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电致磷光论文-姚瑞娟

蓝色电致磷光论文-姚瑞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蓝色电致磷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蓝光发射,叁环金属铱配合物,给受体型荧光材料

蓝色电致磷光论文文献综述

姚瑞娟[1](2019)在《蓝色磷光材料和给受体型荧光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成本低、视角宽、对比度高、节能高效等优点,正在取代传统的显示技术(如液晶、无机发光二极管)成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材料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OLED效率的高低。红绿蓝叁基色发光材料中,与己经达到实用化要求的红光和绿光材料相比,蓝光材料的种类少,器件效率低。因此,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的蓝色发光材料,对OLED的商品化进程至关重要。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蓝光叁环金属铱配合物磷光材料,以及给受体型蓝色荧光材料,系统地研究了这些材料的光物理、电化学、热性质以及电致发光性质。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1)铱配合物蓝色磷光材料:通过Click反应合成了化合物1-苄基-4-(吡啶-3-基)-1H-1,2,3-叁唑(pt)。以pt为第二环金属配体,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具有蓝色发光的杂配位叁环金属铱配合物M1-M3。同时,以常见蓝光铱配合物的配体2-(2,4-二氟苯基)吡啶(dfppy)或2',6'-二氟-2,3'-联吡啶(dfbpy)取代pt,设计、合成了M1-M3的参比分子M4-M6,研究了不同的第二环金属配体对配合物发光性质的影响。以配合物M1,、M3、M4和M6为发光层制备的磷光器件均发射天蓝光。其中M1的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ηext)和色坐标(CIE)分别为10.7%和(0.14,0.30)。基于M1或M3的器件,其电致发光(EL)光谱与M4或M6相比,光谱蓝移,半峰宽变窄,且长波长处的峰强度降低,表明采用pt作为第二环金属配体可以提高蓝光铱配合物EL谱的色纯度。(2)以苯甲酰基吡啶作为电子受体(A)的蓝色荧光材料:通过Suzuki偶联以及Buchwald-Hartwig偶联在电子受体3,5-二苯甲酰基吡啶(PDC)以及3-苯甲酰基吡啶(PC)上引入给电子基团(D):N-苯基咔唑、叁苯胺、双(4-叔丁基苯基)胺,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电子给体-受体-给体(D-A-D)型蓝色荧光材料PDC-3-Cz、PDC-TPA和PDC-tBuDPA,或给体-受体(D-A)型蓝色荧光材料PC-3-Cz、PC-TPA和PC-tBuDPA。掺杂薄膜的瞬态光致发光(PL)衰减曲线表明,PDC-tBuDPA的荧光寿命为0.17 μs,为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分子。它们的掺杂型OLED均获得了蓝色发光,并且含PDC的D-A-D型分子的发光性能优于含PC的D-A型参比分子。其中PDC-tBuDPA的器件最大ηext达到了15.4%;PDC-3-Cz的器件获得了色纯度最高的蓝光发射,CIE坐标为(0.15,0.15),最大ηext为11.8%。(3)以二苯甲酮为电子受体的蓝色荧光材料:以二苯甲酮为电子受体,以双(4-叔丁基苯基)胺为电子给体,设计合成了D-A型荧光分子BP-SDPA以及D-A-D型荧光分子BP-DDPA。瞬态PL衰减曲线表明,BP-DDPA掺杂薄膜的荧光寿命为3.44 ms,为TADF分子;而BP-SDPA的荧光寿命为6.31 ns,为普通的荧光分子。BP-DDPA作为发光材料的OLED最大电流效率和最大ηext分别达到了49.2 cd A-1和26.5%,是迄今为止含二苯甲酮的TADF材料的最高发光效率。(4)以吖啶酮(AC)为受体的深蓝色荧光分子及其作为磷光和TADF器件主体材料的性能:以吖啶酮为受体,通过Ullmann偶联反应在其氮原子上引入给电子基团咔挫和3,6-二叔丁基咔唑,合成了一系列深蓝色荧光分子AC-Ph-Cz、AC-Ph-tBuCz、AC-Ph-mCz、AC-3-Cz、AC-Py-Cz以及AC-Py-tBuCz。该系列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刚性强,分子内二面角接近90°。以吖啶酮系列化合物制备的非掺杂型OLED,效率普遍较低。该系列化合物EL光谱的半峰宽窄,色纯度高,CIE坐标为(0.16,0.04-0.06),接近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NTSC)规定的标准蓝光(0.14,0.08)。除此之外,该系列化合物叁线态能级高且具有双偶极性质,以其作为主体材料,以磷光材料Ir(ppy)3和TADF材料4CzIPN作为客体材料,制备的掺杂型OLED在高亮度下效率衰减缓慢。其中以AC-Py-Cz为主体的磷光器件发光效率达到89.8 lm W-1和25.2%。在1000 cd m-2和10000 cd m-2的高亮度下,该器件的ηext分别保持在24.8%和21.2%,相对其最高效率值分别衰减了1.6%和15.9%。(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1)

