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控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然灾害,汶川地震,长期间接影响,合成控制法
地震控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妍,李振冉,张明[1](2019)在《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长期间接影响——基于汶川地震灾区县级数据的合成控制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关于自然灾害长期间接影响的研究较少,理清自然灾害的长期间接损失及其成因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与深刻政策含义。基于1994—2016年四川省181个县的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分别研究汶川地震对10个极重灾区经济产生的长期间接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灾区经济造成的长期间接影响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复兴"型灾区,包括茂县和彭州市,表现为2016年人均GDP恢复到了其反事实水平;第二种是"复旧型"灾区,包括汶川县、北川县等8个极重灾区,表现为2016年人均GDP未恢复到其反事实水平。2008—2011年,所有极重灾区经济恢复情况都比较好,2011年之后,"复兴"型灾区继续保持较好的经济恢复效果,但"复旧"型灾区经济恢复效果开始走下坡路,并可能形成"贫困陷阱"。在此基础上,结合罗默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分析汶川地震对经济长期间接影响异质性的原因,发现灾区经济恢复效果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2008—2011年经济恢复情况较好的原因是国家和当地政府进行灾后重建所拉动,2011年后"复旧"型灾区经济恢复变差的原因之一是灾区在重建过程中负债沉重,导致后期投资不足,且拥有较好的就业率和人力资本的灾区经济恢复会更好。由此,政府在制定灾后救援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减少初期灾害损失,还应考虑减少长期经济损失;灾区政府应当合理安排援建资金,将援建转变成一种机遇,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9期)
雷屹欣,陈辉国,杨晓瑞[2](2019)在《反应谱控制选波的地震动时频非平稳特性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时程分析法中地震波的选取关乎结构抗震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基于规范反应谱进行选波分析,研究不同选波控制指标下所选出的地震波在时域、频域等方面的特性及误差大小,并进行工程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拟合反应谱选波方法所选的地震动在时、频域上特性差异较大,是导致时程分析法中结构响应差异性较大的主要原因,且选用更为严格的控制指标并不能有效降低所选出地震动时频非平稳之间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继波[3](2019)在《地震条件下高速公路斜坡路基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贵川多山高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斜坡路基占比较高,并伴随高填方,加之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不仅给斜坡路基的设计与施工带来困扰,同时也导致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的稳定性控制更加困难,给后期的安全运营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依托自四川宜宾经云南昭通至贵州毕节的宜毕高速公路工程,以高填方高速公路斜坡路基为研究对象,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高速公路斜坡路基动力分析模型,采用GeoStudio数值分析软件对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进行计算,分析了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的动力响应,研究了地震水平加速度、斜坡坡度、填方高度、填挖结合斜坡路基填挖比等因素对斜坡路基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的影响,对路基边坡及路基整体加固措施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震特征,建立了考虑斜坡坡度、填方高度、填挖比等路基结构参数的斜坡路基动力分析模型,为地震条件下高速公路斜坡路基动力响应及稳定性分析奠定了基础。(2)计算了不同斜坡坡度、填方高度以及填挖比斜坡路基在不同地震水平加速度条件下共216种工况的动力响应,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地震水平加速度、斜坡坡度、填方高度及填挖比的增大,斜坡路基坡顶的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动力响应总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存在两个临界填方高度,随填方高度提升,低于第一个高度时加速度降低,处于两高度之间时加速度放大效应增大,高于第二个高度时加速度放大效应减小;斜坡路堤下坡面加速度临坡放大效应大于上坡面,斜坡坡度越大越显着,22°斜坡路堤下坡面峰值加速度临坡放大值可达上坡面6.4倍。(3)计算了各种工况下斜坡路基边坡及整体的安全系数和永久位移,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拟静力安全系数、最小平均安全系数与永久位移多个指标共同对斜坡路基地震条件下稳定性进行评价更为可靠合理。随着地震水平加速度、斜坡坡度、填方高度及填挖比的增大,斜坡路基稳定性总体上降低,但存在斜坡坡度或填方高度增大稳定性反而提高的现象,提高幅度5%左右。(4)选取了斜坡路基典型断面进行加固,发现斜坡路基边坡中部筋材密布、斜坡路基斜坡面下部筋材密布更有利于提高稳定性,筋材等量时,下部密布比上部和中部密布安全系数分别可提高4%、2%左右。