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反应性细胞论文-张素娟,宋毓青,魏明,董茜,吴其明

血小板反应性细胞论文-张素娟,宋毓青,魏明,董茜,吴其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小板反应性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细胞色素P450,2C19基因多态性,血栓弹力图,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

血小板反应性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张素娟,宋毓青,魏明,董茜,吴其明[1](2019)在《细胞色素P450 2C19基因多态性分型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和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型及其与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等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ACS患者128例,均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序技术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氯吡格雷快和超快代谢型患者为正常代谢组,中间代谢和慢代谢型为异常代谢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凝血和生化指标水平和血小板反应性指标水平,分析CYP2C19不同基因型与血小板反应性的相关性。结果正常代谢组共55例(43. 0%),其中超快代谢型1例,快代谢型54例;异常代谢组共73例(57. 0%),其中中间代谢型66例,慢代谢型7例。异常代谢组2型糖尿病比例高于正常代谢组[39. 7%(29/73)比21. 8%(1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非ST段抬高型ACS、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陈旧脑梗死等既往病史,生化指标水平,以及2组患者血栓最大振幅、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二磷酸腺苷抑制率和HTP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小板低反应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无显着相关性(r=-0. 017,P=0. 852)。结论 ACS携带CYP2C19基因中间代谢及慢代谢型组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比例高于快代谢和超快代谢型组。CYP2C19基因型与氯吡格雷HTP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蒋予岑[2](2019)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章旨在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值(ERI)的相关性。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的PLR值是否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有关。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规律行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共有100例研究对象纳入本项研究,将其作为血液透析组。收集MHD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姓名、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病、透析月龄、透析频率、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观察4个月,每周治疗剂量的平均值),白细胞计数(WBC)、淋巴计数(L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肌酐(Cr)、尿素氮(BUN)、血钙(Ca)、血磷(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甲状旁腺激素(PTH),根据ERI计算公式计算出ERI值,依据所计算出的ERI中位值水平将所有受试者分为两组:A组:高ERI值组>1.72(IU·L·kg~(-1)·g~(-1)·week~(-1))(50例)和B组:低ERI值组<1.72(IU·L·kg~(-1)·g~(-1)·week~(-1))(50例)。从而比较A、B两组间一般资料及生化资料,ERI值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并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MHD患者ERI与PLR的关系。同时选取健康体检中心性别、年龄与血液透析组人群向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健康人群和血液透析人群中PLR值之间的差异。结果:1、血液透析组中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显着低于健康人群组(P均<0.05),血液透析组中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显着高于健康人群组(P均<0.05)。2、高ERI组与低ERI组间的透析时间、白蛋白、CRP、血红蛋白、血小板细胞/淋巴细胞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ERI与血红蛋白(R=0.427 P<0.001)、白蛋白(R=0.446 P<0.001)呈负相关;与PLR(R=0.289 P=0.020)、透析月龄(R=0.331 P=0.007)、In CRP(R=0.281 P=0.024)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血红蛋白、白蛋白、PLR与ERI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1、MHD患者人群组的PLR、NLR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组,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微炎症状态,而微炎症状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发生的因素。2、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是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杨丽丽[3](2017)在《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ITP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者20例,利用亲和层析柱分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以此为抗原刺激单个核细胞,对比IL-6、抗GPⅡb/Ⅲa IgG抗体的产生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血浆抗GPⅡb/Ⅲa IgG抗体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PⅡb/Ⅲa抗原刺激,可增加GPⅡb/Ⅲa IgG抗体的产生,因此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30期)

