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论文-叶海琼,秦明丽,傅晓冬

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论文-叶海琼,秦明丽,傅晓冬

导读:本文包含了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卵巢癌,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4,生存率,免疫组化

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叶海琼,秦明丽,傅晓冬[1](2018)在《卵巢癌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4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factor 4,PDCD 4)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对疾病的预后评估。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行卵巢癌手术的癌组织标本67例,并和距离癌组织边缘2 cm以上的正常卵巢组织18例为对照,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癌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的PDCD 4蛋白的表达差异,探讨PDCD 4蛋白表达量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PDCD 4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之间的生存差别。结果 67例卵巢癌组织样本中,28.36%表现为PDCD 4高表达,71.64%低表达,卵巢癌组织中PDCD 4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年龄、FIGO分期、发病部位对PDCD 4蛋白的表达均无显着影响(P>0.05),而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显着影响PDCD 4蛋白的表达(P<0.05)。患者年龄、发病部位、分化程度对卵巢癌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无明显影响(P>0.05),而FIGO分期和PDCD 4蛋白的表达量则显着影响患者2年生存率(P<0.05)。PDCD 4蛋白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68.42%,PDCD 4蛋白低表达组为37.50%,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D 4作为卵巢癌组织中的一种抑癌基因,可能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PDCD 4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对卵巢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存在一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期刊2018年04期)

