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精神环境论文-王静

家庭精神环境论文-王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家庭精神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幼儿,家庭精神环境,行为自主

家庭精神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17)在《现代媒体与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幼儿行为自主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传播媒体的多样性化的深入发展,幼儿是一个单独的个体,给他们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现代媒体与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幼儿行为自主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3-6岁幼儿行为自主性的发展存在显着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且行为自主性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现代媒体与家庭精神环境与3-6岁幼儿行为自主发展显着相关,其中知识性、组织性对3-6岁幼儿行为自主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幼儿行为自主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7年09期)

鲁如艳,崔媛媛,李蒙蒙,董会芹[2](2015)在《幼儿同情心的发展及其与家庭精神环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情心也称同情感,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朱智贤,1989)。同情心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幼儿社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品质教育中,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便是同情心的形成与发展(Paulus,2014)。因此,为培养幼儿高水平的同情心,研究者除了关注同情心本身的发展外,对同情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也给予了很多的探讨。幼儿同情心的形成与发展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来决定的,而是由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水平、观点采择能力等,客观因素则主要包括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等方面。家庭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场所,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文化氛围的这种家庭精神环境更是必然会对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心理动力学模式认为,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是有良好、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何淑华,陈昂,2012)。而目前的研究对于幼儿同情心相关联的家庭因素仅仅局限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某一单独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家庭的整体内部环境。本研究拟使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家庭精神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被试为淮南市两所私立幼儿园的304名幼儿,其中3-4岁组幼儿74人(3岁≤年龄≤4岁,男孩37人,女孩37人),4-5岁幼儿85人(4<年龄≤5岁,男孩46人,女孩39人),5-6岁组幼儿145人(5<年龄≤6岁,男孩74人,女孩71人)。幼儿同情心的测评工具是在胡金生老师编制的"儿童同情心教师评定问卷"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幼儿同情心母亲评定问卷"。在本研究中,经过改编而形成的"幼儿同情心母亲评定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6,分半信度为0.854,家庭精神环境的测评工具是邹定辉、费立鹏等人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研究结果发现:(1)男孩与女孩相比,在同情心的各个维度上,女孩的发展水平均高于男孩,具体而言,在同情理解的发展水平上,4-5岁组、5-6岁组幼儿显着高于3-4岁组幼儿;(2)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与家庭精神环境的成功性、组织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四个维度均呈显着正相关;(3)家庭精神环境的娱乐性、成功性、知识性和组织性可以正向预测幼儿的同情心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何淑华,陈昂,邓成,顾丽萍,叶春红[3](2012)在《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通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为今后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和相应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中山市11个镇区66所幼儿园在读3~6岁儿童进行调查,通径分析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行为总分的影响。结果:有14.05%的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其中男童17.10%,女童10.50%(P<0.01);随年龄增长行为问题有所下降(3岁组15.60%,4岁组14.50%,5岁组13.10%;P<0.01)。10个家庭精神特征中,除了道德宗教观外,家庭精神特征都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行为总分,依照总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矛盾性(0.146 7)、知识性(-0.146 2)、亲密度(-0.142 4)、组织性(-0.126 2)、娱乐性(-0.114 2)、情感表达(-0.089 4)、控制性(-0.055 5)、独立性(0.031 7)和成功性(0.010 1),其中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矛盾性(0.1136)和知识性(-0.107 8)。结论:家庭精神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精神环境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2年26期)

刘苓,陈蕴[4](2011)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家庭精神环境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精神环境特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应用儿童艾森克人格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量表家庭环境量表测查芜湖地区初中生1918人,其中独生子女1304例,非独生子女614例。结果独生子女内外向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4.998,P<0.01);独生子女的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因子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t=-4.073,-3.527,-3.841,-5.030,-2.089,-3.185,-2.024;P<0.01或P<0.05);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因子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t=3.839,7.137,4.714,5.384,4.225,4.311,4.226,2.667;P<0.01),差异有显着性。结论独生子女初中生个性及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其家庭精神环境优于非独生子女。(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11期)

叶慎花[5](2010)在《从家庭精神环境入手预防和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驿站,是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要想预防和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就要从家庭精神环境入手,营造良好的夫妻关系,改善不良的教养方式,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王薇[6](2010)在《白血病患儿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治疗效果评价也从单纯生物学指标逐渐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性指标,治疗最终目标已转向提高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小儿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小儿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对于小(本文来源于《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国际儿科护理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10-23)

陆虹[7](2009)在《哭脸变笑脸——幼儿行为与家庭精神环境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个案一我高兴不起来行为特征:遥遥小朋友变成老师的影子了,总是在老师旁看着老师做这做那,仿佛对喜欢的游戏、室外活动失去了兴趣。老师问他:遥遥你怎么不去和大家一起玩?回答说:“不好玩,我高兴不起来”。遥遥最近像换了一个人,对谁都有意见,“你有病呀”常挂在嘴上(本文来源于《贵州教育》期刊2009年22期)

