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木糖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质活性炭,脱灰,除铁,脱色
木糖液论文文献综述
吴倩[1](2018)在《煤基活性炭脱灰除铁工艺及其对木糖液脱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质活性炭因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与机械强度,以及强大的吸附性能而被广泛用于气、液相吸附等方面,且需求量逐年递增。然而煤质活性炭因灰分、铁含量过高的缺点限制了其在高端领域的推广应用。论文采用酸碱洗联合脱灰工艺对烟煤基活性炭进行脱灰处理,并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活性炭辅助酸洗除铁工艺研究,制备出了低灰、低铁活性炭,并在木糖液脱色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研究优化了烟煤基活性炭脱灰反应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获得初始粒度8×30目烟煤质活性炭脱灰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洗液浓度2.0mol/L、碱洗温度175℃、碱洗时间6h;酸洗浓度3.0mol/L、酸洗时间2h、酸洗温度75℃;液固比3:1。处理后活性炭灰分1.18%,脱灰率87.4%;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影响脱灰效果因素排序依次为:碱洗浓度>酸洗温度>碱洗温度>酸洗浓度,脱灰后的活性炭碘吸附值达1185.2 mg·g~(-1),亚甲蓝吸附值达255.0 mg·g~(-1)。(2)测试分析等途径明确了活性炭灰分组成及脱灰处理后活性炭主要性能指标。经灰成分分析、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及吸附性能测试等实验,得出酸碱联合脱灰可有效脱除活性炭灰分中SiO_2、Al_2O_3等物质;脱灰后活性炭表面形成丰富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增大22.8%,且碘吸附值提高20.1%。(3)系列实验确定了煤基活性炭除铁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混酸洗及超声波辅助混酸洗除铁等实验,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确定了煤质活性炭除铁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超声波辅助叁元混酸(盐酸+硫酸+硝酸),其中混合酸体积配比V_(HCl):V_(H2SO4):V_(HNO3)=2:2:1、混酸浓度V_酸:V_水=1:1、反应温度75℃,超声波功率240W、处理时间30min。此条件下,活性炭中铁含量由初始的0.39%下降至0.049%,去除率87.4%。(4)探索研究了超声波辅助混酸洗除铁的相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和叁元混酸除铁过程中产生了促进作用,即超声波强大的冲力可将活性炭中铁杂质剥落并进入混酸液中,使其更易与叁元混酸反应,从而使铁去除率更高,而仅采用超声或者叁元混酸除铁单一条件均达不到同样效果。(5)验证了经脱灰除铁工艺处理后的煤基活性炭的应用效果。利用经除铁工艺处理后的最佳样品煤基活性炭对木糖液的脱色实验表明,在保持脱色溶液的pH为中性,活性炭用量为6.0%,脱色温度80℃,脱色时间40min时,可使糖液透光率达到89.4%,满足食品级木糖液对色度要求。(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期刊2018-06-15)
贾鹏禹,孙蕊,李良玉,李洪飞,张桂芳[2](2012)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木糖液中葡萄糖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木糖母液及发酵液中葡萄糖的柱前衍生化HPLC检测方法。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为柱前衍生化试剂,在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上,流动相采用95%A(醋酸盐缓冲液,0.1 mol.L-1,pH=5.71),5%B(乙腈)等比洗脱,检测波长245 nm,带宽50 nm。目标组分葡萄糖衍生物基线分离无干扰,葡萄糖在2.5~50.0 mg.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测限为0.2 mg.L-1。方法样品前处理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孙鲁,修秀红,王成福,杜瑞峰,崔淑芬[3](2011)在《电渗析法去除木糖液中杂质离子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利用电渗析法去除木糖液中杂质离子的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获得了电流密度、循环流量、温度、操作浓度等优化操作条件。采用优化条件对木糖液电渗析脱盐进行验证试验,出现了木糖液污染离子交换膜的现象,通过前期采用精密过滤器和超滤装置处理木糖液,可明显改善电渗析的整体效果,木糖液的脱盐率达到了85.2%,净化木糖液的电导率降低至2700us/cm左右。(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1年06期)