于淑萍[2](2009)在《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4(PDCD4)和Ki67蛋白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原发于皮肤的亲表皮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CTCL),系一种最常见的低度恶性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其早期局限于皮肤,随着病情的缓慢发展,晚期可侵犯淋巴结及内脏系统。MF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讫今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免疫学异常与其发病密切相关,表现为患者皮损中树突状细胞分布和功能异常,T细胞凋亡障碍,Fas表达下降和FasL表达增加,趋化因子及其受体、IL-4、IL-15、CTLA-4、HECA-452等免疫分子异常表达。其中T细胞的凋亡障碍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减少,从而促进MF的发展。亲表皮现象是MF组织病理学的特征之一,这提示表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可能在MF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是人体表皮中的主要细胞,具有一定的抗原递呈作用,主动参与皮损中T细胞的再活化。同时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皮肤免疫系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MF时角质形成细胞中某些免疫分子的表达存在着显着不同,如IL-15蛋白的高度表达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一个特征。PDCD4是一种抑癌基因,PDCD4蛋白是细胞凋亡所需要的新生的大分子复合物之一。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多种肿瘤细胞中PDCD4蛋白表达降低甚至缺失,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递增以及患者生存时间的减少,PDCD4的表达发生丢失情况也不断加重,证明PDCD4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抑制肿瘤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PDCD4缺陷鼠自然发生淋巴瘤并且寿命显着缩短的报道,而且大多数肿瘤来源于B细胞,并不断转移到肝和肾。证明PDCD4在网状内皮系统肿瘤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关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该因子的表达及其影响的研究少见报道,表皮细胞在MF发病中的作用研究也较少。Ki67抗原简称Ki67,是一种细胞核抗原,仅在增殖细胞核中表达,其单克隆抗体能标记G_1后期、S期、G_2期和M期细胞核,而G_0期和G_1早期细胞核不被标记。Ki67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增殖细胞指标之一,是较为敏感的细胞增生分化指标。Ki67的测定是评估人类各种组织增殖组分可靠且简单的方法。为此我们检测了PDCD4和Ki67蛋白在不同期蕈样肉芽肿的表皮及真皮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为正常对照,以扁平苔藓为炎症对照,探讨PDCD4在MF发病中的作用,进而初步了解角质形成细胞在MF发病及病情进展中的作用。目的:检测并比较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PDCD4)、Ki67蛋白在正常皮肤、蕈样肉芽肿(MF)及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探讨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在正常皮肤组织、炎症性皮肤病、不同期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并比较两蛋白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1.收集齐鲁医院皮肤科近10年保存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27例MF完整蜡块,其中红斑/斑块期MF21例,肿瘤期MF6例;取门诊手术室及整形美容外科切除正常皮肤5例进行甲醛固定与石蜡包埋,作为正常对照组;另取皮肤科病理室保存的扁平苔藓石蜡标本5例,作为炎症对照组。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比较PDCD4及Ki67在不同期MF、LP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3.应用JMT JFX简明统计分析软件10.34进行处理,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设计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或方差分析;两蛋白的相关性用Spearman'S等级相关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DCD4在各组皮损中免疫组化染色位置及着色强度结果:·5例正常对照组的表皮细胞和真皮浸润的淋巴细胞中PDCD4染色均为强阳性,多数为棕褐色,细胞核着色;·5例扁平苔藓炎症对照组的表皮细胞和真皮浸润的淋巴细胞呈弥漫阳性,棕黄色,分布较密集,胞核染色;·21例红斑/斑块期MF的表皮阳性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和扁平苔藓组略减少,胞核、胞浆均有阳性染色,为棕黄色或棕褐色;真皮中阳性细胞较前正常对照组和扁平苔藓组明显减少,胞核、胞浆染色,为棕黄色或淡黄色;·6例肿瘤期MF表皮及真皮中阳性细胞均明显减少,散在分布,胞核或胞浆染色,部分真皮中PDCD4表达缺失。·移入表皮的淋巴细胞不染色,真皮浅层距离表皮较近的淋巴细胞染色较淡或不染色。2.各组PDCD4表达阳性等级的比较结果:(1)表皮中:①正常对照组、红斑/斑块期MF组到肿瘤期MF组,PDCD4表达从强阳性到阴性,呈梯度式减弱。红斑/斑块期MF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扁平苔藓组、红斑/斑块期MF组到肿瘤期MF组,PDCD4表达从强阳性到阴性,呈梯度式减弱。其中,红斑/斑块期MF组与扁平苔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期MF组与扁平苔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真皮中:①正常对照组、红斑/斑块期MF组到肿瘤期MF组,PDCD4表达从强阳性到阴性,呈梯度式减弱。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扁平苔藓组、红斑/斑块期MF组到肿瘤期MF组,PDCD4表达从强阳性到阴性,呈梯度式减弱。其中,红斑/斑块期MF组与扁平苔藓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期MF组与扁平苔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Ki67蛋白在各组皮损中免疫组化染色位置及着色强度:均为细胞核染色·5例正常对照组皮肤部分基底细胞阳性表达,棕黄色;真皮中阴性表达;·5例扁平苔藓组表皮中基底层阳性细胞不连续性分布,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处表达减少,其余部分表达稍增多,均以基底层及其上细胞为主;真皮中阳性细胞较多,呈棕褐色或棕黄色,分布密集;·红斑/斑块期MF组基底层细胞阳性减少,表皮内稍增多,棕黄色;真皮中阳性细胞分布稀疏,棕黄色;·肿瘤期MF表皮阳性细胞增多不明显,棕褐色;真皮中阳性细胞分布较密集,细胞核大、异型者染色深。4.各组Ki67表达的阳性细胞数量比较结果:(1)表皮中: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真皮中:①正常对照组、红斑/斑块期MF组到肿瘤期MF组,Ki67的表达从阴性至强阳性,呈梯度式增强。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扁平苔藓组分别与红斑/斑块期MF组和肿瘤期MF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PDCD4蛋白和Ki67蛋白的相关性分析:红斑/斑块期MF表皮中及真皮中PDCD4蛋白与Ki67蛋白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肿瘤期MF表皮及真皮中PDCD4蛋白与Ki67蛋白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随着MF病期的进展,表皮角质形成细胞PDCD4的表达明显下调甚至缺如,提示角质形成细胞在MF的发病及病程进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2、真皮中浸润淋巴细胞随着MF病期进展,PDCD4的表达明显下调甚至缺如,提示PDCD4与皮肤淋巴瘤MF的发生及病程进展密切相关,上调PDCD4的表达可能有助于抑制淋巴细胞的过度增殖,PDCD4有望成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新靶点3、Ki67在正常皮肤、红斑/斑块期MF及肿瘤期MF真皮中的表达梯度上升,表明Ki67抗原与真皮淋巴细胞的增殖有关,但与扁平苔藓组相比差异并无显着性,提示单一Ki67抗原并不能作为判断细胞恶性增殖的指标。4、本实验的相关性研究并未发现各期MF皮损中PDCD4的表达与Ki67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提示与PDCD4相关的凋亡障碍与细胞的增殖不一定有直接联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5-11)

