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集驯化论文-周石磊,张艺冉,孙悦,杨文丽,黄廷林

富集驯化论文-周石磊,张艺冉,孙悦,杨文丽,黄廷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富集驯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景观水系,Miseq测序,生物信息分析

富集驯化论文文献综述

周石磊,张艺冉,孙悦,杨文丽,黄廷林[1](2019)在《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富集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演变特征——典型城市景观水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富集驯化过程中水体微生物群落的演变,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法对景观水系沉积物富集驯化样本的微生物信息进行统计,对其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以及β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微生物属的信息进行了微生物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类型培养基在富集驯化完成后氮素得到有效去除,脱氮效果明显;富集驯化过程中的OUT主要属于7个,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bacteric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与此同时,富集驯化过程中有关氮循环的细菌有上升的变化过程;主成分分析(PCA),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以及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富集驯化过程中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而培养基的类别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网络分析显示模块核心和网络核心均为低丰度的稀有物种;膨胀因子分析(VIF)和冗余分析(RDA)得出温度、氨氮和硝酸盐氮是影响群落结构演变的关键环境因子.综上可知,Miseq高通量测序研究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富集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演变可行,为实现微生物菌剂"定向-精准-高效"的筛选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步先,田相利,董双林,汪多[2](2019)在《虾蟹池塘有机物降解菌富集驯化与分离筛选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虾蟹混养池塘沉积物,利用特定饵料培养基,并通过定期增加培养基中饵料添加量的方式,对沉积物中的复合菌进行了6个周期(7d/周期)的富集驯化培养。在COD含量约为1 000mg/L、菌接种量为10%的饵料降解溶液中,后期复合菌在5d内对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4%、70%和88%。在6个周期富集驯化结束后,从复合菌中分离出16株菌,经16S rRNA分析,其中8株属于弧菌属(vibrio sp.),1株属于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 sp.),2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2株属于交替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1株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1株属于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经血平板初步筛选出4株不具潜在致病性的菌,1株属于芽孢杆菌目,1株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2株为交替假单胞菌,在菌接种量为1.0×10~7cfu/mL的降解溶液中,各株菌在5d内对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了40%、40%、56%和46%。将这4株菌按一定比例组合后,在5d内对COD的最大去除率可达到72%。研究表明,经富集驯化后的复合菌及从中分离筛选出的4株不具潜在致病性的细菌及按一定比例重组后的菌在调控养殖环境有机物污染方面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郭尚,徐莉娜,周林,李艳婷,南晓洁[3](2019)在《Agaricus bisporus野生驯化新品种“沐野1号”的分子遗传鉴定与重金属富集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双孢蘑菇"沐野1号"的分子生物学分类地位以及子实体重金属富集情况,在培养料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铅(Pb)、砷(As)、镉(Cd)、汞(Hg)和铬(Cr),测定子实体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沐野1号"菌丝体的rDNA ITS与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同源性比例高达99%。在重金属检测试验条件下,子实体中Pb、As的富集量未超过绿色食品的标准,而当Hg添加质量浓度大于0.2mg·mg-1、Cd添加质量浓度大于0.5mg·mg-1时,子实体中的Hg和Cd含量超过了绿色食品的限量标准。(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08期)

孟璇,章豪,徐林建,潘杨,廖烜弘[4](2018)在《同步去除并富集磷酸盐生物膜的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高浓度富磷溶液,开展了以高磷溶液(15 mg/L)驯化培养挂式尼龙生物膜的人工配水实验,考察了溶解氧、好氧段有机物对反应器除磷效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探究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形态演变和污泥中的磷的质量分数。同时对好氧段存在有机物和不存在有机物时的除磷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好氧段存在有机物时,好氧段不加有机物时微生物吸磷能力和释磷能力更强,降低了工艺运行成本。SEM-EDS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的运行,细菌形态从以球菌为主演变为以短杆菌为主,污泥中P的质量分数由1.2%增长至4.4%,成功实现了聚磷菌的富集。(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10期)

