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加工项目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柴青宇[1](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蔡晓晴[2](2021)在《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 ——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以乡村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产性景观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对乡村生产性景观的规划研究过多强调经济效益和审美价值,而对生态可持续建设等研究较少。本文从生态循环农业视角切入,首先阐述乡村生产性景观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在明晰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性景观等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国内外生产性景观发展脉络和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优秀案例,进行经验总结。其次,辨析生态循环农业和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总结生产性景观类型,并对其生态、美学、生产与生活应用、文化、农文旅融合等价值进行评价,通过与传统生产性景观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本课题新的研究思路。总结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原则,提出生态循环农业应用策略及布局模式,从空间布局、景观结构及功能分区三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构建规划体系,通过整合乡村生产性景观资源,建立“点-线-面”的景观结构,依据农、林、牧、副、渔等农业构成要素划分功能分区,并提出具体的营造方法和途径。最后,以上述构建的规划体系为指导,规划秀洲区生产性景观,进一步验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寻求乡村生产性景观与生态循环农业的有机结合,强调生产性景观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并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生产性景观规划策略及体系,以期为未来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提供新的规划思路和借鉴依据。
宋奕颖[3](2021)在《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与行为研究 ——基于河北省消费者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能力显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居民消费观念和行为偏好随之改变,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因其携带方便、美味营养和减肥代餐等特点受到消费者青睐,并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消费品之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数据表明,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由2015年7355亿元,增长到2016年8224亿元,再到2017年9191亿元,2018年达到了 10297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12984亿元,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可期。国内休闲食品市场激烈的竞争对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全面的掌握消费者需求意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蔬菜加工业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行业发展为立足点,首先从休闲食品行业现状、蔬菜加工业行业现状、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典型电商销售现状三个维度,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其次,以河北省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660份,以此分析消费者人口学特征,深入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与行为的因素分析,剖析消费者购买意愿与行为间产生偏差的原因。最后,为蔬菜加工企业和相关经营主体提供咨询和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发现:第一,消费者对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的购买意愿呈现群体差异性特征,年轻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远远高于年老消费者,年老消费者更愿意食用鲜食蔬菜。女性消费者购买意愿较高于男性消费者。第二,消费者对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认知不足,部分消费者没有品尝过蔬菜类休闲食品,对其认知也很模糊。蔬菜加工企业和相关经营主体宣传力度不足,消费者对其了解程度远不如坚果加工类、水果加工类、豆制品类和肉食加工类休闲食品高。第三,购买意愿与行为存在较大偏差。大多数消费者存在购买意愿,但是会因为价格、家庭年收入等因素改变其购买行为。第四,消费者对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消费期望。休闲食品品种增加、口味提升、口感改良、品质升级成为促进消费者未来购买行为的关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开展宣传与体验活动,提升消费者认知水平;二是多方位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品购买便利性;三是大力开展品牌建设,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四是改良口味并合理定价,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五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升消费者信任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系统总结并深入分析了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二是依托河北省实地调研数据,从消费者对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的认知、购买意愿与行为三个维度,分析了其购买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剖析了消费者对该类食品的未来消费期望,以此全面掌握消费者食用需求。