陈是静[3](2008)在《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生存素在CA、BP、BD及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并比较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PDCD4)、生存素(Survivin)在正常包皮、尖锐湿疣(CA)、鲍恩样丘疹病(BP)、鲍恩病(BD)及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皮损中的表达,探讨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和生存素在正常组织、良性上皮增殖性疾病及恶性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预测鲍恩样丘疹病的预后。材料和方法:1.收集本院皮肤科近9年保存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30例尖锐湿疣、28例鲍恩样丘疹病、10例鲍恩病及11例鳞状细胞癌的完整蜡块,另取门诊手术室环切的10例正常包皮进行甲醛固定与石蜡包埋,作为正常对照。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比较PDCD4及Survivin在CA、BP、BD、SCC中的表达情况。3.应用JMTJFX简明统计分析软件,统计方法采用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设置检验水准α为0.05。结果:1.PDCD4在各组皮损中免疫组化染色位置及着色强度结果:光镜下,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核,部分位于细胞浆。·10例正常包皮阳性细胞比例高,阳性颗粒染色深,多数为棕褐色;·尖锐湿疣中,阳性细胞数量较前者减少,胞核、胞浆均有阳性染色,多数为棕黄色,少数为棕褐色;·鲍恩样丘疹病中,阳性细胞数目减少,胞核、胞浆均有着色,为棕黄色及浅黄色;·鲍恩病主要为胞浆着色,数量少,为浅黄色;·鳞状细胞癌皮损中染色为阴性。2.各组PDCD4表达的阳性率结果:正常对照组、CA组、BP组、BD组及SCC组、分别为100%、76.7%、46.4%、30%、0%。3.各组PDCD4表达强度的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CA组、BP组、BD组到SCC组,PDCD4表达从强阳性到阴性,呈梯度式减弱。CA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组与BP组和B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S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组、BD组、S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Survivin在各组皮损中免疫组化染色位置及着色强度:光镜下,阳性染色位于细胞核及细胞浆。·10例正常包皮均为阴性;·尖锐湿疣中,阳性细胞主要为空泡细胞,数量少,阳性颗粒较浅;·鲍恩样丘疹病和鲍温病中,阳性细胞数目增多,染色较强,且主要为核异型细胞,后者较前者阳性细胞百分比更高,前者染色为浅黄及棕黄色,后者以棕黄色为主;·鳞状细胞癌阳性细胞比例更高,呈散在或灶状分布,阳性颗粒染色深,为棕褐色及棕黄色。5.各组Survivin表达的阳性率结果:正常对照组、CA组、BP组、BD组及SCC组分别为0%、53.3%、64.3%、70%、81.8%。6.各组Survivin表达的阳性强度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CA组、BP组、BD组到SCC组,Survivin表达从阴性至强阳性,呈梯度式增强。CA组、B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与BD组和S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组与BP组、B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组,BD组,S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PDCD4在BP组的表达阳性率为46.4%,阳性染色为浅黄色及棕黄色。其阳性率低于CA组(76.7%),高于SCC组(0%)。而CA组多数为棕黄色。Survivin在BP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3%,阳性染色以浅黄色为主,部分为棕黄色。其阳性率较CA组(53.3%)高,较SCC组(81.8%)低,CA组多数为浅黄色,SCC组为棕褐色及棕黄色。结论:1.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在正常组织、良性上皮增殖性疾病及恶性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强度呈梯度降低,提示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在抑制细胞异常增殖,阻止良性增殖性疾病向皮肤癌的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2.生存素在正常组织、良性上皮增殖性疾病及恶性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强度呈梯度升高,提示生存素激活在阻断细胞凋亡过程,促使细胞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3.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在鲍恩样丘疹病皮损中的表达较尖锐湿疣低,比鳞状细胞癌高;同样,生存素在鲍恩样丘疹病皮损中的表达较尖锐湿疣高,比鳞状细胞癌低,均提示鲍恩样丘疹病系皮肤鳞状细胞良恶性肿瘤之间的中间状态,虽然未达到恶性肿瘤的程度,但有一定恶性发展趋势。临床上应对其密切观察,长期随访。(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3-28)

