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七月派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七月派小说,精神特质,悲剧精神
七月派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文[1](2019)在《七月派小说的精神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月派是一个在抗战时期形成的,以胡风为核心的文学流派,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上均有不小的影响和贡献,尤其是以路翎、丘东平等作家为代表的七月派小说取得了非凡成就。作为现实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七月派小说除了具有复杂深刻的色彩之外,在精神特质方面也具有其他小说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表现出突出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悲剧精神和温情色彩等。(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郝晨彤[2](2019)在《论七月派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叁十年代,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诞生了七月派。这是一个创作风格十分鲜明、创作内容繁复驳杂的小说流派。七月派小说创作整体上始终贯穿着一种根植于生命的悲剧意识,在生命自觉的悲剧意识的指引下孕育出七月派作品的悲剧内涵与悲剧意蕴,诞下了一首首悲壮的生命之歌。本论文题为论七月派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共分为五部分。分别从绪论、创作悲剧意识的历史动因、悲剧意识的多样性文本呈现、悲剧效果的艺术营造(创作特色与艺术手段)以及悲剧意识对于流派发展的影响(结语部分)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此部分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概念做了更为清晰的说明分别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和对象、研究的方法依据、研究意义和目的以及目前学界关于七月派小说悲剧性主题的研究现状叁个角度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这部分力图探求七月派小说创作悲剧意识形成的社会历史动因。将悲剧意识的实质内涵结合历史宏观的角度七月派受到的文化交融、政治理想、自身经历及命运等多个方面影响进行分析和阐述。第叁部分是论文的第二章,这部分从创作论的角度,分析七月派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多样性文本呈现,以及这些创作意识是如何指引并影响了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分别从苦难意识、崇高意识、人性意识、反思意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叁章,分析七月派小说创作在创作悲剧意识的影响下小说的悲剧效果营造的艺术手段和创作特色。分别从创作对象的集中设定、矛盾复杂的心理捕捉、悲剧情感的肆意流露和作品题材的选择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语,结语部分主要是阐释悲剧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其中包含对于作家自身的影响以及对流派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七月派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于悲剧意识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后结合具体的文本解读,对“引导”并影响了七月派创作的悲剧意识进行探究和理解,力图从更加深入全面的角度分析这种自觉、强烈、持久的悲剧意识在七月派小说风格形成和流派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而深个刻地把握七月派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独特性及其蕴含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05)
狄秀娟[3](2018)在《论七月派小说的生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月派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们关注人的生存,执着于人生存困境的书写,企图以灵魂的搏斗为线索,以战斗精神为武器以期冲破生存的藩篱,实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七月派小说具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但是查阅七月派小说的文献资料却发现,大多数评论家多集中路翎生命意识的研究,而缺少对七月派小说整体的研究。虽然,路翎无论从作品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以称为七月派小说作家的翘首,但这无疑不能以一概全,囊括七月派小说生命意识。为此,萌生了对七月派小说生命意识整体研究的设想,一则可借生命意识这一线索对现代文学做出整体梳理;二则也有利于完善七月派小说的文献资料。第一章七月派小说生命意识的生成语境。七月派小说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原因有叁:一是“万物为刍狗”:战争背景下生之挣扎。战争的爆发,使人们习惯了生命的消陨,习惯了无尊严的生命存在。而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个体的生命再次受到关注;二是启蒙的集结:历史转向中的坚韧继承。一方面,七月派小说作家大多直接或间接师承鲁迅,以启蒙为创作立场,另一方面战争的爆发,救亡的呼声的空前高涨,使他们有意将启蒙和救亡使命相融合,以此探讨民族救亡的出路。