刘莉,李敏,张秀清,张京声,孙君社[4](2011)在《响应面法应用于木糖液脱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无定型粒状活性炭为吸附剂对木糖液脱色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时间、活性炭添加量等因素对木糖液脱色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脱色条件,得到的最佳理论脱色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29.8g/L,操作温度60.4℃,操作时间32.4 min。此条件下,理论脱色率为94.42%,理论木糖损失率为10.08%。经实验验证脱色率为90.90%,木糖损失率为10.69%,达到了较好的脱色效果。(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ine and Engineering(ISBE 2011 V4)》期刊2011-08-04)
刘莉,李敏,张秀清,张京声,孙君社[5](2010)在《响应面法应用于木糖液脱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无定型粒状活性炭为吸附剂对木糖液脱色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时间、活性炭添加量等因素对木糖液脱色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脱色条件,得到的最佳理论脱色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29.8g/L,操作温度60.4℃,操作时间32.4min。此条件下,理论脱色率为94.42%,理论木糖损失率为10.08%。经实验验证脱色率为90.90%,木糖损失率为10.69%,达到了较好的脱色效果。(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Volume 7)》期刊2010-12-25)
白兰莉,李士雨,杨瑞丽,吴二威,罗书磊[6](2009)在《低聚木糖液脱色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低聚木糖液脱色的工艺条件。[方法]研究4种树脂和活性炭对低聚木糖溶液的脱色效果,并比较其中较好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结果]结果表明,LSA-8型树脂和活性炭对低聚木糖液脱色效果较好;且对糖液色素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通过对脱色的各工艺条件的考察,得到LSA-8树脂对低聚木糖液脱色的优化工艺条件:温度为70℃、pH值为6、脱色时间为2 h时,脱色率为92.35%,糖损失率为26.61%。[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选择较好的脱色吸附剂提供理路指导。(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20期)
张合玲[7](2009)在《活性炭对木糖液脱色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活性炭对木糖液进行脱色,并对木糖液的色素成分进行分析,根据活性炭表面化学及木糖液的色素成分,采用不同的改性方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以提高活性炭对木糖液的脱色率。研究中采用了KOH溶液、氨水、单宁酸溶液对活性炭进行改性,考察改性前后活性炭对木糖液的脱色效果。采用XRD、FTIR及SEM分析手段,对活性炭性能进行表征,结论如下:1.以0.25%KOH溶液对活性炭进行4~6 h的处理,可以提高活性炭对木糖液的脱色率,与未改性的活性炭相比,其透光率由44%提高到50%。对木糖液中的蛋白质、酚类化合物、铁及糠醛的去除率由43.5%、46.4%、6.40%、11.8%提高到53.0%、56.9%、16.3%、13.2%,并且KOH改性活性炭的碱性官能团数量由0.314 mmol·g-1增加到0.534 mmol·g-1。2.以氨水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可以提高活性炭对木糖液的脱色率,与未改性的活性炭相比,对木糖液中的蛋白质、酚类化合物、铁及糠醛的去除率由43.5%、46.4%、6.40%、11.8%提高到53.3%、56.9%、8.52%、26.0%。氨水改性活性炭的碱性官能团数量由0.314 mmol·g-1增加到0.535 mmol·g-1。3.以21.8 mg·L-1的单宁酸溶液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可以提高活性炭对木糖液的脱色率,与未改性活性炭相比,其透光率由44%提高到51%。对木糖液中的蛋白质、酚类化合物、铁及糠醛的去除率由43.5%、46.4%、6.40%、11.8%提高到83.3%、50.0%、22.0%、18.7%,并且单宁酸改性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酚羟基数量由0.789 mmol·g-1增加0.800 mmol·g-1。(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周建斌,张合玲,张齐生[8](2009)在《KOH改性活性炭对木糖液脱色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KOH溶液为改性试剂对磷酸法活性炭(PAC)进行改性,并对木糖液进行脱色。研究表明:以质量分数0.25%KOH溶液对活性炭进行4~6h的处理,可以提高活性炭对木糖液的脱色率,与未改性PAC试样相比,其透光率由44%提高到50%。并且对木糖液中的酚类化合物、氮类物质、铁及糠醛的去除率由46.37%、43.50%、6.40%、11.83%提高到56.87%、53.00%、16.31%、13.17%。活性炭经KOH溶液改性后(KOH-PAC),其表面化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未改性的PAC试样相比,试样KOH-PAC的碱性官能团数量增加,表面的吸附活性位增多。其吸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是一种可行的改性方法。(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9年03期)
