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实现机制论文-许金丽,王淑芹,李玉红

知识共享实现机制论文-许金丽,王淑芹,李玉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共享实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管理,团队知识共享,动力机制,实现策略

知识共享实现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许金丽,王淑芹,李玉红[1](2016)在《知识管理背景下团队知识共享的动力及实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提出团队合作的发展方向。而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团队知识就变成了团队合作中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也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团队知识,因其战略新资源和核心生产要素的身份,它的地位在企业的发展中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团队知识的重要性,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开始走上了一条知识共享管理的道路。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对知识共享的研究方面也开始把关注的焦点由以前的组织间知识共享转变为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对于企业来说,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无论是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是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都存在着积极作用。因此,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不同部门和人员间进行共享,以及合理开发和运用蕴藏于组织内部的无形资产,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研究团队知识共享的动力及实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6年10期)

马文琦,李玉红[2](2015)在《知识管理背景下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教师知识共事的行为,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现阶段,教师知识共享实现的并不理想,存在着一些阻碍,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技术、利益冲突和知识差异。针对以上叁个障碍因素,该文主要从转变观念,创建平台和建立激励机制叁个方面探讨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5年14期)

焦鹏,宋继华[3](2015)在《信任导向下知识共享的创新效应及实现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任环境对知识共享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去营造一个高度信任的知识共享环境对于提高知识共享效率是目前企业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深入分析信任对于知识共享的创新效应及实现机制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信任机制的产业集群企业知识联盟的以技术、沟通、激励以及学习等为主要保障机制的知识共享平台,并对各保障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5年13期)

程莲娟[4](2013)在《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共享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之一,而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则是实现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分析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含义、社会价值以及类型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图书馆知识资源整合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隐性知识共享的交流机制以及信息技术实现机制。(本文来源于《图书馆学刊》期刊2013年11期)

王东,刘国亮[5](2012)在《虚拟学术社区及其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学术社区与虚拟社区不同,它是以满足科研人员交流需求为主要功能的互联网平台。首先以虚拟社区的研究为基础,界定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与外延;然后从本质上分析了目前阶段虚拟学术社区存在的问题及影响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原因,构建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的研究框架;最后探讨了促进社区内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研究路径。(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2年05期)

郑作龙[6](2011)在《面向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知识共享是创新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重要手段。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对于提升知识管理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隐性知识的争论问题入手,归纳总结了隐性知识的两种类型:尚未被形式化的知识与不能被形式化的知识,并指出其存在的原因:由于形式化手段未创新,现有技术手段无法将隐性知识形式化;隐性知识本质属性决定其不能被形式化。通过回溯波兰尼的隐性知识,引入“行动的体现”理论,提出“回到行动中理解隐性知识”的方式,认为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身心、特定情境下以具体行为体现,涉身性、情境化、实践过程性是其本质属性,隐性知识难以被编码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丰田汽车生产线上隐性知识共享的个案分析,探究了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机理,提出隐性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主体间性的行动过程,嵌入情境“人——人”面对面的互动方式是隐性知识共享的一般模式,并指出共享主体的能力、主体的共享意愿、知识互动方式和共享情境是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最后,构建了隐性知识共享的四个必备系统:能力系统是共享的根本动力;交流系统是共享中主体互动和知识流动的方式;激励系统为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外部动力;情境系统是基础平台,服务与支撑隐性知识共享。通过对各系统与隐性知识共享关系的评估,认为这四个系统间同时交互作用才能实现隐性知识共享。本文研究的一个倾向是:回到事物本身、回到隐性知识存在的特定情境把握隐性知识,是研究隐性知识共享的合理进路;隐性知识共享是主体间性的行动过程,不能“去情境化”。本文研究,期望对进一步理解与界定隐性知识提供思考和借鉴,为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一个研究进路;另一方面为隐性知识共享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1-06-01)

王东[7](2010)在《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络形成的虚拟社区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开放、有效的平台,更多的学者倾向通过互联网络来弥补现实学术交流的不足,甚至是依靠互联网络形成虚拟学术社区进行学术交流,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学者们的学术交流行为。在互联网重开放、强交互、易共享等特点的影响下科技人员思维更加开放自由,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思想、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言论观点能够在同一空间各展风采。但在发展过程中,学者们的认可程度、学术权威性与质量控制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交互活动积极态度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困扰、阻碍虚拟学术社区地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引入融知发酵模型,探讨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要素与作用机理,从内在推动、外部拉动、学术环境氛围叁个方面入手,对应地围绕信任机制、激励机制、学术质量控制机制叁个关键性问题,研究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提出有利于虚拟学术社区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对策。(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0-06-01)

张亚晶[8](2008)在《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知识共享要获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在一个机制框架内进行,这一机制可以促使人们更加主动地与他人共享自身知识,降低知识搜索与交易费用,使知识在组织内顺畅地流动。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知识共享的效率。本文在对国内外知识共享研究现状进行大量理论研究和在对大连某高校部分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ECI模型、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相关激励理论等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进行系统研究。针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内在机制建立模型,从团队个人知识和团队知识出发,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维度提出16种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内在机制的具体模式。本文对大连某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现状进行实证研究,采取总相关系数分析法和信度分析法对调查问卷的预试样本进行检测、修改和优化,之后正式进行调查问卷调研。调研分析的主要结论是:高校科研团队成员虽然具有知识共享意愿,但目前这种意愿还不十分强烈;科研团队知识共享从教师和研究生两个群体出发还各自受到不同方面或者同一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带头人对知识共享的支持状况还不理想,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在知识共享动因方面存在差异,教师群体更加看重知识共享带来的在团队中地位的提升、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获得职业发展机会和承担更多的重大科研项目,而研究生群体更看重知识共享可以收获更多的知识、促进人际关系和得到分享的乐趣与成就感;目前在大连某高校的大部分科研团队中有着良好的信任环境,但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学习型文化建设两方面则不尽如人意;团队目标建设情况较好,但团队对于隐性知识的保护工作情况一般。基于以上的调研分析,本文从组织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文化机制四方面提出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06-01)

知识共享实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校教师知识共事的行为,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现阶段,教师知识共享实现的并不理想,存在着一些阻碍,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技术、利益冲突和知识差异。针对以上叁个障碍因素,该文主要从转变观念,创建平台和建立激励机制叁个方面探讨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共享实现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许金丽,王淑芹,李玉红.知识管理背景下团队知识共享的动力及实现机制[J].中国商论.2016

[2].马文琦,李玉红.知识管理背景下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

[3].焦鹏,宋继华.信任导向下知识共享的创新效应及实现机制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

[4].程莲娟.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

[5].王东,刘国亮.虚拟学术社区及其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6].郑作龙.面向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7].王东.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8].张亚晶.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标签:;  ;  ;  ;  

知识共享实现机制论文-许金丽,王淑芹,李玉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