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胃造瘘术论文-丁伟,陈晓斌,宋平,张严国,罗明

外科胃造瘘术论文-丁伟,陈晓斌,宋平,张严国,罗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科胃造瘘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经外科重症,内镜,胃造瘘术,空肠造瘘术

外科胃造瘘术论文文献综述

丁伟,陈晓斌,宋平,张严国,罗明[1](2019)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术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术(PEG/J)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PEG/J处理的105例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营养状况均有改善,85%(55/65)肺炎得到控制,出院前GCS由平均8.7恢复到13.1分。术后出现4例空肠造瘘口脱入胃腔、20例造瘘口皮肤感染、4例堵管、3例包埋综合征。86.6%病人拔除PEJ管出院,其中60例拔除PEG管,平均拔管时间118 d。住院期间4例因原发病加重死亡,6例出院后平均10个月死亡。结论 PEG/J安全、有效,对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营养状况、肺部感染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谢苍[2](2015)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与外科手术胃造瘘术应用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与外科手术胃造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该院行胃造瘘术的患者90例,将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设为观察组45例,行外科手术胃造瘘术患者设为对照组45例,分析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管饲起始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组进食量、体重、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总蛋白(TP)、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生理功能、生理角色限制、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限制、精神健康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与外科手术胃造瘘术相比,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可能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5年22期)

罗清清,卢林捷,孔令泉,李凤贺,贾厚军[3](2014)在《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中胃造瘘与胃穿孔共同教学的教学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外科手术学基础是外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基础理论学习与外科临床实习的桥梁。在胃穿孔修补术教学章节中适当增添了胃造瘘术的授课内容,在不明显增加授课时间和实验器材的情况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胃造瘘术及更加形象地理解和掌握了造瘘管的拔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4年07期)

代大伟,侯立军,吕立权,邹伟,张丹枫[4](2014)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及长期随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营养支持对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行PEG手术,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随访观察患者的胃肠功能变化和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和6个月的体重、体质指数(BMI)、肱叁头肌皮褶厚度、肱叁头肌肌围、血红蛋白(HGB)、血清白蛋白(ALB)。结果:39例手术均顺利,2例造瘘口感染,经合理治疗后治愈,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6个月,体重、BMI、肱叁头肌皮褶厚度、肱叁头肌肌围、HGB、ALB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PEG是一种神经外科吞咽障碍患者长期场内营养安全、有效的通道。(本文来源于《第四届长叁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7-26)

蒋利丹,赵茜[5](2014)在《经皮胃造瘘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中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胃镜下胃造瘘管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中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经口进食困难需长期营养支持的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的患者共45例,随机分为经皮胃造瘘(PEG)组23例,鼻胃管饲(NGF)组22例。结果 PEG组中,非计划性拔管脱管0例,皮肤黏膜损伤1例,护士工作量20min,满意度95%;NGF组中,非计划性拔管脱管11例,皮肤黏膜损伤9例,护士工作量35min,满意度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PEG显着优于NGF组,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PEG具有创伤小、美观、管饲安全、操作简单,既能减轻护士工作量又能提高患者满意度等优点,而精心的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重要保障,并对防止PEG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吴毅,刘大钺[6](2013)在《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应用改良外科胃造瘘术18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及禁食时间,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法:2011年至2012年,18例患者接受改良外科胃造瘘术治疗,其中颅脑外伤术后、长期昏迷、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11例,食管癌患者7例。该院采用综合改良的手术方式,包括: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围手术期;胃壁全层结扎于造瘘管止血;荷包隧道式包埋造瘘管。结果:手术时间25(20~30)min,术中出血10~15 ml,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患者出现肠梗阻、腹胀及恶心呕吐。术中出血和并发症少,康复快。结论:改良外科胃造瘘术及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应用减少了手术时间、围手术期禁食时间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恢复快、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新医学》期刊2013年02期)

潘文疆[7](2012)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与外科手术胃造瘘术的临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与传统外科手术胃造瘘术(SG)对比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造瘘术患者118例,PEG组72例,SG组46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方式、管饲起始时间、术后并发症、手术费用、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PEG组可在胃镜室局麻下完成;SG组26例行气管内插管全麻,20例行硬膜外麻醉。两组在手术操作时间、管饲起始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费用对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住院时间上对比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是建立长期肠内营养的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麻醉简单、管饲起始快、术后并发症少、手术费用少的优点,可成为胃造瘘术的首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2-06-01)

