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叶覆盆子种子特性与发芽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余京华,朱德平,向胜华,刘静,王前涛,王燕萍[1](2021)在《掌叶覆盆子在宜昌市的发展前景和关键技术及对策建议》文中指出通过宜昌市成功引种掌叶覆盆子的经验,分析了产业的发展前景,总结了高标准建园、修剪绑缚、平衡施肥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合理利用资源、药用制品为主、注重产品品质等对策建议,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张小辉,范祥祯,鲍英杰,谢爱香,唐昌贻[2](2021)在《种根尺寸对掌叶覆盆子埋根育苗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开展不同尺寸种根对掌叶覆盆子埋根育苗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掌叶覆盆子种根粗度和长度增加,苗木存活率、苗高生长量、新根长度也相应增加;当根径0.4~0.6 cm、根长5 cm时,苗木平均存活率达到77.25%,苗高平均生长量17.68 cm,新根平均长度11.09 cm;当根径0.15 cm、根长10 cm时,苗木平均存活率达到45.18%,苗高平均生长量7.03 cm,新根平均长度9.27 cm。在优质株系根量不足的情况下,选择根径0.4 cm以上,长5 cm和根径0.15 cm以上、长10 cm规格的种根育苗,能获得更大的苗木生长量。
李瑞敏,余水生,叶莉玲,周樟平,傅秋华,程汝滨[3](2019)在《覆盆子繁育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覆盆子为新"浙八味"之一,具有益肾、固精和缩尿等多种功效,且营养价值丰富,为药食同源植物,有望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覆盆子现阶段繁育技术不成熟,规模化种植困难;覆盆子鲜果不易保存,产品的开发较困难,精深加工技术跟不上限制了覆盆子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此,总结了覆盆子繁育技术和健康产品开发的现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游晓庆,陈慧,李晓辉,于宏,朱恒,黎芳,刘俊[4](2019)在《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及发芽率研究》文中认为以福建霞浦、浙江武义、浙江浦江、安徽泾县、安徽旌德、湖南浏阳、江西德兴和江西玉山8个种源掌叶覆盆子为研究对象,对各种源种子和果实的6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对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各种源种子发芽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表型性状均在2个或2个以上种源间存在显着差异,6个表型性状相互间均呈显着正相关或极显着正相关,6个表型性状与经度、纬度、海拔、年降雨量、年均温和无霜期的相关性均不显着,但与年均日照时数均呈极显着负相关。种子发芽率最高为江西玉山49.00%,最低为福建霞浦2.00%,且均与其他种源地发芽率差异显着。
罗汉[5](2018)在《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本课题组对石台县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利用情况、资源变化趋势等本底情况展开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可用于分析石台县药用植物的区系特点,发掘具有特色的中药材种类,制定区域内中药资源发展规划,为当地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引入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所集成的“3S”技术,以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并为数据的有效采集提供保障。结果:通过110天的实地调查工作,我们采集标本1678号,共6000余份,鉴定出石台县药用植物184科662属1208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9种;发现无距虾脊兰和浙江凤仙花两种安徽省植物新分布。基于样方调查结果,以黄精为例,估算出石台县野生多花黄精的蕴藏量达到159309kg。对石台县药用植物属的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药用蕨类植物可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药用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15个变型,泛热带和北温带特征较为显着,这也印证了石台县处于北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基于对石台县具有开发潜力的大宗药用植物资源、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以及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进行的深入研究,本论文确定了几种适宜当地生产发展的药用植物;通过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境特征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其致危原因,找出致危因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根据石台县中药资源调查与分析结果,提出将石台县中药发展规划分为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和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的建议。结论:石台县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当地拥有较多种类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需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为促进石台县中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该县中药发展规划。
