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青素还原酶论文-王培,理挪,张家君,马志慧,陈宇

花青素还原酶论文-王培,理挪,张家君,马志慧,陈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花青素还原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杉木,ANR基因,基因克隆,序列分析

花青素还原酶论文文献综述

王培,理挪,张家君,马志慧,陈宇[1](2019)在《杉木涩籽形成过程的花青素还原酶基因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杉木涩籽形成过程中,花青素还原酶(ANR)基因在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以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结合RACE的方法对杉木ANR基因进行全长克隆,运用q PCR技术分析不同涩籽率的杉木家系中ANR基因在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克隆到的ANR基因全长c DNA序列为1 357 bp,具有一个1 05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1个氨基酸。保守域预测显示ANR蛋白属于SDR超家族,具有一个FR_SDR_e特异性结构域。q PCR结果发现,在高涩籽率杉木中,90、100 d的表达量一直显着高于中、低涩籽率杉木;而在中、低涩籽率杉木中,ANR基因的表达模式仅仅是种子发育80 d时较高,之后明显下调。表明杉木涩籽率可能与其ANR基因表达相关。(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黄贝,李龙宝,吴信洁,何周,陈子怡[2](2018)在《油茶花青素还原酶基因克隆和体外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催化花青素还原形成单体儿茶素的关键酶。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其花青素还原酶基因尚未被克隆和功能分析。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两条油茶花青素还原酶基因的全长序列,CoANR1基因全长1441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047bp,编码348个氨基酸残基,与茶树ANR1基因的蛋白序列同源性为97%;CoANR2基因全长1413bp,ORF框长度为1014bp,编码337个氨基酸残基,与茶树ANR2基因的蛋白序列同源性为99%。采用大肠杆菌表达方法获得CoANR1和CoANR2重组蛋白,纯化蛋白经体外酶活检测能够催化矢车菊色素合成儿茶素(C)和表儿茶素(EC),催化飞燕草色素合成没食子儿茶素(GC)和没食子表儿茶素(EGC)。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油茶儿茶素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茶业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赵惠萍,梁晓,伍春玲,陈青[3](2018)在《朱砂叶螨为害前后抗、感木薯品种叶组织中无色花青素还原酶活性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木薯单宁酸合成关键酶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LAR)在木薯抗螨中的功能与作用,本研究分析朱砂叶螨为害前后抗、感木薯品种不同叶龄组织LAR酶活性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朱砂叶螨为害1、8 d时,高感木薯品种BRA900的未展开叶、展开幼嫩叶、顶芽下第3叶、中下部叶片的LAR酶活性分别为螨害前的1.38倍和1.44倍、1.33倍和1.48倍、1.42倍和1.43倍、0.82倍和0.50倍,除了中下部叶片螨害8 d的LAR酶活性显着降低外,其余叶片LAR酶活性在螨害前后均无显着差异(p<0.05);朱砂叶螨为害1、8 d时,高抗木薯品种C1115的未展开叶、展开幼嫩叶、顶芽下第3叶、中下部叶片的LAR酶活性则分别比螨害前显着提高2.13倍和2.41倍、2.02倍和2.09倍、2.02倍和2.04倍、2.01倍和2.03倍(p<0.05)。上述结果为阐明LAR酶活性显着提高与木薯品种抗螨能力的相关性及田间朱砂叶螨主要为害木薯中下部叶片提供了初步证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亚丽,李欣,肖婕,李瑞玲,杨华丽[4](2018)在《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在花青素合成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色素主要有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和生物碱类色素叁大类,其中花青素是决定大部分被子植物组织或器官颜色的重要色素。花青素通过类黄酮途径合成,该途径是生物学上研究较多且较为清楚的代谢途径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该途径中除了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和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3-hydrolase,F3H)起着关键作用外,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对花青素的合成也至关重要。DFR可催化3种二氢黄酮醇和2种黄烷酮生成5种不同的花青素前体,且DFR基因家族不同成员对各个底物的催化效率不同,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植物中花青素的种类和含量,从而影响植物组织或器官的颜色。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FR在花青素合成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包括DFR的特征、作用机制和系统进化以及环境、转录因子和一些结构基因与DFR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DFR今后的研究和利用基因工程改变植物组织或器官的颜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孙威,申欢,陈婷,彭贵,潘蓉蓉[5](2019)在《日本蛇根草花青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青素还原酶(anthocyanidin reductase, ANR)是原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同时花青素还原酶对植物花色苷的积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日本蛇根草为材料,以其转录组测序结果为基础,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成功克隆得到日本蛇根草ANR基因完整的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对日本蛇根草ANR基因的功能结构域、生理和化学参数、亲/疏水性、信号肽、二级结构等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为1 020 bp,编码339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36.37 kD,等电点为5.92,为亲水蛋白,不含信号肽序列。综上,本研究成功克隆获得日本蛇根草ANR基因并完成其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将为解析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军,梁燕梅,赵爱春,刘长英,吕蕊花[6](2016)在《桑树花青素还原酶基因MaANR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原花青素单体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对花青素在植物组织中的积累有重要调控作用。通过检索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数据库鉴定获得了ANR候选基因序列,并以人工四倍体果桑品种嘉陵30号的桑椹c DNA为模板克隆了ANR基因(Ma ANR),其CDS序列长1 014 bp,编码337个氨基酸残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Ma ANR与草莓、西洋梨的花青素还原酶Fa ANR和Pc ANR的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a ANR在桑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桑树其他部位和组织中的表达量极低,在茎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Ma ANR在生长发育早期的桑椹中表达量较低,在快速生长过程的桑椹中高量表达,而在花青素大量合成的桑椹成熟时期表达量极低。初步推测Ma ANR可能是桑椹中花青素积累的重要负调控因子。