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叙事诗论文-亚志彬

西北民族叙事诗论文-亚志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北民族叙事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叙事诗,结构模式,程式,文化内涵

西北民族叙事诗论文文献综述

亚志彬[1](2009)在《西北民族叙事诗的结构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民族叙事诗是产生并流传在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以说唱为主要形式,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学形式,包括产生和流传在西北地区的史诗,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西北各民族典型的叙事诗进行全面的解构和分析。本文主体部分,着重探讨西北民族叙事诗的人物形象结构,以叁大英雄史诗《江格尔》、《格萨尔》、《玛纳斯》为重点研究对象,从人物形象的类型入手,在同质烘托和异质反衬的对比中探求人物形象的结构模式。接着通过对西北民族叙事诗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分析,展示其独特的情节结构模式。然后运用口头程式理论从西北民族叙事诗的主题、句式以及数字程式和重复这几个方面论述,从而探讨西北民族叙事诗所特有的程式结构。最后通过对各民族叙事诗的共性和个性的分析,比较不同民族叙事诗在多民族文化互融中所起的作用,得出各民族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叙事诗的影响,以及叙事诗如何维系和强化了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由此,对西北民族叙事诗独特的文化内涵做多向度的阐释。总之,西北民族叙事诗是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等特征非常明显的文学样式,在结构上还呈现出内容结构的模式化、情节的类型化、人物形象的多元化、结构模式的程式化等特征,本文从西北少数民族叙事诗结构模式的总体特征作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总结出西北民族叙事诗的结构规律和内部传承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09-05-01)

崔晓娜[2](2009)在《西北民族叙事诗的产生与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民族叙事诗作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以往关于西北民族叙事诗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中,大多只是针对某一具体方面,缺少全面系统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西北民族叙事诗的产生与发展作为关照对象,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探寻西北民族叙事诗产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研究过程中,从宏观角度入手,进而推进到西北民族叙事诗的具体文本解读,在产生问题上重点对西北民族叙事诗产生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在发展问题上重点进行影响研究,探讨相关因素对西北民族叙事诗发展的作用。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对西北民族叙事诗作概括介绍,重点根据前人对西北民族叙事诗的产生及发展问题作一较为全面的研究综述,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第二部分对文学的起源及叙事诗的特征进行论述。第叁部分对西北民族史诗及西北民族一般叙事诗的产生问题进行探讨,在前人观点基础上总结升华。第四部分对西北民族史诗与西北民族一般叙事诗的发展作微观探究,从主题、情节等因素的变化与发展中寻找西北民族叙事诗的发展演变规律。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对论文研究意义进行进一步阐述。西北民族地区在生产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民族思想意识、审美习惯等方面与中原汉民族地区存在差异,叙事诗是他们表达自我的常见方式。在对西北民族史诗及一般叙事诗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中,西北民族地区更多的文化特色陆续呈现,这对西北民族地区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09-05-01)

张强[3](2009)在《西北民族叙事诗的叙事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建构在“叙事学”理论的框架之下,同时参照文学理论提出问题,经过对西北民族叙事诗的大量文本进行分析,最终从叙述者视角和创作者视角两个方面得出关于叙述方位模式的总体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民众的叙述智力和叙述谋略;在对作品风格的研究中,本文首先着重对作品总体风貌进行抽象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聚焦于作品有机组成的重要因素,对作品的语体风格进行着重探讨,意在从语言环境及表达方式和用语特点上,探讨话语风格模式。对叙述节奏的认识从两个层面展开:故事节奏和叙述节奏,两者的不一致性同样体现了民间艺人参照受众的审美需要,对故事节奏加工剪裁,精心谋划的叙述智力。西北民族叙事诗的时空营造,更多凭借的是心里时空与经验时空,而绝对准确的物理时空所占比重并不大。西北民族叙事诗的人物、情节、主题、场景、题材等几者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辉映、自成体系,都是根源于其骨子里所包含的叙事逻辑的隐含力量,在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人物与情节是谁主沉浮,还是相得益彰,场景之中是否有意义的埋藏等方面。(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09-04-01)

高萍[4](2009)在《西北民族叙事诗的形象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民族叙事诗是中华多民族叙事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爱情叙事诗、英雄叙事诗和“叁大史诗”中的各类形象为研究对象,以民间文艺学的理论为依托,结合人类学、生态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其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和超自然、超现实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归纳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初步建立起了系统、科学、全面的形象体系。本研究不仅更进一步的拓宽了西北民族叙事诗的研究领域,为西北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资料,而且,对于全面认识西北民族叙事诗和对少数民族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将动植物、山水等自然形象以及神灵和妖魔等超自然、超现实形象也纳入到了西北民族叙事诗的形象体系研究中,可以说,这是学术上的一个开拓和挖掘,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形象体系。(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09-04-01)

西北民族叙事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北民族叙事诗作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以往关于西北民族叙事诗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中,大多只是针对某一具体方面,缺少全面系统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西北民族叙事诗的产生与发展作为关照对象,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探寻西北民族叙事诗产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研究过程中,从宏观角度入手,进而推进到西北民族叙事诗的具体文本解读,在产生问题上重点对西北民族叙事诗产生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在发展问题上重点进行影响研究,探讨相关因素对西北民族叙事诗发展的作用。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对西北民族叙事诗作概括介绍,重点根据前人对西北民族叙事诗的产生及发展问题作一较为全面的研究综述,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第二部分对文学的起源及叙事诗的特征进行论述。第叁部分对西北民族史诗及西北民族一般叙事诗的产生问题进行探讨,在前人观点基础上总结升华。第四部分对西北民族史诗与西北民族一般叙事诗的发展作微观探究,从主题、情节等因素的变化与发展中寻找西北民族叙事诗的发展演变规律。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对论文研究意义进行进一步阐述。西北民族地区在生产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民族思想意识、审美习惯等方面与中原汉民族地区存在差异,叙事诗是他们表达自我的常见方式。在对西北民族史诗及一般叙事诗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中,西北民族地区更多的文化特色陆续呈现,这对西北民族地区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北民族叙事诗论文参考文献

[1].亚志彬.西北民族叙事诗的结构模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

[2].崔晓娜.西北民族叙事诗的产生与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

[3].张强.西北民族叙事诗的叙事模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

[4].高萍.西北民族叙事诗的形象体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

标签:;  ;  ;  ;  

西北民族叙事诗论文-亚志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