探索生命主题,寻找其价值将二者整合为一;叁是作家的感知:“质地苦难”的生命认知。七月派小说作家漂泊、苦难的生命历程,使得他们对生命有着切身的体悟。第二章启蒙与救亡下的生命裂变:七月派小说中的生命图景。在民族危亡之际,生命面临着诸多挑战,想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几乎成了奢望,它们主要面临着这叁种困境:一是生命的孤独。这种孤独性主要体现在自我极端分裂的二重人格上,与他人的极端对立,对英雄的极度追慕;二是残酷的生命之旅:情绪失控下的极端化行为。情绪主导下的生命具有极端性,人物的情绪变得不可控,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成为生命的常态;叁是死亡的不期而至:病态社会下的畸形存在。这些人物无论精神还是身体都承受着种种摧残,死亡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第叁章生存的突围:战斗精神主导下的反抗与死亡。面对生存的诸多困境,他们内心世界进行着翻江倒海地搏斗,他们企图通过战斗、绝望的反抗向生存困境进发,绝不向困境俯首称臣。在战斗的主导下,七月派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着激烈地灵魂搏斗。在内心挣扎的过程中逐步觉醒,从而达到主宰自我,掌握命运的主动权,从而重新建构生命。即使最终面对死亡,他们仍然问心无愧,因为生命的价值早已在战斗的过程中实现,直面死亡是他们最后的勇敢。第四章七月派小说生存困境探讨的价值及意义。一、现实主义的创新:心理现实主义的融合贯通。为了突出生命意识,七月派小说借鉴了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发展了现实主义,生成了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经过作家的努力,中国的现实主义与世界文学思想更加接近,同时也为当代作家对“人”的主题开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二、英雄的别样开拓:战争语境下的“当代英雄”。英雄形象摆脱了高大全禁锢,代替的则是更加普通的小人物。他们的灵魂不断搏斗,同时又不断战斗的平凡人物。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七月派小说虽沉沉浮浮,但对现实主义的开拓,英雄形象的书写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们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创造出刻画人物灵魂的心理现实主义,挣脱了僵化、沉闷的现实主义定式,塑造了郭素娥、蒋纯祖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画廊。另外,英雄形象别样开拓,也摆脱了现实主义所推崇的高大全英雄形象,代替的是血肉丰满的、内心极度矛盾的平凡英雄。这无疑为当代文学英雄形象的创作开拓了可资借鉴的道路。(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李怡[4](2015)在《丘东平:前期七月派小说的大家》一文中研究指出丘东平是前期七月派最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创作不仅选材独特,而且在内在的感觉、思想和情绪方面都最早体现出了七月派文学具有的精神特质,并与后来者路翎遥相呼应,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值得深究的"七月派精神现象"。(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黄莉[5](2014)在《论七月派小说生命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抗战背景下诞生的七月派,在文艺思想,诗歌和小说叁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路翎为代表的,包括丘东平、彭柏山、吴奚如、冀汸等人的小说创作达到相当水平,他们从自身实践出发,深刻透视社会,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独特地表达出来了,给我们以独特的审美体验。(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31期)
赵小舟[6](2013)在《从文学接受角度浅论七月派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我们带着期待视野走近七月派小说,在接受过程中,与作品不断进行填空、对话和兴味的同时也与文本不断还原、变异,最后在接受七月派小说后产生共鸣和余味;另一方面,从读者对七月派作品进行文学接受的过程中,不断与文本的相互搏斗和理解,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七月派小说的特点与局限。一.执守现实主义"文学接受的发生,虽然集中体现为读者对于文本的阅读,但这种发生,也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3年33期)
邓姿[7](2013)在《胡风实践性姿态与七月派小说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月派小说的生成和风格的日趋稳定,自始至终与兼具诗人、编辑、文艺理论家身份的胡风的实践性姿态密切相关。从抗战爆发至1940年代末的十来年间,胡风借助于编辑刊物出版丛书、强力推出扶植新人、提升理论指导创作这些实践性环节,将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推上文坛,并促使他们以不尽成熟却丰富复杂的小说实验,有力地推动了七月派小说乃至20世纪叁四十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璀璨星河的形成。(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3年02期)
