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斯氏线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云金芽胞杆菌,小卷蛾斯氏线虫,腰果云翅斑螟,腰果细蛾
斯氏线虫论文文献综述
张中润,高燕,黄伟坚,黄海杰[1](2019)在《苏云金芽胞杆菌制剂及其与小卷蛾斯氏线虫对腰果重要害虫的作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测定了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对腰果重要害虫腰果细蛾(Acrocercops syngramma)和腰果云翅斑螟(Nephopteryx sp.)幼虫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在500或1000倍浓度下,Bt对低龄(1~3龄)腰果细蛾幼虫的致死作用较强,致死率为70%~100%,但对高龄(4龄和5龄)腰果细蛾幼虫致死作用较低(20.0%~52.5%)。Bt对腰果云翅斑螟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相对较慢,在500倍浓度下作用120 h后致死率为75%。2000倍Bt与200 IJs/皿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对腰果云翅斑螟联合作用48 h后表现为增效作用,致死率达90%。(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武海斌,宫庆涛,陈珍珍,范昆,公义[2](2019)在《噻虫嗪处理的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F-SN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杀虫效果和搜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昆虫病原线虫受到化学农药作用后,其对害虫的杀虫效果和搜寻效应可能会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噻虫嗪处理的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幼虫(韭蛆)的杀虫效果及搜寻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通过功能反应试验测定了噻虫嗪(15 mg/L)处理的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SF-SN (Sf)对韭蛆3龄幼虫的致死率和搜寻效应,比较噻虫嗪处理的Sf和未处理的Sf致死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的差异。【结果】噻虫嗪处理的Sf引起的韭蛆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高于未处理的Sf引起的校正死亡率,处理6 h时,较未处理的Sf引起的校正死亡率提高了2.13倍。当Sf浓度固定在6 400 IJs/皿时,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和Ⅲ型方程,与未处理的Sf相比,噻虫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攻击率(a′=0.5592)提高了42.46%,线虫寻找、寄生及致死该试虫所花费的总时间即处理时间(T_h=0.0081 d)则降低了44.90%,消耗率(a′/T_h)提高了2.59倍,日最大致死量(Na_(max))则分别提高了1.81倍(HollingⅡ)和1.41倍(HollingШ)。而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搜寻效应均随韭蛆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当韭蛆密度固定在40头/皿时,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致死效果均随着韭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则均先上升后下降,且噻虫嗪处理的Sf的寻找参数和相互干扰参数均高于未处理Sf的。【结论】噻虫嗪处理的Sf对韭蛆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瞬时攻击率、消耗率、日最大致死量和搜寻效应均高于未处理Sf的,而处理时间则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于静亚,王志华,沈锦,梁玉婷,张涵[3](2018)在《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和异小杆线虫对黑翅土白蚁室内侵染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属(Steinrnema)和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ds)的6个品系对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kiroki)的侵染能力,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100条/mL、200条/mL、500条/mL叁个不同剂量的线虫对黑翅土白蚁的侵染性。研究结果表明,斯氏线虫属的CBZB和SG-NC品系对黑翅土白蚁表现出较高的侵染能力,而斯氏线虫属的HB310品系则表现出较低的侵染能力。且随着线虫剂量的增大,侵染所需时间也较短。