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表水资源配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优化配置,气候变化,挠力河流域
地表水资源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齐鹏[1](2018)在《基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的挠力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挠力河流域地处叁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流域水文过程发生显着变化,出现了径流衰减、地下水水位下降、湿地面积萎缩等一系列水与生态环境问题,未来气候变化和国家粮食增产工程将进一步加剧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为此,黑龙江省政府规划建设“引松补挠”调水工程,通过跨流域调水解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只考虑地下水或地表水单一水资源已无法保障流域用水安全,因此,开展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与优化配置研究,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协调农业开发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与湿地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对挠力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弄清流域水文地质条件、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及地下水-地表水转化关系基础上,构建了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模型,并结合美国航天局地球交换所发布的BNU-ESM数据集中的RCP4.5和RCP8.5两种气候情景数据对未来2021-2050年流域水资源量进行预估;结合水量平衡、生态需水等约束条件,以流域总缺水量最小为优化目标,构建基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通过粒子群智能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的角度分别对基准年(2015年)、近期规划年(2021-2035年)和远期规划年(2036-2050年)的流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流域降水、径流和地下水位的变化特征通过数理统计法、Mann-Kendall法、奇异值分解和交叉小波等方法,对流域降水、径流、地下水水位等实测资料分析发现:在过去50多年,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温度增加趋势显着;径流量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突变,突变后,各站径流年际变化差异性增加,年内汛期径流量减小幅度最大,除红旗岭站减少了55.5%外,其余各站径流量均减小65%以上;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内地下水动态类型从入渗-蒸发型逐渐转为入渗-蒸发型和开采型共存的特征,局部地下水位呈现-0.59m/a的快速下降趋势,且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模式在空间上显示出四种不同的响应特征。(2)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模型的构建通过地下水水位与河水水位对比分析得出,流域地下水与河水的转化主要分为上游地下水常年补给河水,下游河水常年补给地下水和中游地下水与河水互补叁种关系,并结合流域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构建了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概念模型,采用SWAT-Modflow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率定期和验证期内河道径流和地下水水位模拟值和实测值的对比分析,基于SWAT-Modflow的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模型在挠力河流域的整体模拟效果较好,可以用于流域水循环过程的模拟和未来流域水资源预估。(3)未来气候情景下流域水资源量预估基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模型和RCP4.5与RCP8.5两种气候情景数据,对流域径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进行预估。RCP4.5情景下,2021-2035年和2036-2050年挠力河流域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20.78×10~8m~3和22.00×10~8m~3,地下水平均年补给量分别为18.38×10~8m~3和19.42×10~8m~3;RCP8.5情景下,年平均径流量分别15.35×10~8m~3和22.95×10~8m~3,地下水平均年补给量分别为13.97×10~8m~3和20.05×10~8m~3。(4)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根据依次保证生活需水、工业需水、生态需水、农业需水的供水次序,通过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1)基准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优化配置后,流域生活、工业不缺水,农业灌溉缺水量为15.98×10~8m~3;相比于优化配置前,地表水开采量减少了0.38×10~8m~3;优化配置前,七星河湿地保护区缺水量0.21×10~8m~3,优化配置后,保护区不缺水;挠力河湿地保护区优化配置前后均不缺水。2)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1)水资源利用情景一:2021-2050年维持现状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地表水灌溉利用系数0.53和地下水灌溉利用系数0.9不变,根据RCP4.5和RCP8.5两种气候情景下不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量供需变化,以及龙头桥水库的未来供水规划,设置四种方案。根据优化配置结果,方案一至方案四,流域生活、工业不缺水,农业灌溉多年平均缺水量依次为16.46×10~8m~3,24.95×10~8m~3,18.85×10~8m~3和24.64×10~8m~3;湿地保护区多年平均缺水量依次为0.89×10~8m~3,0.61×10~8m~3,1.76×10~8m~3和0.65×10~8m~3。(2)水资源利用情景二:2021-2050年地表水灌溉利用系数提高至0.6,地下水灌溉利用系数0.9不变;近期规划年(2021-2035年)维持现状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不变,远期规划年(2036-2050年)调整龙头桥水库的供水目标和假定“引松补挠”调水工程投入使用;其余与情景一相同,设置四种方案。根据优化配置结果,方案一至方案四流域生活、工业不缺水,农业灌溉多年平均缺水量依次为16.26×10~8m~3,5.09×10~8m~3,18.55×10~8m~3和5.03×10~8m~3;湿地保护区多年平均缺水量依次为0.88×10~8m~3,0 m~3,1.73×10~8m~3和0 m~3。RCP4.5和RCP8.5两种气候情景下,远期规划水平年“引松补挠”工程多年平均依次需为农业净灌溉供水19.62×10~8m~3和19.35×10~8m~3,最大年净供水量依次为23.99×10~8m~3和27.47×10~8m~3;多年平均依次为湿地保护区补水0.66×10~8m~3和0.64×10~8m~3,年最大补水量依次为6.20×10~8m~3和5.67×10~8m~3。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挠力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引松补挠”工程的水资源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进而支撑流域农业、湿地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8-05-01)
