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型富营养化论文-邢涛,李俊雄,李彬彬,孙弋祺,李卫平

藻型富营养化论文-邢涛,李俊雄,李彬彬,孙弋祺,李卫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藻型富营养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草型湖泊,富营养化,溶氧,昼夜波动

藻型富营养化论文文献综述

邢涛,李俊雄,李彬彬,孙弋祺,李卫平[1](2018)在《水生植物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气态氮排放及沉积物氮去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已成为当前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实验室模拟,探讨水生植物光合呼吸作用引起的昼夜溶氧(DO)波动对富营养化草型湖泊沉积物氧化亚氮(N_2O)和氮气(N2)产生及活性氮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生植物能够显着增强水体和沉积物表层含氧量的昼夜波动幅度,提高系统DO水平。N_2O和N2排放通量随着DO波动而出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趋势。随着水生植物的种植,参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酶活性显着增强,沉积物TN和NH4+-N含量则显着降低。沉积物氮迁移途径分析表明,水生植物吸收固定和N2排放是实验系统脱氮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为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及温室气体控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刘新,王友权,徐华成,江和龙,蒋豫[2](2017)在《富营养化湖泊藻型及草型区微生物群落对有色可溶有机物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色可溶有机物(CDOM)是水生生态系统溶解有机碳储库的主要组成,在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初级生产力以及物质交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秋季太湖藻型区—蓝藻死亡时期及草型区—水草腐烂时期CDOM的组成差异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对两类典型湖区水体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叁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的技术确定CDOM组成,最后结合Illuminar高通量测序揭示了两个区域水体中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对CDOM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藻型湖水的各理化性质指标,包括NH4~+-N、NO2~--N、NO3~--N、TN,TP,DOC的浓度都明显高于草型湖水,秋季藻源性CDOM的含量明显高于草源性CDOM的含量。虽然藻源性和草源性CDOM的荧光组分相同,即同为类腐殖、类色氨酸和类络氨酸荧光组分,然而,相比于草源性CDOM,荧光指数(FI)和腐殖化指数(HIX)均表明藻源性CDOM具有更高的分子量组成,更难被微生物利用,而造成此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为两个区域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性,藻型区水体含有更丰富的降解有机物的细菌种类,包括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等,可优先分解易于分解的有机物,残留更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具有更大的潜在的环境隐患。(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毛国柱,侯长胜,柴立和,王洪梅[3](2016)在《基于最大流原理的草型与藻型湖泊富营养化驱动因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生态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力学系统,Chl-a、TN、TP、COD和SD在影响湖泊生态结构的同时也被湖泊生态动力所影响,即这些因子可能在其中扮演着因和果的双重角色。本文在对现有湖泊富营养化研究工作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为湖泊生态系统建立符合动力学原理的基于最大流原理的新模型,弱化单一的因果关系,把湖泊生态系统当作一个动态的整体来分析。选取了抚仙湖连续5年(2005—2009)以及滇池草海连续10年(1999—2008)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原始数据与设置的对照组数据的模拟结果,发现藻型湖泊更容易受到化学类的营养物质驱动,而对于营养不过剩的草型湖泊,则更倾向于受到物理因子透明度的驱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李璇[4](2015)在《分层型富营养化水源水库水质演变机制与水质污染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砭峪水库是黑河引水系统的重要备用水源,每年向西安市供水3000万m3,同时还承担着600万m3城市应急供水任务,因此,良好的水库水质对保障城市供水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该水库水质不断恶化,有害蓝藻周期性爆发,严重破坏了水库生态平衡。但由于水库水质污染成因不明,水库尚未建立有效的控制措施。