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助词了论文-候静静

语气助词了论文-候静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气助词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气助词,了2,用法,比较

语气助词了论文文献综述

候静静[1](2016)在《关于语气助词“了_2”的用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学习助词"了",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同学仍然不了解语气助词"了_2"的用法。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语气助词"了_2"的功能和用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比较语气助词"了_2"和动态助词"了_1"的用法,帮助学习者区分不同词性的"了",从而让他们更加准确地运用语气助词"了_2"。(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15期)

汤晓林[2](2015)在《语篇中句末语气助词“了”的省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篇语法是从超句的层次把握句子和段落的关系,解读语流中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含义。即语篇语法脱离了句法层面的分析,从超句的层次把握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在汉语教学中,句子并不是语法教学的终点,在语法阶段以后,有短文、培养成段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教学时间所限可能会对语气助词"了"的语篇教学忽视。(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王青云[3](2012)在《论副词“就”“才”和语气助词“了”的共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副词"就"和"才"是否可以与句尾语气助词"了"共现的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副词"就"与"了"共现的现象比"才"与"了"共现的现象出现得更加频繁。从时间方面考虑,是由于"就"表示一个事件的实际发生时间早于预期的时间,可以和"了"共现,而"才"则表示一个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晚于预期时间,故不能共现;从语气方面考虑,"就"多用来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了"共现,而"才"则用来强调确定的语气,较"了"所表达的肯定语气更加强烈,故不能共现。(本文来源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王宗楚[4](2011)在《浅谈语气助词“了”》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管是在汉语本体论研究中,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字的用法繁多,既有表示语法实际意义的用法,也有语气词的用法。本文主要就语气助词"了"进行分析和解释,除了探讨语气助词"了"本身的用法外,还从隐喻方面进行说明。(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1年07期)

徐韵如[5](2011)在《怎样教语气助词“了”》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教学中,语气助词"了"和动态助词"了"是两个比较难教的语言点,留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相当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展示对语气助词"了"的教学方法,希望得到国际汉语教学界同仁的指点和教正。(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期刊2011年01期)

唐菁[6](2010)在《浅析语气助词“了2”的语法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气助词"了2"可表示对既定事实的肯定和变化,对既定事实的肯定又包括"持续"与"不持续"。有程度副词修饰的形容词+"了2"仍属于对既定事实的肯定,祈使句中的"了2"兼具两种语法意义,应根据语境判别。(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0年09期)

王巍[7](2009)在《句尾语气助词“了”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1.关于“了”的产生和历史演变考察句尾“了”的来源离不开动词词尾“了”。大部分学者认为,动词后宾语前的“了”和句尾“了”同源。王力在《汉语史稿》指出:近代汉语的“了”是从古代表示“终了”意义的“了”来的。“了”字的虚化是从中晚唐开始的。①刘坚等认为:到宋(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09年10期)

陈雯[8](2009)在《《老乞大谚解》中的语气助词“了”小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老乞大》是古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一部会话书,是研究元末明初汉语的珍贵材料。本文以《老乞大谚解》为研究对象,对书中的语气助词"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收集,旨在展示元末明初人们对"了"的使用情况。(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9年08期)

隋丽[9](2008)在《浅谈语气助词“了”在汉语教学中的用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气助词"了"的用法较多,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而又较难掌握的一个语法项目。本文对预科学生学习基础汉语时出现的关于语气助词"了"叁种用法的偏误做了简要的分析,以帮助学生在汉语学习中能更准确地掌握语气助词"了"的用法。(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08年08期)

王巍[10](2004)在《语气助词“了”的一种语义变体及其语法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气助词“了”有众多语义变体 ,本文着重探讨其中较难把握的一种 :“了”表动作已发生并兼表事态变化。文章用删略和变换分析等方法研究其语义内涵和“了”在“动词 +了”中的显现规律(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04年04期)

语气助词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篇语法是从超句的层次把握句子和段落的关系,解读语流中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含义。即语篇语法脱离了句法层面的分析,从超句的层次把握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在汉语教学中,句子并不是语法教学的终点,在语法阶段以后,有短文、培养成段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教学时间所限可能会对语气助词"了"的语篇教学忽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气助词了论文参考文献

[1].候静静.关于语气助词“了_2”的用法分析[J].青春岁月.2016

[2].汤晓林.语篇中句末语气助词“了”的省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

[3].王青云.论副词“就”“才”和语气助词“了”的共现[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4].王宗楚.浅谈语气助词“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

[5].徐韵如.怎样教语气助词“了”[J].国际汉语.2011

[6].唐菁.浅析语气助词“了2”的语法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

[7].王巍.句尾语气助词“了”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9

[8].陈雯.《老乞大谚解》中的语气助词“了”小考[J].文教资料.2009

[9].隋丽.浅谈语气助词“了”在汉语教学中的用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

[10].王巍.语气助词“了”的一种语义变体及其语法形式[J].汉语学习.2004

标签:;  ;  ;  ;  

语气助词了论文-候静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