徐斌,何发智,刘攀,李立平,肖义[2](2015)在《基于组件模型的地表水资源配置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地表水资源配置系统往往针对特定的流域,缺乏扩展性和灵活性。将流域、水库、需水点、输水连接等水利要素分别抽象为组件,对河流采用Horton编码分级,使用拓扑排序和河流同步的方式解决水系网络的水力联系,以组件连接模式灵活地进行地表水资源模拟和优化配置,通用性高,扩展性强。新开发的系统可为水资源管理部门对生活用水、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生态建设等规划、设计以及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罗美,王镇,郭明仁[3](2014)在《贵州普定喀斯特叁水(雨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为考察研究对象,根据该地区长期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储水特性,合理选择地表储水结构和地下调水场所,在易集流的坡面末端可以修建水池及水窖,但该区喀斯特发育广泛,地表水困乏,因此地下水成了一个开发和运用的导向,地下水的开发必须把其所在的打井深度、流量、地下地质与当地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经济与生态相拢促发展,另一方面,缓解用水紧张状况。多渠道开源、合理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建设集水工程等措施来优化配置该区的"叁水"资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0期)
杨威力[4](2012)在《努力实现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杨威力)日前,石家庄市出台《水利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该市计划安排312亿元,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支撑和保障体系,保障全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2-01-10)
杨丽丽,王云霞,谢新民,叶勇,丁飞[5](2010)在《基于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控的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水库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耦合模拟模型,建立了基于河道内与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及下游灌溉用水需求双重作用的水资源优化调控模型,研制和开发了集数据库、模型库和人机交互界面等于一体的水资源优化调控模型计算软件,并以沈阳市沈北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石佛寺供水系统不同组合方案长系列逐月调算和对比分析,提出了推荐的石佛寺供水系统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优化调控模式和设计供水规模。研究结果为沈阳市的协调发展尤其是沈北地区未来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安全的供水保障,且可推动我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优化调控理论研究和应用,为其他地区和流域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0年07期)
赵宋,伍永刚,顾巍,林占东[6](2009)在《地表水资源空间配置的权重缺水率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水资源空间配置过程中体现用户公平和避免"平均主义",结合权重和缺水率2项因子提出需水单元权重缺水率的概念,并以各需水单元权重缺水率相等且最小为优化目标分别建立了不考虑回水时的权重缺水率分水模型和考虑回水时的权重缺水率分水模型,使得水资源空间配置更合理。模型中引入需水权重因子,以综合反映需水单元的重要性、需水的迫切性、用水效益以及缺水导致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分水过程中充分利用各上游需水单元排向下游的回水量,大幅度降低了各需水单元的缺水率。(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09年02期)
张明煊[7](2009)在《叶尔羌河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配置与优化调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尔羌河灌区是新疆最大一片绿洲。也是我国四大灌区之一。灌区农业完全依赖于灌溉,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所以灌溉是绿洲经济的生命线。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所限,该流域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春旱夏洪。地表水作为农业和生态的主要灌溉用水外,在枯水期地下水是弥补地表水不足的可靠水源。在保持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流域管理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在长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结合流域自然地理、水资源量与质的客观属性,就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优化调度进行有效的探索。(本文来源于《硅谷》期刊2009年03期)
李福生,侯红雨,谢越韬[8](2008)在《黑河中游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及水资源配置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河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内陆河,中游灌区是水资源的主要利用区,地表水、地下水转换频繁。基于地下水数值计算的黑河中游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及配置模型,通过分析中游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规律,模拟地下水流场的动态变化,解决了黑河中游灌区两水转化及水资源配置问题。(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8年08期)