邬枭楠,饶岚岚,童光根[6](2016)在《淳安县文昌镇掌叶覆盆子大田栽培技术》文中认为总结淳安县文昌镇掌叶覆盆子大田栽培技术,包括栽培方式、园地管理2个方面内容,以促进覆盆子产业的发展,打造地区覆盆子产业金名片。
邬枭楠[7](2016)在《掌叶覆盆子山地种植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从生长特性、繁殖方法、定植、园地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介绍了掌叶覆盆子的种植技术,以期为淳安县左口乡山地种植掌叶覆盆子提供参考。
闫翠香[8](2016)在《掌叶覆盆子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青果干燥后为中药“覆盆子”,是《中国药典》“覆盆子”药品指定的悬钩子属植物中唯一的药材基源。本文以江西省德兴市种植基地掌叶覆盆子及其野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掌叶覆盆子生境与物候学、营养器官解剖与环境适应性、花芽发育与果实发育、结实特性与种子繁殖力、种子特性与种子休眠、休眠破除与休眠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掌叶覆盆子物候期分为萌芽期、展叶期、开花期、果实发育期、落叶期和休眠期,对各时期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发现其土壤贫瘠,根、茎、叶的解剖结构均具有一定耐旱性和适应贫瘠土壤环境的结构特点。2.花芽形态分化过程分为形态分化前期、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原基五个分化时期,符合多数悬钩子属植物花芽分化顺序,从8月混合花芽孕育到萼片原基分化历时60 d;从萼片原基分化到花芽形态分化结束需要45 d。雌蕊和雄蕊的发育特征:雌蕊多数,心皮离生,子房1室,胚珠2个,其中1个开花前退化,胚囊长宽比较大。花药四室,花药壁有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及绒粘层四层结构;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或左右对称排列;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花粉粒:同一花药不同药室中小孢子发育相差1-2个时期,不同花药小孢子发育时期差距较大。3.果实具有双“S”发育特性,果肉与种子发育不同步,且随着果实成熟,种壳逐渐脱水坚硬,种子内源赤霉素(GA)含量下降,脱落酸(ABA)含量增加。种子数量多,成熟种子活力达到75.33%,最佳采种时间为5月10日左右。但常温储藏种子超过1年快速失活,该植物野外种群的更新由根蘖繁殖来完成,实生苗罕见。4.种子千粒重平均为1.14g,种子小,坚硬,种壳厚,但种壳透水性良好。种壳表面网格状,种壳可分内外两层,外层表面网格最高的位置由10-12层石细胞组成,网格凹陷最低处由4-5层石细胞组成;种壳内层由3-6层紧密排列的石细胞,纹孔道清晰可见;23.67%的种子没有胚芽或胚芽形态发育不完整。5.掌叶覆盆子种子休眠属于复合型休眠(PY+PD)。其休眠类型包括外源性休眠、生理休眠和胚形态休眠,分别是由坚硬的种壳、内源抑制物质和休眠性胚而导致的。31.33%的种子仅存在外源性休眠:23.67%的种子存在外源性休眠和胚形态休眠,45.00%的种子存在外源性休眠和生理休眠,其中22.67%的种子为浅层生理休眠,可以通过添加适当浓度的GA3或层积破除,22.33%的种子为深层生理休眠,只能通过层积破除。6.采用H酸酸蚀(H)、赤霉素(GA3)、氮化合物(N)、低温湿层积破除种子休眠的效果不同,酸蚀25 min后层积2T d发芽率可以提高到接近种子活力值和有胚芽率,是打破种子休眠最经济和有效的方式。7.激素平衡调控种子萌发,随着低温湿层积时间的延长,种子内源激素GA含量逐渐增加,ABA的含量逐渐降低,GA/ABA的比值逐渐上升,利于种子萌发。
朱嫦娟[9](2015)在《掌叶覆盆子培育技术及开发利用途径》文中研究说明掌叶覆盆子既可药用,又是新型高营养的野生果品,极具开发价值。介绍了覆盆子的生物学特征、繁殖方法、栽培技术,提出了覆盆子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江景勇,陈珍[10](2015)在《掌叶覆盆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掌叶覆盆子是一种营养保健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特色小水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将其推荐为世界第三代水果。从生物学及生长发育特性、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分类位置、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优种选育/繁殖和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品种选优、高产栽培及繁育技术和贮藏保鲜技术应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二、掌叶覆盆子种子特性与发芽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掌叶覆盆子种子特性与发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掌叶覆盆子在宜昌市的发展前景和关键技术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前景 |
1.1 气候环境适宜 |
1.2 市场前景较好 |
1.3 栽培管理简单 |
1.4 比较效益高 |
2 关键技术 |
2.1 高标准建园 |
2.2 修剪绑缚 |
2.3 平衡施肥 |
2.4 适时采收加工 |
2.5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
3 对策建议 |
3.1 合理利用资源 |
3.2 药用制品为主 |
3.3 注重产品品质 |
4 结语 |
(2)种根尺寸对掌叶覆盆子埋根育苗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埋前准备 |
1.3.3 育苗与管理 |
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根长度对埋根繁育苗木效果的影响 |
2.2 种根粗度对埋根繁育苗木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3)覆盆子繁育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覆盆子繁育技术 |
1.1 种子繁殖 |
1.2 扦插繁殖 |
1.3 根蘖繁殖和压条繁殖 |
1.4 移栽繁殖 |
1.5 组织培养繁殖 |
2 覆盆子加工的产品 |
2.1 覆盆子食品 |
2.2 覆盆子饮品 |
2.3 覆盆子保健品 |
2.4 覆盆子药品 |
3 展望 |
