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喻普遍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喻,类比隐喻,类比思维,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隐喻普遍性论文文献综述
徐盛桓[1](2018)在《言辞翻滚风云 论证显现智慧——从类比隐喻运用审视隐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类比隐喻是隐喻运用中有汉语特色的一种隐喻表达样式。类比隐喻是以类比思维为主导以进行类比论证实现的,它以"类"为基础、以"比"为基本形式形成对应的两(多)方、以命题为基本语言载体、以"类对应则理对应"为理论依据,建立直觉思维的类比推理范式,在认识上推测两方背后事理对应,因而可以一方晓喻另一方。研究类比隐喻的价值不完全在于它是有汉语特色的隐喻,从根本来说在于类比隐喻体现了隐喻的普遍性;它的特殊性是隐喻普遍性的载体,使隐喻的实质能多一个渠道感性化、外在化地表现出来。(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雨青,童颖[2](2015)在《从大学英语新六级长篇阅读题看语法隐喻的普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篇阅读信息匹配题是自2013年12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一个全新题型,新题型一出,各种应对策略层出不穷,让考生应接不暇。以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叁套试题中的长篇阅读为例,若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隐喻为理论依据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题目中所涉及的隐喻概念和出题者的倾向有一定的规律性,物质与心理、关系的过程转换是出题的基本思路。这些发现可为改革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实质性的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曾华[3](2013)在《英汉诗歌爱情隐喻的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隐喻存在于各种语言中,被世界人民广泛应用于文化生活中。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概念隐喻的理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概念隐喻理论帮助我们用较具体或结构化的事物去理解相对抽象或无条理的事物,比如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大量的英汉爱情诗歌都是借助隐喻来刻画爱情这种普通而又复杂的抽象情感的。如果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那么隐喻就是最富于文(本文来源于《成功(教育)》期刊2013年18期)
李毅[4](2012)在《基于语料库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体验性假说认为,人们通常借助具体的诸如人体(部位)等源域概念来理解和描述抽象的诸如认知(心智)等目标域概念,因此,人体在语言意义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体验认知互动论假说为理论基点,旨在探讨人体(部位)隐喻的普遍概念、语言表达方式及其文化具体性(cultural specificity)叁者的有机联系。基于英、汉语两种大型通用语料库中的语料,本研究分析、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社团如何使用“头”和“心”这两个人体部位来构建和描述心智与情感活动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剖析隐喻产生的体验和文化双重根源,揭示隐喻普遍性和文化变异性的本质特征,发掘隐喻在语言-思维-文化叁者之间的互动关联,重新审视人体(经验)在语言意义产生和抽象概念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本研究试图为如何从大型语料库中系统识别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提供方法论启示。本研究仅分析语言符号研究意义上的隐喻,并未涉及心理学行为研究意义上的隐喻,因此,所发现的概念隐喻不代表语言使用者的隐喻在线加工过程及其存在于大脑概念系统中的认知表征形式。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语言和思维中的隐喻须采用各自独立的隐喻识别与分析方法,这也是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本研究采用Pragglejaz团队的隐喻识别程序(MIP)来识别语言中的隐喻,而思维中的概念隐喻则采用词汇网络(Wordnet)和建议上层共用知识本体(SUMO:Suggested Upper Merged Ontology)语料库的方法来加以判别。隐喻识别程序(MIP)通过辨认隐喻词汇(MUWs)识别语言隐喻,不涉及隐喻概念;词汇网络(Wordnet)和建议上层共用知识本体(SUMO)则通过确认概念域来识别概念隐喻。这种自下而上(bottom-up)的隐喻识别方法较之先入为主以概念隐喻为出发点自上而下(top-down)的传统隐喻分析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通过分析和比较,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存在以下异同之处:(a)隐喻是语言使用的普遍现象,所研究词项的隐喻义用法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频次均相当于、甚至高于其字面义。词汇的隐喻用法在语言中呈现出与其邻近词汇系统关联的突出特征,固定和半固定搭配表达式为辨别词汇隐喻义的主要标志。(b)英汉两种语言用于理解和描述心智活动的两个概念隐喻分别是:头(英)/心(汉)是容器以及头(英)/心(汉)是物体的操控。但是,这两个概念隐喻在两种语言中所呈现出的凸显(规约)度有差异,头(英)是容器和心(汉)是物体的操控分别为英语和汉语中最凸显的隐喻结构。(c)两种语言所共享的用于理解和描述情感活动的叁个概念隐喻是:心是物体、心是容器和心是运动。但是,这叁者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呈现出的凸显(规约)度亦存在差异,心是物体和心是容器分别为英语和汉语中最凸显的隐喻结构。英汉两种语言在共享概念隐喻凸显(规约)度上的差异说明,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对于相同身体经验的阐述有着各自不同的概念化方式和认知偏好,从而导致差异的出现。概念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表明,相同的身体经验是人们构建和描述心智与情感体验活动的基础。研究发现,隐喻的文化变异性主要体现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中可供构建和描述心智与情感体验活动的“目标域范围”上。(a)英语主要使用两个“源域”概念描述心智活动:容器和物体的操控(头是容器和头是物体的操控);而汉语则使用五个“源域”概念加以描述:物体的操控、地点、运动、容器和光线(心是物体的操控、心是地点、心是运动、心是容器和心是光线)。其中,概念隐喻“心是地点”、“心是运动”和“心是光线”为汉语言和文化中所特有的可选择性隐喻(alternative metaphors)。(b)英语主要应用叁个“源域”概念来表达情感活动:物体、容器和运动(心是物体、心是容器和心是运动);而汉语则使用五个“源域”概念加以表达:容器、运动、物体、热和食物(心是容器、心是运动、心是物体、心是热和心是食物)。其中,概念隐喻“心是热”和“心是食物”则为汉语言和文化中所特有的可选择性隐喻。究其原因,“心”这一“目标域”的“范围”在汉语中得以扩大和延伸,因而导致差异的产生。