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凝土阻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统风格建筑,双梁-柱节点,刚度衰减,弹塑性性能
混凝土阻尼论文文献综述
董金爽,隋龑,薛建阳[1](2019)在《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6个传统风格建筑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试件,其中包括双梁-柱节点系列及单梁-柱节点系列,在动力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试件的弹塑性特性及试件在各受力阶段的刚度衰减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双梁-柱试件刚度衰减速率小于单梁-柱试件;附设黏滞阻尼器使试件的刚度及变形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试件刚度衰减均表现出由快到慢的规律;获得了层间位移角的变化与刚度退化之间的关系;试件正、负向弹塑性性能接近,极限层间位移角大于规范规定的限值;附设黏滞阻尼器的试件抗倒塌能力增强;附设黏滞阻尼器的试件耗能能力优于无黏滞阻尼器的试件。由此表明,将消能减震装置与传统风格建筑相结合,可显着提高其力学性能。总体上,结构破坏时形成梁铰机制,符合"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防要求。(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闫路路,冯治斌,贡金鑫[2](2019)在《基于位移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等效阻尼比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等效阻尼比公式大多使用简化的单自由度滞回模型等效推导得出,难以充分反映结构的整体非线性滞回特征。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了66个不同层数和跨度的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对其进行单向推覆分析,选出其中主要通过梁铰变形耗能的51个结构进行往复推覆分析,基于等能量耗散原则建立了适用的整体等效阻尼比模型,分析表明,基于该等效阻尼比的结构位移需求预测值总体偏低。为此,进一步通过动力时程分析对其进行修正,采用修正后的整体等效阻尼比模型进行拟静力非线性分析,所得结果与时程分析得到的平均最大位移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更好地反映结构整体耗能特性。(本文来源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5期)
吕西林,朱奇云[3](2019)在《软钢阻尼器加固震损再生混凝土框架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震损8层再生混凝土框架模型采用环氧树脂注胶并增设软钢耗能装置,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震损框架加固后的地震响应以及软钢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基于试验结果对试验模型的震损特征、动力特性、加速度及位移响应进行分析,探讨了软钢阻尼器对主体框架的刚度及耗能贡献.试验结果表明:在强震激励下软钢阻尼器的滞回耗能效应能减小层间刚度退化,同时加速度响应能得到有效控制.软钢阻尼器沿楼层的屈服次序从中部楼层开始,逐渐向上部及底部楼层发展,中部楼层的软钢阻尼器变形增长较快,耗能较大.(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4](2019)在《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的恢复力模型,设计制作了4个试件,进行了快速动力加载试验,对试件的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进行观察和记录。基于对试件在受力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特征的研究,并考虑加载动力效应,提出了试验试件的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及恢复力模型,并将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的从开始加载到最终发生破坏可分成开裂、屈服、极限、破坏4个阶段。试件从屈服阶段开始,随着加载的进行产生了明显的加载和卸载刚度退化及卸载残余变形;提出了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其结果与试验结果的骨架曲线吻合度较高;并采用所提出的四折线恢复力模型计算得到了滞回曲线,将其变化趋势与试验滞回曲线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相似度,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的滞回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刘杨[5](2019)在《粘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及隔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现浇结构相比,具有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所需劳动力强度低、对环境影响小等优良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节点脆弱、整体性差等原因导致地震发生时出现预制混凝土构件破坏较轻、各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位却破坏极为严重的现象,制约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基础隔震技术能有效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小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把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是提高其整体抗震性能的一种有效途径。隔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会面临隔震层位移过大导致隔震支座发生剪切破坏的问题,应用隔震限位技术能有效限制隔震层的位移,目前多采用各类被动阻尼器作为隔震层限位器。本文研究的粘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crad-vd,cam response amplification device of viscous damper),具有力、位移、速度放大效应,能将直线运动转换成垂直方向限定范围内的往复直线运动,具有位移永不失效的特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crad-vd的设计及理论公式推导:在系统总结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一种新型粘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推导了crad-vd的理论计算公式,得出了恢复力模型滞回曲线,并给出了力、位移、速度、质量放大倍数的计算公式。2、crad-vd的伪静力试验研究:设计了两组不同凸轮偏心距的crad-vd进行伪静力试验对比,试验采用位移控制的正弦波和叁角波加载,通过改变加载频率、加载速度、加载幅值进行试验以研究其变化规律。将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3、基于matlab的crad-vd单自由度减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cradvd单自由度减震体系的运动方程,编制matlab非线性分析程序,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了单自由度体系、crad-vd单自由度减震体系、vd单自由度减震体系减震的减震效果、能量、反应谱、动力放大系数对比分析。4、crad-vd两自由度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将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简化成单质点,与隔震层形成两自由度隔震体系。将crad-vd作为隔震层限位装置研究极罕遇地震作用下两自由度隔震体系的限位效果和能量反应。5、隔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基于abaqus对一栋10层隔震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以及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分别对隔震层安装crad-vd和vd的隔震装配式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crad-vd在实际结构中的作用规律。(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23)
汪梦甫,胡张齐,罗丹[6](2019)在《带钢板暗支撑高阻尼混凝土核心筒斜向加载拟静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双向耦合作用对带钢板暗支撑高阻尼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两个试件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其中HCW-P加载角度为0°,HCW-D为45°。研究了不同加载角度时,试件的破坏形态、承载力、延性、耗能等。结果表明,斜向45°加载试件的破坏形态与0°加载试件有较大的不同,HCW-D斜裂缝主要集中于中部墙肢,端部墙肢则主要为水平裂缝,而HCW-P则是水平及斜裂缝共存于腹板;在抗震性能方面,HCW-D的屈服位移、极限位移均有提高,延性系数下降,峰值承载力及耗能增加。对HCW-D的混凝土及钢筋应变进行了分析,应变分布表明,在受到正向水平荷载作用时,一个端部墙肢以受拉为主,呈小偏心受拉,另一个则是以受压为主,呈小偏心受压,且中部墙肢洞口约束边缘构件受压较大,连梁参与作用较小。(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2期)
