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蛋白论文-魏博帆,王景娅,孙妍妍,王露,李晓哲

感受蛋白论文-魏博帆,王景娅,孙妍妍,王露,李晓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感受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蚕,化学感受蛋白,蛋白表达,多克隆抗体

感受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魏博帆,王景娅,孙妍妍,王露,李晓哲[1](2019)在《家蚕化学感受蛋白CSP9的抗体制备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制备家蚕CSP9的多克隆抗体,研究该蛋白在家蚕中的表达特征和功能。利用PCR扩增家蚕csp9基因,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诱导CSP9蛋白表达并纯化。纯化后的CSP9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杂交检测CSP9在家蚕中的表达特征。最终成功构建csp9/pET-28a原核表达载体,并纯化获得与预测分子量一致的CSP9蛋白;成功制备了CSP9多克隆抗体。Western杂交结果表明,CSP9在家蚕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中都有特异表达。本研究成功表达纯化并制备了家蚕CSP9多克隆抗体,分析了CSP9在家蚕中的表达特征,为后续该蛋白在家蚕中的功能和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Xiu-zhi,LI,Xiang-hua,YAN[2](2019)在《参与受氨基酸调控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信号通路的感受体的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能够感受一系列细胞内外的环境因素(如氨基酸),从而控制细胞生长和代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众多蛋白被发现能够参与受氨基酸调控的m TORC1信号通路中。RagGTPases能够将氨基酸的信号传递给mTORC1并招募mTORC1到溶酶体表面。近年来,参与mTORC1信号通路的蛋氨酸代谢物、亮氨酸以及精氨酸的感受体逐渐被发现。感受体的鉴定有助于理解细胞是如何通过调整内部氨基酸感应通路来满足自身需求。本文综述了氨基酸调控mTORC1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并探讨了感受体如何将特定氨基酸信号精确传递给mTORC1信号通路。(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9年09期)

朱宇,刘洋[3](2019)在《菜粉蝶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和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在菜粉蝶(Pieris rapae)气味识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本地BLAST等方法在菜粉蝶基因组中找到了推测的OBPs和CSPs蛋白序列,采用多序列比对、半胱氨酸模式序列识别、进化发育树构建等方法,鉴定出了24个PrOBPs和38个PrCSPs基因。其中,PrOBP1-PrOBP17这17个OBPs属于Classic OBPs蛋白家族,PrOBP19-PrOBP24属于Minus-COBPs蛋白家族。鉴定出的38个PrCSPs都具有鳞翅目CSPs的半胱氨酸模式识别序列。本实验通过对菜粉蝶基因组中OBPs和CSPs基因的查找鉴定,丰富了昆虫OBPs和CSPs基因数据库,可为菜粉蝶气味识别和化学感受相关实验和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渊涛,李玲,庞保平,单艳敏,张卓然[4](2019)在《亚洲小车蝗触角转录组及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表达谱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是一类小分子的可溶性蛋白,在昆虫中发挥多种作用。本研究旨在组装中国北方主要草原害虫之一——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触角转录组,鉴定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以及分析其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利用RNA-Seq对亚洲小车蝗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组装;通过筛选转录组数据库、克隆及测序,鉴定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应用q PCR分析CSP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去除触角和口器的头、上唇、去掉下唇须的下唇、下唇须、下颚须、胸部、跗节、翅和腹部)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成功构建了亚洲小车蝗成虫触角转录组,共获得61 629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733 nt,总长度和N50分别为45 175 449和1 130 nt。其中26 064个unigenes(42. 