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淮平原论文-万欣,王磊,江浩,何冬梅,王火

徐淮平原论文-万欣,王磊,江浩,何冬梅,王火

导读:本文包含了徐淮平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配置模式,美景度,农田林网,SBE

徐淮平原论文文献综述

万欣,王磊,江浩,何冬梅,王火[1](2018)在《基于SBE法的徐淮平原农田林网美景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平原农田林网景观效益评价技术,以徐州沛县鹿楼镇为示范点,在该区域内有9种不同的植物配置模式,运用SBE美景度评估法对不同配置模式下的农田林网美景度进行分析测算,并对SBE值和6种景观要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9种配置模式的林分类型中,榉树与高杆红叶石楠混交林景观美学价值最高,影响农田林网美景度高低的景观因子主要是平均树高、彩色树种应用比例,乔、灌木应用比例。在营造城乡农田林网景观生态林时,应采用高大的树种,且加大彩色灌木的比例。(本文来源于《江苏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王磊,万欣,江浩,何冬梅,王火[2](2017)在《江苏徐淮平原农田林网防风效果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防风效益是防护林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效益。该研究通过分析徐淮平原的典型区域宿迁泗洪县陈圩林场近1 a内的风速实时监测数据,比较研究该农田林网新造林的防风效果。结果表明:新造林具有一定的防风效果。在背风面的1 H(树高)—20 H内,随着距林带距离的增加,林带防风效能逐渐提高,新造林的迎风面1 H和背风面1H的风速频数百分比差异不大,建议在今后的林业工作中,应对该林带的风速进行长期实时监测,为农田林网的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6期)

赵明松,张甘霖,王德彩,李德成,潘贤章[3](2013)在《徐淮黄泛平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估算土壤碳储量、评价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精确估算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徐淮黄泛冲积平原西北部选取了一个24 km×24 km方形区域为研究区,按照套合采样方法,采集了168个耕作层土样,测定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机械组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徐淮黄泛平原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利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定量分析了区域内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80±7.43 g kg-1,属中等水平,变异系数为34.08%,属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变异占主导作用,各向异性显着,在45°方向上变异程度最剧烈,土壤有机质呈条带状分布,自东北向西南呈递减趋势;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机械组成是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能够独立解释空间变异的64.9%,其次是土地利用、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四个因子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综合解释为74.6%。(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赵忠宝,万福绪,刘奕琳,张维玲[4](2010)在《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对小麦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距林带0.1H、0.4H、0.7H、1.0H、1.5H、2.0H(H为树高)处,采用L-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不同生育期小麦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变化,探讨林带对小麦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带对小麦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在林带两侧0.1H~0.7H范围内所受影响较为严重,并且林带西侧所受影响大于东侧;(2)小麦光合生理特征日变化,都呈双峰曲线变化,小麦净光合速率在中午时段有光抑制现象,林带两侧光能利用率比对照高;(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系数从拔节期到灌浆期逐渐减小,适当的林带遮荫对小麦光合作用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师冬宏[5](2009)在《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环境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选取了江苏省铜山县叁堡镇内叁种不同类型的农田防护林,分别对其测定了春、秋两季林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林内相对蒸发量等环境因子,对数据进行了克里格插值计算,并应用surfer软件绘制了林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的等值线图,对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林内相对蒸发量等环境因子分别进行了经典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初步阐明了研究区农田防护林环境场分布的一般特征。传统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叁种类型农田防护林林内环境因子整体上存在显着差异。2)在季节变化上,叁种类型农田防护林林内空气温度春秋季差异不大,但林内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和相对蒸发量季节差异显着。3)在日变化上,叁种类型农田防护林在不同时段的林内环境因子存在显着差异。4)在林内垂直变化上,叁种类型农田防护林0.5m层和1.5m层空气温度整体上均无显着差异,而两层的空气相对湿度有较小的差异。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1)叁种类型农田防护林春秋季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多拟合为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2)叁种类型农田防护林春秋季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空间相关度大多都大于0.5,说明在自相关尺度范围内,空间变异主要是由非随机性因素引起的。3)Moran's的I系数分析也表明,叁种类型农田防护林林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空间变异性。(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张涛[6](2009)在《徐淮平原速生丰产林生态效益货币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机理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徐淮平原速生丰产林生态效益货币化评价的指针体系:速生丰产林农田林网增产价值、速生丰产林蒸腾耗热价值、速生丰产林固炭价值、速生丰产林放氧价值、速生丰产林净化环境价值和速生丰产林林木储养价值。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对徐州市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结果表明:徐州市农田林网杨树速生丰产林生态效益总价值为611.38亿元/年;其中农作物增产价值为19.02亿元/年;蒸腾耗热价值为3.46亿元/年;固炭价值为270.34亿元/年;释氧价值为225.23亿元/年;净化环境价值为3.71亿元/年;储养价值为89.62亿元/年。(2)中小型农田林网单位面积生态效益价值要高于大网格农田林网,在未来营造新的高标农田林网时,应该以中小型农田林网为主,这样可大力提高农田林网的生态效益。(3)本研究估算了徐州市农田林网杨树速生丰产林生态价值和探讨建立实现这些价值的机制,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研究结果为森林生态价值理论添加了新的内容,并可为加强和改善徐州市的农田林网杨树速生丰产林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9-06-01)

