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型风洞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3D打印技术,高速风洞,Agard-B模型,Ansys仿真
模型风洞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洪兴福,熊波,叶成,王林志[1](2019)在《高速风洞3D打印金属模型制造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洞试验金属模型是飞行器开展高速风洞试验的重要载体,对模型制造表面粗糙度、强度和刚度性能、制造效率等要求高。金属3D打印技术已经在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技术逐步成熟,且具有传统机械加工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因此,在高速风洞试验金属模型制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促进金属3D打印技术在高速风洞试验中的应用,针对高速风洞金属模型制造的特殊要求,基于金属3D打印技术开展了高速风洞试验模型制造和性能测试研究,包括30CrMnSiA金属材料粉末制备、试件性能测试、模型流固耦合分析、基于高速风洞试验的中空模型设计和3D打印制造等,并在高速风洞中开展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3D打印的高速风洞金属模型能够满足风洞试验要求,并成功应用于多项高速风洞试验金属模型3D打印制造。通过该研究,成功突破了金属粉末制造、模型强度刚度性能和表面粗糙度保证、3D打印风洞试验金属模型设计等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金属3D打印技术在高速风洞试验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刘愿,钱战森,向先宏[2](2019)在《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风洞试验及模型典型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典型模态转换条件下的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研究,获得了其主要气动性能参数,并验证了所采用的CFD方法的基本可靠性。以CFD为主要手段,针对该TBCC进气道模型开展了侧板缝隙、前缘钝化以及内型面迎风台阶3方面加工偏差对进气道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分流板与侧板之间的缝隙导致了高、低速通道之间的窜流,在缝隙为0.5mm时,高速通道总压恢复系数增加量可达2.13%,同时流量系数增加2.27%,这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产生了影响,模型侧板缝隙应小于0.5mm;在一般加工精度(0.3mm)下,前缘钝化半径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较小,进气道性能参数基本保持不变;在一般装配精度(0.5mm)下,内型面迎风台阶对进气道流量系数基本无影响,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的减小量小于0.44%,能够满足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要求。(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朱青,陈文天,朱乐东,崔译文[3](2019)在《大攻角下超大跨度斜拉桥颤振性能节段模型风洞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一座1 400 m跨径流线型闭口箱梁断面斜拉桥的颤振性能,根据其风致静力失稳或颤振前主梁最大有效风攻角已接近±10°的特点,通过弹簧悬挂节段模型试验,开展了大攻角下桥梁颤振性能研究。试验发现,在4°~10°风攻角下,高风速时模型均出现了弯扭耦合程度较弱的自限幅非线性颤振现象;而在其他攻角下,高风速时模型则表现为常规的发散型弯扭耦合颤振。研究发现,经典的线性颤振理论无法适用于研究试验中大攻角下出现的非线性颤振现象。因此,采用了一种简化的非线性半经验数学模型来表示非线性颤振中的自激扭矩,并从试验模型颤振位移时程中识别得到了模型参数。基于这一非线性自激力模型,通过试验测得的位移信号来构造自激扭矩时程,再利用自激扭矩的做功时程来识别各个气动参数。之后,利用其中的部分气动参数构造气动阻尼,并基于结构阻尼系数与气动线性阻尼系数之和为零的判断条件,提出了一种针对非线性颤振现象的临界风速确定方法,同时将线性和非线性颤振的起振判断条件进行了很好的统一。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这一方法求得的颤振临界风速与风洞试验中出现的现象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尚祖铭,吴佳莉,牛中国,卜忱[4](2019)在《带等离子控制的飞翼布局飞机模型的风洞虚拟飞行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已经在流动控制领域成为热点和焦点。