孟璇,潘杨,章豪,廖烜弘,徐林建[5](2018)在《同步去除并富集磷酸盐生物膜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同步去除并回收高浓度磷酸盐溶液为目标,开展了以挂式尼龙为生物载体的生物膜驯化培养聚磷菌的人工配水实验研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研究了生物膜驯化过程中生物膜内菌群形态、优势菌及物种多样性变化并验证了短时间内在该常规生物膜上回收高浓度磷酸盐的可行性.反应器运行10 d后挂膜成功,COD出水50 mg·L~(-1)以下,出水磷浓度接近于零,磷去除率95%以上,并在该水平上稳定运行40 d.SEM结果显示50 d时微生物菌落均匀饱满,外形规则,轮廓清晰,成球状.MiSeq高通量测序发现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Ignavibacteriae门、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其中变形菌门从47%增长至58%,占主导地位.而优势聚磷菌为Rhodocyclaceae,从17.9%增长至28.9%.回收阶段,通过提高进水磷酸盐浓度和厌氧阶段溶液中COD浓度,富磷溶液浓度从40 mg·L~(-1)升高到82 mg·L~(-1),在生物膜上实现磷酸盐的富集,并且浓度满足鸟粪石法磷回收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汪志荣,李燕妮,朱小燕,王伟荔,王静兰[6](2014)在《两种富集驯化条件下石油降解细菌菌群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强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技术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石油污染土壤经两种富集驯化培养基培养后的细菌菌群数量及细菌结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富集驯化4个周期后,在无机盐加原油富集驯化条件下,细菌浓度可以达到1.30×1012CFU/mL,比在牛肉膏蛋白胨加原油富集驯化条件下的细菌浓度(3.05×108CFU/mL)高4个数量级;从生物多样性看,无机盐加原油驯化得到的菌群更丰富,有11种细菌,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加原油驯化条件得到的菌群中只有4种细菌,当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对土壤微生物驯化时,微生物数量较多,且多样性较高。在无机盐原油培养基条件下,菌群的石油降解率远高于牛肉膏蛋白胨原油培养基条件下菌群对原油的降解率,7 d和15 d的降解率分别可达到20.7%、13.2%和52.2%、35.7%。研究表明,不同的富集驯化方式对菌群的组成有较大影响,在未来应用中菌群的复杂性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冯佳[7](2014)在《核诱变和盐度驯化硅藻生长富集油脂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吸收太阳能以制备生物柴油等清洁能源对于解决当前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污染严重和日益短缺的危机与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硅藻在生长速度和油脂含量上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成为国内外制取生物柴油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研究了核诱变和盐度驯化硅藻生长富集油脂的反应过程,分析了藻种经历核诱变,盐度胁迫以及缺氮缺硅前后的关键基因变化,揭示了硅藻生长富集油脂的代谢通路调控机理。本文以菱形藻Nitzschia sp.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采用60Co-γ射线核诱变和高盐度驯化方法,提高了菱形藻生长富集油脂能力。实验发现核辐射剂量为900Gy时筛检得到的菱形藻突变体的生物质密度比野生藻种增加了53.8%,油脂干重产量提高了28.1%。对菱形藻突变体通过30‰高盐度的梯度驯化,细胞内油脂含量由11.8%提高到27.20%。当培养基中同时缺N和缺si时,此突变优势藻株(Nitzschia ZJUl)的油脂含量提高到51.22%。针对藻株Nitzschia ZJU1进行了转录组的测序和不同盐度条件下细胞中基因表达图谱的测定,并对参与脂肪酸和TAG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进行了重建。实验发现在海水培养藻Nitzschia ZJU1中,脯氨酸、ABC转运蛋白、蛋白酶体、谷胱甘肽、碳的固定、氮素代谢的通路均有较大差异。在脂类代谢相关的几个通路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β-酮脂酰-ACP合酶Ⅰ和Ⅱ和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等关键基因的表达量有所上调。本文利用137cs-γ射线对经60Co-γ射线诱变选育后的高产油突变藻株Nitzschia ZJU1进行二次核辐射,利用尼罗红荧光方法筛选获得两株单细胞的高产油突变藻株Nitzschia ZJU2和Nitzschia ZJU3,其油脂产量相比于藻株NitzschiaZJUl由209.90mg/L分别提高到245.52mg/L和311.60mg/L。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藻Nitzschia sp细胞的转录组测序,分析了原始Nitzschia sp.藻株和通过两次诱变后筛选出的具有生长快、产油高优势的藻株Nitzschia ZJU2与脂质合成相关的代谢通路和基因表达情况。发现与细胞生长、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合成相关的9条代谢通路发生明显变化;参与脂质合成的相关基因,如ACCase、DGAT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均有明显上调,这些代谢通路的变化以及基因表达的上调促进了细胞的生长以及脂类的合成,提高了细胞的油脂产量。另外,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析发现藻株Nitzschia ZJU2中有40795个非同义突变,这也发映出核辐射对于藻株突变的影响。本文对二次诱变藻种通过培养基缺氮缺硅和加磷调控突变体生长的油脂含量,将Nitzschia ZJU2和Nitzschia ZJU3的油脂含量由22.57%分别提高到55.21%和53.66%。并且其所制备的生物柴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热值可达41.50MJ/kg.同时本文对缺N和缺Si培养条件下的藻株进行基因表达谱的测定,发现同时缺N和缺Si培养条件下有4,598个基因表达量下调,3,063个基因表达量上调,其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等许多与脂类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本文首次选用可调角度式的封闭式平板光生物反应器(容积30L)对二次诱变藻株Nitzschia ZJU2进行中试实验。采用优化培养基得到硅藻生物质产量为1.73g/L,进行缺氮缺硅胁迫调控使细胞油脂含量从17%提高到50%,提取油脂制取生物柴油的热值达到40MJ/kg.说明了二次诱变藻株Nitzschia ZJU2具有生长快和含油高的优势、以及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9-01)

