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胸腺嘧啶磷酸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胸腺嘧啶核苷酸磷酸化酶,二氢嘧啶脱氢酶
胸腺嘧啶磷酸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贾哲[1](201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酸磷酸化酶和二氢嘧啶脱氢酶的活性测定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氟尿嘧啶类药物代谢酶-胸腺嘧啶核苷酸磷酸化酶(TP)和二氢嘧啶脱氢酶(DPD)在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探究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40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TP和DPD mRNA进行检测。结果结直肠癌肿瘤组织TP mRNA表达(0.82±0.06)与正常组织(0.79±0.0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直肠癌肿瘤组织DPD表达(0.65±0.09),明显高于正常组织(0.41±0.07),P<0.01;肿瘤患者中<65岁患者TP酶表达较高;DPD表达高的肿瘤浸润程度更高。结论人结直肠癌组织中DPD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肿瘤组织中TP和DPD表达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6年S1期)
李军,黄明文,崔海宁,闫庆峰,严平雄[2](2013)在《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TP)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切除的肝癌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蜡块中的TP和MVD的表达水平,并在高倍镜下计数微血管数。结果 TP阳性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的MVD明显高于TP阴性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结论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中TP具有促进组织中血管增生作用,TP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可选用卡培他滨化疗。(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3年11期)
忻莹[3](2009)在《放射上调胸腺嘧啶磷酸化酶使人胰腺癌细胞化疗增敏》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建立人胰腺癌细胞5-氟尿嘧啶(5-FU)耐药株;观察不同放射剂量照射后,耐药株和亲株中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的表达情况;证实低剂量放射可上调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的表达,且使序贯的5-FU对肿瘤细胞产生更强的生长抑制作用。研究方法在体外,反复用5-FU处理AsPC-1后使其获得耐药性。给予耐药株AsPC-1_(5Fures)和其亲株不同的放射剂量和/或5-FU干预,利用Wst-1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为了证明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的表达增加可使胰腺癌细胞化疗增敏,借助蛋白印迹法观察,放射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内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的表达变化;将TP siRNA转染胰腺癌细胞,检测在相同的放射、5-FU或联合序贯干预后的变化。结果经5-FU周期性诱导可获得5-FU耐药株,AsPC-1和AsPC_(5-Fures)的5-FUIC50,分别为157.138μM和1173.989μM,具有统计学差异;AsPC_(5-Fures)还具有放射交叉耐受性。与2Gy相比,单独的0.05Gy放射仅轻度抑制5-FU耐药株的生长;给予0.05Gy与5-FU序贯处理后,增强了对5-FU耐药株的生长抑制作用,0.05Gy联合5-FU组较于单独应用5-FU组,AsPC_(5-Fures)的抑制率提高了23.94%;而在2Gy联合5-FU组,抑制率上升了32.62%;与对照组比较,两者的p<0.001。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提示,上述的增敏现象与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的时间依赖性上调表达有关;借助RNA干扰技术,将人胰腺癌细胞中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的表达关闭,这种增敏现象随即消失。结论通过体外实验,我们发现:0.05Gy,2Gy可以上调AsPC-1及其5-FU耐药株的TP表达水平,且在耐药株中更为明显;通过上调TP的表达,低剂量照射0.05Gy与2Gy一样,可促进5-FU对胰腺肿瘤细胞的杀伤;低剂量照射0.05Gy与常规剂量2Gy一样,可以抑制胰腺肿瘤细胞的生长;AsPC-1株的5-FU耐药性与大剂量放射耐受性有交叉耐受现象。人胰腺腺癌5-FU耐药细胞株可经低剂量放射获得化疗敏感性,这一结果为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新策略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4-01)
徐雅莉,孙强,叶敏,周易冬,茅枫[4](2008)在《胸腺嘧啶磷酸化酶及二氢嘧啶脱氢酶与卡培他滨及氟尿嘧啶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乳腺癌组织(Ca)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Nor)中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P酶)及二氢嘧啶脱氢酶(DPD酶)与化疗药物卡培他滨(CAP)及其活性代谢产物氟尿嘧啶(5-Fu)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方法定量测定26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TP酶及DPD酶的表达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测定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CAP及5-Fu浓度。结果TP酶在癌组织中平均表达水平是386.1163ng/mg蛋白,在正常组织中为42.5682ng/mg蛋白。DPD酶在癌组织中平均表达水平是209.528ng/mg蛋白,在正常组织中为339.368ng/mg蛋白。CAP/5-Fu比值范围是0.0804~5.0000。结论在P=0.05水平上,癌组织中TP酶表达水平远远高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DPD酶在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没有差异,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0.43>rs0.05/2(26)=0.390,P<0.05)。TP/DPD预测CAP/5-Fu的效能高于TP酶及DPD酶。(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08年04期)
