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他人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他人观,禁闭,加尔散
他人观论文文献综述
陈倩,赵淑华[1](2018)在《谈加尔散形象体现的存在主义他人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萨特的戏剧是其哲学思想的阐释,代表作《禁闭》主要讲述了叁位主人公加尔散、伊内丝和艾丝黛尔在地狱中相遇、相处的经历,展示了他们的生前遭遇和死后纠葛。加尔散作为第一个登场的人物,在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以加尔散这一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进一步阐释萨特哲学思想中的存在主义他人观。(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08期)
王昱泽[2](2018)在《萨特文学作品中矛盾的“他人”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创作是萨特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他把文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他本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自我"与"他人"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之间虽然充满矛盾与冲突,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他人"又是我们的镜像,但是我们需要"他人"而生存。萨特的"他人"观之所以存在矛盾,是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姜雯[3](2017)在《"他人即地狱"?——论马克思的他人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他人问题作为人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时常引发深刻讨论,而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第四方面的规定性中,人与人是相异化的,这种异化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观点有相似之处,但是这是一种异化了的他人观,马克思认为的真正的"他人"又是什么?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本文力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待他人问题,简要剖析马克思的他人观。(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33期)
方小慧[4](2017)在《把爱带给他人——观《田梦儿》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2月15日晴自从前两天观看了大型音乐儿童剧《田梦儿》,我一直心潮澎湃,感慨颇多。对于这部音乐剧,我难忘于排座风波中,惟有田梦儿未找到心仪的同桌;难忘于田梦儿捐出了自己的午饭钱;难忘于田梦儿在网吧捡空塑料瓶来减轻爷爷的负担;更难忘于同学们把田梦儿的爷爷当作自己爷爷的那种爱。是啊,把别人的爷爷当作自己的爷爷,把爱带给他人,这难道不正是《田梦儿》最想告诉我们的吗?(本文来源于《青少年日记》期刊2017年03期)
付堃骋[5](2015)在《萨特的“他人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他人问题是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可以说他人问题是哲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提到他人问题最先被人想到的一定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他早期理论中的一句标志性结论“他人即是地狱”是被大众所熟知的。在萨特庞杂的哲学体系中,他人问题也有其一席之地。萨特的他人观贯穿了其整个哲学发展过程,从早期存在主义阶段一直到晚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他人问题都是萨特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是对此问题展开讨论,从他人问题的历史生成,萨特早期思想中的他人问题,一直到晚期思想中的有关他人问题——“集群”、“集团”等问题的讨论,力图梳理萨特思想体系中的他人问题线索。(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5-03-28)
胡岩[6](2013)在《心灵境界如何安置他人——论唐君毅先生的“他人”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他人"问题的讨论是唐君毅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君毅试图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两个角度确立他人的存在和意义,但与其构建境界理论的独特方式有关,他既没能确立他人存在的必然性,也没有肯定他人存在的独立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没有充分尊重他人的他性。事实上,他人的存在不需要自我之肯定,相反还是自我得以成立的基础,他人对自我而言也不只具有工具意义,而是具有其独立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董白云[7](2011)在《萨特与马克思他人观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他人问题是人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且常谈常新。法国着名思想家、哲学家萨特立足于建立在“自为”基础上的人学本体论,通过对以往他人观的批判分析,认为所有单个的个体存在都具有一种意识上的绝对自由。而通过相互“注视”,“我”与“他人”之间的主体性、自由性被互相剥夺,彼此有被奴役的危险。因此,我与他人之间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相互否定和彼此排斥的。于我而言,“他人就是地狱”!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从现实的有个性的个体存在出发,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然性、类属性、社会性和个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社会性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我”与“他人”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马克思设想、描述、提出了“真实的集体”、“自由人的联合体”和共产主义等概念命题,认为“我”与“他人”可以成为朋友式的合作、友善、互助关系,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那种阶级对立基础上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异化了的关系。而实现这种状态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高度发展,需要人们观念、素质的相应提高,需要在科学实践基础上对一定的上层建筑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萨特与马克思的他人观有着明显对立,二者对人以及自由的认识完全不同。尽管萨特以“他人就是地狱”为核心的他人观最终遭遇到了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困境和多方面的围攻,但由于他对马克思着作的谙熟和对马克思思想的专门研究,由于这种思想和理论上的“后起”优势,萨特的他人观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仍不无意义,萨特的他人观是我们试图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回避的“他者”。(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1-05-09)
梁征[8](2010)在《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观《唐山大地震》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地震,仿佛离我很遥远,一直都没有什么概念。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更只是听说过。直到汶川地震的发生,我才略微对地震有了一点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会财会》期刊2010年10期)