周建斌,张合玲,邓先伦,张齐生[9](2008)在《改性活性炭对木糖液脱色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磷酸法活性炭(PAC)对木糖液进行脱色,研究表明,活性炭对木糖液中的氮类物质、酚类化合物及铁等有良好的去除能力,经活性炭脱色后木糖液颜色变浅,其透光率由28.5%提高到66.4%。活性炭经氨水改性后(PAC-NH3.H2O),其表面化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未改性的PAC试样相比,试样PAC-NH3.H2O的碱性官能团浓度由0.313 5 mmol.g-1增加到0.534 9 mmol.g-1,表面的吸附活性位增多,对木糖液中氮类物质和酚类化合物的吸附量增加。木糖液经PAC-NH3.H2O脱色后,其透光率由28.5%提高到71.4%,与未改性PAC试样相比,透光率提高了5%,其吸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是一种可行的活性炭改性方法。(本文来源于《福建林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蒋琦霞,杨瑞金,孙中国,郁全丰[10](2008)在《低聚木糖液中色素脱除过程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Superdex~(TM) Peptide 10/300GL凝胶过滤色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对低聚木糖液中的色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爆破秸秆水解液中的色素主要包括以下3种:(1)相对分子质量在5 000左右的黑色素,主要来自于原料;(2)相对分子质量在500左右的焦糖色素和酸降解色素,主要来自于爆破预处理;(3)相对分子质量在350左右的木质素,主要在酶解过程中产生的。酸析处理可以很好的去除相对分子质量在350左右的木质素;活性炭主要吸附的是相对分子质量在500左右的焦糖色素和酸降解色素,另外也会吸附部分黑色素。相对分子质量截留为3 000的膜超滤主要截留的是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色素和杂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8年05期)
木糖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木糖母液及发酵液中葡萄糖的柱前衍生化HPLC检测方法。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为柱前衍生化试剂,在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上,流动相采用95%A(醋酸盐缓冲液,0.1 mol.L-1,pH=5.71),5%B(乙腈)等比洗脱,检测波长245 nm,带宽50 nm。目标组分葡萄糖衍生物基线分离无干扰,葡萄糖在2.5~50.0 mg.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测限为0.2 mg.L-1。方法样品前处理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糖液论文参考文献
[1].吴倩.煤基活性炭脱灰除铁工艺及其对木糖液脱色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8
[2].贾鹏禹,孙蕊,李良玉,李洪飞,张桂芳.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木糖液中葡萄糖含量[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2
[3].孙鲁,修秀红,王成福,杜瑞峰,崔淑芬.电渗析法去除木糖液中杂质离子的工艺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1
[4].刘莉,李敏,张秀清,张京声,孙君社.响应面法应用于木糖液脱色的研究[C].Proceedingsof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iomedicineandEngineering(ISBE2011V4).2011
[5].刘莉,李敏,张秀清,张京声,孙君社.响应面法应用于木糖液脱色的研究[C].Proceedingsof2010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ellular,MolecularBiology,BiophysicsandBioengineering(Volume7).2010
[6].白兰莉,李士雨,杨瑞丽,吴二威,罗书磊.低聚木糖液脱色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7].张合玲.活性炭对木糖液脱色性能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
[8].周建斌,张合玲,张齐生.KOH改性活性炭对木糖液脱色性能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
[9].周建斌,张合玲,邓先伦,张齐生.改性活性炭对木糖液脱色性能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8
[10].蒋琦霞,杨瑞金,孙中国,郁全丰.低聚木糖液中色素脱除过程的初步探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