五部分是分析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的衰弱和历史影响,探究该团衰弱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其在军事、政治领域对英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王双飞[4](2020)在《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基于信息网络的传播技术也迅速发展,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便捷,民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在网上发表个人的意见看法,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在网络平台传播,其传播速度、广度、力度都显着强于传统媒体时代,这深刻改变着社会舆论发展演变方式。近些年,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演愈烈、社会矛盾频发累积、军队调整改革力度加大、军队内部管理不够严密等因素影响,互联网上涉及军队、军人、军属的负面信息和言论呈现频发高发的态势,加之网络传播推动,涉军话题时常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涉军负面舆情如不有效控制,极其容易成为“燃点”“爆点”。目前,我国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仍存在舆情意识不强、预警监控不力等较为严重的问题,通过对其特点规律的进一步探究,拿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已成为政府和军队一项重要的紧前任务。加强对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对防范渐进网络舆情风险、维护军队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我国舆论斗争能力、管控社会公众情绪心理、开展对敌网络军事威慑与反制,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粗浅研究分析了涉军负面网络舆情,首先阐述了相关概念及理论,简述了加强涉军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其次,系统梳理了涉军负面网络舆情主要表现,并系统阐述其管理现状、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再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梳理归纳对我涉军网络舆情管理转型的启示,并从推动涉军网络舆情管理建章立制、提升信息公开发布质量效果、提高官兵网络媒介素质修养等6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刘金[5](2020)在《金学铁抗日文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朝鲜族作家、民族抗战斗士金学铁(本名洪性杰,1916-2001),经历过抗日战争、朝鲜战争的洗礼,目睹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冷战格局下的对立斗争,他是东亚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和平年代,他追忆往昔并以在场者的视角、纪实的描述,忠实地记录了这段惊心动魄的东亚近代史。金学铁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创作的小说、散文和传记文学作品,是建立在其亲身抗战体验基础上的记忆书写,实现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高度耦合,还原了朝鲜革命者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艰辛过程,描绘了中韩革命者联合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壮丽史实,被反复描写的朝鲜义勇队抗战叙事也成为金学铁抗日文学的独特印记。金学铁于1946年在韩国首尔登上文坛,1952年定居中国延边,一生坚持用朝鲜语进行文学创作,他的抗日文学书写在中国朝鲜族文坛和韩国文坛上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与价值。一方面,这些文字填补了中国朝鲜族抗日文学的空白,也是韩国最早的游击队文学。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在韩国的出版发行,引起了韩国学界对海外同胞文学和抗日文学的讨论和关注,为中韩文学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金学铁的抗日书写再现了朝鲜革命青年的抗战历程,而他个人及其所属的朝鲜义勇队的抗战活动也以纪录片的形式被搬上银幕,流亡海外的朝鲜民族独立运动家的革命事迹继而被更多的韩国民众知悉。通过梳理金学铁在东亚的活动轨迹和文学创作经历,不难发现其坎坷的生命体验与其文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出生便带着“亡国奴”枷锁的金学铁,成长在殖民地社会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加速了金学铁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的觉醒以及反抗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坚定了他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决心。其次,在中国的抗战活动进一步鼓舞了少年金学铁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和信心,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也为其文学作品增添了高洁傲岸的精神色彩。另外,抗战时期的战地文艺创作也为其正式走上文学道路提供了实践经验。解放后,回到韩国的金学铁以残缺的身躯进行文艺创作,正式从一名抗战军人转变为小说家、作家。但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立斗争,让金学铁被迫从韩国逃离到朝鲜,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了整个青春的他,无法对自己的国民身份实现认同。最终,他再次来到中国,离散生活的苦闷只能借助抗日记忆的书写进行排解。而金学铁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幽默和诙谐的源头,即千锤百炼中淬炼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现实主义精神。