刘庆艳,白静,赵宇,汤喆,农京国[4](2016)在《细胞色素P450酶2C19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细胞色素P450酶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接受PCI术的患者304例,根据二磷酸腺苷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是否大于50%分为HTPR组73例,非HTPR组231例。行CYP2C19*2、CYP2C19*3基因型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并利用最大血小板聚集率评价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统计学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结果 HTPR组快代谢型基因比例明显低于非HTPR组(28.8%vs 57.6%,P<0.05),慢代谢型基因比例明显高于非HTPR组(13.7%vs 3.9%,P<0.01)。慢代谢型患者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快代谢型和中间代谢型患者[(76.3±11.3)%vs(35.4±14.2)%和(45.1±15.8)%,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HTPR具有一定影响。慢代谢型患者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显着高于快代谢型和中间代谢型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苟学蕊[5](2015)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的荟萃分析及其与阿司匹林联合抑制活化血小板诱导内皮细胞产生反应性活性氧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EGb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类黄酮和萜内酯,其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还具有抗炎、抗过敏、扩张血管、保护心脑血管等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ASP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的抗炎药,它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临床上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在我国,临床上经常采用EGb联合ASP治疗心血管疾病,但是二者联合是否有协同作用,尚无一致结论,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本研究分2个部分进行:1.银杏叶提取物联合抗血小板药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Meta分析;2.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阿司匹林对活化血小板诱导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ROS产生,NADPH氧化酶4和RhoA表达的影响。第1部分:抗血小板药和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Meta分析目的:比较抗血小板西药和银杏叶提取物联合与单用抗血小板药对血小板聚集影响。方法:用计算机在PubMed、Spring Ling、Biosis Previews、Cochrane和CNKI、 VIP、CBM数据库中检索截止到2013年3月收录的抗血小板西药和银杏叶提取物联合与抗血小板西药单独应用对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共7项随机对照试验(抗血小板西药和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应用作为实验组,抗血小板西药单独应用作为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有显着差异[MD=-6.41,95%Cl(-0.95,-3.78),P<0.00001];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MD=-0.56,95%CI(-3.91,2.80),P=0.74]。对出血时间的延长没有统计学意义[MD=0.39,95%CI(-0.09,0.86),P=0.11]。结论:抗血小板西药与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应用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作用是否有协同作用尚不确定,对出血时间的作用不显着。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MD=-0.56,95%CI(-3.91,2.80),P=0.74]。对出血时间的延长没有统计学意义[MD=0.39,95%CI(-0.09,0.86),P=0.11]。结论:抗血小板西药与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应用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作用是否有协同作用尚不确定,对出血时间的作用不显着。第2部分: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阿司匹林对活化血小板诱导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ROS产生,NADPH氧化酶4和RhoA表达的影响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利用活化血小板诱导HCAECs,体外建立氧化应激模型。探讨不同剂量的EGb与ASP,尤其是两者联合能否通过抑制细胞内N0X4及Rh0A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细胞内ROS的产生。方法:用2×108/ml的活化血小板刺激HCAECs12h后,将细胞随机分为4组:活化血小板组、ASP实验组、EGb实验组及联合组,另设一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加入ASP(1、2和5mmol/L).EGb(4.40和400μg/ml)及两者联合(ASP 1mmol/l和EGb 40μg/ml)干预12h。用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ROS的产生、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细胞内NOX4和RhoA的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活化血小板刺激HCAECs后,ROS产生明显增加(p<0.05 vs.生理盐水对照组),ASP和EGb对ROS产生的抑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p<0.05 vs.活化血小板组)并且ASP联合EGb对ROS的表达有协同抑制作用(p<0.05 vs.ASP组或EGb组)。Western-b1()t结果显示:活化血小板刺激HCAECs后,N0X4和RhoA的表达量增加(p<0.05 vs生理盐水对照组), ASP和EGb对N0X4表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p<0.05 vs.活化血小板组),ASP和EGb对RhoA表达有抑制作用(p<0.05 vs.活化血小板组),但不呈剂量相关性,ASP联合EGb对NOX4和RhoA表达有协同抑制作用(p<0.05 vs.ASP组或EGb组)。结论:ASP和EGb均能抑制体外培养的活化血小板诱导的HCAECs内ROS、NOX4和RhoA的表达,并且两者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的活化血小板诱导的HCAECs内ROS、NOX4和RhoA的表达有协同抑制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ASP和EGb联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协同抑制NOX4和RhoA的表达从而使ROS表达量减少抑制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严达尊,吴起武[6](2014)在《婴幼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合并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36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T)患儿的血小板参数和白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143例HCMV感染和36例正常婴幼儿(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白细胞计数(WBC)。患儿按有无RT分为RT组和非RT组。结果 143例中合并RT 36例,发生率25.17%(36/143),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4.89%(7/143)。RT组Plt高于对照组和非RT组,RT组、非RT组MPV均低于对照组,PDW和WB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组MPV、PDW、WBC与非R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HCMV感染合并RT发生率高,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经治疗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可恢复正常,无血栓形成和出血表现。(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4年03期)

