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上硬下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硬下软,倾倒变形,卸荷变形,物理模拟
上硬下软论文文献综述
郑达,毛峰,王沁沅,苏杭,李文龙[1](2019)在《上硬下软反倾边坡开挖变形响应的物理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上硬下软边坡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压缩挤出变形的近水平泥岩、页岩基座型边坡变形演化过程,针对倾倒变形的板岩基座型边坡开挖响应研究甚少,本文以西藏玉曲河某水电站厂址边坡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建立符合坡体实际情况的地质结构模型,采用物理试验的方法模拟原型边坡开挖。通过试验揭示上硬下软反倾边坡在开挖条件下的变形响应特征及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开挖条件下上硬下软型边坡变形破坏过程分为a)下部软岩倾倒弯曲加剧; b)软岩倾倒折断,上部卸荷硬岩沿已有裂隙剪切; c)倾倒软岩滑移,卸荷硬岩剪断岩性分界部位,折断面贯通3个阶段。其变形破坏模式为下部软岩倾倒—上部硬岩剪断组合滑移型破坏;(2)开挖强倾倒区岩体会使下部软岩迅速失稳并促使上部硬岩剪切破坏;开挖引起的反倾上硬下软边坡大变形在短时间内完成,前期变形和能量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3)开挖时需避免对坡脚倾倒岩体"大开挖"施工。(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崔光耀,王李斌,荆鸿飞[2](2019)在《上硬下软地层铁路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八苏木铁路隧道穿越上硬下软地层,本文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对该隧道的施工方法进行优选。结果表明:交叉中隔壁法和叁台阶临时仰拱法对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位移的控制效果较好,台阶法的控制效果最差;叁台阶临时仰拱法内力分布最均匀,对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整体的轴力、弯矩控制效果最好,叁台阶七步开挖法的控制效果最差;不同施工方法下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最小安全系数均大于规范值,其中叁台阶临时仰拱法的最小安全系数最大。综合比较,叁台阶临时仰拱法优于其他3种施工方法。经在工程中应用,该施工方法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韩冬,叶旦,程兴[3](2019)在《上硬下软地层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受支撑预应力影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应力钢支撑是目前基坑支护体系常用的内撑形式,文章对某上硬下软地层房建项目的深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Heish"凹槽形"沉降模型进行了修正,并探讨了周边地表沉降受钢支撑预应力施加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坑在钢支撑及时施加预应力到设计预应力的60%时,其比不施加预应力时周边地表沉降可减小约25%。(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05期)
彭邦阳,赵志峰[4](2018)在《上硬下软双层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硬下软双层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现有各实用计算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计算时往往误差较大。依据已提出的砂层下卧黏土层时条形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与经典文献中的离心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上硬下软双层地基数值计算模型,通过与已有试验结果及前人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进行了验证,然后利用该模型对公式涉及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黏土层的归一化强度和砂层的剪胀角会对地基破坏模式产生影响,当cu/γB≤2、扩散角按照建议公式取值时,推导出的公式计算结果比较准确;而上下土层的模量比对承载力并无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肖鹏[5](2018)在《上硬下软岩质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实施促使工程建设不断深入偏远地区。但西南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发育着大量上硬下软岩质边坡,该类边坡由于下伏软岩的存在自稳性极差,同时我国西南地区为地震频发区域,地震诱导下的边坡失稳现象频繁出现。因此对地震作用下该类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边坡的失稳机理,并可以为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边坡的动力响应研究涵盖加速度、速度、位移响应等,大量研究表明:与加速度有关的地震惯性力是边坡产生变形与失稳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地震激励下边坡的加速度响应具有重大价值。本文旨在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手段探讨边坡在破坏之前地震动响应规律,主要工作如下:(1)以西南地区典型边坡岩体结构为模拟特征,概化出一上硬下软岩质边坡。遵循模型试验相似理论配制出了流动性好,能够满足试验现场浇筑的软硬岩相似材料。(2)在模型建造上,首次采用浇筑的方式,从而使得模型的应力状态更加符合原型边坡的实际应力状态。设计并完成了大型振动台试验,具体流程为:设计并制作模型箱→模型箱边界处理→传感器布设→模型建造→确定试验加载方案→进行振动台试验,建立了一整套关于上硬下软岩质边坡现场浇筑模型振动台试验的完整流程。(3)对岩体结构面处在水平向地震作用、竖直向地震作用以及两者耦合作用下的应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应力波在岩体中的传播规律。(4)通过振动台台面输入Wolong波与Kobe波两种天然波,以及Sin波对模型进行动力激励,基于传感器采集到的大量数据,得到了上硬下软岩质边坡水平向与竖直向的加速度响应规律,重点研究了地震波频谱、类型、激振强度、激振方向与岩体结构等因素对模型加速度响应规律的影响,同时结合位移监测数据对模型的动力响应规律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30)