张琪梓[9](2010)在《萨特的他人观——研究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哲学中,无论对道德的衡量,还是对历史的叙述,“他人”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范畴。他人观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并贯穿萨特整个思想的始终。萨特的思想以1946年①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他早年深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存在主义者;后期他对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想通过存在主义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萨特对“他人”的看法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前期受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所限,萨特是单纯从个人的活动和选择中去思考人的本质的,这时萨特眼中的人,是处于社会和历史之外的,苦闷的、孤独无靠的人。后期,在其着作《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对“他人”问题的思考达到了其最高成果。这部哲学着作的第二卷冠以这样的标题“历史中的他人。”萨特运用社会历史等范畴去探讨人的存在问题,并用大量篇幅谈论群体和集团形成的过程。后期萨特虽然极力与马克思主义靠近,但他的他人观与马克思的论述在方法上、内容上有较大分歧,可以说萨特的他人观在解释历史方面并不是成功的。本文由四部分构成,导言、第一、二、叁章。导言部分介绍了该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以及研究的意义,重点对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第一章阐述了萨特前期的他人观。包括萨特前期他人观的产生条件、对前人他人观的批判、他人观的理论内容以及“他人即地狱”的重要观点。萨特前期他人观在《存在与虚无》这部着作中有详尽表述,萨特指出,“我”与“他人”的关系不是对象性的知识论所能够胜任的,它是本体论的。“我”与“他人”的关系不是协调平静的共在,而是不可避免的冲突,而这个关系的发生纽带为“注视”。“他人即地狱”并不能完全代表萨特前期他人观的全部涵义,事实上,它一方面表明他人存在对“我”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意在强调人应打碎他人目光的威胁而去争取自身的解放。第二章论述了萨特后期的他人观。包括萨特后期他人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辩证理性批判》中的“他人观”。萨特后期的他人观加入了历史的维度,着重于解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对社会集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叁章旨在深度透视萨特的他人观,并以他人观为切入点研究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萨特前后期的他人观有一个变化过程,其中前后期“他人观”既有区别亦有联系。本章重点在于通过萨特的他人观研究他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探究萨特与马克思在他人问题上的联系与分歧,揭示萨特对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所做的双向补充,从而更好的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0-05-10)
史玉霞[10](2008)在《反思“他人即地狱”蕴含的他人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萨特作为20世纪法国着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其思想不但对当时的时代也对我们现代有着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同时萨特的他人观作为其哲学体系中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试图对萨特的他人观理论做一认真深刻的分析和挖掘。一方面,希望可以对萨特的这一思想从理论上做较为深刻的分析;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也希望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为我们进一步认清和解决我国当前的“人”的建设问题提供某种参考。萨特是在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黑格尔他人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他人观理论,正确而又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我”与他人的真实关系,提出了“他人即地狱”的着名论断。萨特在其他人观中提出绝对自由的概念作为哲学基础,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作为“自为的存在”是不受任何事物限制的,通过自由选择赋予自在的存在以意义。他人与“我”之间通过注视发生关系,此后我和他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联系,他人的这种自由限制了“我”选择的绝对自由,因而造成了“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逆转,产生了“我”处理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叁种态度,也进一步审视了“我”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的情形下,市场经济的冲击愈演愈烈的状态下,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们之间该如何相处,是趋利还是取义,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萨特在资本主义环境中提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对我们理解“人”来说有什么样的帮助,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该如何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发展变化的,如何才能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实现“我”同他人的和谐相处,这是本文的重点。我们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发现了,“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找到了实现“我”与他人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8-04-28)
他人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学创作是萨特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他把文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他本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自我"与"他人"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之间虽然充满矛盾与冲突,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他人"又是我们的镜像,但是我们需要"他人"而生存。萨特的"他人"观之所以存在矛盾,是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他人观论文参考文献
[1].陈倩,赵淑华.谈加尔散形象体现的存在主义他人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2].王昱泽.萨特文学作品中矛盾的“他人”观[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姜雯."他人即地狱"?——论马克思的他人观[J].长江丛刊.2017
[4].方小慧.把爱带给他人——观《田梦儿》有感[J].青少年日记.2017
[5].付堃骋.萨特的“他人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6].胡岩.心灵境界如何安置他人——论唐君毅先生的“他人”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
[7].董白云.萨特与马克思他人观的比较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
[8].梁征.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观《唐山大地震》有感[J].中国工会财会.2010
[9].张琪梓.萨特的他人观——研究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视角[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
[10].史玉霞.反思“他人即地狱”蕴含的他人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