吴舒[4](2020)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营养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四十多年来,我国在扶贫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就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中央、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继精准扶贫战略后,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持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保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和市场化道路,我国粮食安全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人口营养状况在我国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因此,本研究以贫困作为切入点,以深度贫困地区为例,围绕脱贫攻坚进展、产业发展和营养改善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影响机制,为助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人力资本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支持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第二,从产业链视角,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把握当前供求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从营养角度,以就地供菜项目作为切入点,研究农户参与供餐项目对营养安全、贫困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最后,综合贫困、产业和营养三个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多样性、市场发展与饮食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第一,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的分析中,以三年实施方案为基本准绳,通过数据对比,从总体减贫进展与成效、“两不愁三保障”情况、重点工程推进情况等方面对2019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情况进行年度跟踪监测分析及三年进展情况评价。预计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人口脱贫和贫困县退出两方面能够如期完成2019年度计划目标。余下的贫困县、贫困村与贫困人口计划将在2020年如期实现摘帽、退出和脱贫;两不愁中的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三保障中的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都得到了全面实现和覆盖,饮水和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还在推进中。第二,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在生产条件方面,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为农产品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些地区多属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也制约了产业现代化发展,资源禀赋与资源短缺共生;二是在优势产品方面,具有独特品质的特色农产品还远没有转化为优势产品;三是在农业生产主体方面,以散户为主,规模小而分散,加上种植管理方面也较为粗放,不利于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基地;四是在市场渠道方面,以批发市场传统交易模式为主,在传统模式下,小农户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销售渠道单一,而电子商务模式等新型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五是在产业链长度方面,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售,导致产业链条过短、产品附加值低,限制了利益分配的空间;六是在集群式发展方面,缺乏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信息化、仓储、冷链物流等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第三,对贫困地区农户参与供餐项目的影响和机理的研究,构建干预组农户的对照组,利用基线和终线两期数据,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关键变量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农户参与项目对贫困的影响。目前,项目完成了基线调研,可以发现两组样本在关键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具备平衡性的特征:在种植业方面,蔬菜的品种主要有大白菜、白萝卜和胡椒,样本中有63%的农户仅种植一季的蔬菜,农户大多也会种植一些稻谷和玉米,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主要用来自食;在养殖业方面,农户会少量养殖一些牲畜,主要品种有鸡、生猪、鸭等;样本农户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净转移支付收入;97%的农户处在食物安全水平区域。从基线结果来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小农户供餐能力,即小农户生产的季节性、产品单一性如何匹配幼儿园消费的长期性和多样性。第四,对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的关系及传导路径的研究,利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我国贫困农村地区三年面板数据,检验了农业生产多样性、市场发展对农户饮食多样化的影响,发现农业生产多样性显着正向影响农户饮食多样化程度,发展农业生产多样性可以促进农户饮食多样化;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所调研农户的食物更多来自市场供给,而不是自产,实证结果也验证了市场发展显着正向影响农户饮食多样化程度,因此,发展饮食多样化不能仅依靠农业生产,市场发展也是影响饮食多样化的显着因素;鉴于在不同商业化程度下农业生产对营养的影响可能会呈现非线性变化趋势,运用门限回归模型,以农业商业化程度为门限变量,通过构建单一门限回归模型,发现农业生产多样性对饮食多样化存在基于农业商业化程度的门限效应,随着农业商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多样性对饮食多样化产生逐渐变大的促进作用。
郭昊宇[5](2020)在《蔬菜可追溯云端管理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蔬菜质量安全已然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于传统蔬菜行业,怎样有效、科学、实时地控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俨然已成为企业迫在眉睫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需要整体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对蔬菜供应环节实现信息化,提高蔬菜生产效率、缩短资金周转时间,为蔬菜食品质量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本文针对相关问题,应用框架开发、云端存储、深度学习、数据库等技术,设计了蔬菜可追溯云端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设计蔬菜可追溯云端管理系统所涉及的MVP开发模式、Vue构架、Struts构架、Hadoop分布式存储平台、Hbase数据库技术等关键性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结合对蔬菜可追溯系统整体需求分析和各类用户不同需求特点,对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各功能模块进行详尽的设计,实现对蔬菜种植、蔬菜加工、品质检验、蔬菜运输、蔬菜仓储、物流运输、配送、蔬菜销售等环节进行数据自动化信息收集、整理、存储、管理和追溯。再次,将深度学习算法引入到蔬菜质量分类安全系统中,新增了蔬菜品质评级的内容,帮助消费者更清晰了解蔬菜品质、种植、运输和存储环境,让消费者更放心的食用。最后,将蔬菜可追溯云端管理系统进行实现并测试,为用户提供蔬菜全程实时动态跟踪查询,实现处理信息、系统运行状况、业务运作质量的监控管理。向各级管理者提供真实、有效、及时的管理和决策支持信息,为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该论文有图41幅,表25个,参考文献50篇。
