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支矢状劈开术论文-林阳阳,侯敏

下颌支矢状劈开术论文-林阳阳,侯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颌支矢状劈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颌骨,矢状骨劈开术,颞下颌关节,近心骨段

下颌支矢状劈开术论文文献综述

林阳阳,侯敏[1](2019)在《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对下颌近心骨段位移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BSSRO)术是目前治疗下颌骨畸形最经典的手术方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术中的操作技巧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降低等方面,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但同时学者们也开始关注BSSRO术后近心骨段的位移变化,这种改变不仅可能与术后复发及颞下颌关节症状的产生有关,同时对患者术后的面型也有影响,因此本文将就BSSRO术对髁突及下颌角区位移变化的影响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杜文[2](2018)在《BMI超标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退术后上气道变化的CT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BMI超标的下颌前突患者的CT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手术前后气道变化,为临床预防下颌后退术后气道狭窄的发生提供参考。研究方法:35例BMI≥24.0下颌前突患者分为,BSSRO下颌后退术组(A组),11例;颏成形前徙术(B组)12例;BSSRO下颌后退术+颏成形术(C组),12例。测量术前1周(T0),术后1周(T1),术后超过1年(T2)叁个时间点气道总体积,腭咽、口咽、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气道在后鼻棘点、软腭、舌根和会厌谷底处的气道横截面积,舌骨的位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A组中除了T0和T2的口咽、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软腭、舌根、会厌谷底处气道横截面积之间,其他所有结果之间都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P<0.05)。B组中T2的口咽、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软腭、舌根和会厌谷底处气道横截面积相比T0有显着的增加(P<0.05)。舌骨的位置也表现出显着地前移(P<0.05)。C组中T1的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舌根会厌谷底处气道横截面积相比T0时明显减小(P<0.05)。研究结论:BMI≥24.0患者在接受BSSRO后退术矫治下颌前突后,会导致气道狭窄趋势的出现,同期行颏成形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这种趋势。(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刘凯,魏弘朴,王旭东[3](2018)在《非手术危险因素是否对下颌支矢状劈开前徙术后髁突吸收有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对下颌支矢状劈开术矫治骨性Ⅱ类错颌畸形患者髁突进展性吸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系统评价,以探讨非手术危险因素与髁突进展性吸收的相关性。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Google Scholar, Embase以及Cochrane databases相关文献,纳入标准为下颌支矢状劈开矫治骨性Ⅱ类错颌畸形患者髁突形态变化,检索时限截至2018年7月16日。比较的变量包括下颌平面角、性别、术前有无颞下颌关节紊乱以及下颌前徙距离。研究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1112例患者,2224例髁突。发现至少57例患者包含71例髁突出现进展性吸收,患病率为3.38%-8.33%。女性、高角、较大前徙距离及术前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具有较高的髁突进展性吸收风险。研究结论:非手术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但对需通过上颌截骨术及下颌支矢状劈开矫治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的骨性Ⅱ类错颌畸形,我们建议术中采取下颌优先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术后咬合功能稳定性及避免髁突进展性吸收。(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周卫源,石广玉,马文,侯敏[4](2018)在《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患者可施加合适咬合力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临床手术中广泛用于治疗缩颌、凸颌和颌面不对称患者的颌面畸形症状。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并前移下颌骨后患者可施加的合适咬合力。首先,用缩颌患者的CT断层扫面数据建立下颌骨、关节盘、关节窝和相关软组织的高度几何相似性的几何模型;然后,用有限元模型模拟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患者的咬合过程。通过分析发现,术后关节盘上的位移处于正常的范围,而应力却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因此,将应力因素作为确定术后患者可施加的合适咬合力的标准。当施加正常咬合力的25%时,关节盘上的应力分布和术前没有显着性差异,同时下颌骨上的应力水平也处于正常范围。(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吕锦,杨学文[5](2018)在《Ⅱ类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后两侧髁突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Ⅱ类患者下颌前移术后双侧髁突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11例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术前、术后的锥形束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测量分析横断面上双侧髁突角度及体积变化。结果:术前术后双侧的髁突角度没有显着差异,术后左侧髁突角度总体变化不明显,右侧髁突角度变大,并且双侧变化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侧髁突术后体积减小,右侧变化显着大于左侧。结论:BSSRO改善患者Ⅱ骨性畸形术后,双侧髁突的变化表现出不一致性,右侧变化较左侧明显。(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马文,侯敏,宋大立,杨静文,戴智[6](2015)在《建立包含颞下颌关节下颌骨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的有限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已经成为矫正面部畸形的常规方法,运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生物力学是一种重要途径。目的:建立精确、高仿真的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包含颞下颌关节的下颌骨模型,为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提供基础。方法:螺旋CT扫描后得到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建立下颌骨叁维模型。将叁维模型包裹成单一的封闭壳,在ANSYS中进行网格划分及转换,再将模型写入ANSYS软件进行颞下颌关节相应部分的重建并模拟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及术后固定。结果与结论:运用MIMICS及ANSYS软件建立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的带有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和人体组织相比,具有生物相似性及几何相似性。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的模型,可以通过前移、后移、旋转移动远心端,再行各种方式的内固定。所建立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可以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对各个部位施加载荷,用来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不同组织应力及位移的改变,也可以研究不同固定材料对固定后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42期)

