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种群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赤霉病菌,化学型,种群组成
细菌种群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1](2018)在《山东省明确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毒素化学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小麦赤霉病菌在山东的种群组成及毒素类型,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在2014、2015年从省内11个地区的28个县(市)共采集小麦病穗标本300余份,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方法,得到小麦赤霉病菌菌株338株。根据采集地点随机选取120株作为测试菌株,采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对(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06期)
徐飞,杨共强,王俊美,宋玉立,刘露露[2](2016)在《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致病力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种群组成和致病力分化情况,2007—2014年对河南省15个市84个田块的327个小麦赤霉病菌进行种群鉴定、毒素化学型分析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Fusarium graminearum s.str.和F.asiaticum是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群(97%),F.pseudograminearum(2.1%)、F.culmorum(0.3%)、F.equiseti(0.3%)、F.verticillioids(0.3%)为次要种群;对于禾谷镰刀菌复合群来说,豫北地区分布只有F.graminearum s.str.,豫中地区F.graminearum s.str.和F.asiaticum都存在,以F.graminearum s.str.为主,豫南地区F.graminearum s.str.和F.asiaticum都存在,以F.asiaticum为主;291个F.graminearum s.str.都为15ADON类型,26个F.asiaticum菌株中22个为3ADON,1个为15ADON,3个为NIV类型;F.graminearum s.str.(15ADON)也存在致病力分化,强、中、弱致病力的菌株在河南省的比例约为2:2:1。(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洪滨,柳金伟,刘秉江,刘冰,梁元存[3](2013)在《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lade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为明确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于2011年和2012年从山东省15地市分离了95株小麦赤霉病菌,在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种的基础上,采用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毒素化学型分析。在95个菌株中,93株分离物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2株为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94株分离物为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化学型,1株为雪腐镰孢菌烯醇(nivalenol,NIV)化学型。在94株DON毒素化学型菌株中,90株为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cDON)化学型,4株为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cDON)化学型。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29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分化明显。表明在山东省冬小麦产区,产15-AcDON毒素的F.gra-minearum是小麦赤霉病菌的优势种群。(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柳金伟[4](2012)在《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产毒化学型及hpa99和AtMYB44转基因小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 FHB)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解山东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情况,为病害的预测、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我们于2010年~2012年在山东省的11个地区40个市县采集小麦赤霉病穗41份,经组织分离法共获得72个镰刀菌属的菌株,并对它们进行了种类鉴定,产毒化学型和致病性的研究,从而明确了引致山东小麦赤霉病镰刀菌的种群结构,其结果如下:1、采用Nirenberg和Booth形态学鉴定和竞争PCR设计特异引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共鉴定出3种镰刀菌,它们分别是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出现频率为95.8%,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出现频率为2.78%,F. meridionale出现频率为1.39%。据此认为F. graminearum是山东省小麦赤霉病的优势致病种。2、采用PCR的方法,设计特异引物对上述菌株进行B型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在72株菌株中,70株为DON化学型(97.22%),1株NIV型(1.39%),1株DON和NIV复合型(1.39%)。在70株DON化学型菌株中,3株为3-AcDON化学型(4.29%),67株为15-AcDON化学型(95.71%)。在F. graminearum菌株中,只发现15-AcDON化学型。3、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其中30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F. meridionale (SF045-3)菌株的致病力显着低于F. graminearum菌株,F. avenaceum(SF031-4和SF032-2)菌株和F. graminearum菌株致病力相当。产15-AcDON的24株F. graminearum菌株中致病力分化较明显,强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比例相当,唯一产NIV的菌株SF05-5和产毒复合型(DON和NIV)的菌株SF05-4的致病力相当,都为中等致病力。4、测定了山东省目前12个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结果显示:品种间对赤霉病菌的抗性差异显着。泰农18、淄麦12和洲元9369是目前中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而鲁麦23、矮抗58和临麦4号是感病品种。5、应用基因枪转化法将拟南芥转录因子AtMYB44基因和水稻细条斑病菌hpa99分别转入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58和冬性小麦品种山农15,分别获得了转基因小麦植株。对再生植株进行氯酚红(chlorophenol red, CPR)和PCR检测,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转化频率分别为0.306%和0.108%。(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5-15)