另外,异小杆线虫的3个品系表现出的侵染能力则较弱。因此,斯氏线虫属的CBZB和SG-NC品系具有较大的应用开发潜力。(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张旭霞,韩岚岚,赵奎军,李东坡,高云雷[4](2018)在《低温驯化对海滨斯氏线虫生化物质含量及其生存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为明确海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litorale开发应用的潜能和价值,研究了由本实验室从哈尔滨市香坊区原生态榆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海滨斯氏线虫的适低温特性。【方法】采用25℃(6 d)、10℃(6 d)、4℃(6 d)和25℃(2 d)-10℃(2 d)-4℃(2 d)处理海滨斯氏线虫,分析该线虫冷冻存活率、不同温度处理后的贮存稳定性以及体内生化物质—可溶性糖、糖原、海藻糖、脂肪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海滨斯氏线虫经过25℃(6 d)、10℃(6 d)、4℃(6 d)和25℃(2 d)-10℃(2 d)-4℃(2 d)低温驯化,于﹣20℃冷冻36 h后的存活率分别为0.9%、23.6%、20.0%和49.2%,经25℃(2 d)-10℃(2 d)-4℃(2 d)处理的线虫冷冻存活率明显高于其它3组,阶段性降温显着提高了线虫耐寒力;将上述4组低温驯化后的海滨斯氏线虫置于4℃贮存7个月,其存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均为65%以上;25℃(6 d)驯化的线虫杀虫活性显着低于其他3个处理组线虫的杀虫活性。海滨斯氏线虫经25℃(2 d)-10℃(2 d)-4℃(2 d)阶段降温驯化后体内可溶性糖、脂肪、海藻糖含量最高且显着高于25℃(6 d)驯化的线虫体内可溶性糖、脂肪、海藻糖含量;25℃(6 d)驯化的线虫体内蛋白质、糖原含量与其他3个处理组差异不显着。【结论】阶段降温的低温驯化更有利于提高海滨斯氏线虫耐寒能力,并能用于后期长期贮存。(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旭霞[5](2018)在《斯氏线虫低温驯化及其共生菌的杀虫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EPN)是一种携带共生菌、以昆虫为寄主的致病性线虫,被视为最具潜力的生防因子之一。为了开发利用高寒地区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提高线虫冷冻存活率与贮存稳定性,将线虫及其共生菌应用于防治当地农业重要病虫害,本研究结合室内模拟非生物胁迫条件,探究了从哈尔滨市分离到的海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litorale的适低温特性,不同低温处理对该线虫冷冻存活率、贮存稳定性以及体内生化物质—可溶性糖、糖原、海藻糖、脂肪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而明确海滨斯氏线虫开发应用的潜能和价值;并检测了哈尔滨当地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Xenorhabdus bovineii(分离于海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litorale)和Xenorhabdus budapestensis(分离于拟双角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eratophorum)发酵液的杀虫活性及其致病机理,针对黑龙江冬小麦雪腐病病菌Fusarium nivale Ba218进行抑菌活性的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首次探讨了不同低温驯化方式25℃(6 d)、10℃(6 d)、4℃(6 d)和25℃(2 d)~10℃(2 d)~4℃(2 d)对高寒地区海滨斯氏线虫的影响。1)海滨斯氏线虫经低温驯化,于﹣20℃冷冻36 h后的存活率分别为0.9%、23.6%、20.0%和49.2%,阶段性降温驯化能显着提高线虫的冷冻存活率,对海滨斯氏线虫的侵染力无显着影响。适当的低温驯化可提高海滨斯氏线虫的耐寒能力。2)海滨斯氏线虫经低温驯化后,体内可溶性糖、脂肪和海藻糖含量增加,蛋白质、糖原含量无显着变化。阶段性降温驯化的海滨斯氏线虫体内蛋白质、可溶性糖、糖原、脂肪和海藻糖含量高于直接降温驯化的含量,但无显着差异。3)海滨斯氏线虫经低温驯化后贮存稳定性无显着变化,7个月后存活率均在65%以上,经10℃(6 d)、4℃(6 d)和25℃(2 d)~10℃(2 d)~4℃(2 d)低温驯化的线虫4℃贮存7个月后杀虫活性显着高于25℃(6 d)驯化的线虫杀虫活性,其中10℃(6 d)驯化的线虫贮存能力和杀虫活性最强。(2)两种哈尔滨当地斯氏线虫共生菌X.bovineii和X.budapestensis发酵物杀虫抑菌活性的研究。1)对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通过喂食法来进行杀虫活性测定,X.bovineii菌株发酵液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最高,处理48 h后校正死亡率为100%,明显高于X.budapestensis菌株发酵液对小菜蛾的校正死亡率71.65%;X.bovineii和X.budapestensis菌株发酵液对玉米螟的校正死亡率较低,分别为52.18%和55.28%。