殷齐麟,董胜[6](2017)在《上硬下软地基中自升式平台连续插桩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BAQUS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采用Python二次开发实现了RITSS大变形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自升式平台在上硬下软双粘土地基中的连续插桩过程。与离心试验和CEL数值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ISO规范推荐基于贯穿机理对上硬下软地基的承载力进行预测,且没有考虑底部软土层厚度的影响,对于软土层厚度不同(其它条件相同)的地基,给出了相同的承载力,其正确性需要验证。本文探究了不同强度比、软土层厚度的地基条件下,插桩过程的贯穿机理和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插桩过程中,桩靴底部形成硬土塞,贯入到底部的软土层;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底部软土层越薄,其上部硬土层的承载力越大;且上下土层强度比变大时,底部粘土层厚度对贯穿机理和硬土层承载力的影响更加明显。对比结果还表明,ISO规范公式对承载力的预测过于保守,需要进行修正。(本文来源于《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7-10-20)
武贺[7](2017)在《上硬下软型双层路基动力稳定性宏、细观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上硬下软型双层路基作为一种特殊的路基土分布形式,一直以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车流量、载重、车速等逐渐提高,这些因素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双层路基在交通运营期内的动力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将经动叁轴试验后的软、硬土样通过扫描电镜试验进行不同倍数的放大拍摄,用MATLAB将二维图像进行叁维重构,进而对土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细观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通过IPP软件从孔隙的定向频率、形状比和孔隙分类叁个方面对土体在不同的动应力幅值、围压、含水率以及频率作用下孔隙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基于分形理论,通过MATLAB计算得出土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孔隙率和分形维数的变化趋势,进而从细观的角度揭示软土和硬土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在土体细观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以层次分析法这一主观赋权法为理论基础,以车辆荷载参数、土层分布特征及力学参数、土的物理指标和循环作用参数为准则层,构建出双层路基动力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结合动叁轴试验、室内模型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将实验数据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得到判断矩阵,借助MATLAB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处理,获得了各影响因素的主观权重大小。为了解决层次分析法存在一定程度人为因素干扰这一问题,引入了基尼系数法这一客观赋权方法,求解了双层路基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客观权重。并将主、客观权重进行优化组合,得到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荷载循环次数、硬壳层厚度、荷载循环频率、车重、硬壳层硬度、软土含水率、行车速度和硬土含水率。研究结论较大限度地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更具有科学性,且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曹海莹,武贺,吴吉贤,李雨浓[8](2016)在《上硬下软型双层路基动力稳定性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上硬下软型双层路基动力稳定性在交通运营期内多个影响因素排序的技术问题,在室内模型试验、动叁轴试验以及扫描电镜试验的基础上,将试验数据、专家打分法与叁标度法相结合,以车辆荷载参数、土层分布特征及力学参数、土体物理参数和循环作用参数为准则层,构建出层次结构模型。借助MATLAB程序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处理,获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其重要性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荷载循环次数、硬壳层厚度、荷载循环频率、车重、硬壳层硬度、软土含水率、行车速度和硬土含水率,软土层是控制路基稳定性的关键层。(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6年11期)
李俊[9](2016)在《平缓倾内上硬下软型崩塌形成机制及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崩塌地质灾害与斜坡结构特征密切相关,主要由极端天气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存在大量平缓倾内上硬下软型高陡斜坡,下卧软层中往往有煤层发育和开采,由此导致崩塌灾害发生,本论文称之为平缓倾内上硬下软型崩塌。2013年4月16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龙场镇渔洞村岔河组老山新村发生崩塌(以下简称龙场2#崩塌),崩塌方量60多万立方米。研究龙场2#崩塌形成机制和发育条件,对研究区附近及西部山区类似高陡斜坡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基于现场调查成果分析了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原型特征,结合崩塌特征建立了龙场2#崩塌形成机制概念模型,基于岩石力学试验,分析了岩石破坏机理及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最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量化分析了崩塌形成机制及发育条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龙场2#崩塌斜坡为上硬下软型极陡高边坡,陡崖面总体走向NNE向,自然坡度约85~86°,高约210m。坡体岩层产状单一,近水平~缓倾角倾向坡内。坚硬岩组包括栖霞组、茅口组、尧梭组,以灰岩为主;梁山组属于软岩岩组,以泥页岩夹煤层为主。上覆硬岩中发育2~3组结构面,其中一组陡倾角发育并与陡崖面近于平行。坡体上部坚硬岩组中岩溶发育,岩体中长大裂隙有明显溶蚀现象,裂隙迹长和裂面开度因溶蚀作用而增大。长大溶蚀裂隙最大深度约95~126m,位于陡崖左侧,且越往右裂隙深度越小。