刘宣诚[6](2020)在《基于个体经营户视角的寿光蔬菜物流成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产品物流行业在我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在社会物流行业总额比重中不断增加,国家十分重视鲜活农产品物流网络和体系建设,多次发布政府文件,希望打通物流节点,实现全过程无缝对接。但在现实中,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偏高,流通环节过多,参与主体多以个体经营户为主,由于其自身规模限制,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因此,如何在保障多数物流个体经营户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成本的有效管理控制,成为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个体经营户视角,首先,通过查阅整理文献资料,找到研究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并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利用查阅往年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寿光市蔬菜物流行业及物流个体经营户的发展现状,找出蔬菜物流成本偏高,个体经营户分散经营且市场化程度较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再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利用作业成本法,对寿光蔬菜物流成本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寿光蔬菜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物流管理水平等。最后,通过确定成本标准、编制预算目标、分析成本差异、控制评价的全过程物流成本控制体系,对寿光蔬菜行业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促进行业的不断发展。
杨炜成[7](2020)在《广州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岭南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古代劳动者们为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片土地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农业基础。建国以来,在和平的经济建设环境下,人们又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现代农业建设,增城区即是广州现代农业的先行地,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我国开展“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分散的农户进行集中管理,聚合现代生产要素,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具体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解决农民就业、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生态平衡理论以及农业产业化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进行相关研究。本文目的在于为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建议,因而将在分析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其他地区不同形式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状况,对增城区的困境与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增城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可以通过整合该地区各种要素的形式,挖掘其独特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集聚效应,为传统农业输入现代技术与管理思想的新鲜血液,给农村农业发展提供强劲驱动力。这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前提要求。增城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广州市作为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科学的管理与行政的支持必然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活力,成为示范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国内其他从业者和政府提供宝贵的模式借鉴与管理经验。发现增城区具有与生俱来的农业优良传统和基础,广州增城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个,它们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先行探索,通过了解目前这三个产业园的发展状况,和横向对比国内外其他相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为增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更好的发挥新型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农村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广州增城农村农业的发展,为实现我省现代化经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农村脱贫致富提供政策建议。
陈凡[8](2020)在《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台阶,但“三农”工作仍面临诸多矛盾,财政资金扶持是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财政资金通过发挥撬动、引导作用,可为产业化项目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如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及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理论分析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及面临的困境;然后,梳理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缘由、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最后,分别从微观视角、宏观视角探究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建设主体,以自身发展为抓手,微观意义上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显着影响。通过对河北省、天津市60家典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调研,搜集2014-2018年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投入产出情况及成长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每增加1个单位,将分别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净利润增加0.1207、0.1271个单位。第二,农民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及受益者,其收入状况是财政投入产出的微观“窗口”。探究项目区内农民是否增收、增收效果,可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效果提供微观视角。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在消除差异与选择性偏误后准确估计,结果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显着提高了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5.73%。第三,基于省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宏观效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着差异。