徐雅莉[5](2007)在《希罗达临床应用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5-Fu首先合成于40余年前,一直应用于乳腺癌、卵巢癌等,其常规剂量为1500mg/m~2。静脉推注5—Fu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发生机理已被阐明。希罗达(卡培他滨)为5—Fu的氨基甲酸酯形式,利用生物酶的独特分布高度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希罗达进入体内后通过叁步酶联反应转化为5-Fu(见图1)。DPD酶为5-Fu代谢途径的限速酶,体内80%以上5-Fu经其代谢(见图2)。个体间DPD酶的活性差异很大。DPD酶由DPYD基因编码,DPYD碱基突变与不良反应相关。【研究对象与方法】分为叁部分:采用ELISA方法测定TP酶/DPD酶活性;利用HPLC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乳腺癌组织中以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5-Fu和卡培他滨的浓度;最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DPYD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1.TP酶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DPD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2.5-Fu及Capetitabine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浓度分布规律不明显。3.DPYD*5的A1627G突变位点的分析结果为:7G,31R,45A,11N;DPYD*9的T85C突变位点的分析结果为:74T,18Y,1N,1C。【结论】ER、PR与发生不良反应相关。TP酶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低表达,希罗达对TP酶在组织中的含量没有显着影响;DPD酶的高低可以指导患者的临床用药。在P=0.10的水平上5-Fu浓度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Capecitabine不具有。DPYD与个体间药物浓度及发生不良反应相关,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7-05-01)
余之刚,甄军辉,贾红英,张强,孙靖中[6](2006)在《胸苷酸合成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化酶及二氟嘧啶脱氢酶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标本中胸苷酸合成酶(TS)、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化酶(TP)、二氟嘧啶脱氢酶(DPD)表达情况,探讨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与上述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28例乳腺癌组织中TS、TP和DPD的表达情况。结果TS、TP与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及MVC有明显的相关性,与患者的年龄、激素受体状态(ER,PR)无关;DPD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激素受体状态(ER,PR)、组织学分级及MVC等诸多临床病理因素均无相关性;TS、TP表达阳性患者的10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者(0、0、3·9%、0·9%和25%、25·4%、58·8%、61·8%),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均P<0·01);DPD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的10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为8·8%、16·2%、23·3%、39·5%,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TS和TP的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率都有十分明显的相关性,而且TS和TP的危险系数分别为0·379、0·219,均小于1,这同样说明这两者对于总生存率来说都是非常强烈的保护因素。结论TS、TP表达水平的高低有可能是乳腺癌患者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DPD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10年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率之间无任何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22期)
尹慕军,王杉,叶颖江,姜可伟,崔志荣[7](2005)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和二氢嘧啶脱氢酶的活性变化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phosphorylase,TP)和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dehydrogenase,DPD)活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5-FU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8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TP和DPD活性,其中40例患者术后接受5-FU结合甲酰四氢叶酸钙化疗。结果(1)结直肠癌肿瘤组织TP活性(120±102)U/mg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0±49)U/mg,P<0·01;组织分型差(低分化、黏液腺癌)、Dukes分期晚(C期和D期)、有淋巴转移的肿瘤组织TP活性明显增高;(2)在术后接受5-FU化疗的患者中,肿瘤DPD活性低和TP/DPD比值高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好于DPD活性高和TP/DPD比值低的患者。结论人结直肠癌组织TP活性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肿瘤TP活性与结直肠癌恶性潜能相关,可能在肿瘤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肿瘤DPD活性和TP/DPD比值可能是预测结直肠癌对5-FU化疗敏感性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05年07期)
