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传性文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我认同,外语学习,留学生,叙事
自传性文本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郭若仙[1](2012)在《留学生外语学习自传性文本中的自我认同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借鉴社会构建主义的理论视角,探索我国留学生外语学习中的自我认同构建。研究以叙事分析方法为语篇分析框架,分析了两位留学生关于英语和法语学习的自传性文本。研究表明在目的语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的外语学习会产生新的自我认同以及价值观,留学生的海外经历会导致他们原有的自我认同发生改变,并不断发展出新的自我认同。(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郭若仙[2](2012)在《留学生二语学习自传性文本中的自我认同构建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学习者和外部社会的关系受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学习者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与外部环境进行协商并进行自我认同的构建。本研究借鉴社会构建主义的理论视角,认为自我认同是多样的、动态的,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发生种种变化,并且与语言相互构建(Pavlenko,2001)。研究以留学生所处的二语情景为背景,采用叙事分析方法为语篇分析框架,分析了留学生二语学习自传性文本,试图发现两位留学生二语学习中的身份构建与发展变化过程。通过选取不同出国年龄的学习者,还考察了低龄留学生特殊的自我认同的构建与发展过程。本研究表明,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在二语的环境下学习新的语言时,原有的自我认同或身份可能会因为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这种语言和当地文化所语涵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而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对学习者来说可以是激励也可能威胁。其次,不同出国年龄的留学生由于其不同的期待,认知能力,性格都会导致不同的自我认同。这些构建发展的过程是由于特定的个人或情景原因所导致的。个人原因如期待,自尊,自我控制,对经历的开放度及认知能力,情景原因如文化,家庭交流,同辈,学校工作环境,探究新身份的机会及回国都对学习者自我认同的构建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本论文最后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还对本研究的意义和局限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4-01)
倪婷婷[3](2011)在《杨刚英语自传性文本的标题问题及其他》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刚的英语自传性文本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还原杨刚的政治名声,因此在中文版的标题上未能契合作者本人的英语写作意图和个性,而更多考虑到现实政治的因素。杨刚英语自传性文本的真正价值,其实并不在于它的现实功用,而在于它所提供的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认识作家杨刚的可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1年01期)
和慧芳[4](2010)在《屈赋自传性文本的叙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致力于借助西方叙事学理论探究屈赋自传性文本的叙事特点。首先,在西方自传概念和日本川合康叁的中国自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中国自传与西方自传的对比分析,总结出生长于中国特有思想文化土壤上的传统自传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点,继而界定了屈赋文本的自传性质。其次是视角,屈赋自传性文本大多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故事,是中国古代自传运用第一人称视角的范例。本文的视角分为两种类型:“我视人”的外审型视角和“我视我”的内省型视角。屈赋自传性文本还有叁类受述者:屈原自身、楚王和理想的明君、君子。就自传主人公而言,本文认为文本中的主人公具有多重身份,分别是贞臣身份、流放者身份和象征身份。最后,本文在引入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了《招魂》的空间特点和空间叙事色彩。(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边永卫,高一虹[5](2006)在《英语学习自传性文本中的自我认同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双语现象类型为关注焦点,功能语法中的评价理论为语篇分析框架,分析了英语学习者认同的建构过程。材料为北京某高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经历的自传性英文文本。通过剖析自传中的评价资源,展现了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认同,以及试图在文化矛盾与冲突中整合自我,获得成长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文学》期刊2006年01期)
边永卫,高一虹[6](2006)在《大学生自传性文本中的文化定型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系统功能语法学派Martin与Rose(2003)的评价理论,对36名大学生的文化定型自传性文本进行了语篇分析。通过分析自传中“评判”、“鉴别”、“情感”、“声音来源”等范畴的词汇,概括了文化定型的形成、强化、动摇与突破在情感层面与认知层面的特征,以及定型变化的一种可能性的阶段化趋势,即定型在不断遭遇挑战,随即解体,继而重构的同时,从文化群体层面具体化为针对独特个体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06年01期)
田崇雪[7](2005)在《从叁部自传性文本看当代知识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这里所说的叁部自传性文体是指高尔泰的《寻找家园》[1]、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2]和余秋雨的《借我一生》[3]。之所以把这样叁位多少有些距离的人物排在一起是基于如下的考虑:一是都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出版了自传性的文本,而且都特别地畅销,业已成为书界的一个话(本文来源于《粤海风》期刊2005年06期)
自传性文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学习者和外部社会的关系受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学习者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与外部环境进行协商并进行自我认同的构建。本研究借鉴社会构建主义的理论视角,认为自我认同是多样的、动态的,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发生种种变化,并且与语言相互构建(Pavlenko,2001)。研究以留学生所处的二语情景为背景,采用叙事分析方法为语篇分析框架,分析了留学生二语学习自传性文本,试图发现两位留学生二语学习中的身份构建与发展变化过程。通过选取不同出国年龄的学习者,还考察了低龄留学生特殊的自我认同的构建与发展过程。本研究表明,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在二语的环境下学习新的语言时,原有的自我认同或身份可能会因为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这种语言和当地文化所语涵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而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对学习者来说可以是激励也可能威胁。其次,不同出国年龄的留学生由于其不同的期待,认知能力,性格都会导致不同的自我认同。这些构建发展的过程是由于特定的个人或情景原因所导致的。个人原因如期待,自尊,自我控制,对经历的开放度及认知能力,情景原因如文化,家庭交流,同辈,学校工作环境,探究新身份的机会及回国都对学习者自我认同的构建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本论文最后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还对本研究的意义和局限进行了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传性文本论文参考文献
[1].李红,郭若仙.留学生外语学习自传性文本中的自我认同建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
[2].郭若仙.留学生二语学习自传性文本中的自我认同构建与发展[D].重庆大学.2012
[3].倪婷婷.杨刚英语自传性文本的标题问题及其他[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1
[4].和慧芳.屈赋自传性文本的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
[5].边永卫,高一虹.英语学习自传性文本中的自我认同建构[J].外国语言文学.2006
[6].边永卫,高一虹.大学生自传性文本中的文化定型转变[J].中国外语.2006
[7].田崇雪.从叁部自传性文本看当代知识分子[J].粤海风.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