金学铁的抗日文学作品主题鲜明、体裁多样,普遍呈现出自传体叙事特点,作者以自我言说的叙事方式流露出对身份的思索和追认。例如,抗战回忆录《抗战别曲》记录了朝鲜义勇队成员“金学武”、“文正一”、“康秉学”等人的革命经历,金学铁以旁观者和记录者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诸多历史人物的生活细节,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义勇队群像,是一部关于朝鲜义勇队的群体传记。而金学铁作为群像中的一员,对群体的肯定也的对自我的肯定,对他人的描写从侧面对自我形象进行弥补,也可以看作是“他传化的自传”。自传《最后的分队长》则是金学铁对自己人生历程的总结性回顾,时间和空间跨度最大,完整的展示了一个殖民地少年成长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再到无产阶级作家的自我成长历程。自传体长篇小说《激情时代》以金学铁的成长经历为蓝本,是历史真实和文学想象的结合,通过对镜像自我“徐船长”的描写,重新审视和反思自我。同时,小说浓郁的民族色彩,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民族情感。从自传到自传体小说不仅丰富了自我形象,也表现出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需求。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曾说,“乡愁是最高贵的痛苦”。当离散成为生活常态之后,金学铁思念故土的苦闷也只能在文字中得以消解。金学铁抗日文学作品在内容、主题、情节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主题互涉,其文学叙事也与其他历史文本也呈现出广义的互文关系。具体来说,在金学铁的抗日文学作品中,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之间、散文之间以及不同文体的作品之间,通过作者的“自我改写”、“自我引用”等方式,实现了文本的交织和相互印证,产生了文本的互动和交叉,即,“内互文”关系。金学铁频繁引用自己之前发表过的作品,这种自我引用和重复并非自我抄袭,而是以自省的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前文本,从而进一步强调在海外进行朝鲜民族解放运动的艰苦奋斗历程,以期引起东亚各国的更多关注。另一方面,金学铁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作家,记录历史、传递真相永远是他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的小说与同时代其他文本乃至与社会历史文化这个大文本之间也存在主题互涉,即“外互文”关系。小说的文学叙事与新闻报道的历史叙事在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互相回应,交织出文学化的历史现场。总之,“互文性”叙事贯穿于金学铁抗日文学作品的始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历史与虚构的界限,是作者对历史和记忆的重新审视和书写,多种文体的综合运用也使结构上呈现和谐的形式美感。金学铁抗日文学书写是对来华抗战的朝鲜革命者抗战经历的历史记录,以独特的叙事视角、真实的叙事内容,在东亚抗日叙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和重大历史文献价值。当记忆开始变得模糊,文字便成为保存记忆的最好方式。在中国的抗日斗争史和韩国的民族解放史上,朝鲜义勇队的名字因金学铁的抗日书写而开始变得清晰。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者和发言人,金学铁实现了记录真实历史、展示朝鲜革命青年战斗面貌的承诺。他这一篇篇或短或长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东亚人民的集体记忆和他的独特个体记忆,这些“证词”既是金学铁为自己也是为已故的战友发声,一方面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另一方面是避免海外革命者的功绩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金学铁的抗日文学为朝鲜革命者竖起了一座座文字的丰碑,也由此成为文化记忆的媒介和传递民族价值观、构建民族同一性的“记忆之场”。金学铁的抗日文学是东亚近代史的缩影并在一定意义上重构了反殖民斗争史。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陈睿虎[7](2018)在《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趋势,着眼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从国家战略高度就科技兴军作出一系列深刻阐述和战略部署。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接力运用科技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对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展开研究。从国际大势、国内现实基础以及我军自身建设三个维度来看,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是深深扎根于所处时代,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产物。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科学系统、内涵丰富,可以概括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加快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武器装备体系、培养造就高素质军事科技人才队伍、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调整优化、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六个方面。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此同时,推动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指导实践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需要各级在落实、深化和具体化上下功夫,不断开创强军兴军的新局面。