朱全力[7](2019)在《旋转式阻尼器及其增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液是一种智能材料,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磁流变效应,可以在毫秒级的时间内由流动性良好、低剪切强度的牛顿流体转变为具有较高剪切强度的半固体,基于磁流变液特性制作的磁流变阻尼器是一种优秀的半主动控制器件,具有出力大、可调性好、反应迅速、性能稳定以及能耗小等优点。本文对磁流变液的制备及性能、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磁路及结构设计、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和阻尼器对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与剪力墙结合的新型结构形式,在剪力墙内部安装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当剪力墙变形时能够带动阻尼器协同工作,增加剪力墙耗能能力,减小地震能量对剪力墙损伤。(2)根据磁流变液的组成和流变机理,制备了一种具有较高剪切屈服应力的磁流变液,对磁流变液在不同磁场强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的流变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了磁场强度和剪切速率对磁流变液剪切屈服应力和表观粘度的影响。(3)基于Bingham模型提出了磁流变阻尼器的输出阻尼力矩计算模型,通过磁流变阻尼器的尺寸和磁路设计,得到了较为合理的阻尼器结构参数,制作了具有较大阻尼力矩的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4)对制作的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在叁角波位移输入下,研究阻尼器在低转速情况下阻尼力矩与电流和角度幅值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阻尼力矩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且扭矩-角度曲线饱满,近似为矩形,而角度幅值对阻尼力矩影响较小。(5)对制作的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进行动力加载试验,在正弦波位移输入下,研究电流、频率和角度幅值对磁流变阻尼器阻尼力矩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阻尼器工作稳定,可调范围较大,阻尼力矩随电流增大,而频率和角度幅值对阻尼力矩影响较小。(6)采用ABAQUS对附加阻尼器的剪力墙试件进行单调加载作用下叁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外加阻尼力对剪力墙的承载力、刚度、延性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外加阻尼力的增大,剪力墙的承载力和初始刚度有所增加,延性几乎不变。(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黄浩贤[8](2019)在《附加粘滞阻尼器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工业化程度高,是实现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建造方式,但由于构件装配连接处可靠性不足,造成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本文运用消能减震技术,使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一布置粘滞阻尼器的七层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罕遇地震下附加粘滞阻尼器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广东建材》期刊2019年03期)
尚守平,刘超[9](2019)在《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在隔震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础隔震时隔震层水平相对位移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并与钢筋沥青隔震墩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复合隔震层。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对上部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对有无摩擦阻尼器2种情况下上部结构加速度峰值和隔震层最大水平相对位移进行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烈度地震波下弹簧合理压缩量不同,在台面输入加速度峰值为0.3g时弹簧合理压缩量为25 mm左右,复合隔震层隔震时上部结构加速度峰值最大可衰减66%,较隔震墩单独隔震时可使隔震层相对位移衰减40%以上。表明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使上部结构加速度衰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隔震层的相对位移,能够较为全面地降低结构的动力响应。(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罗丹,汪梦甫[10](2019)在《约束边缘区域不同构造的带钢板暗支撑高阻尼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带钢板暗支撑高阻尼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探讨约束边缘区域不同构造措施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共完成了3个核心筒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带钢板暗支撑高阻尼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约束边缘区域配置型钢能提高试件的强度和延性;在角部设置迭合柱的试件,其抗侧刚度和耗能能力有显着提高;带钢板暗支撑高阻尼混凝土核心筒翼墙存在剪力滞后效应,角部迭合柱的设置能降低剪力滞后系数,进一步发挥核心筒的整体空间作用。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与校验,应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高阻尼混凝土带钢板暗支撑组合核心筒试件非线性分析模型,以此非线性分析模型为基础,考察了轴压比对高阻尼带钢板暗支撑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在试验轴压比为0.6的情况下,这种核心筒的延性与变形指标仍能满足规范要求。(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1期)
混凝土阻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等效阻尼比公式大多使用简化的单自由度滞回模型等效推导得出,难以充分反映结构的整体非线性滞回特征。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了66个不同层数和跨度的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对其进行单向推覆分析,选出其中主要通过梁铰变形耗能的51个结构进行往复推覆分析,基于等能量耗散原则建立了适用的整体等效阻尼比模型,分析表明,基于该等效阻尼比的结构位移需求预测值总体偏低。为此,进一步通过动力时程分析对其进行修正,采用修正后的整体等效阻尼比模型进行拟静力非线性分析,所得结果与时程分析得到的平均最大位移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更好地反映结构整体耗能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凝土阻尼论文参考文献
[1].董金爽,隋龑,薛建阳.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试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9
[2].闫路路,冯治斌,贡金鑫.基于位移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等效阻尼比模型[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2019
[3].吕西林,朱奇云.软钢阻尼器加固震损再生混凝土框架振动台试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隋?,薛建阳,董金爽,张锡成,谢启芳.附设粘滞阻尼器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9
[5].刘杨.粘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及隔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9
[6].汪梦甫,胡张齐,罗丹.带钢板暗支撑高阻尼混凝土核心筒斜向加载拟静力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7].朱全力.旋转式阻尼器及其增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
[8].黄浩贤.附加粘滞阻尼器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广东建材.2019
[9].尚守平,刘超.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在隔震层中的应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10].罗丹,汪梦甫.约束边缘区域不同构造的带钢板暗支撑高阻尼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