29%)注释到6个数据库(NR,NT,Swiss-Prot,KEGG,COG和GO)。通过Blast验证、克隆和测序鉴定出17个CSP基因; BlastP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亚洲小车蝗CSPs (OasiCSPs)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CSPs (LmigCSPs)和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CSPs(SgreCSPs)关系最密切。q PCR分析表明,8个CSP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Oasi CSP8在下唇须和下颚须中高表达,而OasiCSP11和Oasi CSP13在触角中表达量最高。OasiCSP15在化学感受器官(触角、上唇、去掉下唇须的下唇、下唇须、下颚须和跗节)中的表达量远高于非化学感受器官(去掉触角和口器的头部、胸部、翅和腹部)中的表达量,而OasiCSP12在几乎所有测定的组织中具有相似的表达分布。【结论】OasiCSPs在亚洲小车蝗化学感受和发育过程中可能起着多种作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化学感受蛋白在亚洲小车蝗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娟娟,王远卓,魏博帆,邢秋婷,阚云超[5](2018)在《家蚕miR-301对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p9表达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家蚕Bombyx mori miRNAs对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进一步研究miRNAs及其靶基因在昆虫化学识别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和筛选可能作用于家蚕化学感受蛋白CSPs基因家族成员的miRNAs;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预测获得的候选miR-301和其作用的靶基因在家蚕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构建miR-301预测靶基因3′-UTR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与合成的miR-301 mimics或阴性对照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中荧光素酶活性变化检测miR-301对其靶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家蚕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p9是miR-301的预测靶基因,二者的结合位点位于csp9的3′-UTR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miR-301在交配后家蚕雌雄成虫触角和雄成虫头部都显着上调表达,靶基因csp9在对应组织中表达则显着下调。二者共转染HEK293细胞后,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表明,miR-301可以通过与csp9 3′-UTR的互作,显着抑制上游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家蚕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p9是miR-301的靶基因,miR-301通过与靶基因3′-UTR的结合,在翻译水平上抑制csp9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李玲,周渊涛,谭瑶,周晓榕,庞保平[6](2018)在《沙葱萤叶甲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是一种在内蒙古草原上爆发成灾的新害虫。昆虫的化学感受蛋白(CSPs)是一类水溶性小分子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识别和传导环境中的化学刺激至受体,参与众多昆虫行为。本研究旨在鉴定沙葱萤叶甲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并对其表达谱进行分析。【方法】通过筛选本实验室组装的沙葱萤叶甲转录组鉴定沙葱萤叶甲化学感受蛋白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其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卵、1-3龄幼虫、蛹和成虫)和成虫组织[触角、头(去触角)、胸、腹、足和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鉴定出10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将其命名为Gdau CSP1-10(Gen Bank登录号:KY885471-KY885480)。10条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范围为17.27%~62.79%,彼此间分化程度较高。