王振,汪静静,甘林,柳菲,郑新[2](2016)在《新型有机电致蓝色磷光器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基于FIrpic的超薄非掺杂有机电致蓝色磷光器件的光电特性。改变超薄非掺杂FIrpic发光层以及其隔离层的厚度,可以调控FIrpic分子的聚集及激子相互作用强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TCTA 5nm/FIrpic 1nm/TCTA 5nm/FIrpic 1nm/TPBI 5nm/FIrpic 1nm多发光层结构的器件性能较优,最大发光效率为9.9cd/A,超薄非掺杂发光层结构避免了掺杂方法中共沉积磷光材料浓度的精确控制,有利于简化器件制备工艺。(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6年02期)

王娟[3](2015)在《有机蓝色荧光和磷光主体材料的制备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光电材料是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的关键,其自身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器件的发光性能和操作稳定性。因此,如何设计、开发与制备性能优异的发光材料是实现高性能OLED器件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设计、制备了扭转型蒽类衍生物、新型D-A-D-A-D型化合物两组有机蓝色荧光材料以及硅烷衍生物磷光主体材料,并对其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以蒽为中心,菲并咪唑、菲为功能活性单元,制备扭转型蓝光材料:p-PABPI和m-PABPI,对其光物理、光化学性能及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p-PABPI基非掺杂器件展示了强的蓝光,最大的亮度为18980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3.98cd/A,最大功率效率为2.80lm/W,色坐标为(0.15,0.13),该效率为m-PABPI基非掺杂器件的3倍,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性能蓝光分子的设计方法。p-PABPI基掺杂电致发光器件p1和p2展示了色坐标CIE(x, y)分别为(0.15,0.08)和(0.15,0.09),非常接近标准蓝光色坐标(0.14,0.08),而m-PABPI基掺杂OLED展示了一种罕见的色坐标为(0.15,0.04)的蓝紫光,且不随掺杂浓度的变化而变化。(2)基于菲并咪唑缺电子基团和叁苯胺、咔唑富电子基团合成D-A-D-A-D型蓝色荧光材料:“N”型和“H”型分子,对其光物理、光化学和电致发光性能(旋涂法)进行了研究。“N”型分子基器件和“H”型分子基器件的最大发光效率(CEmax)分别为1.51cd/A和1.14cd/A,最大功率效率(PEmax)分别为0.56lm/W和0.38lm/W,最大外量子效率(EQEmax)分别为1.04%和0.80%,为适合湿法加工小分子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3)设计并合成了以四苯基硅为中心,咔唑、苯并咪唑为取代基的化合物TCzPSi和DCzIPSi,对其光物理、光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它们的叁线态能级高于FIrpic的叁线态能级,且相应的单/叁线态交换能ΔEST小,为理想的蓝色磷光主体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5-04-01)

