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佛教论文-魏道儒

科学与佛教论文-魏道儒

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学与佛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学无神论,特异功能,中国佛教宗派

科学与佛教论文文献综述

魏道儒[1](2019)在《杜继文:学问在佛教与科学无神论之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杜继文先生始终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在基础理论方面,他主要从事佛教研究;在现实问题方面,他主要针对一些重要社会现象研究、弘扬无神论。在这两个领域,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构建我国佛教学、无神论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9年04期)

常峥嵘[2](2019)在《佛教石刻文献集结整理的科学无神论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与无神论有天然的亲缘关系,科学的佛教研究也天然地应有无神论气质。然而气质需要熏陶,佛教石刻文献的整理集结有利于这种熏陶,佛教石刻文献有科学无神论价值。这是因为,集结起来的佛教石刻文献,有强烈的客观性,有可观的全面性,有深刻的历史性。(本文来源于《科学与无神论》期刊2019年04期)

贺圣达[3](2019)在《中南半岛南传佛教文化圈国家的古代科学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指的中南半岛南传佛教文化圈国家的古代科学技术,是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初在中南半岛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现在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发生和发展的科学技术。了解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古代东南亚国家历史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认识古代东南亚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关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科学技术与东南亚各地各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宗教文化上的特点以及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科学技术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但是,由于上述这些方面的不同,古代东南亚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科学技术很明显地也各有其不同特点,大致上可以从古代越南、中南半岛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以及海岛东南亚国家叁个方面来进行考察。(本文来源于《南亚东南亚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宇恒伟[4](2018)在《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复杂性科学探析——以系统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分析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现实效应,以复杂性科学系统论为视野,通过分析此类佛教问题在模型上的展现等问题,可得出以下结论:太虚大师倡导的人生佛教符合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特征;其系统的展开展现出较为杂糅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生佛教不可能实现;如何成功弘扬佛教的基本精神,有赖于对个体信仰的深入考察。(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徐颖[5](2017)在《印顺法师佛教与科学关系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百年来,“人间佛教”思潮从思想萌芽到实践发展,几近主导了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历史走向。这其中不可多得的一位“人间佛教”领航者——印顺法师。印顺法师所处的时代正是科学昌明、佛法衰微之际,为更好地续佛慧命、传承法脉,他作出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印顺主动荷担如来家业,一生笔耕不辍、着作等身,致力于推动传统佛教的现代化改革。在其先师释太虚“人生佛教”基础上丰富发展,并提出“人间佛教”的理念。自此,“人间佛教”思想泽被两岸叁地僧俗学人,印顺也理所应当地成为推动佛教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可以说,伴随现代化而来的世俗化“反玄祛魅”倾向不可避免地给佛教带来诸多的挑战。印顺法师敏感地洞察到现代科学与佛教护法之间的微妙关系,即面对科学的挑战,佛教若一味采取自卫式反击,不仅无助于现状的改变,还有碍于佛教自身的发展。因此,印顺自觉借鉴吸收了近现代科学观念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对宗教神学观的否定批判以及对客观的“科学主义”佛教研究原则的贯彻中。此外,在印顺对佛教与科学关系的解读中,还包含了佛教与科学两者异质性的探讨,以及佛学超越科学、哲学的相关见解。不过,印顺法师虽深刻地感受到传统佛教面对现代科学时的急张拘诸,但他并没有人云亦云地借科学这一利器来勘验佛教。而是“澄其流,正其源,以佛法本义为核心”,力求还原佛教本来的面貌,堪称佛教界治学求真之楷模。他以传统佛教为核心构筑了自己佛学观的基础,并在此框架内审视和判定现代科学。因此,他基本摆脱了当时广为流行的以佛法附会科学的研究进路,而将佛教与科学两者置于兼容、互补乃至增上的关系中来处理。同时,在看到现代科学技术被滥用引发人类一系列精神层面和社会领域的问题时,印顺又基于佛教的立场对其进行反思与批判,强调“佛法才是救治人世忧患的良药”。印顺法师对中国佛教界的最大贡献是提出较为系统的“人间佛教”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位,“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对当代佛教界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均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而他佛学着作中散落的科学思想,也为我们探讨其人间佛教思想的多元化层面开辟了 一方新天地。(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向洋[6](2016)在《耿静波:《北宋五子心性论与佛教心性论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是儒家重新进行建构诠释的重要时期,新的士大夫阶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建其自我认同。宋初为避免晚唐以降地方节度使割据纷乱,复兴以知识及道德为基础施政的文官体制。从一开始,"文"的复兴就指向本土价值的复归及对这些价值渊源的审视,除(本文来源于《比较经学》期刊2016年01期)