通过NCBI的Blast比对结果显示,Gdau CSPs与榆黄毛萤叶甲Pyrrhalta maculicollis的Pmac CSP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种Gdau CSPs首先与榆黄毛萤叶甲的Pmac CSPs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d CSPs在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量有显着差异,Gdau CSP4-5,Gdau CSP7-8和Gdau CSP10 5个Gd CSPs在成虫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发育阶段,而Gd CSP2在卵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发育阶段;Gd CSPs不仅表达于成虫触角中,在头(去触角)、胸、腹、足、翅等其他部位也有表达,且10个Gd CSPs在沙葱萤叶甲成虫各组织中有着不同的表达谱,其中Gdau CSP2,Gdau CSP4,Gdau CSP5,Gdau CSP8和Gdau CSP9 5个Gd CSPs在雌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结论】结果提示化学感受蛋白在沙葱萤叶甲的生长发育和化学感受过程中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沙葱萤叶甲化学感受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化学通讯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安妮拉(Aneela,Younas)[7](2018)在《东方粘虫化学感受蛋白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嗅觉在昆虫寄主定位、求偶等行为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已经明确,包括化学感受蛋白(CSPs)在内的多种蛋白参与昆虫嗅觉感受的过程中,但CSPs在昆虫体内具体的生理功能还不是很清楚。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多种作物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为了明确CSPs在粘虫中的生理功能,本研究对粘虫几个CSPs基因的表达模式、与配基的结合特性、分子对接等进行了研究,同时,还RNAi技术探讨了几种CSPs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表达谱克隆得到了 6个CSP基因(MsepCSP5,MsepCSP8,MsepCSP11,MsepCSP14,MsepCSP15和MsepCSP16)。通过RT-qPCR对MsepCSPs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sepCSPs基因在粘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所检测的各个组织中也广泛分布。所有MsepCSPs基因在幼虫中均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在蛹期的表达。对于所有测试的MsepCSPs基因,雌性和雄成虫在不同发育节点显示出不同的表达模式:MsepCSP5,MsepCSP8和MsepCSP16基因在雌蛾羽化后第3d的表达量最高;在雄蛾中,MsepCSP14基因在羽化后第3d表达量最高,而MsepCSP11在羽化后1d为最高;MsepCSP15基因在雌性和雄性蛾中均表现为羽化后第1d和第5d表达量最高。对MsepCSPs基因在各组织中相对表达量的进一步分析表明,MsepCSP5,MsepCSP8和MsepCSP14基因在粘虫触角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MsepCSP11,MsepCSP15和MsepCSP16基因则分别在足、翅膀和腹部等组织中的表达高。MsepCSP5功能分析从cDNA中克隆得到MsepCSP5基因的全长序列并通过测序验证。通过大肠杆菌对MsepCSP5基因成功表达,并通过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MsepCSP5重组蛋白。利用荧光竞争性结合实验,分别测定了MsepCSP5与35种挥发物在pH 5.0和pH 7.4条件下的结合特性,并对高度结合的组分进行叁维结构、分子对接和行为活性测定。结果表明,MsepCSP5与气味物质结合力在pH 5.0的条件下比pH 7.4的条件下高,与2-庚醇、3-戊醇、(E)-2-己烯-1-醇、3-辛烯醇、苯甲酸甲酯、(R)-(+)-α-蒎烯、(-)-柠檬烯、(+)-3-蒈烯、2-十一酮等物质的结合力较强;明确了参与MsepCSP5与挥发物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大多数与MsepCSP5具有较高结合力的挥发物均能引起粘虫产生行为反应,如2-庚醇、3-戊醇、(E)-2-己烯-1-醇、3-辛烯醇、苯甲酸甲酯和乙酸乙酯;注射dsMsepCSP5,降低了MsepCSP5基因的转录水平,导致粘虫对3-戊醇和1-辛烯-3-醇无明显的行为反应。MsepCSP5可能参与粘虫的嗅觉感受过程中。MsepCSP8功能分析克隆了粘虫的MsepCSP8基因全长并分析了蛋白质序列。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MsepCSP8基因,并纯化获得了重组MsepCSP8。利用荧光竞争性结合实验,分别测定了MsepCSP8与56种配体在pH 5.0和pH 7.4条件下的结合特性,并对高度结合的组分进行叁维结构、分子对接和行为反应测定。