本文以石砭峪水库水质演变机制及水质污染控制研究为切入点,在现场大量水质监测基础上,通过内外污染源解析,雨水水质监测分析,原位及实验室模拟实验,同时结合原位扬水曝气器水质改善试验,重点研究了:石砭峪水库分层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对水库水质影响;石砭峪水库营养盐、碱度及有机物季节性演变特征;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扬水曝气器原位水质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石砭峪水库热分层期长(3~11月),水体混合期短(12~次年2月),全年呈现单循环混合模式。暴雨径流是影响石砭峪水库水体分层结构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浑水异重流潜入水库底部会提高底部水温,诱导水库水体提前混合。水体长期分层导致水库深水区底部厌氧时间可长达5~6个月,厌氧条件下内源污染物大量释放,导致水库底部氨氮、总磷、铁、锰浓度分别达到1.52 mg/L、0.171 mg/L、0.976 mg/L、1.124 mg/L。暴雨径流对水库底部缺氧持续时间影响较大,浑水异重流潜入水库底部会立即提高水库底部溶解氧水平,但大量悬浮物汇入增加了水体耗氧速率,暴雨径流后水库底部是否会再次形成厌氧环境取决于暴雨径流发生的时间及发生频率。(2)石砭峪水库主库区总氮多年平均浓度为2.8 mg/L,最高浓度达到4.7 mg/L,显着高于金盆水库(t-test,p<0.01)。雨水总氮构成主要以氨氮为主,经土壤形成径流过程中,雨水中氨氮被土壤快速吸附,同时土壤中硝酸盐氮淋溶进入水体。相同雨水经不同土壤淋溶的硝酸盐氮浓度差异较大,因此土壤差异是造成两水库上游径流总氮差异的主要原因。低碱度雨水经土壤形成径流过程中,土壤中的碱性物质被淋溶进入水中,土壤溶出碱度差异是导致石砭峪水库碱度低于金盆水库的主要原因。而雨水与土壤接触时间不同,是驱动两水库碱度季节性演变的主要原因。石砭峪水库总磷浓度全年大部分时段能满足地表水环境Ⅲ类水质标准,暴雨冲刷及分层期间内源污染物释放是造成水库总磷季节性超标的主要原因。水库CODMn浓度变化范围为2.8~8.6 mg/L,主要由腐殖质及类蛋白等构成,暴雨径流冲刷是造成石砭峪水库有机物浓度季节性超标的主要原因。(3)石砭峪水库藻类生长主要集中在5月至10月。春季以硅藻为主,硅藻生长高峰一般出现在6月份,藻细胞密度最高接近50×106 cells/L。7月至10月水库蓝藻水华现象严重,藻细胞密度高达1亿cells/L。对浮游植物群落和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水温及水体分层结构稳定性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最重要环境因素。石砭峪水库蓝藻水华时期,水中胞外微囊藻毒素浓度变化范围为13.0~148.5 ng/L,而水中总微囊藻毒素变化范围为0.09~1.12μg/L。基于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石砭峪水库已处于轻度富营养化水平。暴雨径流污染及热分层效应的存在是加剧水库富营养化进程的重要驱动因素。(4)新型材质淹没式扬水曝气器能够有效解决水库分层期间内源污染释放及蓝藻水华问题:设备运行30天后,水体底部溶解氧从0 mg/L提高至5.75 mg/L;沉积物上覆水体氨氮、总磷、铁、锰浓度分别从0.725 mg/L、0.154 mg/L、0.615 mg/L、0.713 mg/L降至0.281 mg/L、0.031 mg/L、0.210 mg/L和0.103 mg/L;底部水体pH从6.38升至8.01,碱度从28 mg/L升至40 mg/L;影响半径60 m范围内,垂向藻类平均削减量达到90%;此外扬水曝气系统的运行提高了水中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加快了有机物的生物降解速率。基于石砭峪水库上游流域特征,建议采用旁侧渠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暴雨期间外源污染物汇入,避免水库丰水期出水高浊度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康银花,何培民,李娟英,吴海龙,温文科[5](2013)在《可调式沉水植被网床对泥沙型富营养化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2种可调式沉水植被网床对临港新城环湖流动泥沙型河道进行修复,通过4个月连续跟踪测定修复河道总氮(T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总磷(TP)、活性磷酸盐(PO4-P)的含量变化以及水体透明度(SD)变化以评价可调式沉水植物网床生态修复效果。结果显示,沉水植物网床对流动泥沙型河道透明度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中,水花生网床和狐尾藻网床对TN、NO3-N、NO2-N、TP、PO4-P的削减率分别为69.58%、67.91%、84.48%、62.26%、82.61%和45.48%、58.32%、76.56%、43.12%、73.68%,且分别对泥沙型河道透明度提高了18%和26%。可见,水花生网床对营养盐的削减效果优于狐尾藻网床,而狐尾藻网床对透明度改善效果优于水花生网床。因此把这2种可调式沉水植物网床结合起来,对流动泥沙型富营养化河道具有更好去除富营养物及泥沙的生态修复效果。(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王珺,裴元生,杨志峰[6](2010)在《营养盐对白洋淀草型富营养化的驱动与限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流入白洋淀的府河水体及沉积物中氮、磷营养元素进行了测试,并结合1991~2007年的历史数据,研究了白洋淀富营养化的基本特征及营养盐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府河氮、磷浓度严重超标,属于劣Ⅴ类水体.草型湖泊水生植物的生长与水体中营养盐限制类型密切相关.在高营养盐浓度下,水体氮、磷相对比(N/P)为14~16时,有利于水生高等植物生长,促使芦苇成为白洋淀优势物种.草型富营养化是白洋淀的基本特征,氮是湖泊草型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通过降低府河输入白洋淀的含氮污染物总量,可有效缓解白洋淀草型富营养化状况.(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0年S1期)