邓姿[8](2013)在《在启蒙与救亡之间:抗战时期小说的叙事生态——以七月派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爆发使新文学叙事迅速实现着由启蒙向救亡的转型,七月派小说坚持启蒙与救亡并重的写作姿态在救亡成为显性话题的特定时代语境下时常陷入顾此失彼的叙事困境。这种困境恰巧显现出了七月派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既置身于文学主流又反拨主流偏向、既听命于时代又执着于个人的悖论情境。(本文来源于《湖南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邓姿[9](2012)在《鲁迅精神:七月派小说创作的关键词》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风曾说:"什么是鲁迅精神?岂不就是生根在人民的要求里面,一鞭子一个抽搐的对于过去的袭击,一个步子一印血痕的向未来的突进?在这个意义上,不管由于时代不同的创作方法的怎样不同,为了坚持并且发展鲁迅的传统,路翎是付出了他的努力的。"①事实上,不仅路翎,七月派小说的诸(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2年08期)
邓姿[10](2012)在《新世纪以来的七月派小说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月派小说的出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文学现象,内蕴着厚重、复杂、另类的现代性品格,因政治权力的强行介入,长时间内从文学史中被驱逐与分离。新世纪以来,七月派小说被重新发现且沿着作家的个案研究和流派的综合研究两个方向呈现出方兴未艾的研究态势。这是对刻意遮蔽领域的揭秘,是对无奈缺失环节的找回,也是学术研究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重要表现。(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2年07期)
七月派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十世纪叁十年代,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诞生了七月派。这是一个创作风格十分鲜明、创作内容繁复驳杂的小说流派。七月派小说创作整体上始终贯穿着一种根植于生命的悲剧意识,在生命自觉的悲剧意识的指引下孕育出七月派作品的悲剧内涵与悲剧意蕴,诞下了一首首悲壮的生命之歌。本论文题为论七月派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共分为五部分。分别从绪论、创作悲剧意识的历史动因、悲剧意识的多样性文本呈现、悲剧效果的艺术营造(创作特色与艺术手段)以及悲剧意识对于流派发展的影响(结语部分)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此部分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概念做了更为清晰的说明分别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和对象、研究的方法依据、研究意义和目的以及目前学界关于七月派小说悲剧性主题的研究现状叁个角度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这部分力图探求七月派小说创作悲剧意识形成的社会历史动因。将悲剧意识的实质内涵结合历史宏观的角度七月派受到的文化交融、政治理想、自身经历及命运等多个方面影响进行分析和阐述。第叁部分是论文的第二章,这部分从创作论的角度,分析七月派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多样性文本呈现,以及这些创作意识是如何指引并影响了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分别从苦难意识、崇高意识、人性意识、反思意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叁章,分析七月派小说创作在创作悲剧意识的影响下小说的悲剧效果营造的艺术手段和创作特色。分别从创作对象的集中设定、矛盾复杂的心理捕捉、悲剧情感的肆意流露和作品题材的选择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语,结语部分主要是阐释悲剧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其中包含对于作家自身的影响以及对流派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七月派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于悲剧意识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后结合具体的文本解读,对“引导”并影响了七月派创作的悲剧意识进行探究和理解,力图从更加深入全面的角度分析这种自觉、强烈、持久的悲剧意识在七月派小说风格形成和流派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而深个刻地把握七月派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独特性及其蕴含的意义与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七月派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文.七月派小说的精神特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郝晨彤.论七月派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D].延边大学.2019
[3].狄秀娟.论七月派小说的生命意识[D].辽宁大学.2018
[4].李怡.丘东平:前期七月派小说的大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
[5].黄莉.论七月派小说生命哲学[J].文教资料.2014
[6].赵小舟.从文学接受角度浅论七月派小说创作[J].神州.2013
[7].邓姿.胡风实践性姿态与七月派小说的生成[J].鲁迅研究月刊.2013
[8].邓姿.在启蒙与救亡之间:抗战时期小说的叙事生态——以七月派小说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3
[9].邓姿.鲁迅精神:七月派小说创作的关键词[J].鲁迅研究月刊.2012
[10].邓姿.新世纪以来的七月派小说研究述评[J].求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