张刚,王骏桃,田晓萃,郭金昌,赵丽娜[4](2014)在《基于FirPic的蓝色有机电致磷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制备了结构为ITO/NPB(20 nm)/MCP(3 nm)/MCP:Firpic(z%,x nm)/TPBi(10nm)/Alq3(30 nm)/Cs2CO3:Ag2O(2 nm,20%)/Al(100 nm)的器件.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z=5,8,10和12)和不同厚度(x=5,10,15,20和25)对器件性能的影响.首先确定MCP:Firpic层的厚度为5 nm,调节掺杂浓度.结果表明当掺杂浓度为10%时,器件的效率和亮度都为最大.驱动电压为8 V时,最大电流效率为6.996 cd/A;驱动电压为15 V时,最大亮度为10 064 cd/m2.在10%的掺杂浓度下,调节MCP:Firpic层的厚度.当厚度为20 nm时,器件的性能较好.驱动电压为13 V时,电流密度为2.248 mA/cm2,效率为10.35 cd/A;驱动电压为21 V时,电流密度为304.16 mA/cm2,亮度为21 950 cd/m2.(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马治军,雷霆,裴坚,刘晨江[5](2013)在《蓝色有机电致磷光主体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致发光(OLEDs)因其具有驱动电压低、主动发光、亮度高、视角宽、响应快、耐冲击与震动等特点,在平板显示与照明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磷光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PhOLEDs)由于能够同时利用叁重态和单重态激子,内量子效率从理论上可达到100%,从而克服了传统荧光OLEDs只利用单重态激子时效率25%的限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受到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但要实现叁重态磷光,通常需要将重金属原子与主体材料进行掺杂,而重金属配合物的磷光寿命相对较长,容易引起浓度猝灭和叁重态-叁重态湮灭,所以需要找到合适的主体材料与重金属的磷光发射体进行掺杂来减少上述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到高性能的电致磷光器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蓝色有机电致磷光主体材料的研究状况,并对空穴传输型、电子传输型和双极传输型的蓝色磷光主体材料按照官能团的不同进行了分类总结和评述,并对其光物理性质、热学性质、电化学性质及器件性能等作了详细归纳比较,最后展望了蓝色有机电致磷光主体材料的前景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3年06期)