马嘉,阎秀林[7](2015)在《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咽腔气道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骨性下颌前突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咽腔气道的变化,为术后保持与防止复发提供依据。方法:骨性下颌前突患者20例,均接受口内入路的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6个月拍摄标准颅颌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通过治疗前、后对照,比较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咽腔气道的改变。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周与术前1周相比,软腭长度显着增加,咽腔气道显着减小;术后6个月咽腔气道有所恢复,与术后1周相比软腭长度显着减小,咽腔气道显着增加;术后6个月与术前1周相比,软腭长度及咽腔气道变化无显着差异。结论 :骨性下颌前突患者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短期内咽腔气道较术前显着减小,可能加大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几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适应和改建后,咽腔气道有恢复至术前宽度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黄立,柳稚旭,张雷,沈舜尧,王旭东[8](2014)在《改良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固定法在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中的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SSRO)中保留凹陷侧近心端骨板联合双皮质螺钉固定法在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7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正颌手术治疗的8例成年偏突颌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临床检查和叁维CT检查,确定双侧咬肌区的不对称情况,术中常规行BSSRO和(或)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术。在下颌骨旋转后退后,肥大侧去除近心端多余骨板行4孔小钛板固定,凹陷侧保留近心端多余骨板用双皮质螺钉固定。术后3个月检查患者面部对称性的改善情况,并通过正位片测量、计算患者手术前、后两侧结构的对称性,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8例患者的面部不对称性均得到很好改善,未出现钛钉脱落、骨块移位和复发等情况。手术前、后患者面部对称性相关指标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SSRO中保留凹陷侧近心端骨板联合双皮质螺钉固定法能更有效地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可安全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殷学民,张君伟,任晓旭,徐国翔,刘啸[9](2013)在《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数字模型的建立及不同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数字模型,探讨3种不同固定方式的应力及位移改变。方法:CT扫描数据导入叁维重建软件Mimics以及Geomagic中,建立下颌骨叁维实体模型,并进行矢状劈开、坚固内固定,ANSYS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边界约束后,进行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咬合力(132 N)加载。结果:建立了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3种不同固定方式叁维有限元模型,获得术前下颌骨及矢状骨劈开后咬合力加载的应力及位移生物力学特点。结论: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倒L形固定应力分布最均匀,劈开处位移最小,与其他2种方式相比,其固定稳定性最佳。(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2013年03期)