结果表明,MsepCSP8在pH 7.4的条件下与气味物质的结合力比在pH 5.0的条件下高,如环己醇、戊烯醇、己醛、辛醛、反式-2-已烯醛、2-十叁酮、异松油烯、α-松油烯、(-)-萜烯醇等物质的结合力较强;利用叁维结构模拟和分子对接,明确了参与MsepCSP8与气味物质结合的主要氨基酸残基;行为反应的结果表明,粘虫对与MsepCSP8显示出高结合亲和力的化合物,如环己醇、戊烯醇、异松油烯和α-松油烯等几种化合物能够产生明显的行为反应;RNAi结果表明,注射dsMsepCSP8导致MsepCSP8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粘虫对挥发物己醛和异松油烯无明显的行为反应。MsepCSP8可能参与粘虫对寄主植物气味物质的感受过程。MsepCSP14功能分析克隆了粘虫的MsepCSP14基因全长,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并获得纯化的重组MsepCSP14;利用荧光竞争性结合实验,分别测定了MsepCSP14与21个配体在pH 7.4和pH 5.0条件下的结合测定。结果表明,MsepCSP14在pH 7.4的条件下和芳樟醇、金合欢烯、(-)-柠檬烯、(-)-萜烯醇、十九烷、R-(+)-柠檬烯、十二醛、β-紫罗兰酮、橙花椒醛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叁维建模和分子对接表明,MsepCSP14的结合腔中氨基酸残基对其与疏水配体的结合中起着有重要作用。嗅觉反应的结果表明,与MsepCSP14有良好结合作用的橙花椒醛和金合欢烯对粘虫具有显着的吸引作用,而R-(+)-柠檬烯对粘虫则表现出显着的驱避作用。MsepCSP14可能参与粘虫的嗅觉感受过程。综上,本研究选择的CSPs基因在M.separata的各种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中均有表达,表明其在化学感受中作用广泛。与CSPs具有较强结合的几种气味物质可以引起粘虫产生明显的行为反应,表明CSPs在黏虫寄主定位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RNAi的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 CSPs参与了粘虫的嗅觉感受过程中,因此,对CSPs的分子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可为发展害虫综合治理的新策略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锐思(MUHAMMAD,IRFAN,WARIS)[8](2018)在《褐飞虱化学感受蛋白的分子鉴定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敏锐的嗅觉系统在草食性昆虫寄主定位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探明昆虫嗅觉感受的机制,则可以为基于昆虫嗅觉机制发展害虫行为调控手段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目前虚的许多研究表明,多种蛋白在昆虫嗅觉感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功能,其中的化学感受蛋白(CSPs)被证明可参与昆虫的嗅觉感受过程,但也许多研究发现CSPs也可能参与昆虫的发育等其他生理过程,CSPs确切的功能目前仍不清楚。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为害水稻上重要的害虫,每年给水稻产量造成巨大的损失。本课题组在前期对褐飞虱触角转录组测序中发现了多个CSPs,但对于这些CSPs在褐飞虱嗅觉中的功能不明确。因此,我们在对褐飞虱几个CSPs基因克隆的基础上,对其CSPs的时空表达谱、重组CSPss与水稻挥发物的结合特性及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RNA干扰技术分析了CSPs在褐飞虱行为选择中的功能,以期为基于嗅觉感受机制发展褐飞虱的防治技术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褐飞虱化学感受蛋白NlugCSP3的功能分析在本研究中,为了更好的理解化学感受蛋白在褐飞虱中的生理功能,我们在体外克隆了NlugCSP3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NlugCSP3在3天交配短翅雌虫触角和叁天未交配雄虫腹末和触角中高表达。通过体外荧光竞争性结合、荧光猝灭,我们提供了筛选行为活性物质的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在25种配基中,体外结合和行为选择实验表明十九烷和2-十叁酮与NlugCSP3表现出很强的结合活性而且能很好地吸引褐飞虱。NlugCSP3与水稻挥发物有很好的结合活性表明其可能参与水稻普通气味物质的接受过程中。结合机制分析表明NlugCSP3与配基相互作用的很多信息。参与与配基相互作用的关键性氨基酸残基被揭示。鉴于热力学方程和联合相互作用,疏水作用是NlugCSP3与配基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荧光猝灭实验也表明,十九烷和2-十叁酮能使NlugCSP3发生静态猝灭,而且两者的结合是自发进行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性作用。此研究提供了一种从荧光猝灭的角度进行行为活性物质筛选的方法。2.褐飞虱化学感受蛋白NlugCSP8的功能分析在此研究中,我们从褐飞虱中成功克隆了NlugCSP8基因序列。蛋白序列分析表明NlugCSP8与其他昆虫CSPs具有很高的保守性并且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基因表达分析表明NlugCSP8基因特异性表达于3天交配短翅雌虫的翅中,表达量是3天未交配短翅雌虫翅的175倍。此外,NlugCSP8也高表达于5天未交配短翅雄虫腹末中,与年龄、性别、成虫翅型和交配状态有关。