(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秋旺[4](2018)在《近断层地震下大底盘框架结构非线性响应分析及减震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地震动具有加速度、速度脉冲运动特性,其对大底盘框架抗震结构可能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本文建立一幢大底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梁柱塑性铰采用集中铰,考虑结构的非线性性能,以3条普通地震动与3条近断层地震动记录为输入激励,对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揭示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响应规律,并对近断层地震下的结构响应进行减震控制。结果表明:在地震动强度指标相同时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相比普通地震动下明显增大,且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均大于1/50,不能满足抗震要求;增设黏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体系能够有效控制结构的非线性响应,降低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损伤,为工程结构在近场地区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建设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吕小龙,迟世春[5](2019)在《基于变形控制标准的高土石坝地震可靠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可靠度分析的设计方法是科学定量地研究和保证岩土工程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量考察土石坝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综合评估地震失效概率,可为高土石坝抗震设计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以坝顶震陷率作为地震安全控制指标,提出了同时考虑地震和筑坝料参数不确定性的高土石坝地震可靠度分析方法。首先,采用地震烈度作为地震危险性的宏观衡量尺度,通过引入地震烈度概率模型,将基于概率烈度的地震动峰值作为地震强度因子,调整规范谱人工地震波的幅值进行动力有限元计算。然后,采用适用于处理小样本和非线性问题的高斯过程响应面法,建立筑坝料参数与坝顶震陷率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结合蒙特卡罗法计算高土石坝地震失效概率。最后,以紫坪铺面板堆石坝为例,应用该方法考察了设计基准期内的地震失效概率。(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田利,荣坤杰[6](2018)在《地震作用下高压输电塔-线体系纵向减震控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地震作用下高压输电塔-线耦合体系纵向减震控制.方法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高压输电塔-线耦合体系的精细化模型.利用非线性时程方法分析地震作用下碰撞摆(Pounding Tuned Mass Damper)对输电塔-线体系的减震控制,并与悬挂质量摆(Suspension Mass Pendulum)的减震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Kobe地震作用为例,悬挂质量摆控制下输电塔-线体系塔顶位移、加速度和主材轴力峰值减振率分别为29%、23%和26%,碰撞摆控制下的峰值减振率分别为41%、29%和38%,可以看出,碰撞摆的减振效果明显优于悬挂质量摆.结论悬挂质量摆能够有效地抑制结构的不良振动,而碰撞摆的震动控制能力明显强于悬挂质量摆.(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畅国平,王秀敏,王志敏,胡秀娟,和少鹏[7](2018)在《红山地震台数字地磁观测质量控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红山基准地震台地磁相对和绝对观测资料,采用单台绝对差值检测法、多台相对差值检测法、F-P检测法和地磁绝对观测改进措施,研究分析了红山地磁观测资料质量及其控制。结果表明:红山基准地震台相对记录仪GM4-1、FHD-2B和绝对观测仪Mingeo-DIM工作正常,运行稳定;因仪器故障,FHD-2B仪D分量在2015年3月24日出现台阶错误数据;2015年4月23日GM4-1和FHD-2B仪分钟值数据预处理错误;GM4-1仪各分量基线值稳定,同日及相邻2日观测基线值之差D_B≤0.1',H_B≤1.0 nT,Z_B≤1.0 nT,精度较高。(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8年02期)
郁文,师春立,刘睿聪[8](2018)在《四川九寨沟县地震初期卫生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九寨沟县"8.8"地震后灾区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工作措施和方法,探讨地震后消毒防疫工作的经验,为今后地震灾区消毒防疫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地震灾后消毒和媒介生物控制工作实施方案,对灾区安置点、水源等环境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明确饮用水以及临时安置点、公共厕所等环境为消毒的重点。监测灾区饮用水,同时监测和控制蚊、蝇等病媒生物。结果科学合理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对重点环境进行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同时加强对饮用水监测控制病媒生物。结论通过以上多种措施的实施,灾区未发生与地震相关的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本文来源于《职业卫生与病伤》期刊2018年03期)
