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氟喹诺酮金属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喹诺酮,金属配合物,进展
氟喹诺酮金属配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胡健[1](2019)在《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喹诺酮类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生素,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喹诺酮衍生物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处方抗菌药物,许多喹诺酮金属配合物具有与母体类似或更强的抗菌活性。设计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金属配合物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是日后开发此类药物的重要方向。本文总结了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殷鹏飞[2](2012)在《光谱法研究壳核型量子点CdTe/CdS与生物碱、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其金属配合物-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壳核型(core/shell)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作为一种在单个量子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荧光材料,是纳米生物光子学重要的新型工具。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合成了不同修饰剂(巯基乙酸(TGA)、谷胱甘肽(GSH))稳定的CdTe/CdS壳核型量子点,并用透射电镜(TEM)、荧光显微镜(FM)对合成的QDs的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和共振瑞利散射(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 RRS)光谱研究了壳核型量子点与生物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氟喹诺酮类药物(盐酸洛美沙星)及其金属配合物-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同时利用了量子点荧光可逆调控的方法,探讨了氟喹诺酮类金属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从而建立了一种与传统方法相比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的荧光测定的新方法,并为研究生物碱、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其核酸分子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和理论基础。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紫外-可见吸收、荧光光谱研究壳核型量子点CdTe/CdS与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文中合成了巯基乙酸(TGA)修饰的壳核型CdTe/CdS量子点(TGA-CdTe/CdSQDs)。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吸收、荧光光谱研究TGA-CdTe/CdS QDs与盐酸药根碱(Jatrorrhizine hydrochloride,JH)、盐酸巴马汀(Palmatine chloride, PC)的相互作用机理。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介质中,QDs分别与JH、PC相互作用后使QDs的荧光呈线性猝灭,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r=0.997),线性范围11.04~1×104mg/L,25~1×104ng/mL,检出限(3σ)为3.3ng/L,7.7ng/mL。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便、定量测定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的新方法和途径。2.紫外-可见吸收、荧光光谱研究壳核型量子点CdTe/CdS与盐酸洛美沙星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文中合成了谷胱甘肽(GSH)修饰的壳核型CdTe/CdS量子点(GSH-CdTe/CdSQDs),利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研究讨论了GSH-CdTe/CdS QDs与盐酸洛美沙星(Lomefloxacin Hydrochloride, LMFH)的相互作用机理。在pH为7.6的tris-HC1缓冲溶液介质中,盐酸洛美沙星与QDs相互作用后使QDs的荧光呈线性猝灭,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线性范围为27~2×104ng/mL,检出限(3σ)为8.2ng/mL。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便、定量测定盐酸洛美沙星的新方法和途径。3.光谱法研究壳核型量子点CdTe/CdS与盐酸洛美沙星-Cu(Ⅱ)配合物-DNA的相互作用文中低温水相合成了谷胱甘肽修饰的CdTe/CdS量子点(GSH-CdTe/CdS QDs)。 GSH-CdTe/CdS QDs与盐酸洛美沙星相互作用时由于QDs激发态电子的转移导致GSH-CdTe/CdS QDs荧光动态猝灭。又使盐酸洛美沙星与Cu(Ⅱ)配位,得到带正电的配合物,与GSH-CdTe/CdS QDs相互作用时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发生静态猝灭现象,然后在GSH-CdTe/CdS QDs与Cu(Ⅱ)-盐酸洛美沙星体系中加入hsDNA,Cu(Ⅱ)-盐酸洛美沙星嵌入hsDNA双链结构中,阻碍了与GSH-CdTe/CdS QDs静电引力的结合,使得GSH-CdTe/CdS QDs荧光恢复。根据GSH-CdTe/CdS QDs荧光的猝灭和恢复,实现了量子点的荧光可逆调控。结合共振瑞利散射(RRS)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讨论了GSH-CdTe/CdS QDs-盐酸洛美沙星的Cu(Ⅱ)配合物、hsDNA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一种以壳核型量子点为荧光探针的手段研究氟诺酮类药物金属配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5-09)