(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陈春艳,马晖玲,董文科[7](2015)在《甘肃红豆草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红豆草为材料,采用RT-PCR法克隆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基因,分析该功能基因在甘肃红豆草不同器官表达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克隆的甘肃红豆草LAR基因,与Gen Bank已报道LAR基因(登录号:HM152981)序列相似性达到98.34%,其ORF长为1089 bp,编码362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不同属豆科物种的相似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基因序列已注册到Gen Bank,序列登录号为KP013623。LAR基因在甘肃红豆草不同器官表达差异较大;其中叶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和果,茎中表达量最低,这与器官间缩合单宁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推测其表达与甘肃红豆草缩合单宁器官间的积累差异有关。这些研究结果也为探索缩合单宁积累和表达调控的机制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燕雪芬[8](2015)在《苦荞苯丙氨酸解氨酶(FtPAL)和花青素还原酶(FtANR)的重组表达以及多克隆抗体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是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自由基、抗氧化、降血脂、抗癌等生物功能,对人的健康有积极改善作用。克隆黄酮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明确其生物学功能,对培育高黄酮苦荞品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植物体内黄酮化合物合成途径已基本明确,并证明了其含量被相关酶基因调控。本实验从该途径中选择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花青素还原酶(ANR)两个关键酶进行研究,其中PAL是代谢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和限速酶,由它催化形成的产物反式肉桂酸为黄酮合成提供前体物质;ANR催化花青素形成表儿茶素,为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提供结构单元。针对这两个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以苦荞“榆6-21”种子为实验材料,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PAL和ANR基因序列,并分别命名为FtPAL、FtANR。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Ft PAL ORF为2166bp,共编码722个氨基酸,与同属植物苦荞、金荞麦、甜荞的PAL基因相似度分别为99%,98%,97%。FtANR基因ORF为1014bp,共编码377个氨基酸,与葡萄、陆地棉、茶树等植物的基因相似度在75~80%之间,说明成功克隆获得苦荞PAL和ANR基因序列。(2)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分别对两个基因在苦荞不同器官的表达进行分析,从表达特征来看,FtPAL和FtANR基因在叶、花、茎、种子中均有表达,但FtPAL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片和花,最后是种子;FtANR在叶片和花中优势表达,在种子中的表达量略高于茎。(3)将原核表达载体pET47b-PAL和pET28a-ANR转入BL21 Star(DE3)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显示在1m M IPTG、25℃条件下,FtPAL和FtANR均以可溶和包涵体两种形式存在。可溶部分经钴离子螯合层析纯化后,获得高纯度的重组蛋白FtPAL和FtANR。利用染色切胶技术回收目标条带并以其为抗原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抗体与原核表达的目标蛋白特异性结合。(4)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FtPAL反应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60℃,8.2,动力学参数Km为0.172m M/L,Vmax为17.9U/mg。(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李蒙[9](2015)在《苦荞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和无色花青素还原酶的重组表达与多克隆抗体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苦荞,作为药食兼用作物,具有潜在的研究利用价值。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保健和药用功能。苦荞中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和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LAR)是其黄酮类物质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以克隆苦荞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FtDFR)与苦荞无色花青素还原酶(Ft LAR)基因的基础上,通过原核表达与多克隆抗体制备,为研究FtDFR和FtLAR在苦荞次生代谢物累积中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苦荞发育种子的cDNA为模板,通过RT-PCR方法克隆得到FtDFR与Ft LAR编码基因,采用半定量PCR技术分析FtDFR与Ft LAR在苦荞灌浆期不同组织部位(叶、花、茎和种子)的表达量,发现FtDFR在苦荞的叶与花中的相对较高,而FtLAR在苦荞的种子中相对较高。(2)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FtDFR和FtLAR的核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FtDFR和FtLAR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1026 bp和1068 bp,分别编码341和355个氨基酸,预测得到FtDFR的分子量为38.53 kD,等电点为5.78,Ft LAR的分子量为39.37 kD,等电点为6.36,多序列比对发现,FtDFR蛋白具有辅酶因子NADP(H)结合区域和由26个氨基酸组成的底物特异性结合区域,Ft LAR蛋白具有保守的RFLP、ICCN和THD结构域,系统发育树表明,苦荞与金荞麦DFR和LAR的亲缘关系最近。(3)克隆得到的FtDFR和FtLAR编码基因,将其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47b-FtDFR和pET28a-Ft LAR,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宿主菌,IPTG诱导表达FtDFR和FtLAR融合蛋白,优化表达条件,发现FtDFR在宿主细胞中以可溶与不可溶的蛋白形式存在,而Ft LAR在宿主细胞中以包涵体蛋白形式高效表达。(4)利用钴离子螯合层析柱纯化Ft DFR和FtLAR融合蛋白,结果发现咪唑的梯度洗脱(0~20 mmol和20~150 mmol咪唑)方法和包涵体复性技术分别实现了FtDFR和Ft LAR融合蛋白的高效纯化;利用HPLC方法对FtDFR融合蛋白进行体外酶活的鉴定,结果表明FtDFR融合蛋白具有酶的催化活性,可以将DHQ和DHM还原成无色矢车菊色素和无色飞燕草色素。(5)采用切胶免疫技术制备FtDFR和Ft LAR的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FtDFR和FtLAR多克隆抗体与其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和真核种子中的可溶性蛋白杂交显示单一条带,说明成功制备较高特异性的FtDFR和FtLAR多克隆抗体。(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沈笑飞,曾少华,吴敏,刘春朝,王瑛[10](2014)在《黑果枸杞原花青素合成相关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和花青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原花青素是黑果枸杞中一类重要的植化产物,但其生物合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黑果枸杞EST数据库,克隆了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LrLAR)和花青素还原酶基因(LrANR)。PCR结果表明,LrLAR和LrANR分别由333个氨基酸残基、3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编码。进化分析表明,相应蛋白LrLAR、LrANR分别聚类于LAR和ANR簇。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从果实未成熟时期到变色期,LrLAR、LrANR的表达量均急剧上升,但在随后的发育时期中逐渐下降;与在果实中相比,在嫩叶、成熟叶、茎、根中,两基因的表达量极低。植化分析发现,果实中总原花青素含量高于嫩叶、成熟叶、茎、根中的含量,并且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基本趋于稳定的趋势。本研究将为揭示黑果枸杞原花青素生物合成机制及促进其工程改良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4年06期)