张正川[6](2013)在《叁唑类双偶极蓝色磷光主体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了CRT和LCD优点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s),被锁定为21世纪的主流显示技术。低驱动、功耗小、高对比度、主动发光、质轻体薄、可柔性显示等优点令其成为平板显示领域里的佼佼者。按照发光原理的不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分为荧光器件和磷光器件。有机电致磷光器件因理论上可以达到100%的内量子效率而具备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蓝色磷光器件的滞后,制约了整个OLED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匮乏性能优异的主体材料。双偶极主体材料因为具备更为平衡的载流子传输能力和更为匹配的能级,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器件效率,因此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咔唑是目前有机半导体领域里最优秀的P型材料,而叁唑则被证明是一类非常有潜力的N型材料,因此,本论文选用这两类分子分别作为空穴传输单元和电子传输单元来构建双偶极分子。由于蓝色磷光主体材料必须要有足够高的叁线态能级(ET>2.65eV)利用饱和N单键,苯环的间位以及空间位阻效应为隔离方式,可以有效减弱分子的共轭性,抑制分子内电荷转移,从而提高分子的叁线态能级。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大类七种双偶极分子,并通过1H NMR及MS进行了结构鉴定,同时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低温磷光光谱,循环伏安,密度泛函计算,热重分析法及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手段研究了这些分子的光物理性质,电化学性质和热稳定性。这些分子的叁线态能级介于2.65eV-2.76eV之间,热分解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在355℃和110℃以上。这些结果支持了分子的设计思路。分别以所设计合成的双偶极分子为主体材料,以FIrpic为发光客体采用真空蒸镀技术制备了蓝光器件,研究了它们的电致发光性质。其中,基于化合物mCPTz的器件启亮电压仅有2.9V,最大亮度,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达到了22450cd m-2,36.3cd A-1和28.5lm W-1;而基于化合物CzoTz的器件启亮电压为3.4V,最大亮度,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达到了19580cd m-2,37.2cd A-1和29.21m W-1,是目前文献报道的较为理想的器件数据。结果表明,这些双偶极主体材料有望应用于OLED领域。(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张婷[7](2012)在《有机蓝色荧光材料和磷光主体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有机小分子类、聚合物类蓝色荧光材料,以及具有不同特点的磷光主体材料,详细地研究了它们的电致发光性能。所合成的材料类型和具体工作如下:(1)聚芴衍生物类蓝色荧光材料:将具有不同吸电子能力的叁氟甲基苯基和二氟苯基通过Suzuki缩聚反应引入到聚芴主链上,同时调节了它们在主链上的比例,合成了两个系列聚芴衍生物蓝色荧光材料。与聚芴相比,所得聚合物不仅具有高的荧光量子效率,而且在光谱的色纯度和稳定性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以聚合物为发光层,通过溶液旋涂方法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均表现出纯正的蓝光发射。其中基于PF-33F的器件性能明显优于聚芴,最大外量子效率和色坐标分别为1.14%和(0.16,0.13)。(2)含有芴或咔唑中心的小分子蓝色荧光材料: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分别以芴、联芴或咔唑为分子中心,在其2,7位引入9-(2-萘基)蒽,设计并合成了两个系列小分子蓝色荧光材料。这些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形态稳定性以及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将它们作为发光层,利用真空蒸镀技术制备的非掺杂型器件均获得深蓝光,色坐标非常接近于标准蓝光(0.14,0.08)。其中,基于NAECz的器件性能最优,最大电流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了6.91cdA-1和7.60%,是目前报道的色坐标y<0.10的非掺杂型深蓝色荧光器件中的最高效率。此外,将NAECz与橙色荧光材料DCJTB组合作为发光层,制备的二元白光器件最大亮度可以达到36250cdm-2,最大电流效率和色坐标分别为17.75cdA-1和(0.35,0.36),也是目前文献报道的基于荧光材料的二元白光器件中的最高效率。(3)双极性小分子磷光主体材料:在CBP咔唑环的3-位碳上引入强吸电子性的氰基,合成了一种新型的CBP衍生物CBP-CN。单电子器件的电流-电压性质研究证实了CBP-CN具有既传输空穴又传输电子的双极性特征。与CBP相比,CBP-CN具有更高的Tg值(162℃)和更低的HOMO和LUMO能级,但是其能隙值和叁线态能级(2.69eV)却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将其作为主体材料制备了绿色和红色电致磷光器件,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80.61cd A-1(23.13%)和10.67cd A-1(15.54%),与基于CBP的器件相比,分别提高了25%和33%。其中,绿光器件的效率接近于目前文献报道的磷光器件中的最好数据(92.2cd A-1和26.8%)。(4)树枝状磷光主体材料:以联苯为核心,通过Ullmann偶联反应在其两端引入具有空穴传输功能的不同代数的低聚咔唑类树枝,合成了一系列树枝状分子:G1、G2和G3。与传统的小分子磷光主体材料CBP相比,所得化合物具有类似的叁线态能级(2.60-2.62eV),但其树枝状的结构使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无定型态的特点,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可达到376℃,且适合溶液加工方法制备器件。与常用的磷光主体材料PVK相比,这些树枝状分子具有更高的HOMO能级(-5.51eV到-5.37eV)。以G2为主体,铱配合物为客体,制备的绿色和橙红色电致磷光器件最大效率分别为38.71cd A-1和32.22cd A-1,明显优于基于PVK的器件,是目前报道的通过溶液加工制备磷光器件中的较好数据。(5)可溶液加工的小分子磷光主体材料:以叁杜烯硼烷为核心,通过Suzuki偶联在其叁个对位引入芴或联芴,合成了两种小分子磷光主体材料:DBF1和DBF2。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其中,DBF1具有较高的叁线态能级,将其作为主体,通过溶液旋涂方法制备的绿色电致磷光器件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器件的最大效率分别为36.77cd A-1、23.09lm W-1和10.81%。(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11-01)