张君伟[10](2013)在《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数字模型建立及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简称SSRO)是最早被提出的经口内入路、目前临床上矫治下颌骨畸形最常用的正颌手术,主要应用于矫治小下颌畸形、下颌前突及结合其他术式治疗复杂颌骨畸形等。其优点在于:口内切口避免了面部遗留手术瘢痕;下颌骨及下颌牙列整体移动,保留了其完整性;较大的骨接触面,不需骨移植,利于骨劈开处的早期愈合。但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不足在于术中、术后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下牙槽神经不可逆性损伤、下颌骨意外骨折、下颌骨畸形复发等。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可矫治颌面部畸形,改善咬合关系,同时也改变了颌面部肌肉组织及骨组织的生物力学关系,影响了矢状劈开后下颌骨的稳定性。在坚强内固定(rigid internal fixation, RIF)概念提出之后,临床上呈现出多种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固定方法。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SSRO不同固定方式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迄今为止对于术中、术后并发症最小、固定效果最稳定的固定方法尚无定论。目前,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稳定性的研究方法有临床回顾、动物实验、离体模型及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等。临床回顾、动物实验及离体模型研究很难重现口腔复杂的生物力学环境,因而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受到质疑。应用叁维有限元法对SSRO的研究在近年来快速发展,为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稳定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限元法可以通过CT数据仿真重建下颌骨叁维模型,对下颌骨数字模型进行矢状劈开并模拟不同固定方式,通过咬合力加载分析SSRO术后下颌骨的生物力学特征。可以真实地重现下颌骨的几何形态,模拟口腔的应力环境,也可避免临床实验及体外实验的力学测量局限性。研究目的本实验利用叁维重建软件及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下颌骨及固定系统叁维模型,在该数字模型中进行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以及临床最常用的叁种不同方式固定骨断端,建立SSRO叁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有限元模型进行咬合力加载,分析其不同固定方式的稳定性,为临床SSRO固定方式的选择及改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为临床中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方便快捷的仿真手段及预期效果评估的数据支持。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数字模型建立1、研究对象选取: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25周岁,牙列完整、咬合关系正常,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无疾病及形态异常。经志愿者同意后进行CT扫描。2、标本扫描方式:采用64层CT进行头颅连续水平扫描,CT机型为SOMATOM Definition CT,德国SIEMENS公司产品。扫描参数:层厚1mm,球管电流200mA,电压120kV。研究对象取仰卧位于CT扫描仪台上,以十字定位光束为准,眶耳平面与地平面垂直,扫描基线与眶耳平面平行。扫描范围上起额窦上沿,下至颏下软组织,所得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3、下颌骨叁维实体模型建立:利用CT扫描头颅图像数据输入叁维重建软件Mimics(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中,分别建立下颌皮质骨、下颌松质骨、牙等叁维模型,并进行光滑、打磨、去噪等一系列图像处理,生成叁维图形IGES文件格式。4、内固定系统叁维实体模型建立:游标卡尺测量临床使用的四孔长桥钛板、8mm、12mm钛钉叁维数据(美国Wlorenz公司提供),钛钉的建立采用了简化圆柱模型,利用叁维CAD软件Solidworks(法国达索公司)分别进行钛板、钛钉建模。5、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叁维实体模型建立:将下颌骨叁维实体模型数据导入ANSYS Workbench(美国ANSYS公司)中,利用Workbench进行部件的布尔运算,劈开双侧下颌升支,将远端骨段前徙5mm。6、叁种不同固定方式的SSRO模型建立:将钛板、钛钉叁维模型数据输入到已模拟劈开的下颌叁维模型中,并根据本实验设计的临床最常用的叁种固定方式进行定点装配。