胡迎春,李伟,陈怀谷,周益军[5](2010)在《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omplex)引起的赤霉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目前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组成,对2008年和2009年从9省采集和分离的291株小麦赤霉病菌株,用PCR-RFLP的方法进行了镰孢菌种群鉴定。结果显示,其中245株为F.asiaticum,46株为F.gra-minearum,说明中国目前冬小麦主产区的小麦赤霉病菌主要致病菌仍为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以F.asiaticum菌株为主,黄淮流域及以北地区以F.graminearum菌株为主。利用PCR的方法检测了这些菌株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化学型。在291株菌株中,255株为DON化学型(I),36株为NIV化学型(II)。在255株DON化学型菌株中,207株为3-AcDON化学型(IA),48株为15-AcDON化学型(IB)。在F.graminearum菌株中只发现15-AcDON化学型。在F.asiaticum菌株中,存在3种化学型,以3-AcDON化学型菌株为主,占84.5%,其次为NIV化学型菌株,占14.7%,15-AcDON化学型菌株只占1.1%。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其中257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显着差异,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菌株群体之间的致病力无显着差异,DON化学型菌株群体的致病力明显高于NIV化学型菌株,产3-AcDON化学型与产15-Ac-DON化学型菌株群体对小麦的致病力无差异。(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李志勇,何丽明,蒋群[6](2006)在《海绵共附生细菌种群组成的PCR-DGGE基因指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依赖于分离培养的16S rDNA的PCR-DGGE基因指纹技术对我国南海的细薄星芒海绵、皱皮软海绵、贪婪倔海绵、澳大利亚厚皮海绵体内的优势细菌的种群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每种海绵体内都含有丰富多样的细菌;通过DGGE指纹图的聚类分析发现来自同一海域的不同海绵的共附生细菌的种群组成具有明显不同,即共附生细菌具海绵宿主特异性;同时也发现有相同的细菌存在于不同的海绵体内。(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06年01期)
臧威,张耀伟,孙剑秋,崔崇士[7](2006)在《大白菜软腐菌种群组成及优势菌致病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黑龙江省成熟大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Lour.)Rupr.〕生产田采集的软腐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形态学特征分析了大白菜软腐病菌的种群组成。结果表明,引起黑龙江省秋季大白菜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是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l.subsp.carotovora〕(Ecc);利用20个Ecc菌株的混合菌对来源于不同生态型及不同地区的大白菜品种进行接种,筛选出5个鉴别寄主,以此将20个Ecc菌株划分为5个致病力类型,其中V型为优势致病菌,其分布广且致病力强。(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崔俊涛,窦森,张伟,刘文侠[8](2005)在《黑钙土细菌种群组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采自吉林省农安县新刘家镇刘家村叁社黑钙土中的细菌种群组成:(枯草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类产碱假单胞、荧光假单胞菌变种Ⅰ、施氏假单胞菌、放射形土壤杆菌变种Ⅰ、放射形土壤杆菌变种Ⅱ、约氏不动杆菌、乙酸钙不动杆菌、喜盐微球菌、产黄纤维单胞菌、粪肥纤维单胞菌、柠檬色节杆菌、球形节杆菌、黄黄色杆菌等)及其鉴别特征,并根据其在土壤中的数量组成和分离出现率确定了柠檬色节杆菌、球形节杆菌、放射形土壤杆菌变种Ⅰ、类产碱假单胞、荧光假单胞菌变种Ⅰ、枯草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粪肥纤维单胞菌为黑钙土的优势细菌种群。(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张淑霞,崔崇士,徐立彬[9](1998)在《黑龙江省大白菜黑斑病菌种群组成与致病型分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1995、1996两年的研究表明黑龙江省秋季大白菜引起黑斑病的主要致病菌是链格孢属的芸薹链格孢。同时对21个芸薹链格孢分离物进行致病分化研究,根据它们在4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划分为7个致病型,其中ABⅠ型为优势致病型,但其致病力最弱,ABⅣ型致病力较强,出现机率较多。(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1998-06-01)
夏淑芬,张甲耀,陈厚华,李峤[10](1992)在《氧化塘中细菌种群组成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武汉地区氧化塘中的细菌数量、细菌种类、种群组成、优势种及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氧化塘中分离的细菌经鉴定属于12个属,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其它菌属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在5个小塘中,细菌数量、种群组成和群落多样性指数都有不同,这与各塘的污染程度有关。由此,多样性指数可用于监测氧化塘的净化效果。(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1992年02期)
细菌种群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种群组成和致病力分化情况,2007—2014年对河南省15个市84个田块的327个小麦赤霉病菌进行种群鉴定、毒素化学型分析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Fusarium graminearum s.str.和F.asiaticum是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群(97%),F.pseudograminearum(2.1%)、F.culmorum(0.3%)、F.equiseti(0.3%)、F.verticillioids(0.3%)为次要种群;对于禾谷镰刀菌复合群来说,豫北地区分布只有F.graminearum s.str.,豫中地区F.graminearum s.str.和F.asiaticum都存在,以F.graminearum s.str.为主,豫南地区F.graminearum s.str.和F.asiaticum都存在,以F.asiaticum为主;291个F.graminearum s.str.都为15ADON类型,26个F.asiaticum菌株中22个为3ADON,1个为15ADON,3个为NIV类型;F.graminearum s.str.(15ADON)也存在致病力分化,强、中、弱致病力的菌株在河南省的比例约为2:2: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种群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1].刘刚.山东省明确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毒素化学型[J].农药市场信息.2018
[2].徐飞,杨共强,王俊美,宋玉立,刘露露.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致病力分化[J].植物病理学报.2016
[3].张洪滨,柳金伟,刘秉江,刘冰,梁元存.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分化[J].植物保护学报.2013
[4].柳金伟.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产毒化学型及hpa99和AtMYB44转基因小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
[5].胡迎春,李伟,陈怀谷,周益军.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J].江苏农业学报.2010
[6].李志勇,何丽明,蒋群.海绵共附生细菌种群组成的PCR-DGGE基因指纹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06
[7].臧威,张耀伟,孙剑秋,崔崇士.大白菜软腐菌种群组成及优势菌致病型的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
[8].崔俊涛,窦森,张伟,刘文侠.黑钙土细菌种群组成特征[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
[9].张淑霞,崔崇士,徐立彬.黑龙江省大白菜黑斑病菌种群组成与致病型分化的研究[C].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8
[10].夏淑芬,张甲耀,陈厚华,李峤.氧化塘中细菌种群组成动态[J].水生生物学报.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