李朝霞[8](2009)在《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缘起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其中,我们对儿童社会化的培养一直没有给(本文来源于《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期刊2009年04期)

李朝霞[9](2008)在《家庭精神环境对5-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性是个体由于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幼儿社会性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成长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方面,日益受到广泛地重视。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家庭常常被认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动因。因为家庭是儿童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因素。因此,研究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而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家长为儿童创造的家庭心理和文化氛围都会影响整个家庭系统的功能,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所以,本文着重研究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西安市四类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政府机关幼儿园、高校附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和厂矿幼儿园)中5—6岁的400名儿童进行调查,从四类幼儿园中分别选取园所规模相当的幼儿园各一所,每所幼儿园随机选取幼儿100名,5岁组和6岁组儿童各50名。对其社会性发展现状以及家庭精神环境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儿童社会性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陈会昌教授编制的(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家庭环境问卷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其问卷的信效度已经被证明适合在中国之用。最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平均数差异性检验分析得出:儿童的性别、年龄不同,其社会性发展水平不同,相关分析得出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家庭精神环境中的部分因素存在极其显着或者显着性相关,择取其有显着相关的维度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后得出家庭精神环精中的一些特征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一些特征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较大,一些特征的影响作用次之。通过对数据和访谈资料的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如下:1、西安市四类性质的幼儿园中5-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良好,与常模比较,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处于中上等水平,其中属于较好的相对多些。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女孩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好于男孩。3、家庭精神环境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分析显示:家庭精神环境中的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4、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显着影响,其中,知识性、组织性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较大,矛盾性、成功性、控制性等也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何思忠,刘苓[10](2007)在《6573例不同结构的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及双亲个性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结构的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及双亲个性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调查了芜湖地区6573例儿童的家庭,由父亲和/母亲填写家庭环境量表、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及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应用 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核心家庭4411例,占67.1%:主干家庭1859例,占(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家庭精神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同情心也称同情感,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朱智贤,1989)。同情心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幼儿社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品质教育中,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便是同情心的形成与发展(Paulus,2014)。因此,为培养幼儿高水平的同情心,研究者除了关注同情心本身的发展外,对同情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也给予了很多的探讨。幼儿同情心的形成与发展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来决定的,而是由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水平、观点采择能力等,客观因素则主要包括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等方面。家庭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场所,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文化氛围的这种家庭精神环境更是必然会对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心理动力学模式认为,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是有良好、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何淑华,陈昂,2012)。而目前的研究对于幼儿同情心相关联的家庭因素仅仅局限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某一单独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家庭的整体内部环境。本研究拟使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家庭精神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被试为淮南市两所私立幼儿园的304名幼儿,其中3-4岁组幼儿74人(3岁≤年龄≤4岁,男孩37人,女孩37人),4-5岁幼儿85人(4<年龄≤5岁,男孩46人,女孩39人),5-6岁组幼儿145人(5<年龄≤6岁,男孩74人,女孩71人)。幼儿同情心的测评工具是在胡金生老师编制的"儿童同情心教师评定问卷"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幼儿同情心母亲评定问卷"。在本研究中,经过改编而形成的"幼儿同情心母亲评定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6,分半信度为0.854,家庭精神环境的测评工具是邹定辉、费立鹏等人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研究结果发现:(1)男孩与女孩相比,在同情心的各个维度上,女孩的发展水平均高于男孩,具体而言,在同情理解的发展水平上,4-5岁组、5-6岁组幼儿显着高于3-4岁组幼儿;(2)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与家庭精神环境的成功性、组织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四个维度均呈显着正相关;(3)家庭精神环境的娱乐性、成功性、知识性和组织性可以正向预测幼儿的同情心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庭精神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现代媒体与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幼儿行为自主发展的影响[J].数码世界.2017

[2].鲁如艳,崔媛媛,李蒙蒙,董会芹.幼儿同情心的发展及其与家庭精神环境的关系[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3].何淑华,陈昂,邓成,顾丽萍,叶春红.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通径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

[4].刘苓,陈蕴.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家庭精神环境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

[5].叶慎花.从家庭精神环境入手预防和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6].王薇.白血病患儿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分析研究[C].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国际儿科护理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0

[7].陆虹.哭脸变笑脸——幼儿行为与家庭精神环境的个案分析[J].贵州教育.2009

[8].李朝霞.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

[9].李朝霞.家庭精神环境对5-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10].何思忠,刘苓.6573例不同结构的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及双亲个性特征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标签:;  ;  ;  

家庭精神环境论文-王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