分析表明,东部、中部、西部财政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076、0.0120、0.0080。中部地区作为农业大区,财政投入发挥了较好的积极效果。第四,基于县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能够促进宏观农业经济增长。以北京、天津、湖南、湖北等省(市)作为调研区域,搜集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第一产业总产值、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常规投入要素、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指标,运用DID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宏观农业经济增长的净效果为0.3366。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健全财政资金投入增长及监管机制;建立并推进效果评价及纠偏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并推行差别化的扶持办法;提高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目标瞄准精度。
岳璐[9](2020)在《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而老旧社区出现了物质性老化、结构及功能性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的环境破败、公共设施老化、社区活力缺失等现状亟需改善。同时注意到近年来社区居民自发的农业种植现象普遍,他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使其对农业种植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此背景下,为解决老旧社区更新问题,考虑将城市农业融入老旧社区的规划、设计、管理各方面,构建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的理论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探索老旧社区的更新策略。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农业城市主义、社区更新以及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实践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针对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总结社区存在的现状物质空间、农业种植及社区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了解居民对于城市农业融入老旧社区的态度和看法,以上研究为更新策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其次,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趋势、老旧社区价值多样性体现、城市农业功能效益显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得出老旧社区更新引入城市农业具有可行性。最后,在对农业城市主义理论应用解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框架,采用“融合”的更新方式,从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层面分别提出单元空间融合、系统空间融合、循环技术融合、多方机制融合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以哈尔滨市锅炉厂片区为例进行社区系统空间更新规划,以哈锅二新区及东兴市场为例进行社区单元环境提升的更新设计,提出社区单元物质循环系统更新的构想,给出多方机制参与的实施建议。本研究尝试通过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立体交融,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老旧社区更新融合城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老旧社区的全面更新和整体提升,进而使其重新融入现代化城市环境中。通过改善物质空间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管理制度等维持社区的自我有序发展;利用城市农业创造良好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激活社区的生机与活力;采用农业城市主义的理念,维持与延续老旧社区的特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希望本研究对指导城市老旧社区的更新、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推动我国城市老旧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及实践参考。
冯诗桐[10](2020)在《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利用高效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城市涌现人口聚集规模逐年扩大、小学适龄人数迅速增长的态势。加之城市规模扩大导致的人们上班工作距离拉长和交通拥堵现象,促使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让子女在校就餐。这不但增加了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时间的占比,也让餐厅逐渐成为小学校园功能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小学餐厅的设计存在着功能单一、使用时间固定以及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餐厅的功能和空间有效利用的新需求。因此,对小学餐厅的功能和空间高效利用进行设计研究凸显必要。文章基于实地调研分析结果,对小学餐厅功能开发和空间高效利用展开了研究,主要工作有:1)我国城市典型小学餐厅现状调研分析。选取国内多所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小学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对餐厅后厨区、就餐区空间利用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完成了当前城市小学餐厅使用特性及空间利用现状的分析。根据餐厅空间现状问题总结出目前城市小学餐厅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餐厅空间集约化、就餐区空间复合化这两种高效化设计策略。2)通过案例解析完成了城市小学餐厅空间集约化设计的量化方法。对国内具有代表性城市小学餐厅后厨区与就餐区的相关案例进行解析,并对12班、24班及36班的餐厅规模进行功能构成优化、集约化尺度探讨以及空间组合布局探究,最终推算出后厨区与就餐区的面积指标,进而完成城市小学餐厅空间集约化设计的研究。3)完成了适合当前需求的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基于小学生餐后活动行为及空间需求的调查统计,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解析,对餐厅就餐区α值接近0.36的情况进行空间复合化设计,提出餐厅适宜嵌入的功能并总结归纳出其空间组合布局模式,进而完成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
二、蔬菜加工项目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加工项目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2.2.1 农村产业融合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
2.3.1 分工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2.3.4 创新理论 |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