刘纪周[8](2017)在《我国军队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八大)在京召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明确了新的时代要求,提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奋发进取,力求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后盾,这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一目标从又一新的维度创新发展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丰富完善了党的军事指导思想,明确了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为全面推动我国军队士官职业精神培养指明了方向。士官就是职业化的士兵,是一个有其自身特定性的职业群体,他们作为军队技术人才、军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组成部分,是部队作战训练、管理教育和武器装备使用维护的重要骨干,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军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希望。士官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优良的传统性、鲜明的政治性、先进的阶级性和显着的时代性。随着军队编制体制改革深化发展,士官职业自身的特定性和国内外日益复杂严峻的形势,给士官职业精神培养带来更多新情况、新考验。党中央适时提出的强军目标,也对士官职业精神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结合使命变迁和时代发展,不断谋划探索我军士官职业精神培养可行性途径和有效机制,将士官职业精神培养融入到强军强国,兴军安邦过程始终,才能让全国人民和全军广大官兵的梦想筑成。本文以我国军队士官职业精神培养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支撑,着力借鉴外军职业精神培养的经验教训,系统分析了我国军队士官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并通过调查问卷、实地查究和面对面交流等形式,研判分析了我军当前士官职业精神及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营造外部熏陶新环境和架构制度机制新体系三个方面对军队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的措施机制和办法途径进行了探析。
董斌,肖冬松,唐栋,王晓岭[9](2016)在《凝神聚气 共绘蓝图——“繁荣军事文艺打造强军文化”研讨会文稿摘编》文中研究指明研讨会通过大会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围绕"繁荣军事文艺打造强军文化",就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代表们直面问题,深入思考,相互切磋,形成共识,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出很高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代表们一致认为,军事文艺创作必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精神动力,必须助力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实现,必须满足部队文化建设需要和官兵文化需求;部队艺术教育必须"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必须加快转型和改革,为部队输送能够担当强军文艺建设重任的文艺人才。
谯海[10](2014)在《科研试验岗位士官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军事变革,努力培养高素质军人,以抢占军事领域的制高点。士官是介于士兵与军官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在部队的作战、训练、管理和政治思想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军专业技术士官人才队伍,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骨干力量。落实强军目标和履行“能打仗、打胜仗”的历史使命,必须加强专业技术士官队伍培养。近年来,随着军队新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和岗位任职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兵员素质的变化将使得士官成为科研试验岗位的主体力量,传统的面向普通士官的培训体系已不能适应科研试验岗位士官任职的需要,因此,对科研试验岗位专业技术士官培训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知识技能需求分析理论,通过对外军和我军士官任职培训分析和比较、科研试验岗位士官任职培训现状需求分析,采用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网络采集数据法等方法,紧扣当前科研试验岗位士官在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特点,把握其规律,试图提出有建设性地提高科研试验岗位士官培训效能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相关概念阐述及理论。主要介绍科研试验岗位的内涵、培训相关概念和知识技能需求分析理论。第三部分培训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介绍科研试验岗位专业技术士官使用及培训情况,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外军士官培训经验借鉴。主要介绍外军士官培训概况,中外士官培训差异,外军士官培训对我军士官培训的启示。第五部分加强科研试验岗位专业技术士官培训的对策。主要介绍通过树立科学培养理念、加强培训组织领导、健全培训工作机制、增强培训质量效益、加大培训建设力度、重视远程教育模式等方面加强专业技术士官培训。
二、士官,走上“打赢”前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士官,走上“打赢”前沿(论文提纲范文)
(3)近代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研究(1678-18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文章结构 |
第二章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组建背景 |
第一节 英国龙骑兵的发展脉络 |
一、早期的英国龙骑兵 |
二、光荣革命后的英国龙骑兵 |
第二节 17 世纪后期的苏格兰国情 |
一、极不稳定的共主邦联 |
二、不断激化的宗教矛盾 |
三、日益紧张的欧陆局势 |
第三章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近代军事建设 |