荧光竞争性结合表明,具有较长碳链的配基如橙花叔醇、己醛和反-2-己烯醛与NlugCSP8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通过利用生物信息学的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等方法,我们预测了NlugCSP8与具有良好结合活性的气味物质的结合位点数。此外行为选择实验表明,与NlugCSP8具有较强结合活性的气味物质中有四种气味物质能引起褐飞虱显着的行为活性。NlugCSP8的功能进一步被RNAi验证。RNA干扰实验结果表明,干扰NlugCSP8之后褐飞虱对具有吸引作用的物质的吸引效果明显降低。此研究表明NlugCSP8可能会成为褐飞虱环境友好经济的防治靶标。3.褐飞虱化学感受蛋白NlugCSP10的功能分析在此研究中,我们成功将NlugCSP10在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并在体外进行荧光竞争性结合实验、荧光猝灭以及RNAi研究其可能具有的生理功能。结果显示与雌虫相比,NlugCSP10显着高表达于雄虫,可能参与交配的生理过程。荧光竞争性结合实验表明NlugCSP10与顺-3-己烯酯、二十烷和(+)-β-派烯具有很强的结合特性。为了证实NlugCSP10与配基的结合机制,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我们发现其与配基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性作用和范德华力。在这叁种pH7.4条件下具有很强结合能力的配基中,二十烷对褐飞虱具有很强的吸引作用,顺-3-己烯乙酸酯和(+)-β-派烯表现出很强的驱避作用。本研究通过RNA干扰技术也证NlugCSP10参与褐飞虱识别顺-3-己烯乙酸酯的过程。总之,我们的发现NlugCSP10能特异性结合寄主植物的挥发物质,而且这些特异性结合的挥发物能作为引诱剂和驱避剂进行褐飞虱的生物防治。(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竹梅[9](2018)在《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感受蛋白和味觉受体基因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and Li)是我国重要的针叶林害虫,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破坏。华山松大小蠹除迁飞成虫短暂的扩散期以寻找新的寄主植物和配偶外,其它所有虫态都生活在华山松韧皮部,具有很强的隐藏性,防治困难。华山松大小蠹利用聚集信息素调节对寄主树木的大量入侵,而其对信息素的反应又受到寄主和非寄主树木释放的气味调节,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和非寄主挥发物以及昆虫信息素都有强烈的电生理响应,灵敏的化学感受系统在华山松大小蠹觅食、交配、寻找产卵地、回避毒素、逃离天敌追踪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感受蛋白(CSPs)和味觉受体(GRs)基因的鉴定及功能解析有助于探索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感受的分子机制,也可为利用信息素调节华山松大小蠹的种群密度和发生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对华山松大小蠹CSPs和GRs基因的系统发育、华山松大小蠹CSPs和GRs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表达差异、华山松大小蠹CSPs和GRs基因在取食和饥饿诱导下的表达差异、华山松大小蠹CSPs结合特性、RNA干扰CSP基因对华山松大小蠹触角电生理响应的影响,揭示华山松大小蠹CSPs和GRs在识别寄主植物挥发物和信息素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9条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的全长序列。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小蠹虫有很高相似度,为同源基因,可能具有相似的表达谱和功能。且9条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自身相似度很低,说明具有多种功能。2.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DarmCSP4、DarmCSP5和DarmCSP6在老熟幼虫和蛹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阶段,DarmCSP2和DarmCSP9在羽化之前上调,说明这5个基因参与了华山松大小蠹的变态。DarmCSP1、DarmCSP3、DarmCSP7和DarmCSP8在成虫期相对表达量高于其它阶段,说明与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特异性化学感受行为(寻找新的寄主和求偶)有关。DarmCSP1、DarmCSP2、DarmCSP3和DarmCSP7在触角中的相对表达量较其它组织高,其中DarmCSP3在触角中特异表达,说明DarmCSPs基因可能在嗅觉中起作用,主要参与识别挥发性的化合物(性信息素和植物寄主挥发物)。而DarmCSP2、DarmCSP4、DarmCSP5、DarmCSP8和DarmCSP9基因在口器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它组织,说明该基因可能在味觉中起作用,主要功能与识别食物中的非挥发性物质或近距离检测气味分子有关。