3.2.1 整体发展概况 |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1 耦合关系模型 |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
5.1.1 障碍分析模型 |
5.1.2 障碍度分析 |
5.1.3 障碍因子分析 |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
6.2.1 玉米精深加工 |
6.2.2 水稻精深加工 |
6.2.3 大豆精深加工 |
6.2.4 乳业精深加工 |
6.2.5 蔬菜精深加工 |
6.2.6 渔业精深加工 |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
6.7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 ——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1.1 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发展背景 |
1.1.1.2 农业及休闲农业的发展 |
1.1.2 现实需求 |
1.1.2.1 环境需求 |
1.1.2.2 大众需求 |
1.1.3 生产性景观的应运而生 |
1.1.4 生态循环农业在生产性景观中的可行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文献研究法 |
1.3.2.2 实地调研法 |
1.3.2.3 交叉学科研究法 |
1.3.2.4 归纳分析法 |
1.3.2.5 案例实证研究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1.5 论文框架 |
2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产性景观 |
2.1.2 生态循环农业 |
2.1.2.1 生态农业 |
2.1.2.2 循环农业 |
2.1.2.3 生态循环农业 |
2.2 相关理论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2 景观美学理论 |
2.2.3 生态产业链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国内外生产性景观研究概况 |
2.3.1 国外研究概况 |
2.3.1.1 发展脉络 |
2.3.1.2 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研究概况 |
2.3.2.1 发展脉络 |
2.3.2.2 研究进展 |
2.3.3 文献总结 |
2.3.3.1 现存不足 |
2.3.3.2 发展趋势 |
2.4 案例分析 |
2.4.1 台湾宜兰头城农场 |
2.4.1.1 项目概况 |
2.4.1.2 规划布局 |
2.4.1.3 景观营造特色 |
2.4.1.4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要点 |
2.4.1.5 经验总结 |
2.4.2 北京蟹岛观光园 |
2.4.2.1 项目概况 |
2.4.2.2 规划布局 |
2.4.2.3 景观营造特色 |
2.4.2.4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要点 |
2.4.2.5 借鉴经验 |
2.4.3 盐城市伍佑农业园 |
2.4.3.1 项目概况 |
2.4.3.2 规划布局 |
2.4.3.3 景观营造特色 |
2.4.3.4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要点 |
2.4.3.5 借鉴经验 |
2.4.4 案例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3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分析 |
3.1 生态循环农业和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关系辨析 |
3.1.1 生态循环农业是生产性景观规划的创新思路 |
3.1.2 生产性景观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载体 |
3.2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乡村生产性景观类型 |
3.2.1 按生态循环农业构成元素分 |
3.2.1.1 循环农田景观 |
3.2.1.2 生态林果景观 |
3.2.1.3 生态养殖景观 |
3.2.1.4 新型设施景观 |
3.2.1.5 农事活动景观 |
3.2.2 按生态循环农业应用功能分 |
3.2.2.1 生态保育型 |
3.2.2.2 休闲观光型 |
3.2.2.3 互动体验型 |
3.2.2.4 科普教育型 |
3.2.3 按生态循环农业开发程度分 |
3.2.3.1 原生型 |
3.2.3.2 再生型 |
3.2.3.3 综合型 |
3.3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 |
3.3.1 生态评价 |
3.3.2 美学方面评价 |
3.3.3 生产与生活应用评价 |
3.3.4 文化活化评价 |
3.3.5 农文旅融合评价 |
3.4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与传统生产性景观规划的对比分析 |
3.4.1 从农业资源整合角度分析 |
3.4.2 从景观规模及形式分析 |
3.4.3 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 |
3.4.4 从科技应用角度分析 |
3.4.5 从产业融合角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 |
4.1 规划原则 |
4.1.1 生态循环原则 |
4.1.2 多产融合原则 |
4.1.3 因地制宜原则 |
4.1.4 公众参与原则 |
4.1.5 文化活化原则 |
4.2 生态循环农业策略 |
4.2.1 整合生态循环农业资源 |
4.2.2 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4.2.3 注重生态资源循环利用 |
4.2.4 构建多产融合体系 |
4.3 规划内容与方法 |
4.3.1 空间布局规划 |
4.3.1.1 带状布局 |
4.3.1.2 核状布局 |
4.3.1.3 环状布局 |
4.3.2 景观结构规划 |
4.3.2.1 生产性景观中“点”要素 |
4.3.2.2 生产性景观中“线”要素 |
4.3.2.3 生产性景观中“面”要素 |
4.3.3 功能分区规划 |
4.3.3.1 粮油种植区 |
4.3.3.2 瓜菜种植区 |
4.3.3.3 林果种植区 |
4.3.3.4 花卉种植区 |
4.3.3.5 水产养殖区 |
4.3.3.6 畜牧养殖区 |
4.3.3.7 设施栽培区 |
4.4 本章小结 |
5 嘉兴市秀洲区生产性景观规划 |
5.1 项目概况 |
5.1.1 区位背景 |
5.1.2 场地现状 |
5.1.2.1 自然条件 |
5.1.2.2 生态环境 |
5.1.2.3 道路交通 |
5.1.2.4 旅游基础 |
5.2 生产性景观资源分析 |
5.2.1 物质资源 |
5.2.2 非物质资源 |
5.3 规划原则与目标 |
5.3.1 规划原则 |
5.3.2 规划思路 |
5.3.3 定位与目标 |
5.3.3.1 规划定位 |
5.3.3.2 规划目标 |
5.4 秀洲生产性景观中生态循环农业策略 |
5.4.1 形成“稻、菜-渔-禽-沼-加-游”模式 |
5.4.2 形成“林果-草-禽-沼-加-游”模式 |
5.4.3 加强可再生资源利用 |
5.5 总体规划 |
5.4.1 空间布局 |
5.4.2 景观结构 |
5.4.2.1 一廊 |
5.4.2.2 四线 |
5.4.2.3 五区 |
5.6 分区详细规划 |
5.6.1 湿地水产区——渔业养殖类景观 |
5.6.2 富硒农业区——蔬果作物类、粮食作物类景观 |
5.6.3 生态稻渔区——粮油作物类景观 |
5.6.4 精品水果区——果林类、花作物类景观 |
5.6.5 有机瓜菜区——蔬果作物类景观 |
5.6.6 智慧高产粮油区——设施景观、粮食作物类景观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与行为研究 ——基于河北省消费者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论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 |
1.5.2 购买意愿 |
1.5.3 消费行为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休闲食品行业 |
2.2 蔬菜加工业 |
2.3 典型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销售企业现状 |
2.3.1 三只松鼠蔬菜类休闲食品销售情况 |
2.3.2 良品铺子蔬菜类休闲食品销售情况 |
2.3.3 百草味蔬菜类休闲食品销售情况 |
2.3.4 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销售对比情况 |