(4)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及发芽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种子和果实长、宽的测定 |
1.2.2 种子千粒重和果实单果重的测定 |
1.2.3 发芽率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分析 |
2.2 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各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2.3 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4 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发芽率的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5)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石台县自然概况 |
1 地形地貌 |
2 气候特征 |
3 土壤类型 |
4 水文条件 |
5 植被概况 |
第二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分布与蕴藏量调查 |
1 调查时间及路线 |
1.1 踏查阶段 |
1.2 调查阶段 |
2 调查方法 |
2.1 文献调查 |
2.2 线路调查 |
2.3 样方调查 |
3 调查结果 |
3.1 石台县药用植物生态分布 |
3.2 安徽省植物新纪录 |
3.3 石台县药用植物蕴藏量的计算 |
第三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区系研究 |
1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点 |
1.1 药用蕨类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
1.2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征 |
2 药用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 |
2.1 药用种子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
2.2 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第四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 |
1 石台县大宗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
2 石台县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
3 石台县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及利用分析 |
第五章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 |
1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介绍 |
1.1 国家级保护植物 |
1.2 其他稀有植物 |
2 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与生境特征研究 |
2.1 铁皮石斛的分布 |
2.2 铁皮石斛的生境特征研究 |
2.3 讨论 |
3 石台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探究 |
3.1 石台地区药用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评价研究 |
3.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物种保护的基础 |
3.3 建立药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 |
第六章 石台县中药资源发展规划建议 |
1 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 |
2 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 |
3 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 |
4 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 |
结语 |
1 调查结果 |
2 区系研究 |
3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石台县药用植物名录 |
(6)淳安县文昌镇掌叶覆盆子大田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方式 |
1.1 苗木繁殖 |
1.1.1 根蘖繁殖。 |
1.1.2 分株繁殖。 |
1.2 种植注意事项 |
1.3 栽植建园 |
2 园地管理 |
2.1 肥水管理 |
2.2 修剪整形 |
3 结语 |
(7)掌叶覆盆子山地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掌叶覆盆子生长特性 |
2 繁殖 |
2.1 种子繁育 |
2.2 根蘖繁殖 |
2.3 分株繁殖 |
2.4 扦插繁殖 |
3 定植 |
4 园地管理 |
4.1 肥水管理 |
4.2 修剪整形 |
5 采收加工 |
(8)掌叶覆盆子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悬钩子属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 |
1.1.1 悬钩子属植物开花特性研究 |
1.1.2 悬钩子属植物种子基本特性 |
1.1.3 悬钩子属植物种子休眠与萌发研究 |
1.2 掌叶覆盆子研究进展 |
1.2.1 掌叶覆盆子基本生物学特征 |
1.2.2 掌叶覆盆子繁殖相关的研究 |
1.3 掌叶覆盆子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材料、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材料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掌叶覆盆子生境及物候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地点与方法 |
2.2.1 研究地点 |
2.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掌叶覆盆子生境 |
2.3.2 掌叶覆盆子物候期 |
2.4 讨论 |