刘伟,刘成倍,徐伟,叶梓惠,戴永雄[8](2004)在《胸腺嘧啶磷酸化酶表达水平及其对肾癌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胸腺嘧啶磷酸化酶 (TP)在不同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探讨TP在肾癌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4例肾癌组织、1 1例肾良性病变组织中TP蛋白的表达水平 ,并将TP表达水平与不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TP表达水平与性别和年龄无关。TP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肾良性病变组织 (P <0 0 1 )。TP在高分化肾癌组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低分化肾癌组 (P <0 0 5) ;1年内复发组TP表达显着高于 1年内无复发组 (P <0 0 5) ;TP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均显着低于有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1 ) ;5 氟尿嘧啶 (5 FU)化疗 +免疫治疗效果显着的患者T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无效者 (P <0 0 0 1 ) ;肿瘤越大 ,TP表达水平越高 (P <0 0 5) ,但与T3~ 4 期比较则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5)。结论 TP蛋白在肾癌和肾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 ,TP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复发、肿瘤转移密切相关 ;也与 5 FU化疗的效果有关 ,TP表达水平可用于肾癌预后预测 ,高TP表达提示肾癌预后不佳。(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04年10期)
郭琼行,郭辰虹,刘洪俊,常宏,石玉龙[9](2004)在《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的表达与卡培他滨治疗大肠癌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用ELTSA方法 ,测定服用卡培他滨和未服用卡培他滨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胸腺嘧啶磷酸化酶 (thymi dinephosphorylase ,TP)的表达。结果用卡培他滨后结直肠癌组织的TP浓度均数为 ( 4 67 48± 10 49)ng/mL ;未用为( 180 3 0± 7 64 )ng/mL ;用卡培他滨肿瘤组织中浓度均数比未用组浓度均数高 2 5 9倍 ,t>2 660 ,P <0 0 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测定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的TP表达水平 ,可以作为评价卡培他滨疗效的指标。(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04年09期)
蔡刚,张军,丁健华,付传刚,沈茜[10](2004)在《胸腺嘧啶磷酸化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胸腺嘧啶磷酸化酶 (thymidinephosphorylase ,T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 -PCR和ELISA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对TP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相邻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无论是在mRNA还是蛋白质水平 ,肿瘤组织中的TP表达高于其相邻正常组织 ,肿瘤组织中的TP蛋白水平为 7.82± 4 .31ng/ μgTPO ,mRNA水平为 1.6 6± 0 .76 6 ;正常组织中TP蛋白水平为 5 .0 3± 2 .4 8ng/ μgTPO ,mRNA水平为 1.0 5± 0 .6 0 ;并且ELISA结果与实时RT -PCR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r =0 .81)。结论 胸腺嘧啶磷酸化酶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对于临床使用 5 FU类药物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肿瘤》期刊2004年02期)
胸腺嘧啶磷酸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TP)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切除的肝癌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蜡块中的TP和MVD的表达水平,并在高倍镜下计数微血管数。结果 TP阳性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的MVD明显高于TP阴性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结论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中TP具有促进组织中血管增生作用,TP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可选用卡培他滨化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胸腺嘧啶磷酸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贾哲.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酸磷酸化酶和二氢嘧啶脱氢酶的活性测定及其意义[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
[2].李军,黄明文,崔海宁,闫庆峰,严平雄.原发性肝癌癌旁组织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J].海南医学.2013
[3].忻莹.放射上调胸腺嘧啶磷酸化酶使人胰腺癌细胞化疗增敏[D].浙江大学.2009
[4].徐雅莉,孙强,叶敏,周易冬,茅枫.胸腺嘧啶磷酸化酶及二氢嘧啶脱氢酶与卡培他滨及氟尿嘧啶关系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8
[5].徐雅莉.希罗达临床应用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6].余之刚,甄军辉,贾红英,张强,孙靖中.胸苷酸合成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化酶及二氟嘧啶脱氢酶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杂志.2006
[7].尹慕军,王杉,叶颖江,姜可伟,崔志荣.人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和二氢嘧啶脱氢酶的活性变化及其意义[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
[8].刘伟,刘成倍,徐伟,叶梓惠,戴永雄.胸腺嘧啶磷酸化酶表达水平及其对肾癌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
[9].郭琼行,郭辰虹,刘洪俊,常宏,石玉龙.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的表达与卡培他滨治疗大肠癌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J].肿瘤防治杂志.2004
[10].蔡刚,张军,丁健华,付传刚,沈茜.胸腺嘧啶磷酸化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J].肿瘤.2004
标签:结直肠肿瘤; 胸腺嘧啶核苷酸磷酸化酶; 二氢嘧啶脱氢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