赵祥,刘忠华,王社良,杨涛,展猛[9](2018)在《多维地震作用下大跨空间结构的减震控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多维地震输入对网架结构的不利影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研制出一种兼具自复位、高耗能及放大功能于一体的形状记忆合金复合黏滞阻尼器(Hybrid Shape Memory Alloy Viscous Dampers,简称HSMAVD),并通过试验研究该阻尼器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然后以平面四角锥网架模型为基础,将该阻尼器替换部分网架结构杆件,并分析该阻尼器减震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形状记忆合金与黏滞阻尼器复合后具有良好的协同工作能力,可有效发挥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和黏滞阻尼器的速度相关特性,使其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和良好的耗能能力;采用阻尼杆件替换原杆件的方法既能对结构进行有效的减震控制,又不改变原有的结构形式,是一种优越的减震控制方法,并为HSMAVD被动控制系统在结构抗震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安路明[10](2018)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墩刚构桥易损性分析及减震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我国正大力开发西部山区,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和铁路建设正如日中天。但该地区桥梁多跨越深山大河,因此高墩大跨刚构桥成为最适宜的主流桥型。桥梁作为交通线路的枢纽,进行易损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地震易损性分析是一种基于概率的、可定量桥梁抗震性能的风险评估方法。本文从易损性的角度出发,研究地震作用下,高墩刚构桥抗震性能及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有:(1)确定不同损伤状态下桥梁各构件的损伤指标;确定桥梁各组成构件及桥梁系统的易损性函数。(2)采用IDA分析方法,研究近场脉冲地震动的作用方向(纵向、横向)对高墩刚构桥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相比纵向位移失效,支座极易发生横向剪切破坏;横向地震作用下高墩刚构桥更易受到损伤;桥梁整体系统易损性高于单个构件,因此,在刚构桥抗震设计时应对桥梁整体进行易损性评价。(3)对比远场及近场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近场地震动作用下桥梁各组件和整体的损伤超越概率都大于远场地震作用。(4)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墩高对高墩刚构桥的易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墩高的增加,桥梁的各个损伤状态下的超越概率逐渐增大,特别是极限损伤状态和完全破坏状态,且墩高的增加对桥墩墩底的损伤尤为严重。(5)分别以系梁的位置、系梁的设置数量、系梁与桥墩的刚度比为基本变量,研究系梁对刚构桥抗震性能的影响。结论表明,随系梁数量的增加,结构或构件的易损性都增加,当设置一道系梁时,以在桥墩中部设置系梁效果最优,系梁刚度对桥梁抗震性能影响较小,但为了结构受力均衡,建议取刚度比为0.5。(6)提出一种适用于双肢薄壁墩的消能装置,并验证其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双肢桥墩间加设耗能减震的交叉支撑,对于高墩刚构桥桥墩在各个损伤状态的易损性概率降低较显着。(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8-06-01)
地震控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时程分析法中地震波的选取关乎结构抗震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基于规范反应谱进行选波分析,研究不同选波控制指标下所选出的地震波在时域、频域等方面的特性及误差大小,并进行工程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拟合反应谱选波方法所选的地震动在时、频域上特性差异较大,是导致时程分析法中结构响应差异性较大的主要原因,且选用更为严格的控制指标并不能有效降低所选出地震动时频非平稳之间的差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控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宋妍,李振冉,张明.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长期间接影响——基于汶川地震灾区县级数据的合成控制法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2].雷屹欣,陈辉国,杨晓瑞.反应谱控制选波的地震动时频非平稳特性差异性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19
[3].王继波.地震条件下高速公路斜坡路基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陈秋旺.近断层地震下大底盘框架结构非线性响应分析及减震控制[J].福建建设科技.2018
[5].吕小龙,迟世春.基于变形控制标准的高土石坝地震可靠度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9
[6].田利,荣坤杰.地震作用下高压输电塔-线体系纵向减震控制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畅国平,王秀敏,王志敏,胡秀娟,和少鹏.红山地震台数字地磁观测质量控制与分析[J].高原地震.2018
[8].郁文,师春立,刘睿聪.四川九寨沟县地震初期卫生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现状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8
[9].赵祥,刘忠华,王社良,杨涛,展猛.多维地震作用下大跨空间结构的减震控制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8
[10].安路明.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墩刚构桥易损性分析及减震控制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