刘晓霞[9](2007)在《基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转化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问题,本文初步论述了国内外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知识,然后具体论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模思路和模型构成。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是对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增加了地下水模拟模块,建立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以及地下水之间的侧向传输关系,形成地表地下互动联合配置,实现地下水动态采补平衡,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通过计算地下水埋深年变幅和多年平均变幅,研究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模型的修改和完善,使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完善、发展和创新,为以后实际的水资源规划、管理与保护提供一个更加合理并且是可操作的基本思路,在正确的水资源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可能。本文由以下几部分内容组成:(1)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2)水资源合理配置基础知识。论述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任务和研究方法等。(3)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介绍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任务、建模思路、模型系统的组成要素、主要平衡方程及目标函数等。(4)地下水模型设计。论述了地下水模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地下水模型的设计基础和设计思路,构建了平原区地下水侧向传输关系,分流域和计算单元两个层次建立了平原区地下水平衡方程和约束条件,并对地下水主要计算参数进行了说明。(5)新疆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应用实例。(6)论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指出了论文研究的进一步改进方向,并展望了本领域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重点在于地下水模型的设计。通过建立地下水模拟模块,完善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功能,实现了地下水动态采补平衡和地下水埋深变幅宏观模拟,并以新疆奎屯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作为例证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07-03-01)
丁永波[10](2005)在《潍坊市地表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及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资源紧缺问题已成为制约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更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其前提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全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概述论文所涉及领域国内外研究的基本情况和已完成的主要工作,以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潍坊市概况及水资源情况。潍坊市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89m~3,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七分之一,是全国42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要解决好潍坊市供水问题,在目前难以引用客水的情况下,就必须走“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治水思路。 第叁部分介绍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论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概念、原则、目标和方式,以及不同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第四部分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保障机制,如水权、水价、投资、工程管理和水资源统一管理等问题进行论述。 第五部分简述水资源优化配置形式,探讨跨流域调水工程特点和重要作用。 第六部分介绍潍坊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践,着重论述了水系联网输水工程及其对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并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建议。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与本课题相关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手段,必将发挥巨大作用。(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5-04-08)
地表水资源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地表水资源配置系统往往针对特定的流域,缺乏扩展性和灵活性。将流域、水库、需水点、输水连接等水利要素分别抽象为组件,对河流采用Horton编码分级,使用拓扑排序和河流同步的方式解决水系网络的水力联系,以组件连接模式灵活地进行地表水资源模拟和优化配置,通用性高,扩展性强。新开发的系统可为水资源管理部门对生活用水、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生态建设等规划、设计以及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表水资源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1].齐鹏.基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的挠力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8
[2].徐斌,何发智,刘攀,李立平,肖义.基于组件模型的地表水资源配置系统设计[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
[3].罗美,王镇,郭明仁.贵州普定喀斯特叁水(雨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4
[4].杨威力.努力实现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N].河北日报.2012
[5].杨丽丽,王云霞,谢新民,叶勇,丁飞.基于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控的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0
[6].赵宋,伍永刚,顾巍,林占东.地表水资源空间配置的权重缺水率法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
[7].张明煊.叶尔羌河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配置与优化调度[J].硅谷.2009
[8].李福生,侯红雨,谢越韬.黑河中游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及水资源配置模型[J].人民黄河.2008
[9].刘晓霞.基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转化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
[10].丁永波.潍坊市地表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及实践[D].河海大学.2005
标签: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 优化配置; 气候变化; 挠力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