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燃爆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燃爆,爆炸压力,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层流燃烧速度
燃爆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马宏昊,潘俊,沈兆武,王鲁庆[1](2019)在《氢气对正己烷-空气燃爆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氢气对正己烷燃爆性能的影响,在定容燃烧室内实验测量了初始温度为353K,初始压力为100kPa,当量比0.7~1.7,掺氢比0%~80%时,正己烷-氢气-空气混合气的爆炸过程,得到了氢气对火焰传播规律、层流燃烧速率及爆炸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量比从0.7增加到1.7,无拉伸火焰传播速率和层流燃烧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当量比1.0附近达到最大;随着掺氢比的提高,混合气的燃烧速率明显增大,有利于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当量比为1.0时,掺氢比80%的混合气层流燃烧速率比正己烷-空气混合气提高了2.5倍;同时,掺氢比对混合气的爆炸压力与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有明显的影响,对过稀或过浓燃料的影响尤为显着。(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刘健,姚箭,宋述忠,李斌,解立峰[2](2018)在《柴油的烤燃燃爆性能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3种柴油燃料装入76L标准小型货车油箱在明火烤燃下的燃爆特性,利用摄像机、高速照相机、红外热成像仪、热电偶以及电子秤分别记录并测量了油箱的烤燃过程及其产生的喷射火焰表面最高温度、火焰尺寸、油箱内外部温度变化、油料蒸发速率等参数。结果表明:相同烤燃条件下,-10#柴油油箱发生剧烈燃烧和爆炸,防火柴油与阻燃抑爆柴油油箱出现了喷射火焰。防火柴油油箱喷射火焰最高温度、火焰高度、内部蒸气温度和油液温度平均升温速率比-10#柴油分别降低31.39%、75.34%、39.05%和57.32%;阻燃抑爆柴油油箱喷射火焰最高温度、火焰高度、油料质量蒸发速率、内部蒸气温度和油液温度平均升温速率比防火柴油分别降低24.67%、61.11%、14.29%、7.54%和7.54%;阻燃抑爆柴油在抑制火焰温度上升、火球尺寸增长以及降低质量蒸发速率上效果更明显。(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8年03期)
宋刚,张文铖,封晓杰,李斌,黄勇[3](2018)在《油箱内部强起爆条件下安全柴油燃爆性能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装有军用油料的油箱在战场可能面临的苛刻条件(外部火烧、枪击等),以军用柴油为主体,通过特殊工序制造了两种配方的安全柴油。使用50 L的模拟油箱,分别装填军用柴油和两种安全柴油,在野外试验场地开展了内部强起爆条件下的3种柴油样品的爆炸试验,使用高速摄像装置和红外热成像系统对3种油样的爆炸过程进行记录,并对其爆炸温度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两种配方的安全柴油都有明显的阻燃抑爆效果。通过建立其阻燃抑爆性能评估标准发现,安全柴油在对爆炸火球高温持续时间和池火的抑制上有明显效果。(本文来源于《爆破器材》期刊2018年02期)
周勇[4](2016)在《叁种柴油基燃料的成雾及燃爆性能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小柴油着火爆炸的危险性,目前已经研制出了阻燃柴油和阻燃抑爆柴油这两种柴油基燃料,他们在军事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都十分广泛。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研究柴油、阻燃柴油、阻燃抑爆柴油在激波作用下液滴变形、破碎和雾化的过程、爆炸抛撒形成的云雾尺寸,及在电火花作用下产生的燃烧波特性、爆炸场中的最小点火能和爆炸火球情况。(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27期)
黄勇,解立峰,鲁长波,安高军,熊春华[5](2015)在《安全柴油燃爆性能的静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安全柴油的燃爆性能,以便进一步完善制备工艺,提高其安全性能,开展了炸药起爆、引燃普通柴油(1~#柴油)以及不同含水量(质量分数)的安全柴油(2~#、3~#柴油)的静爆试验,并采用高速照相机、红外热成像仪分别记录了试验过程和火球的表面温度。试验结果表明:1~#、2~#、3~#柴油云雾被引燃形成火球所需的初始点火能量逐渐增大,而2~#、3~#柴油火球的尺寸和表面平均温度则小于1~#柴油;1~#柴油的池火持续时间达到125 s,而2~#、3~#的池液只是出现闪燃现象,未形成池火,表现出了较强的自熄灭能力。因此,安全柴油具有较好的阻燃抑爆能力,而将它的含水量控制在合适的水平是提高其安全性能的重要方法。(本文来源于《爆破器材》期刊2015年06期)