郑少奎,张燕燕,杨志峰,刘加刚[7](2006)在《低温下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氨氮型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氨氮为主要氮组分的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培养方式对比研究了6.8~7.2℃水温下浮水植物系统(2种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浮萍Lemna minor)、泡沫板系统(无生命覆盖物系统)及空白系统(无覆盖物系统)的脱氮效果,并探讨了6.4~11.2℃水温下不同起始COD浓度(27~105 mg/L)对各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DO)是影响NH4+-N去除的关键因子之一,好氧时期各系统NH4+-N去除率占整个时期NH4+-N去除率的61%~88%.3种植物系统中NH4+-N的去除率(45%~56%)普遍高于泡沫板系统(38%)与空白系统(38%),而TN和COD去除效果差异则与植物类型有关;随着水体中起始COD浓度的升高,系统中DO逐渐由好氧状态降至0,该结果对NO3--N去除率影响最大(去除率由67%上升至95%),而对其它水质指标(COD,TN,NH4+-N)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6年10期)

聂发辉,李田,吴晓芙,王平[8](2006)在《藻型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内外藻型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主要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6年18期)

聂发辉,项东玲,王平,李科林[9](2004)在《应用PFS-EM组合工艺处理藻型富营养化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合硫酸铁(PFS)与具有“头领效应”的有效微生物群(EM)有机结合,对藻型富营养化原水进行处理。通过对PFS最佳作用条件的筛选,考察不同作用条件下对EM处理藻型富营养化原水效果的影响,从而确定出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工艺组合,并进行较长期的稳定初试运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在最佳工作条件下,即PFS为30 mg/L,VEM/V污水为5/10 000,曝气时间为HRT/2(HRT=5 d),水温为25℃,pH为中性时,原水中叶绿素a,TP,COD,T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3%,89%,85%,60%。出水主要指标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家地表Ⅲ类水质标准。(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04年02期)

尚士友,杜健民,李旭英,申庆泰,王丽敏[10](2003)在《草型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的研究——内蒙古乌梁素海生态恢复工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典型草型富营养化湖泊—内蒙古乌梁素海设立试验研究基地 ,进行较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试验 ,研究表明 ,实施沉水植物收割工程与芦苇园田化生态管理工程是草型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的两项重要技术措施。以机械化方式收割沉水植物能够削减湖泊内源性营养物负荷的积累和释放 ,减少二次污染 ,抑制生物填平作用 ,改善水体环境 ;采用机械化技术控制芦苇蔓延、打开芦苇区通风道和通水道 ,可以重建湖泊绿色自然景观 ,提高全湖水流循环速度。有计划、合理地运用生态恢复工程不仅可以减轻草型湖泊所面临的巨大生态压力 ,延缓沼泽化演化进程 ,而且可以在实施生态工程的同时开发利用水生植物资源 ,使湖泊环境与湿地综合利用得到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藻型富营养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色可溶有机物(CDOM)是水生生态系统溶解有机碳储库的主要组成,在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初级生产力以及物质交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秋季太湖藻型区—蓝藻死亡时期及草型区—水草腐烂时期CDOM的组成差异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对两类典型湖区水体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叁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的技术确定CDOM组成,最后结合Illuminar高通量测序揭示了两个区域水体中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对CDOM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藻型湖水的各理化性质指标,包括NH4~+-N、NO2~--N、NO3~--N、TN,TP,DOC的浓度都明显高于草型湖水,秋季藻源性CDOM的含量明显高于草源性CDOM的含量。虽然藻源性和草源性CDOM的荧光组分相同,即同为类腐殖、类色氨酸和类络氨酸荧光组分,然而,相比于草源性CDOM,荧光指数(FI)和腐殖化指数(HIX)均表明藻源性CDOM具有更高的分子量组成,更难被微生物利用,而造成此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为两个区域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性,藻型区水体含有更丰富的降解有机物的细菌种类,包括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等,可优先分解易于分解的有机物,残留更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具有更大的潜在的环境隐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藻型富营养化论文参考文献

[1].邢涛,李俊雄,李彬彬,孙弋祺,李卫平.水生植物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气态氮排放及沉积物氮去除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8

[2].刘新,王友权,徐华成,江和龙,蒋豫.富营养化湖泊藻型及草型区微生物群落对有色可溶有机物组成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7

[3].毛国柱,侯长胜,柴立和,王洪梅.基于最大流原理的草型与藻型湖泊富营养化驱动因子识别[J].环境工程学报.2016

[4].李璇.分层型富营养化水源水库水质演变机制与水质污染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5].康银花,何培民,李娟英,吴海龙,温文科.可调式沉水植被网床对泥沙型富营养化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研究[J].生态科学.2013

[6].王珺,裴元生,杨志峰.营养盐对白洋淀草型富营养化的驱动与限制[J].中国环境科学.2010

[7].郑少奎,张燕燕,杨志峰,刘加刚.低温下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氨氮型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J].环境科学.2006

[8].聂发辉,李田,吴晓芙,王平.藻型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6

[9].聂发辉,项东玲,王平,李科林.应用PFS-EM组合工艺处理藻型富营养化原水的研究[J].给水排水.2004

[10].尚士友,杜健民,李旭英,申庆泰,王丽敏.草型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的研究——内蒙古乌梁素海生态恢复工程试验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3

标签:;  ;  ;  ;  

藻型富营养化论文-邢涛,李俊雄,李彬彬,孙弋祺,李卫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