第一节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军制改革 |
一、军队编制的改革调整 |
二、战场定位及其战术的演变 |
第二节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武器装备 |
一、不断升级的冷热武器 |
二、颇具特色的服装军旗 |
第四章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参与的近代战争 |
第一节 国内的维稳平叛 |
一、镇压长老会宗教武装 |
二、肃清当地贵族叛乱 |
三、平定詹姆斯党起义 |
第二节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
一、高超的战术机动 |
二、决战中的英勇表现 |
三、艰苦的防御作战 |
四、屡战屡胜 |
第三节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
一、大战中的力挽狂澜 |
二、兵败丰特努瓦 |
三、劳费尔特之败 |
第四节 拿破仑战争 |
一、重返低地三国 |
二、折刃滑铁卢 |
第五章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衰弱及影响 |
第一节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衰弱 |
第二节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军事影响 |
第三节 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的政治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相关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舆情 |
2.1.2 网络舆情 |
2.1.3 涉军网络舆情 |
2.1.4 涉军网络舆情危机 |
2.1.5 涉军网络舆情管理 |
2.2 基础理论阐释 |
2.2.1 危机管理理论 |
2.2.2 议程设置 |
第3章 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分析 |
3.1 当前涉军负面网络舆情主要表现 |
3.1.1 进行意识形态攻击 |
3.1.2 放大炒作涉军因素 |
3.1.3 负面解读媒体的正面报道 |
3.1.4 利用谣言造假从中牟利 |
3.2 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的危害 |
3.2.1 损害党和国家利益 |
3.2.2 挫伤部队军心士气 |
3.2.3 影响军队对外形象 |
3.2.4 破坏军民血肉联系 |
3.3 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主要成效 |
3.3.1 健全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 |
3.3.2 提升涉军宣传引导质效 |
3.3.3 健全相关处罚追责措施 |
3.3.4 着力解决军队陈疴积弊 |
第4章 当前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当前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舆情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高 |
4.1.2 预警监控不力,工作机制缺位 |
4.1.3 反应消极滞后,应对麻木被动 |
4.1.4 管理方法不当,处置简单稚拙 |
4.1.5 预研预演不够,队伍能力不强 |
4.2 当前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管理理念消极滞后 |
4.2.2 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
4.2.3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
4.2.4 部队教育管理有缺陷 |
第5章 国外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经验启示 |
5.1 国外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主要经验 |
5.1.1 塑造有利舆论态势 |
5.1.2 实行网络信息公开 |
5.1.3 重视技术手段创新 |
5.1.4 发展网络作战部队 |
5.1.5 加强军地统筹协调 |
5.1.6 善用网络化危为机 |
5.1.7 规范军人涉网言行 |
5.2 外军做法对我涉军网络舆情管理的启示 |
5.2.1 管理视角转型: 从网络舆情视角转向网络情报视角 |
5.2.2 管理对象转型: 从关注信息转向关注创造信息的人 |
5.2.3 管理技术转型: 从爆发期监测转向潜伏期预测 |
5.2.4 管控要点转型: 从聚焦事实争辩转向调控民众情绪 |
5.2.5 管理视野转型: 从管控国内转向塑造全球舆情态势 |
第6章 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
6.1 推动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建章立制 |
6.1.1 完善监测预警制度 |
6.1.2 健全快速反应机制 |
6.1.3 制定系统全面的辅助措施 |
6.2 提升信息公开发布质量效果 |
6.2.1 健全军队新闻发布体系 |
6.2.2 加快网络舆论矩阵建设 |
6.2.3 借助地方媒体力量发布信息 |
6.3 健全专业管理队伍和方法手段 |
6.3.1 建立网络舆情专业工作队伍 |
6.3.2 合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
6.3.3 加强大数据技术手段应用 |
6.4 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 |
6.4.1 注重提升时效性 |
6.4.2 注重满足知情权 |
6.4.3 注重坚持真实性 |
6.4.4 注重突出正向性 |
6.4.5 注重维护严肃性 |
6.5 提高官兵网络媒介素质修养 |
6.5.1 筑牢官兵思想防线 |
6.5.2 加强官兵涉网言行管控 |
6.5.3 强化监管法治约束 |
6.6 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协同模式 |
6.6.1 明确军地责任分工 |
6.6.2 搭建军地协作平台 |
6.6.3 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
结束语 |
附录 武警某部关于涉军负面网络舆情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金学铁抗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金学铁抗日文学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金学铁的生命体验与抗日文学创作 |
