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用地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用地,敏感性评价,河北阜平
用地敏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玲,丁寒,宋安安,张长春[1](2018)在《阜平县生态用地敏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阜平县为例,以2014年现状土地为研究对象,对阜平县生态用地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极度和轻度敏感区比例较小,高度和中度敏感区比例相对较大。(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5期)
伍幸妮[2](2018)在《喀斯特地区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组合赋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地区是由碳酸盐类等可溶性岩石发育而形成的特殊地区,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并且在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作用下日益恶化,出现了许多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生态用地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能辨识生态用地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空间区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尝试在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确权方法中引入组合赋权法,以典型喀斯特地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GIS为技术支持手段,评价环江县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等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生态敏感性评价领域针对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研究较少,现有生态敏感性指标赋权方法是以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为主的单一赋权法,且单一赋权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组合赋权法可以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进行有机结合,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信息。(2)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针对特定地理背景建立以自然因素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地形起伏度、年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植被类型、岩性、地质灾害作为环江县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使用传统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确权方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分别计算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权重值。通过组合赋权法的事前检验和事后检验,选择将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进行组合赋权,并采用距离函数确定线性加权组合规则中的分配系数值。以组合赋权法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值排序为:岩性>地形起伏度>地质灾害>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植被类型>年降雨量。(3)运用加权迭加模型进行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得到环江县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并将组合赋权法与单一赋权法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将组合赋权法运用于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范锦[3](2018)在《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用地承载力反应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维持生态质量与城市开发建设强度之间的平衡。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采用多因素加权迭加的方法,以坡度、高程、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植被分区、植物类型分布、基本农田、工程地质类型等8个因子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划分生态管制空间,确定区域内可利用建设用地面积,以及适宜承载的人口规模。(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05期)
屈赛,林爱文,黎斌,贾文生[4](2018)在《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庐山区生态旅游用地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突出的旅游资源禀赋是中部山地旅游地区的典型特征,该类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以典型旅游地区庐山区为例,基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数据,选取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河流水库、地质灾害易发性、自然保护区及文物保护单位、道路交通、土地利用类型8个因子作为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采用GIS技术与G1法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该区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庐山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分别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11.91%、36.83%、11.29%、21.28%和18.69%。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生态敏感性区域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功能区划与用地策略,以促进研究区生态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葛欢[5](2017)在《城市快速路沿线用地噪声敏感性研究——以嘉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嘉兴市城市快速路交通量预测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快速路建成后的道路噪声传播的距离与声级关系,并确定了其对周边用地影响程度的大小。然后对降噪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同降噪措施下噪声对沿线用地敏感性影响的变化。最后针对沿线规划用地和现状用地分别提出了优化调整建议,为快速路沿线用地优化提供了方向。(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期刊2017年29期)
汪什豪,李全,邓少华,刘世伟[6](2017)在《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用地适宜性分析的农村居民点评价与优化——以海南省屯昌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对耕地保护及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GIS手段准确提取研究区村庄实际占地,以生态敏感性分析为基础,以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手段对屯昌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评估,按照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由低到高的顺序决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区域。[结果]研究表明:(1)位于生态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域的村庄面积分别为0.04hm~2、2.41hm~2、42.10hm~2、835.93hm~2和2 990.21hm~2。(2)位于禁建区、限建区、次级宜建区和优先建设区的现状村庄面积分别为46.42hm~2、501.91hm~2、2 423.23hm~2和864.76hm~2。(3)全县农村居民点理论优化面积为547.76hm~2。其中,优化区域主要集中于中部"类盆地"区域,优化区域面积位居前叁位的镇分别为乌坡镇、南坤镇及屯城镇,优化面积分别为108.49hm~2、107.07hm~2和103.30hm~2,面积最小的为枫木镇,仅为34.96hm~2。[结论]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针对不同生态敏感性和不同用地适宜性的区域应该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7年03期)
郑礼鹏[7](2017)在《平潭海岛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与否对城市用地布局、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合理确定适宜性建设用地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开展各专题规划的重要前提。文章以平潭岛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 8 OLI多光谱遥感影像和DEM数据为基础,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辅以目视解译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选取生态敏感性因素、自然限定因素和社会经济限定因素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共选取10个指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定量评价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17年01期)