总之,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的表达谱表明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发育、嗅觉和味觉感受等多种功能。3.华山松大小蠹的CSPs基因在迁飞成虫的取食和饥饿处理中呈现多样的表达模式。DarmCS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的取食阶段呈现出下调(DarmCSP1和DarmCSP2雌雄虫)或先下调后上调(DarmCSP3和DarmCSP6雌雄虫和DarmCSP4雄虫)的趋势,表明这些CSPs基因在华山松大小蠹取食时相互协调,一起调节气味分子的转运。同时DarmCSP8(雌雄虫)和DarmCSP4(雌虫)在取食阶段呈现上调趋势,表明可能与识别和运输寄主植物非挥发性次生代谢物有关。在饥饿处理中雌雄华山松大小蠹的DarmCSP2、DarmCSP8和DarmCSP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且上调时间不一样,说明它们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寄主的寻找。4.荧光竞争试验结果表明DarmCSP2和DarmCSP9与选出的10种寄主挥发物和4种信息素都有强的亲和力,并且DarmCSP2对所有物质的亲和力都比DarmCSP9强,表明这两种蛋白质既能与寄主挥发物结合又能与华山松大小蠹的信息素结合,在华山松大小蠹的化学感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DarmCSP2的3D模型中,DarmCSP2的I73和W80残基与SgerCSP4中信息素结合的关键活性位点I76和W83相对应,表明这两个位点在信息素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5.对华山松大小蠹迁飞成虫进行RNAi,结果表明干扰后DarmCSP2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并且华山松大小蠹的触角对6种寄主挥发物((+)-α-Pinene、(+)-β-Pinene、(-)-β-Pinene、(+)-Camphene、(+)-3-Carene和Myrcene)的电生理反应也显着降低,但是对其它寄主挥发物和信息素的电生理反应没有变化。表明DarmCSP2可能在华山松大小蠹的嗅觉上起关键作用,并且DarmCSP2与多种载体蛋白(包括其它CSPs和OBPs)共同合作运输大量的化合物。6.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1条华山松大小蠹GRs基因的全长序列。经与其它昆虫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可以确定获得的GR属于CO_2 GR,并且与果蝇的DmelGR63a和其它昆虫的GR3同源,因此命名为DarmGR3。DarmGR3在迁飞成虫和新入侵成虫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阶段,并且在迁飞成虫触角中的表达显着显着高于其它组织,说明其在华山松大小蠹寻找新寄主、配偶和产卵位置中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在饥饿72 h后,雌雄迁飞成虫中DarmGR3相对表达量都显着上调,也说明其可能参与了寻找寄主植物。(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黄晓峰[10](2018)在《松褐天牛气味结合蛋白及化学感受蛋白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不仅以其自身钻蛀、啃食松树,造成树势衰弱枯死,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传播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松树的重要害虫。目前已经明确,嗅觉在松褐天牛寻找寄主植物、配偶、产卵场所等行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其嗅觉感受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研究表明,一类水溶性的小分子结合蛋白——气味结合蛋白(OBPs)及化学感受蛋白(CSPs),在昆虫嗅觉识别的第一步扮演关键角色。我们课题组前期通过转录组测序,在松褐天牛中也鉴定出了多个OBPs和CSPs,但对于这些蛋白在松褐天牛嗅觉中的功能并不清晰。为此,以松褐天牛为对象,结合免疫组化、荧光竞争性结合、荧光猝灭、RNAi及行为学测定等手段,探讨了几个OBPs和CSPs在松褐天牛嗅觉中的功能,以期为设计基于OBPs或CSPs为靶标的新的防控技术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如下:1.松褐天牛气味结合蛋白(MaltOBPs)在触角感器中的定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松褐天牛雌雄虫触角感器并明确了主要的感器类型;利用体外表达纯化的气味结合蛋白(MaltOBP9,MaltOBP10,MaltOBP19,MaltOBP24)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收集血清分离提纯多克隆抗体(anti-MaltOBP9,anti-MaltOBP10,anti-MaltOBP19,anti-MaltOBP24),并由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特异性,最终选用特异性较好的抗体(anti-MaltOBP9,anti-MaltOBP10);免疫组化的结果表明,MaltOBP9与MaltOBP10主要分布于雌雄成虫触角的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以及耳形感器,MaltOBP9和MaltOBP10可能参与普通气味物质以及性信息素的识别过程。