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导制度论文-王建军

视导制度论文-王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导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国,视学,督学,视导

视导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军[1](2018)在《视学-督学-视导:民国教育视导制度演变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今天称之为教育督导者,在民国时期称之为教育视导。民国教育视导制度承袭清末的视学制度而来,先后颁布了《视学规程》《督学规程》《视导规程》。这一制度变迁的主线,是追求如何促成教育视导活动更好地沉下去,以切实发挥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民国教育视导制度也因此走过了继承、探索、创新的发展之路。梳理民国教育视导制度的演变轨迹对当今的教育督导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杨献平[2](2018)在《创新校内教学视导制度 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校内教学视导制度有助于突破新课改瓶颈从2004年9月开始,全国各省份陆续开始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一批课改名校,具体表现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普遍增强,学校课程整合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有效转变,叁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课堂上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极大的改观,交流、合作、(本文来源于《河北教育(综合版)》期刊2018年04期)

杨献平[3](2017)在《以视导制度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教育教学视导实践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视导在学校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地位。学校视导工作必须适应"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新课程改革"叁方面要求,科学视导、重点视导、民主视导、依规视导,引领学校各项工作高效运行,才能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教育实践与研究(C)》期刊2017年02期)

邱春华[4](2015)在《民国时期福建省教育视导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视导是了解与评估教育实施状况并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清末,福建省紧随中央的步伐建立了教育视导制度。民国时期,福建省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体制。这套体制对各级视导人员的聘任资格、权限及待遇、视导标准、视导反馈、视导组织及考绩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通过分析福建省民国时期的教育视导制度,我们发现其有叁个特点:重视法律及制度建设,重视视导行政体制的构建,强调视导人员的任用资格,以行政视导为主逐渐发展教学视导。同时这一制度也存在视导区域太广、视导任务过重、重视察轻指导、组织不健全等问题。教育视导制度是目前实行的督导制度的前身,研究民国时期福建省的教育视导制度将为目前实行的督导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6-30)

陈京培,王丽,沈中平[5](2014)在《用好校内教学视导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过渡,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学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职业学校校内教学视导工作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视导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视导运行机制,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4年28期)

郝芹,郝天豪[6](2013)在《滑轨与嬗变:民初安徽教育视导制度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初年,随着中央政府关于视导制度的变化,安徽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省、县视学规程,并作了几次修正。1913年柏文蔚制定省、县视学规程,奠定了民国安徽视导制度的基础。之后倪嗣冲、韩国钧相继修正视学规程。1917年之后视学权归教育厅。1918年沿袭教育部颁布的视学规程,形成定制。(本文来源于《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孙秋实[7](2013)在《民国时期教育视导制度的再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时代,我国的教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就是要达到教育内容丰富、对象广泛、形式多样、评价多元、富有特色、发挥学生主体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政府保障教育宏观决策的贯彻落实和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从而完善教育监控体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督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突出强调“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2012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新中国首部专门的、完整的、关于教育督导的法律法规——《教育督导条例》。近年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这一事实,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反映出督导制度的完善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现代教育督导制度肇始于清末民初。1906年学部颁发官制职守清单,规定设视学官约十二人,此为我国设置视学官之滥觞。而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在中央政府设置教育视导机构和专任官员,颁布相关法令并得以施行,是从1913年开始的。自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至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败走大陆,这37年间教育视导制度的发展,正是我国现代教育督导制度从无到有的孕育和成长过程。笔者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尊重历史本来面目的基础上,通过搜集有关民国时期相关史料,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制度分析,从而寻求民国时期视导制度的现实意义。民国时期教育视导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叁个阶段:一是萌芽期(清末-民国建立),意在寻求建立教育视导制度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救亡图存;二是建立期(1912-1918),初步建立了统一的、完善的叁级视导网络;叁是发展期(1918-1949),随着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视学制度也有着变化和发展。在萌芽期,晚清政府及有识之士对于视导制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方面以其视学规制的制定,叁级视学人员的设置,视学人员工作范围、程度、管理等方面的尝试,对以后视学制度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民初的视导制度即多承袭清制;另一方面,又因其实践,留下了许多可以思考和必须改革的课题,如“视学人员自身素质问题,高等学校应如何配备视学的问题,各级视学的分工合作问题”1等等。民国时期教育视导制度就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发展的。在建立期,首先通过1913年1月《视学规程》、3月《视学处务细则》、12月《视学留部办事规程》、1914年7月《教育部官制》、1914年12月《视学室办事细则》、1917年2月《修正视学公费规程》等的颁布与施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部视学制度。在此基础上,1918年4月相继颁布《省视学规程》和《县视学规程》,使各省、县视导制度始归统一,由此正式确立了叁级视导网络。在发展期,北京政府执政期间,虽然政局动荡、冲突不断、经济凋敝,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正是由于这一阶段权势者们忙于政权争夺,无暇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过多的统治和束缚,客观上为视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宽松条件。这是此时,视导制度的叁级视导网络不仅在文本制定的层面上得以初步建立,而且在部分有条件的省份也得以切实施行。南京政府执政期间,虽然在大学院和大学区制试行过程中,视导制度的发展一度停滞,但1931年前后又得以复兴,直到1940年后的数年内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基于对民国时期视导制度路径的梳理,运用序列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视导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强化机制,探究自1913年《视学规程》颁布之初,至1945年民国时期最后一部关于视导制度的法令——《教育部聘任督学及专门人员选用规则》颁布这一历史阶段中,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相关领域的事件对视导的发展产生了哪些作用,视导制度是如何得以真正建立,在实施过程中如何积极反馈1913年《视学规程》的不足,又如何对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从而实现了视导制度的自我强化,使之得以不断向前发展。其次借助社会角色理论,从两个方面对于民国时期视导制度进行分析。第一,从整体上探讨在视导制度联结政府与教育的过程中,视导制度的实施者如何扮演纽带角色。第二,从视导制度的具体内容切入,分析在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中,视导人员角色集的构成与纽带作用的发挥。本研究总体上以对民国时期视导制度相关历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为基础,将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作为支撑,对教育视导制度的构建进行深层次剖析,以视导制度的发展路径为核心,对其实施者的角色进行定位和分析,总结视导制度发展的历史经验,针对现实需要,提出可借鉴的经验。不仅可以揭示一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也可以理解在不同社会体之间发生的教育制度的迁移和传播,以及在各种制度环境交互作用下出现的制度创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0)