罗琳[6](2015)在《叁种柴油基燃料的成雾及燃爆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小柴油着火爆炸的危险性,目前已经研制出了阻燃柴油和阻燃抑爆柴油这两种柴油基燃料,他们在军事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都十分广泛。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研究柴油、阻燃柴油、阻燃抑爆柴油在激波作用下液滴变形、破碎和雾化的过程、爆炸抛撒形成的云雾尺寸,及在电火花作用下产生的燃烧波特性、爆炸场中的最小点火能和爆炸火球情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燃料的粘性力越大,Ohnesorge数Oh数越大,液滴粒径越大,液滴破碎所需时间越长,雾化越不充分。(2)关于叁种柴油基燃料爆炸抛撒形成的云雾尺寸,柴油的最大,阻燃柴油次之,阻燃抑爆柴油最小;柴油液滴的破碎属于混合破碎;阻燃柴油和阻燃抑爆柴油则属于剥离破碎,但由于后者粘性力最大,液滴破碎所需时间最长,雾化的最不充分。(3)柴油、阻燃柴油、阻燃抑爆柴油的最小点火能分别为0.66MJ/m2、1.12MJ/m22.1MJ/m2。相同条件下,柴油爆炸火球的持续时间是阻燃柴油的1.4倍,是阻燃抑爆柴油的2.3倍,火球面积是阻燃柴油的2.6倍,是阻燃抑爆柴油的6.5倍。柴油爆炸火球总辐射能量是阻燃柴油的1.6倍,是阻燃抑爆柴油的3倍。火球最高温度阻燃柴油较柴油下降35%,阻燃抑爆柴油较阻燃柴油下降23%;火球最大直径和高度阻燃柴油较柴油下降54%、42%,阻燃抑爆柴油较阻燃柴油下降46%、55%;火球持续时间阻燃柴油较柴油下降38%,阻燃抑爆柴油较阻燃柴油下降47%。(4)阻燃柴油中的水在爆炸场起到降温、隔绝空气、稀释气态燃料的叁重作用;阻燃抑爆柴油中的高分子聚合物和复合抗抛撒剂改变了其理化特性,使其粘性力最大,雾化最不充分。(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魏成龙,鲁长波,安高军,熊春华,解立峰[7](2014)在《不同质量分数水的微乳化柴油微观结构及其燃爆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和纳米激光粒度分析仪(NLPSA),测定了含有不同质量分数水的微乳化柴油中"油包水"(W/O)粒子的微观结构和粒径分布特征;使用液体燃料可持续燃烧性能测定装置和液体燃料爆炸性能评定装置,测定其燃烧和爆炸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微乳化柴油中水的质量分数增加,W/O粒子的平均粒径逐渐增加,粒径分布逐渐变宽,粒径均匀性变差。微乳化柴油中的水的质量分数与其燃爆性能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个最佳值。在考察范围内,水质量分数为10%的微乳化柴油中的W/O粒子对应的平均粒径为25nm,且粒径分布均匀,微乳化柴油闪点最高,强行点火不能持续燃烧,爆炸后的最大压力比配制微乳化柴油用的-10号军用柴油降低14.3%,是一种燃爆倾向显着降低的安全燃料。(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4年04期)
朱英中[8](2011)在《柴油与安全柴油燃爆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全柴油是指能够有效减小着火爆炸危险性的新型抑爆燃料。在军事、消防、交通运输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实验探索的角度出发,依据燃料燃爆研究指导配方设计的思想,在大型立式激波管内及无约束实验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柴油燃料及安全柴油的燃爆性能,为进一步开发安全柴油提供了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柴油燃料的最小点火能随当量比呈U型曲线关系,实验得到柴油-空气当量比为1.31时,柴油燃料具有最小点火能(0.16MJ/m2)。(2)在立式激波管内,0,41 MJ/m2的点火能量下,不同配方微乳化安全柴油爆燃压力较柴油燃料下降了1.38-11.43%;0.56 MJ/m2的点火能量下,不同配方微乳化安全柴油爆燃压力最多下降2.29%;表明在约束条件下安全柴油具有较好的爆燃性能。(3)在无约束实验条件下,研究表明柴油燃料爆炸可划分为爆炸火球与池火燃烧两个阶段,抑制爆炸火球及池火的自熄灭是安全柴油需要实现的两个主要目标;在柴油基燃料中添加抗抛撒剂及加水微乳化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主要手段。(4)应用红外热成像和高速录像系统对柴油燃料及安全柴油的爆炸火球和爆炸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柴油燃料相比,微乳化安全柴油FRD-3的爆炸火球高温区持续时间缩短了62.8%,抗抛撒安全柴油FRD-4火球面积减小了86.4%,火球没有形成高温区;抗抛撒安全柴油具有良好的抑爆效果。(5)基于实验研究与分析,安全柴油的抑爆性能可用其爆炸火球表面最高温度、高温区持续时间、火球最大面积及池火自熄灭能力等四个参数来表征。(6)吸热降温作用是微乳化安全柴油抑爆作用的主要原因,而抗抛撒安全柴油实现抑爆效果主要是由于燃料黏度的增加。(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1-12-01)