严洪[7](2007)在《江苏徐淮平原农田林网结构与防护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江苏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大环境下,为改善苏北地区生态环境,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加快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本文对苏北新沂市草桥镇和铜山县叁堡镇内的农田防护林结构与防护效益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内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林网结构、景观结构。主要结论如下:1在林网其他参数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林带宽度和主林带间距的变化,林网对网内小气候因子、水稻产量均会产生显着影响。林带宽度为8m的一组林网,对网内小气候因子、水稻产量的影响显着程度均不如对应主林带间距林带宽度为18m的林网。林带宽度一定时,林网对网内小气候因子的影响随主林带间距的不同而不同。网内水稻增产幅度的主林带间距顺序为350m>450m>240m>150m>50m。2林网内小气候因子与水稻产量均存在着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气温和空气湿度与产量存在着极显着线性负相关关系。地表温度、光照与产量存在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风速与产量存在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3根据对选定的杨树生长模型(y=A(1-e ? Kx)B)的计算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内杨树防护成熟龄为8年,数量成熟龄、林带更新龄为14年。林带结构类型为疏透型,林带的疏透度取值0.25~0.30,透风系数取值0.55,林带宽度应为18m,林带高度(成林高)为15m,林带造林密度为3m×4m,林带断面形状为矩形,主林带走向为正北(N,0°),林网带间距为200~400m。4分别对新沂市草桥镇、和铜山县叁堡镇的合理景观指标值和实际景观指标值进行比较,发现新沂市草桥镇农田防护林存在着林网面积严重不足,主副林带数不合理,闭合的网格数量太少,成型状况较差等不足,但林网在景观中的分布较为均匀。铜山县叁堡镇农田防护林主要存在着林带结构不合理,宽度过小,闭合的网格数量太少,成型状况较差,林网内主副林带数相对合理,在景观中的分布较为均匀等特点。5在农田景观中,林网面积一定范围内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为生物种群提供多样的生态环境。6确定新沂市草桥镇农田防护林网的主要经营方向为大力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设,通过新造林带,逐步增加林网的面积,提高林网的连接度、环度、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铜山县叁堡镇农田防护林网的主要经营方向为通过补植等方式加强对现有林带的更新改造,同时通过造林加带逐渐调整林网的带斑比和环度趋于合理。(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7-06-01)