方式Ⅰ:一块四孔钛板于第二磨牙颊侧截骨线的中线处放置,并垂直于截骨线,四枚单皮质钛钉固定;方式Ⅱ:一块四孔钛板于第二磨牙颊侧截骨线的中线处放置,并垂直于截骨线,四枚单皮质钛钉固定,于下颌骨第二磨牙远端牙槽缘下3mm再固定一枚双皮质钛钉;方式Ⅲ:下颌骨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远端牙槽缘下3mm分别固定一枚双皮质钛钉,平行于截骨线在下颌骨第一磨牙牙槽缘下的双皮质螺钉下20mm处再固定一枚双皮质钛钉,叁枚螺钉排列呈倒L形。7、叁维实体模型有限元网格划分:整个下颌模型和固定构件均采用Workbench默认的Solid187实体单元,划分时,下颌模型的单元尺寸取2mm-5mm,固定构件取2mm。建立SSRO叁种不同固定方式叁维有限元模型。第二部分叁种不同固定方式下的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生物力学分析1、边界条件:对下颌双侧髁突进行固定约束,进行静态力学有限元分析。在Workbench中选中需要约束的髁突面,设置模型边界条件。2、接触设置:下颌皮质骨与松质骨为完全固定。牙齿与皮质骨为绑定接触,钛板和钛钉打入下颌之后也设置为绑定接触,相邻牙齿之间设置绑定接触。劈开面之间的接触均设置为不分离接触。3、咬合力加载及下颌骨生物力学分析:模拟咬合力在双侧第一磨牙静态加载132N的力,对正常下颌骨及矢状劈开后叁种不同固定方式的模型进行等效应力及位移的计算分析,并截取骨接合处相同位点进行标记,对比分析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征。4、固定系统生物力学分析:咬合加载下提取叁种不同固定方式中的钛板、钛钉应力分布、应力集中及位移情况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合骨的生物力学特点,比较叁种固定方式的固定稳定性。结果1、通过对健康成年志愿者下颌CT精密扫描,利用叁维重建软件Mimics成功建立了含完整牙列并包含皮质骨、松质骨的正常下颌骨叁维实体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2、逆向重建了本实验所需的固定系统叁维模型(8mm单皮质钛钉、12mm双皮质钛钉、四孔长桥钛板),为避免局部较大的应力集中导致结果失真,两种钛钉的建立采用了简化圆柱模型;3、在完整下颌骨叁维实体模型基础上进行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并将固定系统按不同固定方式进行定点装配,建立了叁种不同固定方式的SSRO叁维实体模型,网格划分后获得叁维有限元模型;4、双侧第一磨牙进行咬合力加载后获得正常下颌骨及叁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根据等效应力分布可知,方式Ⅰ、方式Ⅱ应力集中范围较大,主要集中于下颌支后缘、髁突、乙状切迹、下颌支前缘,且在固定区域有明显应力集中;方式Ⅲ相比前二种的应力分布均匀,最大应力值也较小,与正常下颌骨的应力分布比较接近。叁种固定方式中最大等效应力值为方式Ⅲ<方式Ⅰ<方式Ⅱ,因此,在前二种固定方式中,应力集中可影响固定区域的早期骨愈合,而方式Ⅲ应力均匀,在骨连接处受力最小,更利于骨劈开处的早期愈合。此外,矢状劈开术后与正常下颌骨相比,叁种固定方式都出现了在髁突附近最大等效应力范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根据位移分布可知,最大位移出现于下颌前段,通过骨劈开处附近的位点变形标记可以得出:最大位移值为方式Ⅲ<方式Ⅱ<方式Ⅰ。方式Ⅲ的最大位移值为最小;在同一位点方式Ⅲ的结果也是最小。方式Ⅲ在手术区附近的位移等值分布相比其他二种固定要相对稀疏,数值也较小,固定也最为牢固。因此,双皮质钛钉倒L形固定效果最为稳定,最能抵抗咬合力加载所产生的旋转力,也更利于固定装置的固定,避免了螺钉松动。5、固定系统的应力及位移分析:方式Ⅰ最大位移值位于最前端钛板及钛钉处,最大应力值主要位于近心端靠近劈开处钉孔前缘上端及该处钛钉其上缘与钛板接触区。方式Ⅱ最大位移情况与方法Ⅰ分布相似,但最大位移值小于前者;最大应力值主要位于靠近下颌骨上缘的双皮质钛钉,与方式Ⅰ的最大应力分布对应处相比其分布较为均匀。方式Ⅲ最大位移值位于靠近下颌骨下缘的双皮质钛钉,最大应力值位于靠近下颌骨上缘远心骨段的钛钉与骨面接触的区域,但整体分布较为均匀,最大应力值明显小于前两者。结论1、通过叁维重建软件Mimics结合叁维CT扫描数据建立的下颌骨叁维实体模型具有极好的几何相似性,经过处理后可分别建立由单个牙齿组成的完整牙列、皮质骨及松质骨,使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对叁维模型进行光滑、打磨、去噪等一系列图像处理,使叁维实体模型更加接近真实;使颌骨生物力学特点分析的结果更为准确;2、叁维CAD实体模型设计软件Solidworks重建固定系统,利于在叁维实体模型中进行下颌支矢状骨劈开后骨断端的固定,建立SSRO叁维实体模型并进行其生物力学分析;3、通过ANSYS软件中的Workbench功能在下颌骨实体模型成功模拟了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并载入固定系统叁维模型,建立了不同固定方式的SSRO叁维实体模型及叁维有限元模型,为临床中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方便快捷的仿真手段及预期效果评估的数据支持;4、以下颌骨和固定系统的应力及位移变形作为评判依据证实,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倒L形固定应力分布最均匀,劈开处位移最小并且无明显应力集中,最能有效抵抗咬合力加载所产生的各向旋转力,与其他二种方式相比稳定性最佳,最接近正常下颌骨受力的生物力学特征,更有利于促进手术区域早期愈合,避免远期畸形复发。(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3-03-20)