为了研究等离子体对于飞翼布局飞机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中采用闭环飞行控制律对飞翼布局飞机模型的操纵舵面进行操控,同时增加等离子控制,对该模型飞机在失速迎角附近区域开展叁自由度(3DoF)的虚拟飞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打开后,在俯仰运动上,使得飞机俯仰振荡幅值变小,增快振荡衰减,在滚转运动上,对滚转角命令的跟随性变好;在偏航运动上,增加了偏航阻尼,改善了原来偏航运动的偏离问题。因此,等离子流动控制对于飞翼布局飞机在失速迎角附近的稳定性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对未来等离子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本文来源于《航空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张戈,于贤鹏,郭承鹏,刘南,张颖[5](2019)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支撑系统虚拟振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动阻尼等气动弹性风洞试验中,需要设计合理的风洞试验模型支撑系统,避免支撑系统的频率对弹性模型的关键模态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干扰试验测量结果。在传统的支撑系统设计过程中,通常仅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支撑系统部件进行孤立的模态分析,或通过少量约束模拟真实支撑系统,无法反应"支撑装置-模型"系统全貌。本文基于弹性多体动力学分析技术,建立了细长体弹性模型及其风洞试验支撑系统虚拟振动分析系统,对影响系统频率的关键因素进行量化分析,重点分析了模型-支杆连接中的弹簧部件对试验系统的频率影响,试验结果与真实地面振动试验规律一致,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余立,杨兴华,寇西平,曾开春,吕彬彬[6](2019)在《跨声速风洞模型主动减振系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跨声速风洞测力试验模型的俯仰振动问题,研制了一套主动减振系统。该系统利用了模型/天平/支杆系统的响应特性,采用主动控制方法,以天平信号作为输入,采用速度负反馈,使用安装在支杆后端主动接头内的压电陶瓷作动器来抑制模型振动。地面试验结果表明,主动减振系统使模型/天平/支杆系统的俯仰一、二阶阻尼比分别提高20.8倍和12.8倍。风洞试验结果显示,法向力和俯仰力矩振动幅度分别下降71.0%和57.5%,风洞试验结果还表明主动减振系统对气动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小。主动减振系统在多个模型的风洞试验中也得到验证,显示出良好的减振性能和模型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牟力胜,谢志江,赵远程,李宁[7](2019)在《风洞试验中飞行器模型支撑机构的刚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对应用于风洞试验的飞行器模型支撑机构进行刚度优化的方法,对飞行器模型支撑机构施加一个不同频率的激振力,通过模态和谐响应分析得到机构刚度最薄弱的环节。应用这一刚度优化方法,以飞行器模型支撑机构中的主支板为优化对象,通过灵敏度分析法得出主支板质量和固有频率对主支板根部尺寸的灵敏度,建立优化方程,基于MATLAB软件求解得到主支板的优化结果。主支板刚度优化后,减小了飞行器模型支撑机构整体在Y方向和Z方向的最大共振峰值,所对应的共振频率相应提高。(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期刊2019年07期)
侯良学,张戈,刘南,王冬,钱卫[8](2019)在《基于风洞试验模型的跨声速颤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行器跨声速工况下颤振边界快速下降,是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重点关注的状态之一。目前工程中采用基于偶极子格网法的线性分析手段无法准确预测跨声速颤振边界,风洞试验仍然是研究飞行器跨声速颤振特性的重要手段;以两套颤振试验标准模型为研究对象,在FL-3风洞中开展了风洞跨声速试验研究,采用PEAK-HOLD亚临界响应分析方法预测了模型的跨声速颤振边界,并利用ZAERO和CFD/CSD耦合两种数值计算方法预测了试验模型的颤振边界。结果表明:PEAK-HOLD亚临界响应分析方法预测颤振边界具有较好的趋势性,颤振边界合理可靠;ZAERO线性方法对跨声速颤振边界的预测精度较低,而基于CFD/CSD耦合的非线性方法得到的跨声速颤振边界与试验吻合较好,相互验证了风洞试验和数值计算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3期)