2.MaltOBPs基因在触角中的表达及RNA干扰效应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松褐天牛MaltOBPs基因在雌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altOBPs基因表达量随羽化后日龄的变化大且无明显规律,但被检测的5个气味结合蛋白编码基因几乎都在第6-9 d相对高表达,因此我们选取羽化后第5 d的雌雄成虫进行了部分蛋白编码基因的RNA干扰试验。结果表明,注射所干扰基因的dsRNA后,该基因的表达量会在注射后的第3-4 d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相比,并无显着的差异。3.松褐天牛化学感受蛋白(MaltCSPs)的体外表达纯化及结合特性分析通过基因克隆和质粒重组,导入到大肠杆菌的pET30a-MaltCSP7与pET32b-MaltCSP8分别成功表达在菌液上清和沉淀,利用包涵体变复性和镍离子亲和层析成功获得了重组MaltCSP8的纯蛋白。荧光竞争结合分析表明,MaltCSP8与16种气味物质在中性条件下的结合力均高于酸性,且对(+)-柠檬烯氧化物、(+)-β-蒎烯、α-异松油烯、月桂烯表现出很强的结合能力(K_(4))<10)。荧光猝灭分析表明,16种物质在中性条件下均对蛋白呈现静态猝灭效应;表观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说明MaltCSP8主要在中性环境中与物质发生结合反应,且通过热力学参数推断他们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作用和范德华力。4.松褐天牛雌雄成虫对气味物质的行为反应为验证与松褐天牛结合蛋白显示较强结合能力的物质对松褐天牛成虫是否具有引诱活性,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松褐天牛对部分物质的行为选择反应。结果表明,1%浓度的(+)-α-蒎烯对松褐天牛雌成虫具有显着的吸引作用;1%浓度的α-异松油烯和月桂烯对松褐天牛雄成虫有明显的忌避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感受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能够感受一系列细胞内外的环境因素(如氨基酸),从而控制细胞生长和代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众多蛋白被发现能够参与受氨基酸调控的m TORC1信号通路中。RagGTPases能够将氨基酸的信号传递给mTORC1并招募mTORC1到溶酶体表面。近年来,参与mTORC1信号通路的蛋氨酸代谢物、亮氨酸以及精氨酸的感受体逐渐被发现。感受体的鉴定有助于理解细胞是如何通过调整内部氨基酸感应通路来满足自身需求。本文综述了氨基酸调控mTORC1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并探讨了感受体如何将特定氨基酸信号精确传递给mTORC1信号通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受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魏博帆,王景娅,孙妍妍,王露,李晓哲.家蚕化学感受蛋白CSP9的抗体制备及表达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Xiu-zhi,LI,Xiang-hua,YAN.参与受氨基酸调控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信号通路的感受体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9

[3].朱宇,刘洋.菜粉蝶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9

[4].周渊涛,李玲,庞保平,单艳敏,张卓然.亚洲小车蝗触角转录组及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表达谱分析(英文)[J].昆虫学报.2019

[5].杨娟娟,王远卓,魏博帆,邢秋婷,阚云超.家蚕miR-301对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p9表达的调控[J].昆虫学报.2018

[6].李玲,周渊涛,谭瑶,周晓榕,庞保平.沙葱萤叶甲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分析(英文)[J].昆虫学报.2018

[7].安妮拉(Aneela,Younas).东方粘虫化学感受蛋白的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

[8].王锐思(MUHAMMAD,IRFAN,WARIS).褐飞虱化学感受蛋白的分子鉴定和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

[9].李竹梅.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感受蛋白和味觉受体基因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10].黄晓峰.松褐天牛气味结合蛋白及化学感受蛋白的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

标签:;  ;  ;  ;  

感受蛋白论文-魏博帆,王景娅,孙妍妍,王露,李晓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