2)X.bovineii和X.budapestensis菌株发酵液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处理48 h后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处理1 h后取血淋巴观察,注射X.bovineii和X.budapestensis菌株发酵液的大蜡螟血淋巴分别为浅灰色和深灰色,健康虫体血淋巴为浅黄色;血淋巴在空气中暴露30 min后,健康血淋巴变为黑色,X.bovineii和X.budapestensis菌株发酵液处理的血淋巴仍保持浅灰色和深灰色。3)用X.bovineii和X.budapestensis菌株发酵液注射大蜡螟,血淋巴蛋白含量无显着变化,血糖含量急剧下降,显着低于CK对照组。在注射后4-20 h,两株菌株发酵液对大蜡螟体内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激活作用显着,酶活性随注射时间增加而增高;对多酚氧化酶显示出较高的抑制作用。4)X.bovineii和X.budapestensis菌株发酵液对雪腐病菌Ba218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不同温度处理X.bovineii菌株发酵液对小麦雪腐病病Ba218的抑制率为56.92%~71.22%,X.budapestensis菌株发酵液对小麦雪腐病病菌Ba218的抑制率为57.01%~63.73%。不同温度处理共生菌发酵液后对其抑菌活性无显着影响,紫外线照射后其抑菌活性显着降低。X.budapestensis菌株发酵液抑制雪腐病Ba218过程中进行光暗交替处理,后者菌丝颜色由红色变为橙色,X.budapestensis菌株发酵液抑菌过程中进行全黑暗处理,致使雪腐病病菌Ba218菌丝颜色由红色变为浅黄色,菌丝生长量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本地线虫及其共生菌资源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具有防治玉米螟和小菜蛾这2种主要农业害虫的应用潜力,对于小麦雪腐病病源菌具有一定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颜珣,韩日畴[6](2016)在《一种从小卷蛾斯氏线虫怀卵成虫制备感染期幼虫的简易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线虫是新型的生物杀虫剂,其感染期幼虫是昆虫病原线虫产业化生产和应用的唯一虫态,对昆虫病原线虫基因功能的研究及转基因改造有助于推进昆虫病原线虫的产业化。本研究基于昆虫病原线虫"噬母现象"的原理,以不同的孵育液孵育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的怀卵成虫,找到可以简单快速从怀卵成虫直接获得整齐龄期的感染期幼虫的方法,为该线虫卵或性腺的RNA干扰后感染期幼虫的收集及生物测定提供基础,为昆虫病原线虫的转基因改造以提高其环境耐受力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王春蕾[7](2016)在《斯氏线虫对美国白蛾幼虫取食差异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研究利用斯氏线虫属小卷叶蛾线虫(Steinernem carpocapsae)防治鳞翅目美国白蛾幼虫。分别以活线虫组织匀浆溶液和死线虫组织匀浆溶液每种溶液两种浓度,喷洒供试昆虫食用叶片,24h后,记录实验结果。实验表明昆虫病原线虫对美国白蛾的效果很好。此次试验目的是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6年04期)
刘瑞,刘奇志[8](2016)在《海滨斯氏线虫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旨在明确采自北京延庆县杏树根际土壤中海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litorale的生物学特性,进而明确开发应用的潜能。结果表明:在侵染24 h、剂量640 IJs/幼虫下,大蜡螟校正死亡率达76.7%;48 h时,除10和20 IJs/幼虫外,40、80、160、320和640 IJs/幼虫剂量下大蜡螟的校正死亡率均为100.0%。在侵染36 h,剂量160、320和640 IJs/幼虫下,黄粉虫校正死亡率均达50.0%以上;48 h时,剂量640 IJs/幼虫下,黄粉虫校正死亡率为100.0%。经过50.5%RH下干燥9 h后,海滨斯氏线虫存活率仍达94.0%。线虫在30℃条件下的水平运动能力强于18和25℃下,24 h后有62.7%爬行3.6 cm寻找到寄主体液。水浴6 h时,30、32、34、35℃下线虫的死亡率均在50.0%以上;38℃水浴2 h后,线虫的死亡率为100.0%。研究结果表明,海滨斯氏线虫具有很高的侵染力和长时间的耐干燥力,显示了其防治害虫的开发利用潜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王丽丽,李国安,姚红燕[9](2015)在《斯氏线虫复配不同杀虫剂防治叶面害虫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斯氏线虫与不同杀虫剂的复配处理,研究其对斜纹夜蛾、小猿叶甲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斯氏线虫与杀虫剂的推荐剂量50%复配,对斜纹夜蛾和小猿叶甲的防效最好,药后3 d对斜纹夜蛾和小猿叶甲的作用效果均达到100%,显着高于单独使用斯氏线虫的处理,与单独使用化学药剂的作用效果一致。