赵忠宝[8](2006)在《徐淮平原农林复合系统小气候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徐淮平原农林复合系统杨粮间作和农田林网内小气候的定点观测,探讨了系统内小气候在不同物候期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农作物生理、产量和质量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复合系统内在小麦和杨树不同物候期,太阳光照强度是系统内均低于对照,从杨树展叶期、全叶期至盛叶期,系统内光照强度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离林带越近下降越明显,光照强度随株行距减小而降低;树荫长度和光照时数与太阳高度角、树高和株行距密切相关,并拟合出树荫长度随时间的变化方程。 (2)复合系统内不同物侯期日平均风速均小于对照,杨粮间作内平均防风效能为35.7%~57.9%,农田林网内为21.4%~43.8%;复合系统内气温均比对照低,在小麦拔节期相差不大,杨粮间作平均低0.5℃,林网平均低0.3℃,在小麦灌浆期和大豆开花期差异显着,平均低1.7℃,林网平均低1.3℃;复合系统内土壤温度与气温变化相似,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比对照低,而最低土壤温度高于对照。复合系统内相对湿度不同物候期均高于对照,杨粮间作内相对湿度平均比对照高3.8%~6.5%,农田林网平均比对照高5%~5.7%,复合系统内小麦不同物侯期土壤含水量差别较大,主要与天气降水有关。 (3)对各小气候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农林复合系统内,太阳光照、气温、土壤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因子起着主要作用;对展叶前后小气候因子与株行距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为季节性变化和林木株行距对复合系统内小气候的影响比较大。 (4)复合系统对小麦、大豆和水稻株高、穗长、产量和质量均有一定的影响,株行距越小、离林带越近影响越严重,对大豆和水稻影响较严重。 (5)复合系统内小麦的光合作用与小气候因子密切相关,复合系统内光合速率变化较为缓和,光合速率最大值时间晚于对照,离林带越近光合速率所受影响越严重,不同株行距、不同方位其影响大小也不相同。(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6-06-01)

程深潭[9](2005)在《“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的重建与调控增益技术研究”通过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校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万福绪副教授主持的国家林业局重点研究项目“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的重建与调控增益技术研究”通过了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以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为研究对象,根据社会经济对林业生态和产业的新需求进行研究,立题新颖,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邱治军,胡海波[10](2005)在《徐淮平原杨树农田防护林的成熟龄与更新龄》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了江苏省铜山县大庙镇和新沂市邵店镇的23个杨树农田防护林标准地,分别研究了不同生长类型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成熟龄、数量成熟龄以及经济成熟龄,确定了不同生长类型的更新龄。结果表明:生长类型 I的数量成熟龄、经济成熟龄和更新龄分别是14.0,18.0和19.0 a;生长类型 II的数量成熟龄、经济成熟龄和更新龄分别是15.5,21.0和22.0 a;生长类型III的数量成熟龄和经济成熟龄分别为17.5和24.0 a,更新龄为25.0 a;生长类型 IV的数量成熟龄≥20.0 a,经济成熟龄为24.0 a,更新龄为26.0 a。(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徐淮平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防风效益是防护林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效益。该研究通过分析徐淮平原的典型区域宿迁泗洪县陈圩林场近1 a内的风速实时监测数据,比较研究该农田林网新造林的防风效果。结果表明:新造林具有一定的防风效果。在背风面的1 H(树高)—20 H内,随着距林带距离的增加,林带防风效能逐渐提高,新造林的迎风面1 H和背风面1H的风速频数百分比差异不大,建议在今后的林业工作中,应对该林带的风速进行长期实时监测,为农田林网的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徐淮平原论文参考文献

[1].万欣,王磊,江浩,何冬梅,王火.基于SBE法的徐淮平原农田林网美景度评价[J].江苏林业科技.2018

[2].王磊,万欣,江浩,何冬梅,王火.江苏徐淮平原农田林网防风效果初探[J].江苏林业科技.2017

[3].赵明松,张甘霖,王德彩,李德成,潘贤章.徐淮黄泛平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土壤学报.2013

[4].赵忠宝,万福绪,刘奕琳,张维玲.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对小麦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0

[5].师冬宏.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环境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

[6].张涛.徐淮平原速生丰产林生态效益货币化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09

[7].严洪.江苏徐淮平原农田林网结构与防护效益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8].赵忠宝.徐淮平原农林复合系统小气候效益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

[9].程深潭.“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的重建与调控增益技术研究”通过验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0].邱治军,胡海波.徐淮平原杨树农田防护林的成熟龄与更新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标签:;  ;  ;  ;  

徐淮平原论文-万欣,王磊,江浩,何冬梅,王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