下颌支矢状劈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通过对BMI超标的下颌前突患者的CT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手术前后气道变化,为临床预防下颌后退术后气道狭窄的发生提供参考。研究方法:35例BMI≥24.0下颌前突患者分为,BSSRO下颌后退术组(A组),11例;颏成形前徙术(B组)12例;BSSRO下颌后退术+颏成形术(C组),12例。测量术前1周(T0),术后1周(T1),术后超过1年(T2)叁个时间点气道总体积,腭咽、口咽、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气道在后鼻棘点、软腭、舌根和会厌谷底处的气道横截面积,舌骨的位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A组中除了T0和T2的口咽、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软腭、舌根、会厌谷底处气道横截面积之间,其他所有结果之间都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P<0.05)。B组中T2的口咽、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软腭、舌根和会厌谷底处气道横截面积相比T0有显着的增加(P<0.05)。舌骨的位置也表现出显着地前移(P<0.05)。C组中T1的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舌根会厌谷底处气道横截面积相比T0时明显减小(P<0.05)。研究结论:BMI≥24.0患者在接受BSSRO后退术矫治下颌前突后,会导致气道狭窄趋势的出现,同期行颏成形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这种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颌支矢状劈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林阳阳,侯敏.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对下颌近心骨段位移变化的影响[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9

[2].杜文.BMI超标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退术后上气道变化的CT分析[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3].刘凯,魏弘朴,王旭东.非手术危险因素是否对下颌支矢状劈开前徙术后髁突吸收有影响?[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4].周卫源,石广玉,马文,侯敏.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患者可施加合适咬合力的数值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8

[5].吕锦,杨学文.Ⅱ类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后两侧髁突的变化[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8

[6].马文,侯敏,宋大立,杨静文,戴智.建立包含颞下颌关节下颌骨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的有限元模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7].马嘉,阎秀林.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咽腔气道的变化[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5

[8].黄立,柳稚旭,张雷,沈舜尧,王旭东.改良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固定法在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

[9].殷学民,张君伟,任晓旭,徐国翔,刘啸.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数字模型的建立及不同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3

[10].张君伟.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数字模型建立及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标签:;  ;  ;  ;  

下颌支矢状劈开术论文-林阳阳,侯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