英、汉语分别借用“头”、“心”两个不同的身体部位对心智活动加以概念化,由此可见,英汉两种语言存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认知模式。英语中“头”司掌心智而“心”则主辖情感,呈现出“脑为主”(cerebrocentrism)、“头”与“心”相互分离的二元(dualist)文化认知模式;汉语中“心”主辖心智和情感,呈现出“心为主”(cardiocentrism)的统一(holistic)文化认知模式。英汉两种文化认知模式差异的产生源自两种文化所特有的主流哲学思想和民俗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部位)的概念化是文化认知的产物。本研究表明,隐喻的产生源自体验认知和文化概念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体验认知互动论观(the interaction approach)较之“体验认知观”或者“文化认知观”具有更充分的理论描述性和更强的解释力,能够更恰当地阐释隐喻普遍性和变异性的本质特征。隐喻这一普遍认知现象是身体经验、语言和文化叁者互动的结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5-29)
覃承华,郭小娟,陆巧玲[5](2011)在《隐喻叁性:普遍性、经验性及规约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古老且重要的修辞与认知手段,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然而隐喻的普遍性又以经验性为依托,是人们关于自身社会实践经验的认知。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讲,隐喻还具有规约性。(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万莉莉,赵永红,杨具荣,黄丽娜[6](2010)在《英语新闻概念隐喻的系统性、普遍性和相似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无处不在。本文首先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对概念隐喻进行了阐释,然后分析了英语新闻中概念隐喻的普遍性、系统性和相似性。(本文来源于《南昌高专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李长慧[7](2010)在《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隐喻谈概念隐喻的普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能够帮助人类更好、更深入地认知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爱情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根据概念隐喻的理论,由于思维的共性导致人们在理解和体验爱情时,会使用共同的来源域。(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11期)
吴浚彦,周榕[8](2010)在《英汉“爱情”隐喻的普遍性与差异性分析——基于英语国家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爱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它神秘而抽象,人们往往借助隐喻来表达这一情感。笔者试图以BNC和CCL两个语料库的语料为依据,对英汉爱情隐喻表达的异同进行定量分析和归纳研究,发现英汉语对爱情隐喻概念均有中立和积极的情感偏向性。但英语中关于爱情的隐喻应用语域比汉语的应用语域更广,汉语的爱情隐喻比英语有更丰富的映射概念,两种语言在相似中有差异,带有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本文来源于《教育文化论坛》期刊2010年02期)
陈俐智,杨锦华[9](2009)在《隐喻的普遍性及其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在语言中,隐喻普遍存在。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隐喻性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期刊2009年34期)
徐剑英,易明珍[10](2009)在《概念隐喻普遍性的认知体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认知语言学中,对于语言和思维的体验性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对隐喻的研究。隐喻的基础是体验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体验某一类事物,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更好地形象地分析了概念隐喻普遍性的认知体验性本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隐喻普遍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篇阅读信息匹配题是自2013年12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一个全新题型,新题型一出,各种应对策略层出不穷,让考生应接不暇。以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叁套试题中的长篇阅读为例,若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隐喻为理论依据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题目中所涉及的隐喻概念和出题者的倾向有一定的规律性,物质与心理、关系的过程转换是出题的基本思路。这些发现可为改革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实质性的参考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喻普遍性论文参考文献
[1].徐盛桓.言辞翻滚风云论证显现智慧——从类比隐喻运用审视隐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2].张雨青,童颖.从大学英语新六级长篇阅读题看语法隐喻的普遍性[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
[3].曾华.英汉诗歌爱情隐喻的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研究[J].成功(教育).2013
[4].李毅.基于语料库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覃承华,郭小娟,陆巧玲.隐喻叁性:普遍性、经验性及规约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
[6].万莉莉,赵永红,杨具荣,黄丽娜.英语新闻概念隐喻的系统性、普遍性和相似性[J].南昌高专学报.2010
[7].李长慧.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隐喻谈概念隐喻的普遍性[J].科技信息.2010
[8].吴浚彦,周榕.英汉“爱情”隐喻的普遍性与差异性分析——基于英语国家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0
[9].陈俐智,杨锦华.隐喻的普遍性及其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10].徐剑英,易明珍.概念隐喻普遍性的认知体验性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隐喻; 类比隐喻; 类比思维;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