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雅俗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影文学,俗文化,英美文学
雅俗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杨[1](2018)在《探究电影中英美文学的雅俗另类意识支撑》一文中研究指出英美电影中的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与精品,是英美电影赖以支撑的文化支柱,其有着人性化的主观在场性表达。这种主观在场性表达为电影艺术的视听注入、视听融合、视听时空的无极展现带来了一种更具切近性、真实性、临境性、立体性的客观与主观两相融合叙事模式。文学具有极大的自由性、纷纭性、多样性,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雅与俗已成为文学表达的常态,这种文学常态在注入电影表达之后即成为了一种视听表达的新常态。(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10期)
谭玉龙[2](2014)在《《溪山琴况》与晚明音乐审美意识中的雅俗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音乐审美意识总体上呈现出崇俗斥雅、高扬个性、抒发性灵的特质,俗乐受到人们的亲睐,雅乐举步维艰。而徐上瀛所着的《溪山琴况》却在此时期砥柱中流,提出"黜俗而归雅"的命题,进行了一系列雅俗、古今之辨。他与王阳明、杨表正、严澄等人共同构成了明中叶以来倡导回归雅正的音乐审美传统的阵营,是清初抵制低俗而复归高雅的审美思潮的先声。另外,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徐上瀛在进行雅俗之辨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于雅与俗的"大雅"。"大雅"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是琴乐的最高境界,也是至美境界。(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4年02期)
王芳[3](2014)在《中国歌剧受众的雅俗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政治实用功能到娱乐非功利的转变,这其中有社会发展的深层原因,也有受众群体的审美取向变迁的重要因素。金元浦教授在谈到读者中心转变时提及读者在和作品、创作进行对话的重要功能,"它们注重文学作为活动的过程本身,注重文学的效应……文学变成了一种双向交互作用的动态的交流活动。对话、主体间性成为重要的理论概念。"[1]中国歌剧受众群体在和歌剧的不断对话交流过程中,对中国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戏剧》期刊2014年03期)
包树望[4](2012)在《雅俗文化在“道德宿命意识”上的冲突与整合——以《考城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宿命意识的虚幻性为雅俗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其道德本体、赏罚主义、需要外在主宰力量等特征使《考城隍》以科举考试选拔城隍、因仁孝的儒家道德意识和关于"有心为善"的较好道德理论水平而施以"给假九年"的奖赏,以及其他情节共同展现了雅俗文化在道德宿命意识上的冲突与整合。(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李中华[5](2006)在《受众意识与雅俗文学的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分曾是一个历史问题,比及今天,依然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较多,理论成果也十分丰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新变,已呈现某种不足。有感于此,拟从“受众意识”这一新的角度作出新的阐释:雅文学乃是一种主要面向知识者受众的“小众”化写作,俗文学则是一种面向普通受众的“大众”化写作。(本文来源于《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潘桂林[6](2004)在《读者意识与晚近长篇小说的雅俗流变及叙事革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是作者与社会对话的一种方式,而社会是由无数的具体个体,即读者构成。读者意识或隐或显地存在于作者的创作意识之中,是调节小说创作旨趣、品味、内容和话语方式的重要杠杆。晚近作家身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交接点,读者意识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创作目的的摇摆性、读者阅读期待的复杂性,读者地位置放的矛盾性。而且,晚近文学的启蒙目标使小说创作必须面对下层读者有限的接受水平,“报章小说”时断时续的接受情境使作家必须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感受。这些因素的存在,对晚近长篇小说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如雅俗流变、文体革新、叙事变革、假托译着,和诸多的艺术缺陷,如叙事技巧的粗糙生硬、叙事结构的模式化和叙事声音的浮露单调,以及叙事风格趋向于直陈和谴责,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晚近小说雅俗观念的变迁、雅俗流变的复杂性,集锦式结构的兴盛、发展和珠花式结构的新变,叙事表达方式直陈加强而反讽弱化甚至消失的总体趋势,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但从交流的角度看,作家读者意识的强化、转型,读者群体、读者心理的改变,阅读情境的变化,都是这些具体文学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读者意识作为作家创作意识的内在构成,对晚近小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此课题还具有广阔的延展空间。(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潘桂林[7](2004)在《读者意识与20世纪初长篇小说的雅俗之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家对小说读者的关注、读者阅读期待的改变 ,以及作家读者意识功利指向的摇摆性和文化指向的复杂性 ,对 2 0世纪初中国长篇小说由俗入雅、回雅向俗、雅俗并存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徐文静[8](2002)在《雅俗合流 走向市场——从陈染的作品看20世纪90年代作家的市场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陈染的作品,在保留个人探索的先锋性的同时,又较早地显示出大众消费文化特征,因而具有了“超文本”的经典意义。这也透露出在20世纪90年代多重文化语境中,作家们以雅俗合流的创作参与市场竞争的自主意识,预示着传统文艺观将发生本质改变的某些征兆。(本文来源于《临沂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石义彬[9](2000)在《受众意识的强化与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一文中研究指出荷兰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指出:“文化最本质最首要的属性就是传播,没有传播,文化不可能生存、发展、壮大以及获得辉煌的成果。”文学既是文化的一个族类,当然最本质最首要的特性也是传播。因此,我们的文(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00-05-13)
雅俗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明音乐审美意识总体上呈现出崇俗斥雅、高扬个性、抒发性灵的特质,俗乐受到人们的亲睐,雅乐举步维艰。而徐上瀛所着的《溪山琴况》却在此时期砥柱中流,提出"黜俗而归雅"的命题,进行了一系列雅俗、古今之辨。他与王阳明、杨表正、严澄等人共同构成了明中叶以来倡导回归雅正的音乐审美传统的阵营,是清初抵制低俗而复归高雅的审美思潮的先声。另外,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徐上瀛在进行雅俗之辨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于雅与俗的"大雅"。"大雅"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是琴乐的最高境界,也是至美境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雅俗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杨.探究电影中英美文学的雅俗另类意识支撑[J].电影评介.2018
[2].谭玉龙.《溪山琴况》与晚明音乐审美意识中的雅俗观[J].中国音乐.2014
[3].王芳.中国歌剧受众的雅俗意识[J].中国戏剧.2014
[4].包树望.雅俗文化在“道德宿命意识”上的冲突与整合——以《考城隍》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
[5].李中华.受众意识与雅俗文学的分野[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6].潘桂林.读者意识与晚近长篇小说的雅俗流变及叙事革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4
[7].潘桂林.读者意识与20世纪初长篇小说的雅俗之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8].徐文静.雅俗合流走向市场——从陈染的作品看20世纪90年代作家的市场意识[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
[9].石义彬.受众意识的强化与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N].人民日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