孙军,张玉祥,梅学义,张宏科,薛震[8](2011)在《基于1,3,5-tri(9H-carbazol-9-yl)benzene主体材料的高效蓝色电致磷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3,5-tri(9H-carbazol-9-yl)benzene(TCzP)为主体材料,制备了FIrpic掺杂的高效有机电致蓝光双发光层器件,最大亮度为11 957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18.8 cd/A;色坐标为(0.17,0.37);光谱峰值位于472nm,在496 nm处有一肩峰;即使在1 000 cd/m2下,其效率仍为13.5 cd/A。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主体材料,较高的叁重态能量和较高的带隙对于获得高效蓝色磷光器件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周瑞,宋新潮,田杰,王歌扬,王子俊[9](2010)在《新型蓝色有机电致磷光配合物二(2-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2′-吡啶基)咪唑]合铱的合成及光谱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叁个以含氟苯基吡啶及吡啶基咪唑为配体的蓝色磷光电致发光铱配合物(P)2Ir(pym),其中主配体(P)分别为2-(2′,4′-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3′,4′-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3′,5′-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辅助配体pymH为2-(2′-吡啶基)咪唑。通过元素分析、核磁、质谱、红外进行结构表征;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循环伏安进行其光谱学性能表征。以pymH取代辅助配体picH(2-吡啶甲酸)的方法,得到含吡啶基咪唑的铱配合物,在室温下二氯甲烷溶液中获得强的蓝光发射,其最大发光波长分别是461,480,490nm,其中(46fpmpy)Ir(pym)较经典蓝光磷光材料FIrpic蓝移5nm。(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蓝色电致磷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基于FIrpic的超薄非掺杂有机电致蓝色磷光器件的光电特性。改变超薄非掺杂FIrpic发光层以及其隔离层的厚度,可以调控FIrpic分子的聚集及激子相互作用强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TCTA 5nm/FIrpic 1nm/TCTA 5nm/FIrpic 1nm/TPBI 5nm/FIrpic 1nm多发光层结构的器件性能较优,最大发光效率为9.9cd/A,超薄非掺杂发光层结构避免了掺杂方法中共沉积磷光材料浓度的精确控制,有利于简化器件制备工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蓝色电致磷光论文参考文献

[1].姚瑞娟.蓝色磷光材料和给受体型荧光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王振,汪静静,甘林,柳菲,郑新.新型有机电致蓝色磷光器件的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6

[3].王娟.有机蓝色荧光和磷光主体材料的制备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5

[4].张刚,王骏桃,田晓萃,郭金昌,赵丽娜.基于FirPic的蓝色有机电致磷光器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马治军,雷霆,裴坚,刘晨江.蓝色有机电致磷光主体材料[J].化学进展.2013

[6].张正川.叁唑类双偶极蓝色磷光主体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7].张婷.有机蓝色荧光材料和磷光主体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8].孙军,张玉祥,梅学义,张宏科,薛震.基于1,3,5-tri(9H-carbazol-9-yl)benzene主体材料的高效蓝色电致磷光器件[J].发光学报.2011

[9].周瑞,宋新潮,田杰,王歌扬,王子俊.新型蓝色有机电致磷光配合物二(2-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2′-吡啶基)咪唑]合铱的合成及光谱学性能[J].发光学报.2010

标签:;  ;  ;  ;  

蓝色电致磷光论文-姚瑞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