第一节 殖民地生活体验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二节 跨国抗战体验与战地文艺创作 |
第三节 离散生命体验与抗日记忆书写 |
第四节 生命体验对其文学思想的形塑 |
第三章 记忆·叙事·认同:自传体叙事与身份认同 |
第一节 《抗战别曲》:群像塑造与群体认同 |
一、英雄叙事与群像塑造 |
二、群像解读与群体认同 |
第二节 《最后的分队长》:双重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 |
一、从“皇国臣民”到抗战军人的身份转变 |
二、作家身份的建构与自我认同 |
第三节 《激情时代》:“镜像自我”与民族认同 |
一、主体性建构与“镜像自我” |
二、民族想象与民族认同 |
第四节 金学铁的自传体叙事策略及其现代性 |
第四章 对话历史·烛照时代的互文性叙事 |
第一节 内互文性:“自我改写”与“自我引用” |
一、主题重复与“自我改写” |
二、情节续写与“自我引用” |
第二节 外互文性: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互文 |
一、抗战现场的历史叙事:《朝鲜义勇队通讯》 |
二、文学叙事的互文改写:《激情时代》 |
第三节 互文性叙事的艺术效果 |
一、互文性叙事策略的选择动因 |
二、叙事功能及审美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提出的时代背景 |
2.1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 |
2.1.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 |
2.1.2 世界新军事革命正在加速推进 |
2.2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的坚实基础 |
2.2.1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科技兴军提供强劲经济支撑 |
2.2.2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为科技兴军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 |
2.3 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
2.3.1 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军建设发展和战斗力提升的突出矛盾 |
2.3.2 “两个差距很大”“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
第三章 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3.1 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 |
3.1.1 科技创新是推动战斗力基本构成要素变革的决定力量 |
3.1.2 信息技术是现代战斗力生成的主导因素 |
3.1.3 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是打赢现代化战争的核心支撑 |
3.2 加快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武器装备体系 |
3.2.1 坚持作战需求的根本牵引 |
3.2.2 坚持体系建设思想 |
3.2.3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
3.2.4 坚持质量至上 |
3.2.5 坚持实战化运用 |
3.3 培养造就高素质军事科技人才队伍 |
3.3.1 加紧集聚大批高端科技人才 |
3.3.2 突出抓好急需军事科技人才培养 |
3.3.3 着力提高官兵科技素养 |
3.4 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调整优化 |
3.4.1 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 |
3.4.2 优化兵力规模构成 |
3.4.3 以技术发展驱动编成创新 |
3.4.4 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 |
3.5 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
3.5.1 抓好基础性、通用性技术研究 |
3.5.2 加强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 |
3.5.3 加快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 |
3.5.4 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 |
3.5.5 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
3.6 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 |
3.6.1 推动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 |
3.6.2 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 |
3.6.3 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 |
3.6.4 推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 |
第四章 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及实践要求 |
4.1 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4.1.1 习近平强军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
4.1.2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技术思想 |
4.1.3 继承和发展了我党科技强军思想 |
4.2 贯彻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
4.2.1 牢固确立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指导地位 |
4.2.2 把提高官兵科技素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
4.2.3 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创新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 |
4.2.4 加强科技运用,聚力打造精锐作战力量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我国军队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士官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
