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内观认知疗法,网瘾,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孔艳玲,张少波[1](2016)在《内观认知疗法对网瘾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观认知疗法对网瘾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的影响。方法:60名网瘾大学生,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给予一般性健康教育,研究组给予内观认知疗法,干预时间均为2周,治疗前后,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研究组TSCS、CSES总分分别为(226.55±23.46)分、(28.48±4.35)分,对照组TSCS、CSES总分分别为(226.49±23.24)分、(28.35±4.29)分;两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研究组SCS、CSES总分分别为(261.72±21.28)分、(35.29±3.41)分,对照组SCS、CSES总分分别为(239.53±25.16)分、(30.15±4.33)分,两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t=3.69、5.11,P<0.01)。结论:内观认知疗法能够提高网瘾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评价水平,具有较好的心理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王海宁[2](2016)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认知偏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儿童期心理虐待对人的心理、认知、社会和行为发展等各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影响范围广泛。随着对受心理虐待个体研究的深入,对心理虐待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精细化。可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人们忽视了青少年受到心理虐待的影响。另外,有关自我意识的研究,虽然一直是心理学中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但是针对青少年自我认知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研究儿童期受心理虐待对青少年自我认知、自我评价造成的影响,从而为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拓研究方向。本研究对象选取了某市叁所中学共480名初中生,采用调查问卷和实验方法相结合,研究了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初中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影响。首先,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初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情况、初中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进行了测量,研究儿童期心理虐待初中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特点。其次,选取在调查问卷中显示心理虐待阳性的初中生20名(实验组)和心理虐待阴性的初中生20名(对照组),运用被试内实验设计,探究心理虐待阳性初中生的认知偏向。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初中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呈负相关。(2)初中生总体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都很积极,而且不存在性别差异。儿童期受到心理虐待初中生和与未受到心理虐待初中生相比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方面都有显着差异,受到心理虐待初中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中都表现得更为消极。(3)儿童期心理虐待阳性初中生存在认知偏向。实验结果表明心理虐待阳性组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偏向,对负向自我评价词汇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心理虐待阴性组被试未对任何情绪词汇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偏向,但是对正向自我评价词汇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张宜彬[3](2008)在《我国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从心理问题的内在起因——自我,和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形式——适应两方面入手,试图探讨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叁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初中生心理健康内在原因和外在表现的相互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数据来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研究”。论文首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原有测量工具进行修订;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提出研究假设,建构了研究的理论框架;接下来,对我国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叁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起叁者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初中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不是很积极,但是也不消极,适应状况处于中等水平,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和独生子女情况都是以上叁个变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初中生的总体自我认知对其适应状况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初中生的总体自我评价对其适应状况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在自我认知影响适应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在理论方面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各自的因子结构,并建立了叁者相互作用的结构模型,充实了国内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的内容。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为我国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状况的研究建立了常模,并为以上叁个变量的测量和评估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最后,论文对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建议:应对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给予重点帮助。对适应状况较差的学生应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若只关注心理问题的现象本身,则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8-05-01)
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儿童期心理虐待对人的心理、认知、社会和行为发展等各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影响范围广泛。随着对受心理虐待个体研究的深入,对心理虐待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精细化。可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人们忽视了青少年受到心理虐待的影响。另外,有关自我意识的研究,虽然一直是心理学中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但是针对青少年自我认知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研究儿童期受心理虐待对青少年自我认知、自我评价造成的影响,从而为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拓研究方向。本研究对象选取了某市叁所中学共480名初中生,采用调查问卷和实验方法相结合,研究了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初中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影响。首先,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初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情况、初中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进行了测量,研究儿童期心理虐待初中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特点。其次,选取在调查问卷中显示心理虐待阳性的初中生20名(实验组)和心理虐待阴性的初中生20名(对照组),运用被试内实验设计,探究心理虐待阳性初中生的认知偏向。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初中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呈负相关。(2)初中生总体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都很积极,而且不存在性别差异。儿童期受到心理虐待初中生和与未受到心理虐待初中生相比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方面都有显着差异,受到心理虐待初中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中都表现得更为消极。(3)儿童期心理虐待阳性初中生存在认知偏向。实验结果表明心理虐待阳性组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偏向,对负向自我评价词汇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心理虐待阴性组被试未对任何情绪词汇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偏向,但是对正向自我评价词汇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孔艳玲,张少波.内观认知疗法对网瘾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
[2].王海宁.儿童期心理虐待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认知偏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3].张宜彬.我国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