(2)根据堆积特征,崩塌堆积体外形呈不规则的椭圆状,估算堆积体方量约60万立方米,坡脚堆积厚度最大。从壁面刮铲痕迹可以推断出左侧堆积体来自崩塌腔左侧,块体完整性较差,右侧堆积体来自崩塌腔右侧,块石完整性较好,中部堆积块石层面明显。崩塌壁上岩桥断裂之后的岩体表面比较新鲜,壁面其它地方或多或少有锈染迹象。溶蚀裂隙面两侧的岩体以拉剪破坏为主,底部以压剪破坏为主。(3)龙场2#崩塌形成机制:后缘陡倾结构面由于溶蚀作用和斜坡卸荷而大部分贯通,板状岩墙仅靠坡肩和底部的少量岩桥连接。梁山组煤层开采引起与采空区毗邻的上部岩体变形破坏及牵引采空区周围地层变形,岩墙下部和上部岩桥中应力进一步集中,构成维持斜坡稳定的锁固段。当斜坡开始加速蠕变之后,斜坡进入累进性演化阶段,坡肩岩桥逐渐弱化并拉裂,局部有小块石掉落。岩墙最底部的岩体受到的竖向应力超过极限承载能力时,底部岩体率先溃屈并挤出,岩墙跟部支撑力丧失,岩墙下坠一段距离之后逐渐向外倾倒。(4)剪切破坏的直剪试验获得灰岩的峰值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分别为50o和21MPa,通过抗剪强度参数和岩样破坏形态得出,灰岩剪切破坏特性主要取决于岩样内部结构性质差异和施加的法向应力。常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应力加载速率的提高对灰岩力学性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都随应力加载速率的提高而总体呈增大的趋势;低应力加载速率下,变形模量随加载速率增大而降低,高应力加载速率下,变形模量随加载速率增大而增加,但有一定的上限值。多级加载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研究了瞬时加载速率及应力水平对轴向应变速率和岩石微观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求得灰岩的长期强度为61.14MPa、粘滞系数为1.09×1017Pa·s,建立了蠕变本构方程。(5)煤层开采和1#崩塌震动冲击导致斜坡加速蠕变变形,而变形程度及速度与裂隙深度有关。采用UDEC离散元软件对坡体变形破坏演化过程进行二维数值模拟,以后缘最大裂隙深度126m为主要裂隙来设计计算模型,附加考虑96m和66m这两种裂隙作为敏感性分析,分析了受相同外界条件影响包括煤层开采和震动冲击下,坡体的变形破坏特征。126m裂隙深度的坡体变形量最大;裂隙深度96m的坡体出现大变形的时间较126m的情况延迟,且发生变形的岩体体积也较小;裂隙深度66m的坡体中危岩体最终未发生失稳破坏。(6)高陡边坡的变形破坏与坡体岩性,结构面性质、地形地貌及水文等诸多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密切相关。龙场2#斜坡坡度在75°以上,陡崖最高点至河面的高差210余米,具有良好的临空条件。坡体岩性以可溶性碳酸盐岩为主,导致坡顶分布串珠状溶洞及后缘发育长大溶蚀裂隙并成为坡体的主控结构面。0.7m厚的基座软层开采及地面震动冲击加速了斜坡变形和蠕变,但是由于岩桥的作用导致潜在危岩体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可保持稳定。这些可作为龙场2#崩塌的识别依据。(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赵明华,毛韬,牛浩懿,刘猛[10](2016)在《上硬下软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极限支护力是保证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关键参数.但目前鲜有学者研究上硬下软地层中盾构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力的现状.本文基于极限平衡法和筒仓理论,假设破坏面为折线,建立了适用于该地层的盾构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力计算模型,并得到其计算公式;进而对该地层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不考虑地层分层的传统方法相比较,本文方法与数值计算结果更为吻合,证明了当开挖面横跨上硬下软地层时考虑分层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埋深、上下土层厚度及土体强度指标等参数对极限支护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上下地层土质不同时,考虑分层与否所得的极限支护力差异较大.因此,上硬下软地层不能等同于均质土层,在工程实践中需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上硬下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蒙古八苏木铁路隧道穿越上硬下软地层,本文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对该隧道的施工方法进行优选。结果表明:交叉中隔壁法和叁台阶临时仰拱法对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位移的控制效果较好,台阶法的控制效果最差;叁台阶临时仰拱法内力分布最均匀,对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整体的轴力、弯矩控制效果最好,叁台阶七步开挖法的控制效果最差;不同施工方法下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最小安全系数均大于规范值,其中叁台阶临时仰拱法的最小安全系数最大。综合比较,叁台阶临时仰拱法优于其他3种施工方法。经在工程中应用,该施工方法效果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硬下软论文参考文献
[1].郑达,毛峰,王沁沅,苏杭,李文龙.上硬下软反倾边坡开挖变形响应的物理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2].崔光耀,王李斌,荆鸿飞.上硬下软地层铁路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优选[J].铁道建筑.2019
[3].韩冬,叶旦,程兴.上硬下软地层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受支撑预应力影响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
[4].彭邦阳,赵志峰.上硬下软双层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8
[5].肖鹏.上硬下软岩质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
[6].殷齐麟,董胜.上硬下软地基中自升式平台连续插桩模拟[C].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7
[7].武贺.上硬下软型双层路基动力稳定性宏、细观影响因素分析[D].燕山大学.2017
[8].曹海莹,武贺,吴吉贤,李雨浓.上硬下软型双层路基动力稳定性影响因素[J].公路交通科技.2016
[9].李俊.平缓倾内上硬下软型崩塌形成机制及识别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10].赵明华,毛韬,牛浩懿,刘猛.上硬下软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力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