斯氏线虫与杀虫剂推荐剂量的25%复配时,药后3d对斜纹夜蛾和小猿叶甲的作用效果高于单纯使用斯氏线虫的处理,低于单独使用化学药剂的处理,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李国安,姚红燕,王丽丽[10](2015)在《斯氏线虫对小猿叶甲致病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侵染比、不同龄期研究斯氏线虫对小猿叶甲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斯氏线虫与小猿叶甲最经济有效的侵染比为12:1,在该侵染比条件下48h和72h小猿叶甲的死亡率分别达到54.17%和83.33%;在相同侵染比条件下,龄期越小,小猿叶甲的死亡率越高。斯氏线虫:小猿叶甲=20:1时,小猿叶甲1龄和4龄幼虫48h死亡率分别为87.5%和50.0%,与其它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宁波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斯氏线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昆虫病原线虫受到化学农药作用后,其对害虫的杀虫效果和搜寻效应可能会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噻虫嗪处理的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幼虫(韭蛆)的杀虫效果及搜寻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通过功能反应试验测定了噻虫嗪(15 mg/L)处理的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SF-SN (Sf)对韭蛆3龄幼虫的致死率和搜寻效应,比较噻虫嗪处理的Sf和未处理的Sf致死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的差异。【结果】噻虫嗪处理的Sf引起的韭蛆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高于未处理的Sf引起的校正死亡率,处理6 h时,较未处理的Sf引起的校正死亡率提高了2.13倍。当Sf浓度固定在6 400 IJs/皿时,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和Ⅲ型方程,与未处理的Sf相比,噻虫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攻击率(a′=0.5592)提高了42.46%,线虫寻找、寄生及致死该试虫所花费的总时间即处理时间(T_h=0.0081 d)则降低了44.90%,消耗率(a′/T_h)提高了2.59倍,日最大致死量(Na_(max))则分别提高了1.81倍(HollingⅡ)和1.41倍(HollingШ)。而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搜寻效应均随韭蛆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当韭蛆密度固定在40头/皿时,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致死效果均随着韭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则均先上升后下降,且噻虫嗪处理的Sf的寻找参数和相互干扰参数均高于未处理Sf的。【结论】噻虫嗪处理的Sf对韭蛆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瞬时攻击率、消耗率、日最大致死量和搜寻效应均高于未处理Sf的,而处理时间则显着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斯氏线虫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中润,高燕,黄伟坚,黄海杰.苏云金芽胞杆菌制剂及其与小卷蛾斯氏线虫对腰果重要害虫的作用效果[J].热带作物学报.2019
[2].武海斌,宫庆涛,陈珍珍,范昆,公义.噻虫嗪处理的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F-SN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杀虫效果和搜寻效应[J].昆虫学报.2019
[3].于静亚,王志华,沈锦,梁玉婷,张涵.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和异小杆线虫对黑翅土白蚁室内侵染力的研究[J].华中昆虫研究.2018
[4].张旭霞,韩岚岚,赵奎军,李东坡,高云雷.低温驯化对海滨斯氏线虫生化物质含量及其生存活力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8
[5].张旭霞.斯氏线虫低温驯化及其共生菌的杀虫抑菌活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6].颜珣,韩日畴.一种从小卷蛾斯氏线虫怀卵成虫制备感染期幼虫的简易方法[J].环境昆虫学报.2016
[7].王春蕾.斯氏线虫对美国白蛾幼虫取食差异性的初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
[8].刘瑞,刘奇志.海滨斯氏线虫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6
[9].王丽丽,李国安,姚红燕.斯氏线虫复配不同杀虫剂防治叶面害虫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5
[10].李国安,姚红燕,王丽丽.斯氏线虫对小猿叶甲致病力影响研究[J].宁波农业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