邹海明,吕锡武,顾倩[8](2014)在《低温环境下聚磷微生物的富集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温环境下生物强化除磷工艺的启动与运行,研究了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两种模式富集驯化好氧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磷菌的效果.研究表明,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在8~11℃的低温环境下能有效完成好氧和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驯化,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反应器分别在第40d和第80d达到稳定状态.厌氧/好氧反应器内污泥释磷和吸磷能力强于厌氧/缺氧反应器内污泥,分别为27.7 mg P/g MLVSS,35.2mg P/g MLVSS,17.4mg P/g MLVSS,23.1mg P/g MLVSS.反硝化聚磷菌可以在好氧条件下以氧为电子受体快速吸收磷,而好氧聚磷菌在缺氧环境中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立即吸收磷的能力较弱,仅为6.9mgP/gMLVSS,占好氧吸磷的19.6%.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两个反应器富集前后聚磷菌(Accumulibacter)的丰度分别由9.3%(接种污泥)增加到79.3%(好氧聚磷菌)和61.6%(反硝化聚磷菌),同样表明了在该低温环境下两个生物强化除磷工艺均实现了Accumulibacter的有效富集.(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7期)

李亚峰,马晨曦,张驰[9](2014)在《常温完全好氧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富集与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好氧颗粒污泥的富集和驯化过程,并考察好氧污泥颗粒对生活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实验采用实际生活污水,以普通絮状污泥为接种污泥,无水乙酸钠为底物,在常温条件下(23~25℃),通过逐渐提高进水COD(从200 mg/L提高到400 mg/L)和减少沉降时间(从30 min减少到3 min),在完全好氧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中成功实现了好氧污泥颗粒化。结果表明,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呈橙黄色、结构密实、表面光滑,近似球形或椭球形,粒径均匀,在1~2mm。好氧颗粒污泥对城市污水中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95%以上;对TN的去除效果一般,平均去除率在80%左右;磷的平均去除率仅为60%。经过驯化后,好氧颗粒污泥对磷的去除效果有所提高,平均去除率达到71.75%。好氧颗粒污泥对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效果比较理想。(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4年07期)

