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浪漫谛克论文-王永兵

革命的浪漫谛克论文-王永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革命的浪漫谛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革命文学,地泉叁部曲,阳翰笙,蒋光慈,钱杏邨,茅盾,大众文艺,文艺大众化,左翼文学,文艺作品

革命的浪漫谛克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兵[1](2017)在《不一样的“革命的浪漫谛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华汉(阳翰笙)“地泉叁部曲”(《深入》《转换》《复兴》)1930年出版,1932年再版,为了扩大影响,作者请了易嘉(瞿秋白)、钱杏邨、郑伯奇、茅盾四人写了序言,最后他也写了重版自序,合在一起一共有五篇序言,这在中外文学史上实在少见。阳翰笙在再(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7-11-17)

熊亚菲[2](2013)在《论“革命的浪漫谛克”的神秘化与抽象化——以蒋光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命的罗曼蒂克"是现代文学批评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术语,反映了二十世纪叁十年代革命文学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蒋光慈作为"革命的罗曼蒂克"的代表性作家,对于革命以及罗曼蒂克的理解,与当时的左翼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他一度沉迷于俄国作家勃洛克的关于革命的论述中,喜爱把革命抽象化,神秘化。另一方面,他深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影响,系统地接受了唯物史观以及文学反映论。因此,左翼语境下的"革命的浪漫谛克"与蒋光慈在历史语境下的相遇具体表现为"脸谱化"和"拗曲现实",与蒋光慈本人的"革命的浪漫谛克"并不能直接划上等号,更不能简单理解为"革命加恋爱"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3年12期)

刘婉明[3](2011)在《从瞿秋白到“韦护”:一个“革命的浪漫谛克”形象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1923年8月,丁玲进入上海大学。这所大学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从1922年10月改组到1927年5月被封,上大的历史由一次又一次的学潮组成。重点招收出身贫苦的社会底层学生的政策,国(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1年25期)

古大勇[4](2011)在《从“革命的浪漫谛克”到“童话”现实主义——论杨骚的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杨骚一生仅创作两篇小说,即创作于1928年的《蠢》和1956年的《苹果姑娘》,前者受到"普罗文学"思潮的影响,具有浓厚的"革命的浪漫谛克"特色。后者是一篇披着童话"外衣"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积极"干预现实",尖锐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在艺术上具有明显的童话特征。(本文来源于《叁明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古大勇[5](2007)在《“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的发轫之作——论《野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样式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光慈的小说《野祭》作为“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发轫之作,具有此种流派文学的典型特征:崭新的革命题材与人物形象、“革命+恋爱”的结构模式、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主观性“散文化”的情节结构等。《野祭》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它丰富拓展了现代文学多样化形态的艺术探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样式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刘小中[6](2003)在《瞿秋白与“革命的浪漫谛克”》一文中研究指出瞿秋白最早提出“革命的浪漫谛克”这一概念 ,并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这种批评 ,不仅反映在对此类作品的评论中 ,更多地体现在倡导革命文学、提倡文艺大众化的文章中 ,而更为深入地剖析和清算 ,则反映在马列文论的译介和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 ;既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瞿秋白的文艺思想和左冀文学运动发展的曲折历程。(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郑欣欣[7](1995)在《试论《幻灭》中恋爱与革命的描写——兼及“革命浪漫谛克”的文学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起“恋爱与革命”,很容易使人想起大革命后曾流行的“革命浪漫谛克”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被人们用“革命+恋爱”的公式予以概括。包括《幻灭》在内的《蚀》叁部曲,虽然比这批革命文学作品出现要早些,而且也曾遭到过革命文学阵营的讨伐。但在表现主题的艺术切入角度上,在人物的生活经历选择上,却又与这类革命文学作品呈现着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茅盾小说的艺术生命力更长久些。在以前对它们分别研究中,确实不把其归入一类,因此也就难免存在局限。本文拟把它们联系起来考察,以便从文学史的发展上来研究这一文学现象。限于篇幅,仅选茅盾的《蚀》的第一部《幻灭》,从这里入手进行一些分析和比较。(本文来源于《邯郸师专学报》期刊1995年Z1期)

方浴晓[8](1980)在《《地泉》和“革命的浪漫谛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一种新的文学在它发生的时候,总难免带着某种程度的幼稚性。当着新的文学发展壮大之后,初期那些幼稚的创作往往被多数人们所遗忘了。但它们在历史进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抹杀的。据说有人,当他吃完第叁个馒头感到饱足之时,后悔地说:早知如此可以不吃那第一、第二个馒头。人们把这当作笑话,对这种愚人给予应有的嘲弄。这是很有道理的。没有当初的幼稚,是不会有后来的成(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0年04期)

革命的浪漫谛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革命的罗曼蒂克"是现代文学批评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术语,反映了二十世纪叁十年代革命文学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蒋光慈作为"革命的罗曼蒂克"的代表性作家,对于革命以及罗曼蒂克的理解,与当时的左翼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他一度沉迷于俄国作家勃洛克的关于革命的论述中,喜爱把革命抽象化,神秘化。另一方面,他深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影响,系统地接受了唯物史观以及文学反映论。因此,左翼语境下的"革命的浪漫谛克"与蒋光慈在历史语境下的相遇具体表现为"脸谱化"和"拗曲现实",与蒋光慈本人的"革命的浪漫谛克"并不能直接划上等号,更不能简单理解为"革命加恋爱"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革命的浪漫谛克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永兵.不一样的“革命的浪漫谛克”[N].文艺报.2017

[2].熊亚菲.论“革命的浪漫谛克”的神秘化与抽象化——以蒋光慈为例[J].求索.2013

[3].刘婉明.从瞿秋白到“韦护”:一个“革命的浪漫谛克”形象的生成[J].名作欣赏.2011

[4].古大勇.从“革命的浪漫谛克”到“童话”现实主义——论杨骚的小说创作[J].叁明学院学报.2011

[5].古大勇.“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的发轫之作——论《野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样式意义[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刘小中.瞿秋白与“革命的浪漫谛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7].郑欣欣.试论《幻灭》中恋爱与革命的描写——兼及“革命浪漫谛克”的文学现象[J].邯郸师专学报.1995

[8].方浴晓.《地泉》和“革命的浪漫谛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

标签:;  ;  ;  ;  ;  ;  ;  ;  ;  ;  

革命的浪漫谛克论文-王永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