邱昭树[9](2009)在《烟花爆竹储运燃爆性能测试及其运输危险性定级方法的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烟花爆竹的燃爆性能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烟花爆竹燃爆性能测试技术,进而研究了烟花爆竹的储运燃爆性能,而烟花爆竹的运输危险性定级是依据其燃爆性能;通过研究烟花爆竹储运燃爆性能和分析目前运输危险性定级方法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烟花爆竹运输危险性定级的改进方法。通过对烟花爆竹储运燃爆性能参数的分析,本文采用热电偶、压力传感器等建立了燃爆温度、燃爆压力等储运燃爆性能参数的测试技术,对烟花爆竹储运燃爆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建立的测试技术研究了烟花爆竹的燃爆反应和传播机理。结果表明:烟花爆竹主要是在热、冲击波或机械作用下反应,而烟花爆竹之间反应的传播主要是冲击波和热作用;反应和传播机理受约束强度和包装方式的影响,约束越强反应越激烈传播更快同时如果烟花之间有隔板时可以改变传播机理、减缓反应速度;整体爆炸速度极快主要是在冲击波作用下被起爆,而烟花之间靠热作用反应和传播时速度比冲击波作用的缓和。烟花爆竹的储运燃爆性能研究为其运输危险性定级研究奠定了基础。按照联合国系列6试验对木箱包装的6寸礼花弹进行了定级试验。试验表明:木箱包装不能降低的运输危险等级;系列6试验可以有效确定烟花爆竹的运输危险等级,但是这种定级方法工作量大、周期长、费用高,尤其是在出口高峰期不利于检验检测部门开展工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编制了运输危险性默认定级表(见附录A)辅助定级。本文对默认定级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默认定级表可以很好的解决试验定级方法中存在的弊端,但默认表中“雷药”(是指含有一种氧化性物质或黑火药和一种金属粉燃料的烟花成分,金属粉燃料用于产生响声效果或用作烟花装置中的爆炸药)的确定存在问题。鉴于此,本文根据燃烧爆炸相关理论与试验,提出了利用TNT当量确定“雷药”的改进方法并初步研究了烟花爆竹的TNT当量。(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邓文俭,苗长信,杨兴森,井绪成,王长征[10](2002)在《乙炔的燃爆性能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乙炔的燃爆性能 ,并在试验的基础上 ,分析了乙炔浓度、冲击波发生器与发射器的面积比对燃爆压力的影响。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在电站锅炉的受热面吹灰上 ,具有性能可靠、维护方便、投资少的特点 ,可大幅度降低排烟温度 ,提高锅炉热效率 ,具有显着的节能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电力技术》期刊2002年02期)
燃爆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3种柴油燃料装入76L标准小型货车油箱在明火烤燃下的燃爆特性,利用摄像机、高速照相机、红外热成像仪、热电偶以及电子秤分别记录并测量了油箱的烤燃过程及其产生的喷射火焰表面最高温度、火焰尺寸、油箱内外部温度变化、油料蒸发速率等参数。结果表明:相同烤燃条件下,-10#柴油油箱发生剧烈燃烧和爆炸,防火柴油与阻燃抑爆柴油油箱出现了喷射火焰。防火柴油油箱喷射火焰最高温度、火焰高度、内部蒸气温度和油液温度平均升温速率比-10#柴油分别降低31.39%、75.34%、39.05%和57.32%;阻燃抑爆柴油油箱喷射火焰最高温度、火焰高度、油料质量蒸发速率、内部蒸气温度和油液温度平均升温速率比防火柴油分别降低24.67%、61.11%、14.29%、7.54%和7.54%;阻燃抑爆柴油在抑制火焰温度上升、火球尺寸增长以及降低质量蒸发速率上效果更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燃爆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张莉,马宏昊,潘俊,沈兆武,王鲁庆.氢气对正己烷-空气燃爆性能的影响[J].推进技术.2019
[2].刘健,姚箭,宋述忠,李斌,解立峰.柴油的烤燃燃爆性能实验[J].爆炸与冲击.2018
[3].宋刚,张文铖,封晓杰,李斌,黄勇.油箱内部强起爆条件下安全柴油燃爆性能的试验研究[J].爆破器材.2018
[4].周勇.叁种柴油基燃料的成雾及燃爆性能探究[J].化工管理.2016
[5].黄勇,解立峰,鲁长波,安高军,熊春华.安全柴油燃爆性能的静爆试验研究[J].爆破器材.2015
[6].罗琳.叁种柴油基燃料的成雾及燃爆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7].魏成龙,鲁长波,安高军,熊春华,解立峰.不同质量分数水的微乳化柴油微观结构及其燃爆性能[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4
[8].朱英中.柴油与安全柴油燃爆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
[9].邱昭树.烟花爆竹储运燃爆性能测试及其运输危险性定级方法的改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
[10].邓文俭,苗长信,杨兴森,井绪成,王长征.乙炔的燃爆性能及试验研究[J].山东电力技术.2002
标签:燃爆; 爆炸压力; 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 层流燃烧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