2.4 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
2.4.1 品种较少,产品单一 |
2.4.2 研发不足,缺乏创新 |
2.4.3 竞争力弱,品牌不响 |
2.4.4 宣传不足,认知率低 |
2.4.5 监管不严,安全难保障 |
2.5 本章小结 |
3 消费者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的认知分析 |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结构 |
3.1.1 调查目的 |
3.1.2 问卷设计 |
3.1.3 数据来源 |
3.1.4 样本特征 |
3.2 认知分析 |
3.2.1 了解程度 |
3.2.2 认知途径 |
3.2.3 综合评价 |
3.2.4 质量安全信任度 |
3.2.5 价格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消费者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的购买意愿与行为分析 |
4.1 购买意愿分析 |
4.1.1 蔬菜类与其他加工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对比 |
4.1.2 蔬菜类与水果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对比 |
4.1.3 蔬菜类加工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4.2 购买意愿偏好分析 |
4.2.1 品牌偏好 |
4.2.2 包装偏好 |
4.2.3 独袋重量偏好 |
4.2.4 品种偏好 |
4.2.5 组合偏好 |
4.3 购买行为分析 |
4.3.1 购买频率 |
4.3.2 购买对象 |
4.3.3 购买渠道 |
4.3.4 疫情期间购买量 |
4.3.5 购买行为动因分析 |
4.4 购买意愿与行为偏差分析 |
4.5 未来消费期望分析 |
4.5.1 品种期望 |
4.5.2 口味期望 |
4.5.3 口感期望 |
4.5.4 价格支付期望 |
4.5.5 分享推荐期望 |
4.6 本章小结 |
5 对策建议 |
5.1 加强宣传体验,增强消费者认知水平 |
5.2 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购买便利性 |
5.3 驱动品类创新,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
5.4 夯实品牌建设,做响特色名优品牌 |
5.5 完善监管体系,提高消费者信任度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消费者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营养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研究 |
2.1 问题分析 |
2.2 总体减贫进展与成效 |
2.3 “两不愁三保障”情况 |
2.4 重点工程推进情况 |
2.5 调研发现问题 |
2.6 亮点工作 |
2.7 小结 |
第三章 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
3.1 问题分析 |
3.2 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
3.3 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产业链发展中存在问题 |
3.4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
3.5 小结 |
第四章 贫困地区农户参与营养供餐项目的影响和机理研究 |
4.1 全球学校营养供餐状况 |
4.2 项目逻辑框架 |
4.3 基线调研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的关系及传导路径研究 |
5.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3 相关概念界定 |
5.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5.5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关系的分析 |
5.6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对饮食多样化的门限效应分析 |
5.7 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之间传导路径的分析 |
5.8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蔬菜可追溯云端管理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追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 |
2.1 追溯系统的基本原理 |
2.2 关键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目标分析 |
3.2 业务分析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3.4 数据需求和业务规则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蔬菜可追溯系统研究与设计 |
4.1 云端管理系统总架构设计 |
4.2 云端管理系统私有云架构设计 |
4.3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蔬菜品质评级分类模型 |
4.4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6 物理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和测试 |
5.1 系统实现 |
5.2 系统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个体经营户视角的寿光蔬菜物流成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个体经营者 |
2.1.2 蔬菜及蔬菜物流 |
2.1.3 农产品物流成本及蔬菜物流成本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产品物流成本理论 |
2.2.2 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理论 |
3.寿光蔬菜行业发展现状及物流特征 |
3.1 .寿光蔬菜行业发展现状 |
3.2 寿光蔬菜物流行业特征 |
3.3 寿光蔬菜物流个体经营者特征 |
3.3.1 物流个体经营者生产经营特征 |
3.3.2 物流个体经营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寿光蔬菜物流成本构成及核算分析 |
4.1 寿光蔬菜物流成本构成 |
4.2 基于个体经营者视角的寿光蔬菜物流成本核算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寿光蔬菜物流成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原则 |
5.2 数据分析过程 |
5.2.1 相关性分析 |
5.2.2 KMO检验及Bartlett球度检验 |
5.2.3 主成分选取 |
5.3 寿光蔬菜物流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基于个体经营户的寿光蔬菜物流成本控制 |
6.1 事前控制 |
6.1.1 明确蔬菜物流成本标准,对不同作业的进行增值性分析 |
6.1.2 编制预算指标 |
6.2 事中控制 |
6.2.1 采用作业成本法对蔬菜物流成本进行核算 |
6.2.2 不同物流环节针对重点过程进行控制 |
6.3 事后控制 |
6.3.1 分析蔬菜物流成本差异,纠正偏差 |
6.3.2 蔬菜物流成本控制评价 |
7.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寿光蔬菜物流成本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广州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现代农业 |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2.1.3 现代农业产业园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聚集理论 |
2.2.2 生态平衡理论 |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3 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状况 |
3.1 发展现状 |
3.1.1 发展概况 |
3.1.2 品牌建设 |