贺军华,金心,陈军贤,刘汉江,王定坤[8](2011)在《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和空肠造瘘术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和空肠造瘘术(PEJ)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5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59例患者行PEG胃肠内营养,其中4例因胃排空障碍而再次手术改行PEJ空肠营养,本组病例男38例;女21例,年龄 18-82岁,颅脑外伤39例;脑出血12例;大面积脑梗5例;脑肿瘤3例;对本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采用术前;术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其营养水平及肺部感染的控制情况。结果 5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术后营养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改善,48例肺部感染者中有41例(41/48)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结论 PEG/ PEJ是建立肠(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朱景法[9](2009)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与外科胃造瘘术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与传统外科胃造瘘术(surgical gastrostomy,SG)相比较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各种原因行胃造瘘术患者42例,PEG组20例,SG组22例,比较两组在操作地点、麻醉方式、操作时间、管饲起始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4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PEG组均在胃镜室局麻下完成。SG组均在手术室完成,15例行气管内插管全麻,7例行硬膜外麻醉。PEG组与SG组的操作时间分别为(27.55±7.83)min和(62.73±9.48)min(P<0.01),管饲起始时间分别为(24.89±1.76)h和(32.43±5.60)h(P<0.01),住院时间分别为(25.60±13.35)d和(28.82±17.19)d(P>0.05),手术费用分别为(1441.10±164.89)$和(2115.00±710.37)$(P<0.01)。PEG组有3例轻微并发症,1例造瘘管周围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内固定器植入综合征。SG组有5例轻微并发症,1例造瘘管周围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造瘘管周围感染合并切口感染,1例造瘘管脱落;严重并发症1例为上消化道出血。PEG组与SG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0%和27.27%(P>0.05)。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两组相当(P>0.05),但PEG组操作时间、管饲起始时间均显着短于SG组(P<0.01),且手术费用显着少于SG组(P<0.01)。结论PEG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在胃镜室局麻下完成,具有操作时间短、管饲起始快、手术费用少的优点,基本上可替代SG,并成为胃造瘘术的首选。(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09-04-01)

沈玉杰,张金萍,李洪娟,王莹[10](2006)在《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PEG)在神经外科长期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方面的临床应用问题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30例长期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行PEG并实施肠内营养的病例,观察其术后腹胀、腹泻、肺内感染、返流性食道炎、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等诸多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及术后的临床资料显示:腹胀2例,肺内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胃造口旁出血1例,低蛋白血症1例。结论:PEG是一种微创手术,保持了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完好,PEG后实施肠内营养优于其他途径的肠内外营养,良好的护理方法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06年12期)

外科胃造瘘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与外科手术胃造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该院行胃造瘘术的患者90例,将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设为观察组45例,行外科手术胃造瘘术患者设为对照组45例,分析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管饲起始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组进食量、体重、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总蛋白(TP)、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生理功能、生理角色限制、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限制、精神健康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与外科手术胃造瘘术相比,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可能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有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科胃造瘘术论文参考文献

[1].丁伟,陈晓斌,宋平,张严国,罗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术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2].谢苍.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与外科手术胃造瘘术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5

[3].罗清清,卢林捷,孔令泉,李凤贺,贾厚军.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中胃造瘘与胃穿孔共同教学的教学法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4

[4].代大伟,侯立军,吕立权,邹伟,张丹枫.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及长期随访[C].第四届长叁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5].蒋利丹,赵茜.经皮胃造瘘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中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

[6].吴毅,刘大钺.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应用改良外科胃造瘘术18例[J].新医学.2013

[7].潘文疆.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与外科手术胃造瘘术的临床对比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

[8].贺军华,金心,陈军贤,刘汉江,王定坤.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和空肠造瘘术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9].朱景法.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与外科胃造瘘术的对比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

[10].沈玉杰,张金萍,李洪娟,王莹.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6

标签:;  ;  ;  ;  

外科胃造瘘术论文-丁伟,陈晓斌,宋平,张严国,罗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