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民论文-张存文,郭永胜

俄国农民论文-张存文,郭永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俄国农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军事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农民问题

俄国农民论文文献综述

张存文,郭永胜[1](2019)在《从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以俄国农民问题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17年的俄国,虽然资本主义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农民依然占据了俄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小农经济也依旧是俄国经济的支柱之一。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农民是否支持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就具有非凡的意义。这样,在从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因素就占据了非常重要地位。笔者试图以农民问题为视角来探析从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过程,揭示俄国农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明[2](2019)在《农民、土地与近代社会革命:法国和俄国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农民—土地关系在法国和俄国革命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土地权利的发展与成熟是革命的策源与驱动因素。但农民追逐的不仅仅是地权,更重要的是平等;农民所反对的不仅仅是土地的集中,更重要的是大土地所有者的特权。这反映出,土地革命不是对利益的盲目追逐,毋宁是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发展基础上寻求更大解放的行动,而土地权利的成熟程度在当中扮演了一种政治发展尺度的角色。(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3期)

赵万鑫[3](2018)在《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劳动市场——以农民外出打工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外出打工运动促进了俄国劳动市场的形成,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持续供应,使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在农奴制改革后,劳动市场的形势是影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劳动关系和市场机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劳动市场的繁荣程度是俄国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晴雨表,是俄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舍此,其他所有衡量资本主义阶段的市场概念都将无从谈起。劳动力的自由雇佣及其跨行业与跨区域的流动,使劳动市场在俄国资本主义形成的关键环节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张广翔,李振文[4](2018)在《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时期的保守派贵族与土地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861年农民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的核心则是对土地所有权的争夺。改革前贵族在法律和事实上都享有土地所有权,而农民只拥有份地使用权。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1857年诏令承认农民有权赎买宅院和使用份地,结果遭到保守派贵族的普遍反对,他们维护贵族对宅院和份地的完全财产权,只希望不带土地解放农民。1858年末政府确立了带土地解放农民的改革目标,并成立编纂委员会制定法令草案。在编纂委员会中,保守派贵族反对农民赎买份地,只允许农民临时使用和自愿赎买少量份地。1859年末至1860年初各省贵族代表与编纂委员会展开了直接交锋,他们捍卫贵族的土地财产权,反对农民保留现有份地,反对农民通过赎买成为土地所有者。本文梳理了这段历史,意在展示俄国贵族在1861年改革中失去最重要财产时的反应,以及农民土地所有者诞生的内在逻辑和艰难历程。(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唐艳凤[5](2018)在《俄国1866年国家农民改革法令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农民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叁类主要农民之一,与皇室农民和地主农民的主要区别是拥有人身权。1866年国家农民改革是1861年农民改革的延续和扩展,是将1861年2月19日法令推行到国家农村的具体实践。国家农民改革法令的出台并不顺利,是各派考量地主农民改革经验和国家农民现实后做出的稳妥选择。改革法令推行使国家农民土地保障程度降低而赋役负担依旧,改革前拥有人身权的相对优势没能扭转改革后与地主农民同样的命运。从国家农民改革的目标、改革法令的拟定、法令规定与法令落实等维度来看,这一结果在所难免。(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8年02期)

唐艳凤[6](2017)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副业发展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1 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面临农业用地不足不沃、税高赋重的困境。为减轻经济压力,农民着力发展畜牧业、手工业等副业。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紧密,农闲时本地及外地务工人员的流动加速了农民的社会分层。畜牧业与农业直接相关,同时呈现出商品化特性。农奴制改革后,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缓慢而迟滞,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农业资本主义,在俄国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7年12期)