梁枢果,周颖,王磊,樊星妍,刘伟[9](2019)在《基于连续气弹模型的超高烟囱风致响应风洞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300 m超高烟囱为例,介绍了将连续气弹模型应用于超高烟囱抗风设计的风洞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选用DEVCON胶剂,采用开模灌胶再拆模的方式,制作了连续壳体气弹模型,模拟了烟囱的几何外形和动力特性;基于刚性模型测压试验,确定了模型表面粗糙条的设置方式,以模拟实际烟囱风荷载的雷诺数效应;将刚性模型雷诺数效应模拟方法应用到连续壳体气弹模型上,对气弹模型进行吹风试验,获得了该烟囱的风致响应。气弹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烟囱在平滑流场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涡激共振现象,在实际湍流场中没有出现涡激共振现象,但横风向动态位移仍然显着大于顺风向动态位移;将试验结果与既有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检验了该试验数据的可靠性。该试验方式和试验结果可为类似工程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0期)
刘欣鹏,晏致涛,李正良,刘静波,陈俊帆[10](2019)在《基于气动弹性模型的曼型干式煤气柜风致响应风洞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煤气柜进行风致响应分析,根据风洞试验相似准则,设计制作了曼型干式煤气柜气动弹性模型,并对煤气柜模型动力特性进行试测。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煤气柜在不同工况下的风致响应。结果表明:煤气柜气动弹性模型能够准确模拟原型结构动力特性;活塞位置对煤气柜位移响应的影响显着,位移响应最大值发生在活塞处于低位时,迎风面柜体的2/3高度处;试验风速对活塞邻近测点位移响应的影响有限,对与活塞相距较远测点位移响应的影响明显;活塞的存在对柜体风振系数起到抑制作用,但总体而言煤气柜风振系数沿子午向从上至下逐渐增大。结合试验结果给出了煤气柜风振系数计算式。(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模型风洞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展了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典型模态转换条件下的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研究,获得了其主要气动性能参数,并验证了所采用的CFD方法的基本可靠性。以CFD为主要手段,针对该TBCC进气道模型开展了侧板缝隙、前缘钝化以及内型面迎风台阶3方面加工偏差对进气道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分流板与侧板之间的缝隙导致了高、低速通道之间的窜流,在缝隙为0.5mm时,高速通道总压恢复系数增加量可达2.13%,同时流量系数增加2.27%,这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产生了影响,模型侧板缝隙应小于0.5mm;在一般加工精度(0.3mm)下,前缘钝化半径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较小,进气道性能参数基本保持不变;在一般装配精度(0.5mm)下,内型面迎风台阶对进气道流量系数基本无影响,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的减小量小于0.44%,能够满足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型风洞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洪兴福,熊波,叶成,王林志.高速风洞3D打印金属模型制造与试验[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9
[2].刘愿,钱战森,向先宏.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风洞试验及模型典型影响因素分析[J].实验流体力学.2019
[3].朱青,陈文天,朱乐东,崔译文.大攻角下超大跨度斜拉桥颤振性能节段模型风洞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9
[4].尚祖铭,吴佳莉,牛中国,卜忱.带等离子控制的飞翼布局飞机模型的风洞虚拟飞行试验[J].航空科学技术.2019
[5].张戈,于贤鹏,郭承鹏,刘南,张颖.弹性模型风洞试验支撑系统虚拟振动试验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6].余立,杨兴华,寇西平,曾开春,吕彬彬.跨声速风洞模型主动减振系统试验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
[7].牟力胜,谢志江,赵远程,李宁.风洞试验中飞行器模型支撑机构的刚度优化[J].机械制造.2019
[8].侯良学,张戈,刘南,王冬,钱卫.基于风洞试验模型的跨声速颤振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9].梁枢果,周颖,王磊,樊星妍,刘伟.基于连续气弹模型的超高烟囱风致响应风洞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10].刘欣鹏,晏致涛,李正良,刘静波,陈俊帆.基于气动弹性模型的曼型干式煤气柜风致响应风洞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