黄荣新,陈泽涛,刘钢,骆其金,邓伟光[10](2013)在《反硝化聚磷菌的驯化富集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从厌氧/好氧(A/O)运行方式快速诱导普通聚磷菌(PAOs)到厌氧/缺氧(A/An)的反硝化聚磷菌(DPB)强化富集的驯化方式,并对5个不同驯化阶段内(1#:原污水厂污泥;2#~5#:两驯化阶段中、后期的污泥菌种)聚磷菌的16S rDNA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进行了变形梯度凝胶电泳(DGGE)及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两阶段强化富集诱导DPB的驯化方式,获得了DPB菌的成功富集;在驯化最后阶段分离得到了Clostridium sp.和Beta proteobacterium,前者为革兰氏阳性的高效除磷菌属,后者为革兰氏阴性的变型杆菌,为严格厌氧的聚磷微生物.同时还检测到大量未经培养菌种,其菌种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考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S1期)

富集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集虾蟹混养池塘沉积物,利用特定饵料培养基,并通过定期增加培养基中饵料添加量的方式,对沉积物中的复合菌进行了6个周期(7d/周期)的富集驯化培养。在COD含量约为1 000mg/L、菌接种量为10%的饵料降解溶液中,后期复合菌在5d内对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4%、70%和88%。在6个周期富集驯化结束后,从复合菌中分离出16株菌,经16S rRNA分析,其中8株属于弧菌属(vibrio sp.),1株属于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 sp.),2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2株属于交替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1株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1株属于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经血平板初步筛选出4株不具潜在致病性的菌,1株属于芽孢杆菌目,1株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2株为交替假单胞菌,在菌接种量为1.0×10~7cfu/mL的降解溶液中,各株菌在5d内对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了40%、40%、56%和46%。将这4株菌按一定比例组合后,在5d内对COD的最大去除率可达到72%。研究表明,经富集驯化后的复合菌及从中分离筛选出的4株不具潜在致病性的细菌及按一定比例重组后的菌在调控养殖环境有机物污染方面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富集驯化论文参考文献

[1].周石磊,张艺冉,孙悦,杨文丽,黄廷林.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富集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演变特征——典型城市景观水系[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李步先,田相利,董双林,汪多.虾蟹池塘有机物降解菌富集驯化与分离筛选的初步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9

[3].郭尚,徐莉娜,周林,李艳婷,南晓洁.Agaricusbisporus野生驯化新品种“沐野1号”的分子遗传鉴定与重金属富集规律研究[J].北方园艺.2019

[4].孟璇,章豪,徐林建,潘杨,廖烜弘.同步去除并富集磷酸盐生物膜的驯化研究[J].现代化工.2018

[5].孟璇,潘杨,章豪,廖烜弘,徐林建.同步去除并富集磷酸盐生物膜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分析[J].环境科学.2018

[6].汪志荣,李燕妮,朱小燕,王伟荔,王静兰.两种富集驯化条件下石油降解细菌菌群的特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

[7].冯佳.核诱变和盐度驯化硅藻生长富集油脂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

[8].邹海明,吕锡武,顾倩.低温环境下聚磷微生物的富集驯化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李亚峰,马晨曦,张驰.常温完全好氧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富集与驯化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4

[10].黄荣新,陈泽涛,刘钢,骆其金,邓伟光.反硝化聚磷菌的驯化富集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3

标签:;  ;  ;  ;  

富集驯化论文-周石磊,张艺冉,孙悦,杨文丽,黄廷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