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原发于皮肤的亲表皮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CTCL),系一种最常见的低度恶性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其早期局限于皮肤,随着病情的缓慢发展,晚期可侵犯淋巴结及内脏系统。MF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讫今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免疫学异常与其发病密切相关,表现为患者皮损中树突状细胞分布和功能异常,T细胞凋亡障碍,Fas表达下降和FasL表达增加,趋化因子及其受体、IL-4、IL-15、CTLA-4、HECA-452等免疫分子异常表达。其中T细胞的凋亡障碍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减少,从而促进MF的发展。亲表皮现象是MF组织病理学的特征之一,这提示表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可能在MF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是人体表皮中的主要细胞,具有一定的抗原递呈作用,主动参与皮损中T细胞的再活化。同时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皮肤免疫系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MF时角质形成细胞中某些免疫分子的表达存在着显着不同,如IL-15蛋白的高度表达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一个特征。PDCD4是一种抑癌基因,PDCD4蛋白是细胞凋亡所需要的新生的大分子复合物之一。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多种肿瘤细胞中PDCD4蛋白表达降低甚至缺失,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递增以及患者生存时间的减少,PDCD4的表达发生丢失情况也不断加重,证明PDCD4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抑制肿瘤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PDCD4缺陷鼠自然发生淋巴瘤并且寿命显着缩短的报道,而且大多数肿瘤来源于B细胞,并不断转移到肝和肾。证明PDCD4在网状内皮系统肿瘤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关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该因子的表达及其影响的研究少见报道,表皮细胞在MF发病中的作用研究也较少。Ki67抗原简称Ki67,是一种细胞核抗原,仅在增殖细胞核中表达,其单克隆抗体能标记G_1后期、S期、G_2期和M期细胞核,而G_0期和G_1早期细胞核不被标记。Ki67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增殖细胞指标之一,是较为敏感的细胞增生分化指标。Ki67的测定是评估人类各种组织增殖组分可靠且简单的方法。为此我们检测了PDCD4和Ki67蛋白在不同期蕈样肉芽肿的表皮及真皮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为正常对照,以扁平苔藓为炎症对照,探讨PDCD4在MF发病中的作用,进而初步了解角质形成细胞在MF发病及病情进展中的作用。目的:检测并比较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PDCD4)、Ki67蛋白在正常皮肤、蕈样肉芽肿(MF)及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探讨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在正常皮肤组织、炎症性皮肤病、不同期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并比较两蛋白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1.收集齐鲁医院皮肤科近10年保存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27例MF完整蜡块,其中红斑/斑块期MF21例,肿瘤期MF6例;取门诊手术室及整形美容外科切除正常皮肤5例进行甲醛固定与石蜡包埋,作为正常对照组;另取皮肤科病理室保存的扁平苔藓石蜡标本5例,作为炎症对照组。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比较PDCD4及Ki67在不同期MF、LP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3.应用JMT JFX简明统计分析软件10.34进行处理,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设计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或方差分析;两蛋白的相关性用Spearman'S等级相关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DCD4在各组皮损中免疫组化染色位置及着色强度结果:·5例正常对照组的表皮细胞和真皮浸润的淋巴细胞中PDCD4染色均为强阳性,多数为棕褐色,细胞核着色;·5例扁平苔藓炎症对照组的表皮细胞和真皮浸润的淋巴细胞呈弥漫阳性,棕黄色,分布较密集,胞核染色;·21例红斑/斑块期MF的表皮阳性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和扁平苔藓组略减少,胞核、胞浆均有阳性染色,为棕黄色或棕褐色;真皮中阳性细胞较前正常对照组和扁平苔藓组明显减少,胞核、胞浆染色,为棕黄色或淡黄色;·6例肿瘤期MF表皮及真皮中阳性细胞均明显减少,散在分布,胞核或胞浆染色,部分真皮中PDCD4表达缺失。