李四龙[7](2017)在《回归本位:科学时代的佛教》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从信仰层面看,佛教和科学相距甚远,但佛教因其哲学的思辨和理性的精神,与科学的理念并不冲突;西方学者和佛教徒欲以科学实验的方式去理解、说明佛教中的神秘,如业报轮回、禅定,乃至神通,这样的说明,可能成为佛教与科学的结合点;佛教需要挖掘自身的人文价值,以其智慧协调传统与现代高科技的张力,化解人类内心的贪婪与仇恨,如此,佛教就是回到自己的本位,可与科学共存。(本文来源于《普陀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冯涛[8](2016)在《美国21世纪以来对佛教与科学相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提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美国学者一般会首先想到基督教和科学,因为美国是个盛行基督教的国家,而且基督教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都发源于西方,两者长期以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会很自然地关注它们间的各种是是非非。因此,在一些学术经典当中,如《宗教与科学》(Ian G.Barbour,1997)和《科学与宗教》(John Hedley Brooke,1991),"宗教"仅限于基督教~([1])。但是,20世纪以禅(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6年06期)

洛桑次仁[9](2016)在《浅谈梵藏翻译过程及认知科学与佛教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略概括了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佛教正式从印度传入西藏,这已成为国内外历史学家的公识。大臣吞米·桑布札创制了藏文字,及其开始了佛经梵译藏工作。先后翻译了《二十一显密经典》等大规模地佛经,他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位译师。松赞干布先与尼泊尔金成公主联姻,后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从而周边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学习、文化发展等方面友好往来,均有重大贡献。科学是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而且佛教在中国已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是文化的根基,所以这两大思想体系能够走到一起,非常有乐意去研究、学习、探讨、以及跟相关人员进行亲密的交流。(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光泉[10](2015)在《佛教,并不站在科学的对立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笔者受邀为浙江萧山潮峰钢构集团的员工进行了以“佛教的科学观”为主题的佛教文化开示。这一动态发在灵隐寺的官方微博后,引起网友较大的反响和评论。其中,质疑佛教科学性的声音并不少见,主要是将包含佛教在内的宗教与科学分离甚至对立起来:在科学占据强势话语权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5-06-16)

科学与佛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学与无神论有天然的亲缘关系,科学的佛教研究也天然地应有无神论气质。然而气质需要熏陶,佛教石刻文献的整理集结有利于这种熏陶,佛教石刻文献有科学无神论价值。这是因为,集结起来的佛教石刻文献,有强烈的客观性,有可观的全面性,有深刻的历史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学与佛教论文参考文献

[1].魏道儒.杜继文:学问在佛教与科学无神论之间[J].世界宗教文化.2019

[2].常峥嵘.佛教石刻文献集结整理的科学无神论价值[J].科学与无神论.2019

[3].贺圣达.中南半岛南传佛教文化圈国家的古代科学技术[J].南亚东南亚研究.2019

[4].宇恒伟.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复杂性科学探析——以系统论为中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徐颖.印顺法师佛教与科学关系思想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6].向洋.耿静波:《北宋五子心性论与佛教心性论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J].比较经学.2016

[7].李四龙.回归本位:科学时代的佛教[J].普陀学刊.2017

[8].冯涛.美国21世纪以来对佛教与科学相容性的研究[J].法音.2016

[9].洛桑次仁.浅谈梵藏翻译过程及认知科学与佛教间的关系[J].西藏科技.2016

[10].光泉.佛教,并不站在科学的对立面[N].中国民族报.2015

标签:;  ;  ;  

科学与佛教论文-魏道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