2.4.1 掌叶覆盆子生境脆弱,野生资源破坏严重 |
2.4.2 物候学研究是掌叶覆盆子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 |
第三章 掌叶覆盆子环境适应性的结构基础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根的解剖结构 |
3.3.2 茎的解剖结构 |
3.3.3 叶的解剖结构 |
3.4 讨论 |
3.4.1 根对环境的适应性 |
3.4.2 茎对环境的适应性 |
3.4.3 叶对环境的适应性 |
3.5 小结 |
第四章 掌叶覆盆子花芽发育研究 |
4.1 掌叶覆盆子花芽形态分化 |
4.1.1 引言 |
4.1.2 材料与方法 |
4.1.3 结果与分析 |
4.1.4 讨论 |
4.1.5 小结 |
4.2 掌叶覆盆子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
4.2.1 引言 |
4.2.2 材料与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2.4 讨论 |
4.2.5 小结 |
第五章 掌叶覆盆子果实发育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果实生长发育曲线 |
5.3.2 核果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掌叶覆盆子的结实特性与种子繁殖力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果实的出种量和重量分异 |
6.3.2 种子的生活力和含水量 |
6.3.3 采种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6.3.4 采种时间与种子内源激素的变化 |
6.3.5 储藏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6.3.6 不同母树种子的萌发 |
6.4 讨论 |
6.4.1 自然状态下掌叶覆盆子种子繁殖困难 |
6.4.2 种子繁殖的迫切需求与可行性 |
6.5 小结 |
第七章 掌叶覆盆子种子特性及种子休眠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种子基本特性 |
7.3.2 种壳解剖学观察 |
7.3.3 种子活力、胚芽观察和吸水性 |
7.3.4 不同酸蚀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7.4 讨论 |
7.4.1 垂直排列的石细胞层导致种壳坚硬 |
7.4.2 种壳坚硬引起种子的休眠 |
7.4.3 种子胚芽发育不完善引起种子休眠 |
7.4.4 种子萌发存在物理和生理休眠的抑制 |
7.5 小结 |
第八章 掌叶覆盆子种子休眠破除及休眠类型 |
8.1 引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实验材料 |
8.2.2 实验方法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酸蚀对种子发芽率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 |
8.3.2 低温湿层积对种子发芽率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 |
8.3.3 低温湿层积解除种子休眠过程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8.3.4 赤霉素对种子发芽率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 |
8.3.5 赤霉素和氮化合物联合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 |
8.3.6 氮化合物对种子发芽率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 |
8.4 讨论 |
8.4.1 种壳是掌叶覆盆子种子萌发的基础性障碍 |
8.4.2 激素平衡调控掌叶覆盆子种子的萌发 |
8.4.3 含氮化学物质促进掌叶覆盆子种子的萌发 |
8.4.4 掌叶覆盆子种子休眠类型 |
8.4.5 氮化合物在GA_3梯度中对掌叶覆盆子种子休眠的影响 |
8.5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9.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掌叶覆盆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学及生长发育特性 |
2不同分类标准的分类位置 |
3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 |
4优种选育与栽培技术 |
4.1优种选育 |
4.2栽培技术 |
5展望 |
四、掌叶覆盆子种子特性与发芽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掌叶覆盆子在宜昌市的发展前景和关键技术及对策建议[J]. 余京华,朱德平,向胜华,刘静,王前涛,王燕萍. 中国农技推广, 2021(10)
- [2]种根尺寸对掌叶覆盆子埋根育苗效果的影响[J]. 张小辉,范祥祯,鲍英杰,谢爱香,唐昌贻. 林业科技, 2021(01)
- [3]覆盆子繁育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现状[J]. 李瑞敏,余水生,叶莉玲,周樟平,傅秋华,程汝滨. 农技服务, 2019(06)
- [4]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及发芽率研究[J]. 游晓庆,陈慧,李晓辉,于宏,朱恒,黎芳,刘俊. 南方林业科学, 2019(03)
- [5]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D]. 罗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6)
- [6]淳安县文昌镇掌叶覆盆子大田栽培技术[J]. 邬枭楠,饶岚岚,童光根.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6)
- [7]掌叶覆盆子山地种植技术[J]. 邬枭楠.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5)
- [8]掌叶覆盆子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D]. 闫翠香.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4)
- [9]掌叶覆盆子培育技术及开发利用途径[J]. 朱嫦娟. 现代农业科技, 2015(23)
- [10]掌叶覆盆子的研究进展[J]. 江景勇,陈珍. 贵州农业科学,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