周静,龙丹,丁彬,李倩,贾永前[7](2007)在《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亲和层析柱分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并以此为抗原刺激ITP患者(实验组)和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单个核细胞,观察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活化情况及IL-6、抗GPⅡb/ⅢaIgG抗体产生水平。结果实验组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且增殖的细胞以T细胞为主,CD4+T细胞略高于对照组,实验组CD28+、CD25+T淋巴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9例增殖的ITP患者单个核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中检测到高于正常对照组的IL-6和抗GPⅡb/ⅢaIgG抗体水平,12例ITP患者中3例T淋巴细胞增生不明显,其IL-6和抗GPⅡb/ⅢaIgG抗体水平亦很低,对照组虽然有淋巴细胞的增殖,但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相应抗体含量极低。结论GPⅡb/Ⅲa抗原刺激增强了抗GPⅡb/ⅢaIgG抗体的产生,对GPb/a自身反应的T淋巴细胞在激活B细胞及抗GPⅡb/Ⅲa IgG抗体的产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吴涛[8](2001)在《血小板反应性HLA抗体与输血小板效果差有关:血小板抗原的单抗特异性固定实验与淋巴细胞毒实验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 血小板反应性HLA抗体是输血小板效果差的一个主要原因。该抗体体外检测系统的临床意义仍有争议。研究设计和方法 每周一次,至少连续4周收集55例接受高强度化疗,需要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男/女:28/27;年龄:18-69岁,平均49岁)血清,分析HLA抗体。所有的血清(n=330)用血小板抗原的单抗特异性固定实验(MAIPA)和标准淋巴细胞毒实验(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期刊2001年06期)

沈志强,吴蓝鸥,段理,陈植和[9](2001)在《不同数量的非激活中性粒细胞对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Born方法观察血小板在不同数量的非激活 (正常 )中性粒细胞作用下对激动剂的反应性 .结果 :非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使血小板对ADP或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acid ,AA)的反应性均明显降低 ,且这种抑制作用随中性粒细胞数量 (0 1× 10 7~ 1× 10 7cell/mL)的增加而增强 ;3mmol/L的阿司匹林明显增强上述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 :非激活 (正常 )的中性粒细胞对血小板反应性表现为抑制特性 .(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王德文[10](1999)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和循环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增加》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小板依赖的血栓形成,血管内白细胞浸润和体液炎症介质在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该文探讨稳定性冠心病 患者是否有血小板反应性和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增加的倾向。 方法 研究对象为19例(男13例,女6例,平均年龄62岁±3岁)经心导管检查和冠脉造影诊断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研究3(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期刊1999年02期)

血小板反应性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文章旨在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值(ERI)的相关性。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的PLR值是否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有关。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规律行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共有100例研究对象纳入本项研究,将其作为血液透析组。收集MHD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姓名、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病、透析月龄、透析频率、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观察4个月,每周治疗剂量的平均值),白细胞计数(WBC)、淋巴计数(L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肌酐(Cr)、尿素氮(BUN)、血钙(Ca)、血磷(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甲状旁腺激素(PTH),根据ERI计算公式计算出ERI值,依据所计算出的ERI中位值水平将所有受试者分为两组:A组:高ERI值组>1.72(IU·L·kg~(-1)·g~(-1)·week~(-1))(50例)和B组:低ERI值组<1.72(IU·L·kg~(-1)·g~(-1)·week~(-1))(50例)。从而比较A、B两组间一般资料及生化资料,ERI值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并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MHD患者ERI与PLR的关系。同时选取健康体检中心性别、年龄与血液透析组人群向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健康人群和血液透析人群中PLR值之间的差异。结果:1、血液透析组中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显着低于健康人群组(P均<0.05),血液透析组中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显着高于健康人群组(P均<0.05)。2、高ERI组与低ERI组间的透析时间、白蛋白、CRP、血红蛋白、血小板细胞/淋巴细胞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ERI与血红蛋白(R=0.427 P<0.001)、白蛋白(R=0.446 P<0.001)呈负相关;与PLR(R=0.289 P=0.020)、透析月龄(R=0.331 P=0.007)、In CRP(R=0.281 P=0.024)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血红蛋白、白蛋白、PLR与ERI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1、MHD患者人群组的PLR、NLR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组,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微炎症状态,而微炎症状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发生的因素。2、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是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小板反应性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张素娟,宋毓青,魏明,董茜,吴其明.细胞色素P4502C19基因多态性分型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和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2019

[2].蒋予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杨丽丽.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

[4].刘庆艳,白静,赵宇,汤喆,农京国.细胞色素P450酶2C19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

[5].苟学蕊.银杏叶提取物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的荟萃分析及其与阿司匹林联合抑制活化血小板诱导内皮细胞产生反应性活性氧的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5

[6].严达尊,吴起武.婴幼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合并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36例[J].广东医学.2014

[7].周静,龙丹,丁彬,李倩,贾永前.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的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

[8].吴涛.血小板反应性HLA抗体与输血小板效果差有关:血小板抗原的单抗特异性固定实验与淋巴细胞毒实验的比较[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1

[9].沈志强,吴蓝鸥,段理,陈植和.不同数量的非激活中性粒细胞对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1

[10].王德文.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和循环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增加[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9

标签:;  ;  ;  ;  ;  

血小板反应性细胞论文-张素娟,宋毓青,魏明,董茜,吴其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