一、士官的历史沿革及特性 |
(一)士官的历史沿革 |
(二)士官的职业特性 |
二、职业精神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
(一)职业及职业精神的定义 |
(二)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 |
三、士官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 |
(一)士官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 |
(三)士官职业精神的基本内容 |
四、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的理论支撑 |
(一)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
(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
(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
第二章 当代士官职业精神的发展现状 |
一、当代士官职业精神素养的现状 |
(一)个别士官顽强斗志有所缺失 |
(二)少数士官奉献精神有所淡化 |
(三)部分士官职能意识有所淡漠 |
(四)一些士官进取意识有所下降 |
二、当代士官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 |
(一)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佳 |
(三)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
(四)表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
第三章 当代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研究 |
一、美军职业精神培养的界定与借鉴 |
(一)美军职业精神培养效果的界定 |
(二)美军职业精神培养体系的借鉴 |
(三)美军职业精神培养方法的借鉴 |
二、我军当代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探析 |
(一)创新思想教育新模式 |
(二)营造外部熏陶新环境 |
(三)架构制度机制新体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科研试验岗位士官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四) 论文创新点 |
一、 相关概念阐述及理论 |
(一) 科研试验岗位的内涵 |
(二) 培训相关概念 |
1. 培训和任职培训 |
2. 岗位任职培训 |
3. 岗位技能培训的含义和目的 |
(三) 知识技能需求分析理论 |
二、 科研试验岗位士官培训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某部科研试验岗位士官使用及培训情况 |
1. 科研试验岗位士官特点 |
2. 研试验岗位对士官任职能力素质要求 |
3. 科研试验岗位发展变化趋势 |
4. 科研试验岗位士官使用情况 |
5. 科研试验岗位士官培训情况 |
(二) 当前科研试验岗位士官培训存在的问题 |
1. 培训数量规模与部队需求还存在较大缺口 |
2. 培训组织渠道与部队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
3. 培训层次质量与部队需求还存在突出矛盾 |
(三) 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
1. 培训理念与加快转变要求不相适应 |
2. 政策法规与加快转变要求不相适应 |
3. 体系机制与加快转变要求不相适应 |
三、 外军士官培训经验借鉴 |
(一) 外军士官培训概况 |
1. 外军士官培训体制 |
2. 外军士官培训管理机制 |
3. 外军士官培训途径 |
4. 外军士官培训特点 |
(二) 中外士官培训的差异 |
(三) 外军培训对我军士官培训的启示 |
1. 在顶层设计上完善对士官培训工作的领导 |
2.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的内容有所区别 |
3. 采取部队实践与晋升培训相结合的“逐步升级”的模式 |
四、 加强科研试验岗位士官培训的对策 |
(一) 树立科学培养理念 |
1. 树立优先培养的理念 |
2. 树立联合培养的理念 |
3. 树立全程教育的理念 |
(二) 加强培训组织领导 |
1. 明确职责分工 |
2. 加强统筹协调 |
3. 强化检查指导 |
(三) 健全培训工作机制 |
1. 健全选拔使用机制 |
2. 完善考核评定机制 |
3. 健全使用保留机制 |
(四) 增强培训质量效益 |
1. 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
2. 改进培训方法手段 |
3. 大力营造积极氛围 |
(五) 加大培训建设力度 |
1. 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3. 建立基地培训模式 |
(六) 重视远程教育模式 |
1. 形成面向科研试验岗位士官的培训体系 |
2. 创造面向科研试验岗位士官的良好环境 |
3. 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士官,走上“打赢”前沿(论文参考文献)
- [1]让看得见敌人的人指挥战争[N]. 张西成. 解放军报, 2021
- [2]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士兵就业支持研究 ——以陕西省A县为例[D]. 袁伟. 西北大学, 2021
- [3]近代苏格兰灰龙骑兵团研究(1678-1815年)[D]. 杨治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涉军负面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双飞. 山东大学, 2020(05)
- [5]金学铁抗日文学研究[D]. 刘金. 山东大学, 2020(05)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研究[D]. 陈睿虎.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我国军队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研究[D]. 刘纪周. 长春理工大学, 2017(02)
- [9]凝神聚气 共绘蓝图——“繁荣军事文艺打造强军文化”研讨会文稿摘编[J]. 董斌,肖冬松,唐栋,王晓岭.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6(01)
- [10]科研试验岗位士官培训研究[D]. 谯海. 长安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