武晓毅[8](2016)在《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大同市域用地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同市域为例,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从地形、水源保护、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5个方面,对大同市域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单要素评价,并在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同市生态敏感性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一般敏感区域占市域面积比为16.16%,轻度敏感区为12.41%,中度敏感区为45.55%,重度敏感区为19.14%,极度敏感区为6.74%。依据评价结果,结合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提出了大同市域相应的规划用地措施,为大同市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6年05期)
张宝武,张远景,秦可娜,肖一夫[9](2016)在《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多情景建设用地布局策略——以黑瞎子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统筹兼顾生态系统稳定发展与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是今后城乡建设的必然方向。以黑瞎子岛为研究区,选取地形地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环境缓冲区、动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5个评价因子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与加权迭加法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评价结果进一步提出研究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用地布局多情景策略。研究表明:(1)研究区分为高级、中高级、中级和低级四级生态敏感区,其中,高级和中高级生态敏感区占全区面积总和的80%以上;(2)根据发展方向及时序的调整,提出叁种不同情景模式下的黑瞎子岛用地开发策略:情景一以生态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土地开发界限,将黑瞎子岛的生态功能发挥到最大程度;情景二兼顾黑瞎子岛的生态与建设,相对严格地对建设用地进行控制;情景叁以开发建设为相对主要规划方向,在对生态敏感性影响较低的情况下,适当扩大相对适合的建设用地界限。(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6年07期)
崔耀平,吕可文,何春玲,路婧琦,张帅帅[10](2016)在《生态敏感性限制下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城市规划中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框架的不尽合理问题,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构建了包含主导性和限制性逻辑的综合评价方案。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将生态敏感性作为限制性因素进行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研究区的分析结果显示:西峡县整体新增城镇建设区呈现南北区域不适宜而中间适宜的特征,而适宜和较适宜城市建设的用地主要分布在鹳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地带。但在中心城区外缘某些区域生态敏感性强,应禁止开发活动。研究结果有效体现出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对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用地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喀斯特地区是由碳酸盐类等可溶性岩石发育而形成的特殊地区,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并且在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作用下日益恶化,出现了许多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生态用地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能辨识生态用地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空间区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尝试在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确权方法中引入组合赋权法,以典型喀斯特地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GIS为技术支持手段,评价环江县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等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生态敏感性评价领域针对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研究较少,现有生态敏感性指标赋权方法是以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为主的单一赋权法,且单一赋权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组合赋权法可以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进行有机结合,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信息。(2)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针对特定地理背景建立以自然因素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地形起伏度、年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植被类型、岩性、地质灾害作为环江县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使用传统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确权方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分别计算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权重值。通过组合赋权法的事前检验和事后检验,选择将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进行组合赋权,并采用距离函数确定线性加权组合规则中的分配系数值。以组合赋权法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值排序为:岩性>地形起伏度>地质灾害>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植被类型>年降雨量。(3)运用加权迭加模型进行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得到环江县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并将组合赋权法与单一赋权法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将组合赋权法运用于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用地敏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艳玲,丁寒,宋安安,张长春.阜平县生态用地敏感性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8
[2].伍幸妮.喀斯特地区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组合赋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范锦.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J].农家参谋.2018
[4].屈赛,林爱文,黎斌,贾文生.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庐山区生态旅游用地策略[J].生态科学.2018
[5].葛欢.城市快速路沿线用地噪声敏感性研究——以嘉兴为例[J].交通世界.2017
[6].汪什豪,李全,邓少华,刘世伟.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用地适宜性分析的农村居民点评价与优化——以海南省屯昌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
[7].郑礼鹏.平潭海岛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J].福建建筑.2017
[8].武晓毅.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大同市域用地策略研究[J].山西化工.2016
[9].张宝武,张远景,秦可娜,肖一夫.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多情景建设用地布局策略——以黑瞎子岛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
[10].崔耀平,吕可文,何春玲,路婧琦,张帅帅.生态敏感性限制下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测绘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