3.1.3 主要在建项目 |
3.2 发展基础 |
3.2.1 区位交通 |
3.2.2 气候条件 |
3.2.3 农业基础 |
3.2.4 社会经济 |
3.3 发展布局 |
3.3.1 现代种养区 |
3.3.2 加工物流区 |
3.3.3 休闲农业区 |
3.3.4 科技研发区 |
3.3.5 双创孵化区 |
3.4 发展特色 |
3.4.1 扶优扶强 |
3.4.2 全产业链推进 |
3.4.3 科技先行 |
4 案例分析 |
4.1 广州市正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4.1.1 发展状况 |
4.1.2 发展特点 |
4.2 广州友粮粮油实业有限公司 |
4.2.1 发展状况 |
4.2.2 发展特色 |
4.3 小结 |
5 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品种品牌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
5.2 产品生产、加工、科研、营销全产业链开发程度建设不明显 |
5.3 品牌培育及标准化生产程度不够高 |
5.4 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创新不明显 |
5.5 园区内实施主体对联农带农机制作用不突出 |
6 国内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经验借鉴 |
6.1 德国生态农业园区 |
6.2 美国家庭农场科技主导型园区 |
6.3 上海浦东孙桥镇现代农业园区 |
6.4 小结 |
7 增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加强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建设 |
7.2 发展壮大区域农产品品牌全产业链生产体系 |
7.3 构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
7.4 加强农村土地新模式合作建设 |
7.5 构建和完善联农助农的体制机制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农业产业化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相关研究 |
1.3.3 关于财政投入农业发展相关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1.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农业的基础性及弱质性理论 |
2.1.2 制度变迁与产业组织理论 |
2.1.3 公共财政理论 |
2.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特殊性分析 |
2.2.1 基于农业的视角 |
2.2.2 基于政策目标的视角 |
2.2.3 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视角 |
2.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面临困境的博弈分析 |
2.3.1 管理机制角度的分析 |
2.3.2 利益联结机制角度的分析 |
2.4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
2.4.1 作用机制 |
2.4.2 研究假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发展演进及现状分析 |
3.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缘由及历史演变 |
3.1.1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成效分析 |
3.1.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分析 |
3.1.3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历史变迁 |
3.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主体分析 |
3.2.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
3.2.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总体特征分析 |
3.2.3 财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分析 |
3.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分析 |
3.3.1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
3.3.2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空间分布分析 |
3.3.3 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微观视角 |
4.1 背景分析 |
4.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 |
4.2.1 数据说明、指标选取及初步分析 |
4.2.2 模型设计、选择及研究假说 |
4.2.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4.2.4 农业龙头企业社会效益分析 |
4.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
4.3.1 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
4.3.2 数据、模型及方法 |
4.3.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宏观视角 |
5.1 分析框架及作用机制 |
5.1.1 研究视角 |
5.1.2 分析框架 |
5.1.3 作用机制 |
5.2 基于省级视角的分析 |
5.2.1 财政扶持产业化项目及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5.2.2 变量设置及模型设定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3 基于县级视角的分析 |
5.3.1 理论框架 |
5.3.2 数据分析与理论模型 |
5.3.3 评估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老旧社区环境问题 |
1.1.2 食物相关问题 |
1.1.3 社区农业种植的兴起 |
1.1.4 “田园情结”心理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
1.3.1 社区 |
1.3.2 老旧社区 |
1.3.3 社区更新 |
1.3.4 社区农业 |
1.3.5 城市农业 |
1.3.6 农业城市主义 |
1.4 国内外有关农业城市主义的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1.5 国内外有关社区更新的研究进展 |
1.5.1 国外研究进展 |
1.5.2 国内研究进展 |
1.6 国内外有关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研究进展 |
1.6.1 国外研究进展 |
1.6.2 国内研究进展 |
1.7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方法 |
1.8 研究技术框架与创新点 |
1.8.1 研究技术框架 |
1.8.2 研究创新点 |
1.9 本章小结 |
2 国内外社区尺度的城市农业实践案例 |
2.1 国外实践案例 |
2.1.1 西雅图P-patch社区农园 |
2.1.2 荷兰奥古斯都别墅的厨房菜园 |
2.1.3 芝加哥盖瑞康莫尔青少年中心的屋顶农园 |
2.1.4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可食街道” |
2.2 国内实践案例 |
2.2.1 上海创智农园 |
2.2.2 上海百草园 |
2.2.3 上海“天空菜园” |
2.2.4 北京褐石公寓阳台花园 |
2.3 国内外案例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现状调研分析 |
3.1 调研相关内容 |
3.1.1 研究地概况 |
3.1.2 调研时间与方法 |
3.1.3 调研对象与地点 |
3.1.4 调研具体内容 |
3.2 老旧社区现状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
3.2.1 物质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
3.2.2 农业种植现状分析 |
3.2.3 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