花青素还原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催化花青素还原形成单体儿茶素的关键酶。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其花青素还原酶基因尚未被克隆和功能分析。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两条油茶花青素还原酶基因的全长序列,CoANR1基因全长1441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047bp,编码348个氨基酸残基,与茶树ANR1基因的蛋白序列同源性为97%;CoANR2基因全长1413bp,ORF框长度为1014bp,编码337个氨基酸残基,与茶树ANR2基因的蛋白序列同源性为99%。采用大肠杆菌表达方法获得CoANR1和CoANR2重组蛋白,纯化蛋白经体外酶活检测能够催化矢车菊色素合成儿茶素(C)和表儿茶素(EC),催化飞燕草色素合成没食子儿茶素(GC)和没食子表儿茶素(EGC)。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油茶儿茶素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青素还原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培,理挪,张家君,马志慧,陈宇.杉木涩籽形成过程的花青素还原酶基因表达[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2].黄贝,李龙宝,吴信洁,何周,陈子怡.油茶花青素还原酶基因克隆和体外功能研究[J].茶业通报.2018

[3].赵惠萍,梁晓,伍春玲,陈青.朱砂叶螨为害前后抗、感木薯品种叶组织中无色花青素还原酶活性差异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8

[4].李亚丽,李欣,肖婕,李瑞玲,杨华丽.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在花青素合成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18

[5].孙威,申欢,陈婷,彭贵,潘蓉蓉.日本蛇根草花青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6].李军,梁燕梅,赵爱春,刘长英,吕蕊花.桑树花青素还原酶基因MaANR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蚕业科学.2016

[7].陈春艳,马晖玲,董文科.甘肃红豆草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草业学报.2015

[8].燕雪芬.苦荞苯丙氨酸解氨酶(FtPAL)和花青素还原酶(FtANR)的重组表达以及多克隆抗体制备[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9].李蒙.苦荞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和无色花青素还原酶的重组表达与多克隆抗体制备[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10].沈笑飞,曾少华,吴敏,刘春朝,王瑛.黑果枸杞原花青素合成相关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和花青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4

标签:;  ;  ;  ;  

花青素还原酶论文-王培,理挪,张家君,马志慧,陈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