陈威[3](2007)在《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与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活性高、毒性低,作用机制独特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抗菌素之一。但在药物作用机理、耐药性和进一步开发等方面的研究遇到了诸多难题,基于金属离子在药物作用中的特殊地位和其重要的生物功能,从机理研究和无机药物研究的角度出发,合成以药物分子为配体的配合物或合成金属化合物,对于开发喹诺酮药物的应用和金属化合物抗癌新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目前对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结构的研究,对配合物的性质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研究对象也主要是萘啶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而对目前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的氧氟沙星和帕珠沙星的研究很少;对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生物活性尤其是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尚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等。本课题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工作:1.以氧氟沙星、帕苏沙星、环丙沙星为配体,选择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镁、锰、铜、锌等过渡金属离子和有抗肿瘤活性的稀土金属离子,合成了一系列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和手段对配合物的配位化学,空间结构进行了表征,对配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2.用热分析技术(TG-STG-DSC)研究了金属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热分解动力学。用TG-DTG法测定配体和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分析了其热降解机理,用微分法和积分法计算了氧氟沙星及其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3.合成了氧氟沙星锌配合物Zn(oflo)_2(H_2O)·2H_2O,解析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对其氢键作用、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热分解过程(TG-DTG-DSC)、配合物的固体荧光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两个氧氟沙星分子分别通过3位羧基上的一个氧原子和4位酮基氧原子以双齿形式与锌配位,Zn~(2+)的配位数为5,形成四方锥形几何结构。4.以邻菲咯啉(phen)作为第二配体,合成了配合物[Cu(oflo)(phen)(H_2O)](NO_3)·10H_2O,解析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红外光谱、热分析,固体荧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氧氟沙星通过3位羧基上的一个氧原子和4位酮基氧原子以双齿形式与铜配位,而phen以两个N原子参与配位,Cu~(2+)为五配位的配位方式形成四方锥形几何结构。5.用MTT法和SRB法对所合成的金属配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有5种配合物对抗HL-60人白血病细胞株有体外活性,其中1种有强效,5种配合物对抗BEL-7402人肝癌细胞株有体外活性,其中2种有强效。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抗菌(G~+、G~-)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与药物配体的抗菌活性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5-01)
陈亮,穆丽璇,续浩[4](2003)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与过渡金属离子Cr~(3+),Mn~(2+) 和Fe~(3+)形成配合物配位位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 1D1 HNMR ,1 3CNMR和1 H自旋 晶格弛豫时间T1 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与过渡金属离子Cr3+,Mn2 +和Fe3+形成配合物的位置进行了研究 ,合成了固体配合物 ,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离子Cr3+,Mn2 +和Fe3+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形成 1∶2的配合物 ,并确定了配位位置(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03年01期)
王国平[5](2002)在《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抗菌素之一,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其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喹诺酮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喹诺酮配合物的配位化学和喹诺酮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随着喹诺酮药物的开发,其结构日趋复杂、成本提高、抗药性增强,如何进一步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对喹诺酮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时,金属离子集中在Mg~(2+)和Fe~(3+),而对在生物体内起着氧化酶、双氧输运和电子转移功能的Cu~(2+)缺乏研究:3)喹诺酮的配位化学研究的对象几乎以萘啶酸和西诺沙星为主,对目前应用广泛的环丙沙星和氟哌酸涉及甚少,尤其在N-N配体存在下含氟喹诺酮的配位行为,对影响结构的配体间弱相互作用也少有讨论;4)对喹诺酮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仅仅有零星的报道,缺乏系统的研究,对金属离子存在下的药物活性影响也涉及甚少,更未能对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探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氟哌酸、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为配体,选择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的过渡金属离子和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稀土离子,合成了45个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电子顺磁共振波谱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性质进行了讨论;解析了离子型化合物(HCPFX)_2[CdCl_4]·3H_2O的晶体结构,对配合物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进行了讨论,并讨论了配合物的反应条件: 第二,分别以氟哌酸和环丙沙星为第一配体,引入N-N配体,合成了6个Cu(Ⅱ)配合物,其中: 1)氟哌酸金属配合物:解析了配合物[Cu(NFLX)(phen)(H_2O)]NO_3·3H_2O,[Cu(NFLX)(bipy)NO_3]·2H_2O的晶体结构,对前者的氢键作用(包括C-H…O弱氢键作用)、芳环堆积作用、配合物的红外光谱、配合物在固态和溶液状态下室温和低温冷冻EPR波谱进行了讨论,对后者的结构、堆积作用和谱学性质也作了讨论。 2)环丙沙星配合物:合成并解析了四个具有特殊结构的配合物分别为:具二维网格的氟喹诺酮类铜(Ⅱ)配合物{[Cu(L)(bipy)](C_2H_5OH)(5H_2O)}_n、单核铜(Ⅱ)四元配合物[Cu(cip)(bpy)Cl]·2H_2O、双核铜(Ⅱ)四元配合物[Cu_2(cfc)_2(bpy)_2(pip)]·6H_2O和[Cu_2(cfc)_2(phen)_2(pip)]·6H_2O。其中的原始配体CPFX在合成反应中均发生了改变,主要变化在7位取代基。对原始配体CPFX(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2-06-01)