·移入表皮的淋巴细胞不染色,真皮浅层距离表皮较近的淋巴细胞染色较淡或不染色。2.各组PDCD4表达阳性等级的比较结果:(1)表皮中:①正常对照组、红斑/斑块期MF组到肿瘤期MF组,PDCD4表达从强阳性到阴性,呈梯度式减弱。红斑/斑块期MF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扁平苔藓组、红斑/斑块期MF组到肿瘤期MF组,PDCD4表达从强阳性到阴性,呈梯度式减弱。其中,红斑/斑块期MF组与扁平苔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期MF组与扁平苔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真皮中:①正常对照组、红斑/斑块期MF组到肿瘤期MF组,PDCD4表达从强阳性到阴性,呈梯度式减弱。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扁平苔藓组、红斑/斑块期MF组到肿瘤期MF组,PDCD4表达从强阳性到阴性,呈梯度式减弱。其中,红斑/斑块期MF组与扁平苔藓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期MF组与扁平苔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Ki67蛋白在各组皮损中免疫组化染色位置及着色强度:均为细胞核染色·5例正常对照组皮肤部分基底细胞阳性表达,棕黄色;真皮中阴性表达;·5例扁平苔藓组表皮中基底层阳性细胞不连续性分布,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处表达减少,其余部分表达稍增多,均以基底层及其上细胞为主;真皮中阳性细胞较多,呈棕褐色或棕黄色,分布密集;·红斑/斑块期MF组基底层细胞阳性减少,表皮内稍增多,棕黄色;真皮中阳性细胞分布稀疏,棕黄色;·肿瘤期MF表皮阳性细胞增多不明显,棕褐色;真皮中阳性细胞分布较密集,细胞核大、异型者染色深。4.各组Ki67表达的阳性细胞数量比较结果:(1)表皮中: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真皮中:①正常对照组、红斑/斑块期MF组到肿瘤期MF组,Ki67的表达从阴性至强阳性,呈梯度式增强。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扁平苔藓组分别与红斑/斑块期MF组和肿瘤期MF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PDCD4蛋白和Ki67蛋白的相关性分析:红斑/斑块期MF表皮中及真皮中PDCD4蛋白与Ki67蛋白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肿瘤期MF表皮及真皮中PDCD4蛋白与Ki67蛋白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随着MF病期的进展,表皮角质形成细胞PDCD4的表达明显下调甚至缺如,提示角质形成细胞在MF的发病及病程进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2、真皮中浸润淋巴细胞随着MF病期进展,PDCD4的表达明显下调甚至缺如,提示PDCD4与皮肤淋巴瘤MF的发生及病程进展密切相关,上调PDCD4的表达可能有助于抑制淋巴细胞的过度增殖,PDCD4有望成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新靶点3、Ki67在正常皮肤、红斑/斑块期MF及肿瘤期MF真皮中的表达梯度上升,表明Ki67抗原与真皮淋巴细胞的增殖有关,但与扁平苔藓组相比差异并无显着性,提示单一Ki67抗原并不能作为判断细胞恶性增殖的指标。4、本实验的相关性研究并未发现各期MF皮损中PDCD4的表达与Ki67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提示与PDCD4相关的凋亡障碍与细胞的增殖不一定有直接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叶海琼,秦明丽,傅晓冬.卵巢癌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4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评估[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8

[2].于淑萍.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4(PDCD4)和Ki67蛋白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D].山东大学.2009

[3].陈是静.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生存素在CA、BP、BD及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08

标签:;  ;  ;  ;  

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论文-叶海琼,秦明丽,傅晓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