史明洁[8](2012)在《香港教育学院实习视导制度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教育学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是香港现有8所大学中唯一的师范大学,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八大高等院校中唯一专注师资培训及专业发展的院校。作为全港最大的师训机构,学校一直以"教育为本、超越教育"为指引,致力师资培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及专门化的学科,并将学科知识、教学法及教学技巧结合起来。2011年10月,在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学系教师蓝美容博士支持下,我前往香港教育学院进行交流学习(本文来源于《早期教育(教师版)》期刊2012年10期)

黄俊凌[9](2012)在《光复初期台湾教育视导制度之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全面展开各项接收和重建工作,由于日据时期台湾文化教育深受日本的影响,教育改革与重建成了光复初期台湾省教育工作的重点。为此,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在确立新教育方针的同时,积极推行教育视导制,对台湾教育重建的结果进行定期的视察。教育视导的实施,揭示了光复初期台湾教育重建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所面临的问题,对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重建政策有良好的反馈效果,并为台湾下一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CCE2012)》期刊2012-05-20)

周庆[10](2012)在《不可忽视的教学视导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所重点中学,要强化特色、树创品牌,做全国领先、全省最好的高中教育,必须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的思路,激活发展要素,创新管理机制,挖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增添后劲和动力。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重视教学视导制度的建设,借以(本文来源于《华夏教师》期刊2012年04期)

视导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创新校内教学视导制度有助于突破新课改瓶颈从2004年9月开始,全国各省份陆续开始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一批课改名校,具体表现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普遍增强,学校课程整合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有效转变,叁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课堂上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极大的改观,交流、合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导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军.视学-督学-视导:民国教育视导制度演变轨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

[2].杨献平.创新校内教学视导制度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8

[3].杨献平.以视导制度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教育教学视导实践与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7

[4].邱春华.民国时期福建省教育视导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5].陈京培,王丽,沈中平.用好校内教学视导制度[J].江苏教育.2014

[6].郝芹,郝天豪.滑轨与嬗变:民初安徽教育视导制度述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

[7].孙秋实.民国时期教育视导制度的再审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8].史明洁.香港教育学院实习视导制度及启示[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

[9].黄俊凌.光复初期台湾教育视导制度之析论[C].ProceedingsofConferenceonCreativeEducation(CCE2012).2012

[10].周庆.不可忽视的教学视导制度[J].华夏教师.2012

标签:;  ;  ;  ;  

视导制度论文-王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