3.2.4 实地调研分析总结 |
3.3 关于将城市农业引入老旧社区的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3.2 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
3.3.3 居民对社区环境现状满意度分析 |
3.3.4 居民对老旧社区引入城市农业的态度及偏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老旧社区更新引入城市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
4.1 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支持 |
4.1.1 国家性政策法规 |
4.1.2 其他相关政策法规 |
4.2 符合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势 |
4.2.1 城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
4.2.2 城市社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
4.3 老旧社区价值多样性体现 |
4.3.1 历史价值 |
4.3.2 文化价值 |
4.3.3 艺术价值 |
4.3.4 经济价值 |
4.4 城市农业功能效益显着 |
4.4.1 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 |
4.4.2 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 |
4.4.3 生活功能和社会效益 |
4.5 老旧社区发展城市农业的可行性总结 |
4.5.1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生产所需资源 |
4.5.2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生产的特殊优势 |
4.5.3 老旧社区具备农业活动的实践基础 |
4.5.4 老旧社区发展城市农业的劣势与风险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构建 |
5.1 农业城市主义相关理论应用解析 |
5.1.1 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理论 |
5.1.2 农业城市主义理论 |
5.1.3 食物都市主义理论 |
5.1.4 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 |
5.2 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老旧社区更新框架制定 |
5.2.1 更新原则 |
5.2.2 更新方法 |
5.2.3 更新框架 |
5.3 规划层面:系统空间融合——社区-农业空间系统构建的更新策略 |
5.3.1 农业生产系统空间构建 |
5.3.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构建 |
5.3.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构建 |
5.4 设计层面:单元空间融合——社区-农业环境提升的更新策略 |
5.4.1 农业生产空间更新 |
5.4.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更新 |
5.4.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更新 |
5.5 技术层面:循环技术融合——社区农业实施技术保障的更新策略 |
5.5.1 水分循环技术 |
5.5.2 养分循环技术 |
5.6 管理层面:多方机制融合——社区农业管理运行保障的更新策略 |
5.6.1 政府层面 |
5.6.2 企业层面 |
5.6.3 社区层面 |
5.6.4 居民层面 |
5.7 本章小结 |
6 更新策略应用研究——以锅炉厂片区为例的哈尔滨市老旧社区更新规划设计 |
6.1 基地概况 |
6.1.1 基地位置及条件 |
6.1.2 基地历史沿革及现状 |
6.1.3 更新目标 |
6.2 规划层面:社区系统空间的更新规划 |
6.2.1 生产空间规划 |
6.2.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规划 |
6.2.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规划 |
6.3 设计层面:社区环境提升的更新设计 |
6.3.1 农业生产空间更新设计 |
6.3.2 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空间更新设计 |
6.3.3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空间更新设计 |
6.4 技术层面:社区物质循环系统更新构想 |
6.4.1 水分循环技术实施 |
6.4.2 养分循环技术实施 |
6.5 管理层面:多方机制参与的实施建议 |
6.5.1 政府层面建议 |
6.5.2 企业层面建议 |
6.5.3 社区层面建议 |
6.5.4 居民层面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利用高效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解析与研究范围限定 |
1.3 先行研究动态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注释 |
第2章 国内城市小学餐厅空间使用现状调查与发展趋势解析 |
2.1 国内城市小学餐厅调研简介 |
2.2 国内城市小学餐厅现状调研 |
2.3 国内小学餐厅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 |
2.4 小结 |
注释 |
第3章 空间利用高效化设计策略解析与相关案例探究 |
3.1 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利用高效化设计策略 |
3.2 国内小学餐厅后厨区案例分析 |
3.3 国内小学餐厅就餐区案例分析 |
3.4 小结 |
注释 |
第4章 城市小学餐厅空间集约化设计及量化 |
4.1 城市小学餐厅后厨区集约化设计探究 |
4.2 城市小学餐厅就餐区集约化设计探究 |
4.3 小结 |
注释 |
第5章 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复合化设计及策略 |
5.1 小学生餐后活动行为及空间需求 |
5.2 餐厅复合化的限制因素与基本原则 |
5.3 适宜嵌入餐厅的功能 |
5.4 餐厅空间复合化组合布局 |
5.5 小结 |
注释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待深化与扩展空间 |
调查用表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四、蔬菜加工项目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 ——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D]. 蔡晓晴.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3]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与行为研究 ——基于河北省消费者调查[D]. 宋奕颖.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营养安全研究[D]. 吴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6)
- [5]蔬菜可追溯云端管理系统应用研究[D]. 郭昊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6]基于个体经营户视角的寿光蔬菜物流成本问题研究[D]. 刘宣诚.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广州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D]. 杨炜成.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8]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陈凡.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哈尔滨市香坊区老旧社区更新研究[D]. 岳璐.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10]城市小学餐厅空间利用高效化设计研究[D]. 冯诗桐.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