张广翔,周嘉滢[7](2017)在《西方学者有关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原因的阐释:冷战以来的理论转向与研究焦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开始后,政治需要促进了西方学界俄国史学科的日益繁荣。20世纪50至90年代,在研究1861年农民改革的原因时,西方学者采用现代化、原始工业化、官僚制等理论和社会史、个案分析等方法,阐释了俄国国家机构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农奴制下俄国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修正了苏联官方史学的阐释模式。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随着"1917年范式"的衰落和"新文化史"与"新政治史"的兴起,极权主义范式和现代化理论面临挑战,西方学界有关俄国改革问题的研究整体降温。西方学者有关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研究的兴衰,本质上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本文来源于《俄罗斯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李振文[8](2017)在《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时期的贵族保守主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1861年农民改革时期作为贵族主体的保守派贵族的思想观念、方案计划和政治活动,探寻他们所持立场的实质与变迁,分析贵族与专制制度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它将俄国保守主义、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俄国贵族史、俄国农奴制四大重要问题结合起来。在1861年之前,贵族作为俄国的特权等级,对沙皇政权具有依附性,与官僚阶层既相融合又相冲突。贵族对农民的主要剥削形式是劳役制和代役制,就此形成了地主经济的主要方式。贵族出现了贫困化趋势,社会分化日益严重,这导致他们面对农奴制被废除时很难团结起来。当亚历山大二世提出改革时,绝大多数贵族都持保守立场。1857年诏令是沙皇始终坚持的法令,它企图同时满足地主和农民对土地的需求,遭到保守派贵族的反对。他们对诏令展开抵制,但由于贵族等级的涣散性和对沙皇政府的依附性,抵制最终失败,贵族承认了农奴制被废除的命运。保守派贵族企图在改革中尽可能地巩固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地位,1858年的四月纲领即是保守派贵族诉求的代表。在亚历山大二世和罗斯托夫采夫的推动下,1858年十二月纲领出台,保守派贵族方案实际上被抛弃。1859年编纂委员会成立之后,保守派贵族与改革派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他们希望维护贵族的土地财产权,保留贵族对农民的强大权力,反对编纂委员会的改革方案,但是沙皇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1861年农民改革反映了俄国贵族等级和农奴制度的虚弱性,也是俄国土地制度转折的关键步骤。(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栾洪业[9](2017)在《农民进城打工与俄国城市社会变迁(1861-1914)》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进城打工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既是村社内部分化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转型中的普遍现象。进城打工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在推动村社传统世界走向解体的同时,也在城市社会变迁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探讨1861-1914年农民进城打工的发展及其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本文分为前言、正文、结语叁大部分。前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学界对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改革后俄国社会转型与农民进城打工的新发展。首先,从理论上探究了俄国农民进城打工的根源。商品经济在村社内部的深入与地主地租剥削方式的转变,导致农民外出打工日益频繁。其次,改革后,俄国社会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过程。从工业化经济发展与农奴制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入手,揭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农民进城打工所出现的新发展。第二部分重点分析改革后农民进城打工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特点。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发现农民进城打工的规模在改革后不断扩大,而且进城打工农民的来源与流向也有鲜明的特征。从年龄、性别、打工时间等方面的解读,有助于概括进城打工农民的主要特点。第叁部分重点探讨进城农民在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城市社会重新塑造了农民打工者的生活方式,但农民打工者在城市生活中依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观念,很难轻易改变。首先,打工农民在城市的各个行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但是受到雇主严苛的管理下,打工者在劳动中的社会地位依旧较低。其次,在不断接触之下,农民的日常生活慢慢地与城市社会出现了交融的倾向,体现在住宿、饮食、休闲、婚姻家庭等等方面。最后,农民在村社生活中形成的团体意识在城市中得到延续,深深影响了农民打工者在城市中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第四部分着重分析农民进城打工对城市社会变迁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进城打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关联,促使城市职能多样化以及大城市中心的出现。在改革后的社会复杂背景下,打工农民的增多使得城市事务的管理日趋复杂,城市自治改革需要不断深入,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农民进城打工对推动城市社会阶层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业无产阶级是城市社会阶层中的重要力量,是工人运动的核心。进城打工农民则构成了城市中工业无产阶级队伍的主要来源。在无产阶级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工人们的集体信念不断加强,敢于利用斗争与反抗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工业无产阶级在工人运动的开展中逐渐地形成了一支成熟的力量,并在20世纪俄国社会革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并对其历史地位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广翔[10](2015)在《俄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的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861年农民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尽管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有关改革的研究成果大量问世,但与农奴制废除相关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俄国学者因此而继续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包括:农民改革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改革前农奴制是否遭遇危机以及19世纪上半期农奴制危机的表现和成因;社会舆论尤其是俄国知识分子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沙皇、官僚、贵族在改革准备过程中的力量对比及作用;对改革总体评价的演变趋势以及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具体影响。随着国内政治气候和学术环境的改善以及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俄国和西方学者逐渐密切交流、相互影响,不仅使研究课题呈现交叉态势,还促使俄国学者重新审视以往的研究方法,积极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俄国农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农民—土地关系在法国和俄国革命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土地权利的发展与成熟是革命的策源与驱动因素。但农民追逐的不仅仅是地权,更重要的是平等;农民所反对的不仅仅是土地的集中,更重要的是大土地所有者的特权。这反映出,土地革命不是对利益的盲目追逐,毋宁是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发展基础上寻求更大解放的行动,而土地权利的成熟程度在当中扮演了一种政治发展尺度的角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俄国农民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存文,郭永胜.从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以俄国农民问题为中心[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2].陈明.农民、土地与近代社会革命:法国和俄国的比较[J].学术探索.2019

[3].赵万鑫.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劳动市场——以农民外出打工为中心[J].西伯利亚研究.2018

[4].张广翔,李振文.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时期的保守派贵族与土地问题[J].江汉论坛.2018

[5].唐艳凤.俄国1866年国家农民改革法令论析[J].北方论丛.2018

[6].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副业发展管窥[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7

[7].张广翔,周嘉滢.西方学者有关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原因的阐释:冷战以来的理论转向与研究焦点[J].俄罗斯研究.2017

[8].李振文.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时期的贵族保守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7

[9].栾洪业.农民进城打工与俄国城市社会变迁(1861-1914)[D].华中师范大学.2017

[10].张广翔.俄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的争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标签:;  ;  ;  

俄国农民论文-张存文,郭永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