氟喹诺酮金属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壳核型(core/shell)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作为一种在单个量子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荧光材料,是纳米生物光子学重要的新型工具。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合成了不同修饰剂(巯基乙酸(TGA)、谷胱甘肽(GSH))稳定的CdTe/CdS壳核型量子点,并用透射电镜(TEM)、荧光显微镜(FM)对合成的QDs的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和共振瑞利散射(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 RRS)光谱研究了壳核型量子点与生物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氟喹诺酮类药物(盐酸洛美沙星)及其金属配合物-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同时利用了量子点荧光可逆调控的方法,探讨了氟喹诺酮类金属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从而建立了一种与传统方法相比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的荧光测定的新方法,并为研究生物碱、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其核酸分子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和理论基础。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紫外-可见吸收、荧光光谱研究壳核型量子点CdTe/CdS与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文中合成了巯基乙酸(TGA)修饰的壳核型CdTe/CdS量子点(TGA-CdTe/CdSQDs)。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吸收、荧光光谱研究TGA-CdTe/CdS QDs与盐酸药根碱(Jatrorrhizine hydrochloride,JH)、盐酸巴马汀(Palmatine chloride, PC)的相互作用机理。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介质中,QDs分别与JH、PC相互作用后使QDs的荧光呈线性猝灭,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r=0.997),线性范围11.04~1×104mg/L,25~1×104ng/mL,检出限(3σ)为3.3ng/L,7.7ng/mL。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便、定量测定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的新方法和途径。2.紫外-可见吸收、荧光光谱研究壳核型量子点CdTe/CdS与盐酸洛美沙星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文中合成了谷胱甘肽(GSH)修饰的壳核型CdTe/CdS量子点(GSH-CdTe/CdSQDs),利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研究讨论了GSH-CdTe/CdS QDs与盐酸洛美沙星(Lomefloxacin Hydrochloride, LMFH)的相互作用机理。在pH为7.6的tris-HC1缓冲溶液介质中,盐酸洛美沙星与QDs相互作用后使QDs的荧光呈线性猝灭,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线性范围为27~2×104ng/mL,检出限(3σ)为8.2ng/mL。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便、定量测定盐酸洛美沙星的新方法和途径。3.光谱法研究壳核型量子点CdTe/CdS与盐酸洛美沙星-Cu(Ⅱ)配合物-DNA的相互作用文中低温水相合成了谷胱甘肽修饰的CdTe/CdS量子点(GSH-CdTe/CdS QDs)。 GSH-CdTe/CdS QDs与盐酸洛美沙星相互作用时由于QDs激发态电子的转移导致GSH-CdTe/CdS QDs荧光动态猝灭。又使盐酸洛美沙星与Cu(Ⅱ)配位,得到带正电的配合物,与GSH-CdTe/CdS QDs相互作用时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发生静态猝灭现象,然后在GSH-CdTe/CdS QDs与Cu(Ⅱ)-盐酸洛美沙星体系中加入hsDNA,Cu(Ⅱ)-盐酸洛美沙星嵌入hsDNA双链结构中,阻碍了与GSH-CdTe/CdS QDs静电引力的结合,使得GSH-CdTe/CdS QDs荧光恢复。根据GSH-CdTe/CdS QDs荧光的猝灭和恢复,实现了量子点的荧光可逆调控。结合共振瑞利散射(RRS)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讨论了GSH-CdTe/CdS QDs-盐酸洛美沙星的Cu(Ⅱ)配合物、hsDNA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一种以壳核型量子点为荧光探针的手段研究氟诺酮类药物金属配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氟喹诺酮金属配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胡健.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9
[2].殷鹏飞.光谱法研究壳核型量子点CdTe/CdS与生物碱、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其金属配合物-DNA之间的相互作用[D].西南大学.2012
[3].陈威.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与生物活性[D].浙江大学.2007
[4].陈亮,穆丽璇,续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与过渡金属离子Cr~(3+),Mn~(2+)和Fe~(3+)形成配合物配位位置的研究[J].波谱学杂志.2003
[5].王国平.喹诺酮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生物活性[D].浙江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